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课程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泰勒是20世纪初期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对课程的基本主张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界,并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包括他对课程的定义、设计原则以及课程的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观点。

一、泰勒对课程的定义泰勒认为课程是一种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的学习经验,它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如教材、教师、同学、学校环境等。

泰勒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砌。

二、泰勒的课程设计原则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五个原则,即完整性、连贯性、适应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具体来说,完整性指课程应该覆盖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连贯性指课程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或目标,各个部分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适应性指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进行调整;有效性指课程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经济性指课程应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泰勒的课程实施方法泰勒主张采用问题解决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实施课程。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泰勒还提出了“分层教学”和“个别差异教学”等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指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个别差异教学指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中心。

他主张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口头表达、书面作业、项目制作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外,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课程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包括对课程的定义、设计原则、实施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观点。

这些观点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泰勒课程原理(一)

泰勒课程原理(一)

泰勒课程原理(一)泰勒课程简介泰勒课程(Taylor Course)是一种针对创作者的学习系统,逐步帮助他们提高其创作的技能和水平。

本文将从浅入深地解释泰勒课程的相关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习系统。

什么是泰勒课程?泰勒课程是由资深创作者约翰·泰勒(John Taylor)创建的一种创作学习系统。

该系统旨在通过逐步学习和实践,帮助创作者提高其创作技能和水平。

泰勒课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教材,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巧的各个方面。

泰勒课程的原理1. 渐进式学习泰勒课程采用渐进式学习的原则,将创作者的学习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创作者逐步提升其技能和水平。

通过分阶段的学习,创作者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2. 实践导向泰勒课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作者还需要通过实际的创作过程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技能。

泰勒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任务和案例分析,帮助创作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3. 反馈和改进泰勒课程注重创作者的反馈和改进。

创作者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会得到来自导师和其他创作者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创作。

泰勒课程提倡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分享经验和观点,不断推动创作者的成长和进步。

泰勒课程的特点1. 系统化泰勒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系统,包含了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阶段。

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路径。

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组织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2. 多样性泰勒课程涵盖了各种创作领域和技能,包括写作、绘画、音乐创作等。

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内容。

这种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能够满足不同创作者的需求。

3. 灵活性泰勒课程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

创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地点和时间,并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课程的教材和资源也可以随时在线获取,方便学习者随时查阅和学习。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组织教育经验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 时 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
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这具有极高
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
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缺点:
一、在“泰勒原理”的三个来源中,泰勒一直忽视了在 目标确定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和要求,而只单方面强调教 育者的要求。
二、忽视对课程目标自身的评价。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②广域课程 (broad fields)。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 课程。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④未加分化的课程。类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 陈述”。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 念; ② “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 要素”。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例如:一元一次 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 “物质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例如:“发展批判性思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

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先说教育目标;
②确认评价情境;
③设计评价手段;
④利用评价结果。
一是了解课程的 实际结果 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
原理评价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是教育平价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 评价模式,也是最有影响的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 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 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 作性。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
另外,也有许多人对目标模式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认为现实中的
课程操作远远复杂于泰勒的直线式课程编制等问题。但无论如何, 泰勒对课程的贡献都是无庸置疑的。正如有人所言:“不管人们是 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
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优点:
一、它提供了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拉尔夫· 泰勒 (Ralph Tyler)
一、了解泰勒
二、泰勒原理
三、原理应用 四、原理评价
一、了解泰勒
拉尔夫· 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
三、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
二、主要理论成果
确定教育目标 组织教育经验
选择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确定教育目标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一、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二 、两个筛选器
(1)是教育和社会哲学;
(2)是学习心理学。
泰勒认为,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 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2.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3.目标的陈述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

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

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二维图表陈述法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具有实践可能)(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一种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理论,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

该理论强调分割和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

泰勒认为,通过细分任务、确定最佳方法和对员工进行培训来实现最佳生产效率。

他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原则,即将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职责和控制权分开,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规划和控制生产流程,同时使工人能够专注于完成他们的任务。

该理论的目标是优化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备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性质为理论性课程,学生特点为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教育设计和评估能力。

根据这些分析,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

2.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3.针对不同学段、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案例,探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和安排应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泰勒课程设计理论。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运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设计实际教学实验,验证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泰勒课程设计理论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应用。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是由美国教育家拉尔夫·W·泰勒(Ralph W. Tyler)提出的,泰勒被认为是教育评估和课程发展的先驱
之一。

