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合集下载

社会变迁与社会影响

社会变迁与社会影响

社会变迁与社会影响社会变迁是社会的自然演化过程,它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社会变革的标志,而这些变迁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的进步,更是社会影响力的展现。

首先,社会变迁对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的创新意识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手工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这种变迁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同时,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变迁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们阶层的流动也逐渐加快,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社会变迁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往往伴随着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革。

例如,近代以来,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挑战。

这种变迁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权威的质疑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这些社会变迁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社会变迁还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者,社会变迁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阶层的重新洗牌和社会关系的重构是无法回避的。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民成为了城市的产业工人,这意味着他们和土地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此外,城市化的推动造成了人口的聚集,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种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社会的稳定。

因此,社会变迁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塑造和调整。

最后,社会变迁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变迁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汇报人:XX
•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 社会交换的类型与特点 • 社会交换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交换的影响与效应 •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定义
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 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公平原则
情感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即 交换双方所得到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投入 相等。
除了物质利益外,情感因素也是社会交换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 上的联系而愿意进行某些交换。
02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交换的主体与客体
交换主体
指参与社会交换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能力和资源等。
决策制定
02
基于收集的信息,人们会制定交换决策,选择合适的交换对象契约,人们会注重契约精神,遵守
交换规则。
交换的执行与监督
执行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需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交 换的顺利进行。
监督机制
为确保交换的公平和诚信,社会会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法律 、道德舆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换理论 ,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社会学发展阶段
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将交换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 会交换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性人假设
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总是在追 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遵循互惠原则,即当某 人给予他人某种好处时,他人也会以某种 方式回报。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这两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社会竞争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的规则下,竞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以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而相互交换则是指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物质或情感等多种形式的互惠互利行为,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

在社会竞争中,权力、影响和社会身份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影响、决定力和支配力的能力。

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社会竞争的主要资源之一。

在社会竞争中,强有力的权力往往能够使一个群体或个体占据明显的优势。

影响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网络、社会和文化等维度上的影响力,它通常是由于兴趣、经验、专业技能、权威地位、个人魅力等因素所形成的特殊资源。

在社会竞争中,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资源。

影响力往往可以产生吸引和影响力的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观念。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表现形式通常与个体的文化、职业、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社会身份和其他资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身份常常通过文化和其他人对一个个体的评价来体现。

在社会竞争中,社会身份成为一个人的竞争资本和重要手段。

相互交换在社会竞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相互交换,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而提升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网络。

相互交换不仅仅包含物质的互惠互利,更含有情感、关怀和信任等非物质的交换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之间能够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从而提高其在社会竞争中的机会。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竞争和相互交换是时常存在的,并且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竞争有助于促进创新和进步,而相互交换则有助于促进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同时,这两者也有着一定的互补性。

在竞争过程中,相互交换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自身的成长;而在相互交换中,社会竞争能够推动更多更好的交换行为,促进群体和谐。

第七讲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讲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 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 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下降: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 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 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 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 失去这些控制功能。
A. 自我概念 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文化中人们 的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以东西方文化中人 们的自我结构为例,日本人的自我当中包含了家 庭,而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B. 社会关系
Markus 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 雇主与雇员之间崇尚相互真诚和团结一致,人们尽 量地通过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这种和谐关 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 人的过错,而是委婉地、间接地表达对他人的忠告。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 各取所需:每个人特殊的需求被加以考虑
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
(3)社会交换的证据与应用
A. 囚犯两难情境:信任是基础 B. 货运游戏:合作对双方有利 C. 协商过程:最初的强硬立场和小的让步
2. 社会影响
(1)什么是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 定 方 向 之 上 改 变 他 人 态 度 或 行 为 。 French 和 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 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第七讲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本讲主要内容:
1.社会交换
2.社会影响 3.从众、顺从和服从 4.团体的社会影响
1.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 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 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 交换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5 和期望,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和维护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以提高顾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教学目的: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

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酬赏与成本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

社会交换与社会合作

社会交换与社会合作

社会交换与社会合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交换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进行的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

社会交换可以是经济性的,如物品的交换;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如情感的交换。

无论是经济性的还是非经济性的,社会交换的本质都是在个体之间建立某种互惠关系,通过互相给予与接受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其次,社会合作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基于一定的目标或规范,共同合作、协作以实现共同利益的行为。

社会合作的核心在于通过协调和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社会合作可以是个体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组织之间的合作,例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社会交换为社会合作提供了资源和支持,而社会合作则为社会交换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和机会。

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首先,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交换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

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社会合作,个体可以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正是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的相互作用,才使现代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得以不断扩大。

其次,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有助于建立互信和凝聚力。

在交换和合作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建立起互信的基础。

互相依靠和信任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同时,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也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形成。

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个体之间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凝聚力。

此外,社会交换和社会合作也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换和合作,扩大了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掌 握 层 次
社会之人 相互交换 互相影响 促进懈怠 你我共有
第七章
第六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影响 从众 团体影响
理 论 分 析
交 换 规 律
实 践 应 用
定 义 与 来 源
社 会 影 响 的 差 异
定 义 概 述
顺 从 与 服 从
社 会 影 响 原 则
社 会 促 进
要性、 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1、从众分析与影响从众的因素
(1)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过大则无效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线段试验 (2)影响从众的因素 团队规模3 团队规模3~4人; 情景因素:凝聚力; 情景因素:凝聚力; 社会支持降低。 社会支持降低。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抗 内在自我意识 保持自身独特性需求 个人控制愿望。 个人控制愿望。
2. 交换规律
重点
3. 实践应用:在实际生活的交换规则 实践应用:
3、实践应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交换 、实践应用:
内容概要
( 1 ) 囚犯两难情景:合作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囚犯两难情景: 合作 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是最佳选择 为前提。 任为前提。 疑犯A 疑犯A 不认罪 X 二人各判 一年 15年 A 判15年 B 释放 认罪 Y A 释放 B 判15年 15年 二人各判 十年
(1)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2)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3)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 (4)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合作受 指导) 指导)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 (5)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自 信与谦虚) 信与谦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教学目的: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

