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精品PPT资料

霍曼斯的基本观点:社会交换行 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 人们所选择的总是一种追求最大报 酬而避免惩罚的行动方案。
六大命题之间的联系: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 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 激命题则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价值命题指 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 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 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者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 命题则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 能性问题。
据。寻求心理层次的解释是霍曼斯交换理论的
核心。
(一)基本概念(10个)
1、行动: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报酬,逃 避惩罚而做出的行为表现。 2、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
3、刺激:是指来自环境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 动上的反应。
4、情感:是指在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内 部兴趣,通常被视作交换过程中的社会资源。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该命题注意到了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4、情感:是指在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通常被视作交换过程中的社会资源。
曾自诩为一个“彻底的心理还原论者”。他认 (1)攻击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或使他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采取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
5、报酬(核心概念) :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 某种需要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6、公正性期待:是指个人在过去行动 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 比例关系所构成的主观期待。
7、成本:是指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失去的报 酬或受到的惩罚,分为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两种。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社会交换理论 ppt课件

16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 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 越大
• 个人越是集体地发生与上级的不平街关系,则他们的剥夺 意识越强,与当权者的对立概率越大
• 当与上司发生交换关系时,部属越是能够集体地经历剥夺, 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其剥夺感,并且与当权 者对立就越强烈
• 部属的剥夺感越是得到意识形态的统一,他们的团结意识 就越强,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ppt课件
7
六个基本命题
• 成功命题 • 刺激命题 • 价值命题 • 剥夺——满足命题 • 攻击——赞同命题 • 理性命题
ppt课件
8
彼得·M·布劳(Peter M. Blau)
主要著作: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互动: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
ppt课件
9
• 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 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手 段。”
ppt课件
18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理论基础: —— 内驱力降低、博弈原理
图1 两人混合动力博弈模型
ppt课件
19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决策: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
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 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 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 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 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简介与特征1.简介(1)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2)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这些商品和服务既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
2.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特征(1)它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当中;(2)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混合体;(3)它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2.人类学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斯特劳斯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3.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行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
行为心理学有许多代表人物,其中伯勒斯·斯金纳对交换理论的影响最大。
斯金纳依据鸽子所做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等一系列行为规律。
这些有关行为的理论原则在社会交换理论家那里略作了修改,但其主要的理论命题却原封不动地被融进现代交换理论的某些形式中。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满足而发生的交换。
三、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乔治·霍曼斯(GeorgeHomans,1910~1989),是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评价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只适用于 小群体研究。 理论缺陷
心理还原主义:用心理学的命题来作为所有社 会科学的一般的解释性命题。 机械论:将人的行为始终视为一种理性行动。 循环论证。 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三、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布劳(美,Peter Blau,1918-2002)1952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交换理论的代表 作为:1964年《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基本概念和原则
定义: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 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 动。(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不同于经济交换,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社会交换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而非 纯粹的基于利害得失的理性权衡。
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的社会 规范为:“互惠”和“公平”。 “互惠”规范是指,一旦发生社会交换,受惠的 一方就必须承担和履行回报义务。 “公平”规范是指对规定的交换关系中报酬与代 价的比例所作的社会规定,它直接制约着人们报 酬期待的程度。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社会交换 理论也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而产生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从宏观的社会角色、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去研究社会,而社 会交换理论则以微观的个体为研究单位。 该理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 交换—中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
当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 化,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结构 发生了变化,很可能产生对立和 冲突,从而改变现有的权力结构。
基本交换过程:吸引-竞争-分化 -整合与冲突。
宏观交换观点
在宏观领域,一方面存在与微观 领域内相同的基本交换过程,另一 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无法还原于微观 过程的突发性质。 宏观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共享价值观和制 度化。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换行为,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交换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为跨 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1 2 3
实验研究方法
利用实验法研究社会交换理论,通过模拟情境和 条件控制,探究交换行为的内在机制。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
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交换行为 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模式和 规律。
02
他的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社会 互动中的交换关系,认为人们 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成本和收 益进行行为决策。
03
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不仅仅 是物质的交换,还包括情感、 信息等方面的交换。
彼得·布劳
布劳是美国的社会学家,也是社会交换 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进一步发展了霍曼斯的理论,提出了 社会交换中的“权力平衡”概念,即交 换双方在资源上的不平等会导致权力失 衡,而这种权力失衡又会影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交换,还包括情感 和认同的交换。人们通过情感交流和认同 建构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权力与地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权力与地位是社会交 换中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个体可以获 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影响力。
02
CHAPTER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乔治·霍曼斯
01
霍曼斯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和行 为主义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
THANKS
谢谢
矛盾和冲突。
社区中的社会交换行为
邻里之间的互助与资源交换
在社区中,邻里之间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助和资源交换。例如,有的居民可能会为邻居照顾孩子,以便邻居能够完成 工作任务;或者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增进社区的整体福祉。
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的交换关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九章 社会交换理论