他的课程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目标导向:课程设计应该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结果。

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水平。

2. 学习者参与:泰勒认为学习者需要参与课程设计的过程,以便根据他们的需求和背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教学活动:泰勒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例如小组讨论、实验、案例研究等。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评估与反馈:泰勒认为评估是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确定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5. 课程的连续性: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课程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与其他部分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教师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提供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用泰勒课程原理的实例

应用泰勒课程原理的实例

应用泰勒课程原理的实例引言泰勒课程原理(Taylorism)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工业管理理论。

它通过工作流程的科学化和工人任务的分工来提高劳动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例,该实例应用了泰勒课程原理,通过精细的工作流程和合理的任务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例描述公司背景我们的实例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该公司每天面临大量订单,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

原始生产过程在公司采用泰勒课程原理之前,生产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 工人之间的任务分工不清晰,导致重复劳动和生产浪费; - 生产流程不规范,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 工人的工作动作和时间安排没有科学依据,导致生产成本高。

采用泰勒课程原理的改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该公司决定采用泰勒课程原理进行生产过程的改进。

1. 任务细化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将原本复杂的生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任务,每个任务都只需要工人进行简单重复操作。

例如,将原本需要多个工人参与的零部件组装任务分解为不同的步骤,每个步骤由专门的工人负责。

2. 工作流程规范化在细化任务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时间要求,工人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等待和浪费。

3. 培训和培养工人为了确保工人能够熟练地执行每个任务,公司对所有工人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操作流程、操作技巧和任务时间要求等。

同时,公司还设立了培养计划,通过逐步提升工人的技能和经验,使其适应更高级的任务。

4. 监控和反馈为了监控生产过程的执行情况,公司引入了生产数据的监控系统。

该系统实时记录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操作时间、工人绩效等。

实施效果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应用泰勒课程原理,该公司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效率提升。

具体表现在: - 生产周期缩短:任务细化和工作流程规范化使得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订单完成时间明显提前。

泰勒的课程理论泰勒RWTyler

泰勒的课程理论泰勒RWTyler

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

學生中心 學生的需求、興趣、能力、舊經驗是課程選擇與 組織的主要依據,因此對學生的諮詢、觀察和研 究是決定學習目標、內容、教材的必要方式。 社會中心 學校為社會機構,學校應為社會服務。課程須經 由對社會需求的分析,確定目標與內容,因此以 社會作為課程來源 。

課程的實施

忠實觀:指課程實施必須與原訂計畫相符, 亦即運作的課程與正式課程一致。

非正式課程 不列在日課表上,但學校會不定期實施 的,如運動會、園遊會。
空無課程

空無課程:應當有而沒有的課程;很重要, 但又懸缺的課程。如情意與鑑賞 方面的課程。 造成空無課程的原因: 1)課程設計者對某項目標的偏廢。 2)課程未能配合社會變遷的速度。 3)因意識型態而將某些不合於支配階級利益 的內容刪除。

課程的五個層次
3.覺知的課程 亦即人們心中所感受、體會到的課程。 教師體會的正式課程內容,成為本身的課 程構想;家長感知學校教學的內容..等。 4.運作的課程 指教育情境中實際出現的課程。 5.經驗的課程 學生由教學中實際領受、獲取的經驗內容
課程改革的原因
社會需求的因應 教育理論的改變 課程評鑑的回饋

再概念化學派

要求跳脫科學化理論的技術模式,重新思考 、反省、解釋課程內涵,賦予課程新概念。 從哲學與社會學角度,思考課程與政治、社 會、經濟結構的關係,探討整個大社會結構 對課程的控制作用,及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師 生對意義的創造。


強調潛在課程的探討。
再概念化學派
高中課程綱要(民87) 國文科選文標準: 足以體認中華文化 建立民族自信 喚起民族意識 配合國家政策

課程結構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

此外,泰勒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包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
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的课程理论

专题1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

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

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与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采用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指导。

泰勒的课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别化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强调个别化的学习,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 学生主导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3. 问题导向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背景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反馈和评价:泰勒的课程原理重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将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泰勒的课程原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别化的学习,可以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它适用于各个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提出的,该理论于1949年发表在《基础学校课程》一书中。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于指导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强调了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制定教学目标的四个步骤,即确定教学的目标、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教育的成果。

以下将详细分析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首先,泰勒认为制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教育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需求和发展潜力。