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

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 酬赏与成本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

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 结果总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与不利。

其公式可以表示为:结果 = 酬赏-成本。

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绝对的比较标准:该得到多少?相对的比较标准:哪个得到更多?3. 公平交换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只有在人们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沾别人的便宜。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和平等原则。

均等原则:每个人有获得同样利益的机会*Austin(1980)发现朋友间比陌生人之间更常用*Hook(1979)发现儿童比常人更常用各取所需:将每个人的需求纳入考虑范畴,根据每个人特殊需求决定给他什么样的好处;平等原则:每个人的收益与贡献成正比例三、社会交换的证据1、囚犯两难情境:信任是基础2、货运游戏:合作对双方有利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协商冲突:扩大收益,减少损失*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和卡通画家詹姆斯•瑟伯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生命与艰难岁月》里的两段文字形象传神地描述了社会影响的现象:第二节:社会影响一、什么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French和 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Reward power)压制的权力(Coercive power)参照的权力(Referent power)法定的权力(Legitimate power)专家的权力(Expert power)信息的权力(Informational power)文化的社会影响A. 自我概念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自我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

以东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自我结构为例,日本人的自我当中包含了家庭,而美国人的自我不包含情境中的他人。

B. 社会关系Markus 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崇尚相互真诚和团结一致,人们尽量地通过尊重他人和给他人面子来维持这种和谐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人的过错,而是委婉地、间接地表达对他人的忠告。

C. 孩子养育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对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而言,父母可能会回避这种个人主义,父母倾向于教孩子学会如何去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父母会指导甚至决定孩子的事情。

D.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美国人喜欢直接性的沟通,有什么要求最好直接提出来;中国人更喜欢间接的方式。

情感外露:在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人则在许多场合表达自己的情绪。

谦虚与礼貌:中国人的谦虚让人分不清真假,而对美国人来说,他们会比较真实,甚至夸大自己的优点。

二、社会影响理论Latanē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

社会影响的另一个规律:伴随着影响人数的增加,每一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在下降,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小,第N个人的影响小于第(N-1)个人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他人的存在评价恐惧2、社会懈怠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是由Kerr、Bruun和Harkins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3、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Le Bon发现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Festinger、Zimbardo称之为去个体化: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自我意识下降: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

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第三节:从众、顺从、服从一、从众行为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而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

与从众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两个:A. 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规范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团体从众的结果B. Asch用线段判断实验对从众行为的研究Asch用此实验证明了从众行为是人的天性C. 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团体的规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社会支持个人因素:自我特征: 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控制愿望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性别二、顺从1、顺从(complia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2. 增加顺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技巧(foot-in –the-door)门前技巧(door-in-the-face)折扣技巧(that’s-not-all)滚雪球(low-balling)三. 服从服从(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Milgram 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问题,他用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服从是人在某种情景中的必然选择。

他所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对大学生电击他人行为的研究模拟监狱情境研究联系实际社会心理学与人类的可持续未来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狄更斯《双城记》 1.什么是全球危机及如何应对?(1)地球超负荷在200多年以前,马尔萨斯预言汹涌的人口会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

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超出粮食供应的范围的预言还未兑现,但是想想以下的一些问题:世界人口继续增长好消息是:出生率正不断地下降。

在40多个国家中,人口出生率已经下跌到生育更替水平(平均一个妇女2.1个孩子)甚至更低。

坏消息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率的下降甚微,并不能抑制人口的快速增长。

1830年后,用了100年的时间世界增加了它的第二个十亿人口,又用了30年的时间增加了第三个十亿,接着是用15年增加第四个十亿,再接着只用了12年时间就增加了第五个和第六个十亿。

人口学家预期,世界人口将会在大部分读者的有生之年增加它的第七个、第八个、第九个十亿。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汽车消费、全球变暖:谁应该为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负大部分责任呢?不幸的是,正是最有可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所在的国家的人们。

如果有20 亿人口对资源的消耗量像今天的西欧和北美地区那样,那么地球不可能永远支撑人们的需要。

使用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人们评估了所谓“生态覆盖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分别需要多少生态空间来生产他们所需的消费品以及吸收他们产生的垃圾。

加拿大人均需要10个足球场多一点的空间。

美国人均所需的空间比加拿大人多30%;英国、瑞士和德国的人均需要空间比加拿大少30%。

如果每个人的消费量都像今天的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一样,需要三个地球那么大的空间才能满足需求。

“我们不会做出任何伤害经济的事情,因为对我们来说,首要的是生活在美国的人民。

”——布什总统2001对他拒绝签署京都协议的解释,该协议是由100多个国家商定的。

“一个人如果想称为世界的领袖,他必须懂得关注整个地球,而不是仅仅美国的工业。

”——欧盟主席普罗迪2001对美国总统的回应。

(2)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吃吃喝喝,然后愉快地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像许多参加囚徒困境的游戏的人一样,每个人都追求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对整个集体的伤害?(“在全球范围内,我的消耗量是无穷小的;这样的消费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对于世界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