(2)外部交换(对应于外部报酬):类似于韦伯的工具行 动,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3)混合型交换:往往是以内部交换为名,行外部交换之 实。
第 三
内部交换与外部交换比较
节
报酬类型 交换物 遵循的原则 根本属性 侧重点
外部交换 外部报酬 功利性的物质利益 经济原则 工具理性行动 交换结果
内部交换 内部报酬 非功利的情感 道德原则 价值理性行动 交换过程本身
第九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 九 章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第四节 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第 九 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
陷
第
一 节
社会交换的特征
社会交换的特征(与经济交换比较)
第
二 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George C. 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 士顿的一个富有家庭,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因偶然的机会而转向了社会学研究。1934年与查尔斯·柯 蒂斯合著的《帕累托理论介绍》,给他在社会学界带来了 声誉。霍曼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讲学,曾出任过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社会交换理论-ppt课件

• 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ppt课件
12
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 下级的资源问题
• 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
• 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 制性力量的问题
• 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
ppt课件
ppt课件
15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理论基础: —— 内驱力降低、博弈原理
图1 两人混合动力博弈模型
ppt课件
16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决策: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
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 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 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 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 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ppt课件
3
•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 •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 •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 •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 •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二是机会成本 •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 •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ppt课件
14
重要观点及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命题(6个)
1、成功命题(success proposition):某人的一个行 动越是能经常得到报酬,他就越愿意重复这种行动;相 反,如果一项曾经得到报酬的行动失去报酬时,行动便 会中止,除非得到其他的报酬。(这一命题强调了行动 频率与奖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布劳的理论目标:弥补霍曼斯理论的不足, 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 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填补理论社会 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布劳构造交换理论的步骤:首先,从微观领 域的交换过程中概括出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 并用以解释社会结构的出现;其次,不断扩大 研究领域,补充新概念和新原理,用以解释宏 观领域的交换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结构 制约的宏观交换过程。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理性经济人”假设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按照“互惠原则”进行交 换是初民社会整合的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 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为基础,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 认为人的一切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满 足而发生的交换。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美,George Homans,1910-1989)从 文学转向社会学研究,哈佛大学教授,代表作: 1961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霍曼斯的理论主要受益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曾自诩为一个“彻底的心理还原论者”。他认 为,心理学的解释能为所有的社会科学提供依 据。寻求心理层次的解释是霍曼斯交换理论的 核心。
(1)攻击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或 使他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采取攻 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2)赞同命题:当他的行为使他得到期望的回报,尤其 是当回报大于其预期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 到高兴并采取赞同行为。
6、理性命题(rationality proposition):当某人在 各种行为中进行选择时,他会根据当时的认识而选择获 得报酬的可能性最大的行为。(这是总结性命题:行动 =价值*可能性)
霍曼斯的基本观点:社会交换行 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 人们所选择的总是一种追求最大报 酬而避免惩罚的行动方案。
六大命题之间的联系: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 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 激命题则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价值命题指 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 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 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者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 命题则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 能性问题。
(三)评价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只适用于 小群体研究。
理论缺陷
➢心理还原主义:用心理学的命题来作为所有社 会科学的一般的解释性命题。
➢机械论:将人的行为始终视为一种理性行动。
➢循环论证。 ➢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三、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布劳(美,Peter Blau,1918-2002)1952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交换理论的代表 作为:1964年《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6、公正性期待:是指个人在过去行动 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 比例关系所构成的主观期待。
7、成本:是指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失去的报 酬或受到的惩罚,分为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两种。
8、利润:是指在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成本所剩 下的纯粹奖励,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9、投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 地位、知识、专长、性别、种族等。
➢影响社会交换的最基本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某人在近期内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报酬, 这种报酬地追加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这一命题是 对成功命题的限定,考虑到了时间因素)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该命题注意到了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一)基本概念(10个)
1、行动: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报酬,逃 避惩罚而做出的行为表现。 2、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
3、刺激:是指来自环境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 动上的反应。
4、情感:是指在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内 部兴趣,通常被视作交换过程中的社会资源。
5、报酬(核心概念) :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 某种需要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社会交换 理论也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而产生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从宏观的社会角色、 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去研究社会,而社 会交换理论则以微观的个体为研究单位。
该理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 交换—中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
理论重点:探讨基本交换过程如何影响社会结 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又是如何制约 交换过程的?(因此称为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基本概念和原则
➢定义: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 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 动。(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不同于经济交换,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社会交换要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而非 纯粹的基于利害得失的理性权衡。
2、刺激命题(stimulus proposition):过去某种特 定的刺激一直有机会获得报酬,那么目前类似的刺激可 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这一命题强调了情境再 现可以导致行为再现)
3、价值命题(value proposition): 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越可 能采取这种行动。(这一命题强调了行 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