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努力方向,并为之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

其次,泰勒提出了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通过设计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发展相关技能和知识。

在确定学习经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和兴趣,使学习经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泰勒强调了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泰勒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后,泰勒认为评价教育的成果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价教育的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调整。

评价教育成果时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观察和讨论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综上所述,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是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理论,其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教育的成果四个步骤。

这一理论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设计合适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应用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泰勒

泰勒

T 泰勒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

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其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也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这种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该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以下七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客观并有效率的评价模式。

其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在于课程开发的改进。

而且这一模式结构紧凑,操作性强,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评价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更忽略了丰富的课程实践过程,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强调预期行为的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伴随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生的,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简述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

简述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

简述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
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是一种教育理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它的四个步骤是:
第一步,设定目标。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的目标,并且要确保学生
能够理解这些目标。

第二步,提供资源。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包括教材、
讲义、实验材料等。

第三步,活动设计。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四步,评估。

在这一步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学
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它的四个步骤是:设定目标、提供资源、活动设计和评估。

这四个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在深入研读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泰勒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其提出的“泰勒原理”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泰勒原理的核心在于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问题如同灯塔一般,引领着我们在课程与教学的海洋中航行。

首先,“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一问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泰勒强调,教育目标应当明确、具体且可衡量,它们不仅要反映社会的需求,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教育目标应当具有时代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兴趣、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紧接着,“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这一问题引导我们关注教育经验的选择与提供。

泰勒认为,教育经验应当是多样的、丰富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体验式学习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是泰勒原理中的第三个问题。

泰勒提出,教育经验的组织应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我看来,有效的教育经验组织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和个性化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和支持。

最后,“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一问题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

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的课程理论

专题泰勒地课程论教育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地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地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地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地圣经”.“泰勒原理”地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地讨论展开地: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地基本内容.泰勒地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地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地思路和方法.b5E2R。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地出发点.课程开发地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地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地灵魂.p1Ean。

.目标地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地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地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地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地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地:一是了解学生地现状;二是把学生地现状与可接受地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地需要,也是教育地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地目标.DXDiT。

()对当代生活地研究.对当代生活地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地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地特点决定地.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地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地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地方面.RTCrp。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地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地当代生活地决定性及其中地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地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地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地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地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地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地教育哲学地选择.5PCzV。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详解1. 引言泰勒课程原理(Taylor’s Principl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套教学理论和方法,由美国教育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Lee Thorndike)于20世纪初提出。

该理论对于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泰勒课程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设置、逐步指导、巩固与复习、反馈和评估等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原理,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 目标设置目标设置是泰勒课程原理中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根据该原则,教师应该明确设定每节课或每个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

目标应该明确、可衡量,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匹配。

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

同时,它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可衡量性:目标应该能够通过具体的评估方式进行测量和评判,例如考试、作业或项目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挑战性: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能够全力以赴,并不断进步。

然而,目标也不能过于困难,以免让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

•与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相匹配: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设定。

3. 逐步指导逐步指导是泰勒课程原理中的第二个基本原则。

根据该原则,教师应该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易于掌握的步骤,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步骤。

逐步指导有助于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挫败感,并提供了一个渐进式的学习路径。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逐步指导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确目标和步骤:在开始任务之前,教师应该明确说明任务的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每个步骤。

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2.两个筛选器
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3.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

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
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

例如:一元一次
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

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二维图表陈述法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具有实践可能)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使学生获得满足)(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力所能及)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多种经验→同一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同一经验→多个目标)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

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

②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课程。

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

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

④未加分化的课程。

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经验课程,把整个教学计划视为一个整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课程。

(2)中间层次:①按序列组织的学程,如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社会科学Ⅲ;②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如四年级的中国历史,五年级的世界历史。

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但较少考虑其联系和关系,合起来并不构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学科。

(3)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4.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即采用分科课程、广域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即考虑学习经验组织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即采用课、课题还是单元的方式。

(4)制定灵活的“资源单元”。

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这是课程的最终实现状态。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

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次以上的评估。

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变化是否发生。

•※泰勒的贡献:用评价代替了测验。

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先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一是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

泰勒原理的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

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另外,也有许多人对目标模式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认为现实中的课程操作远远复杂于泰勒的直线式课程编制等问题。

但无论如何,泰勒对课程的贡献都是无庸置疑的。

正如有人所言:“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