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起点 实施有效教学

合集下载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以及听的课例作如下阐述: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并据此展开教学。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须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新知着陆的根。

实际教学中,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密切关注并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已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在“小数乘整数”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看似很简单【起点预设】与“整数乘法”相比,“小数乘整数”只是多了“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经验,本堂课我就以此为起点,抓住不同,重点解决“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课中练兵】1、教学用乘法竖式计算“0.8×3”。

2、学生独立计算“2.35×3”,并观察因数与积各是几位小数。

3、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4、出示4.76×12、2.8×53、103×0.25,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

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5、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6、用乘法竖式计算:3.7×5 0.18×5 46×1.3 35×0.24学生反馈情况如下:① 4 6 3 5× 1.3 × 0.24② 4 6 3 5 3 5× 1. 3 ×0.2 4 × 0.2 41 3. 8 1.4 0 1 4 04 6. 7 0 7 05 9 .8 8.4 2. 1 0第1、2题正确率达95%,第3、4题正确率仅为8%。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浅谈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

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

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实验等能力。

2、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最常用的是做个有心人,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

比如在上《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可以问“关于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的周长你知道些什么?关于圆周率你了解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或故事吗?”三个问题后,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知识储备就一目了然了。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去花时间进行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

有经验的教师会有巧妙的设问,但不宜占时过多,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求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可通过尝试练习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把握学习起点,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把握学习起点,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把握学习起点,构建高效课堂【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已经成为了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实现有效教学。

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关键词】理性分析精心预设重视生成在“5的乘法口诀”这一堂课,教师课前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有关的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来探究每一句口诀。

然而,在课上,当教师刚把第一张图贴上,并揭示这一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而后,又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已经会了!”并且接着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上述这样的情景,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懂了,都会了,而这时教师的做法往往是,继续按照课前的设计,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呀?”将学生拉到教师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懂了,还装着不懂。

这样的做法,从教师的角度看来,好像是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但应该注意到的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课前所思考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显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教学心理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组织教学已经成为了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

然而,当我们走进鲜活的课堂时,由于一些教师对“起点教学”认识上的绝对化,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发现在“活力无限”的课堂背后折射出一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现象,使数学课堂变得苍白无力。

有效数学课堂 从把握学习起点开始论文

有效数学课堂 从把握学习起点开始论文

有效数学课堂从把握学习起点开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一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更多地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一、提高教师运用学习起点的意识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那么,首先我们要提高教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的意识。

(一)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从过去的经验型教师发展为研究型教师,我们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因此,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是每位教师必须做的事情。

及时地给自己充电,为我们课堂的有效教学得到保障,也是教师合理、灵活运用学习起点的前提。

(二)抓好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事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剂。

课堂中教师必须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入的审视和检讨,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让学生的学习起点得到充分利用。

课后教师要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运用学习起点的意识得到强化,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后继教学。

从而提高教师运用学习起点的意识。

二、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一)在课前调查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1.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备课时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研究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已经有不少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

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了解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这一法则,他们的思维水平如何。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出示了34×16这个算式,问孩子们等于多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有些学生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说明这类学生可能已经提前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学生采用累加的方法计算,说明这类学生对于乘法概念的本质有所把握。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把握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作者:王国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8期浙江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315400)王国元[摘要]教学设计要依托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前测学习起点把握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23-054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学习起点的内涵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当前状态下已有的“四基起点”(包括知识起点、技能起点、经验起点和数学思想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的总和。

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并具有不断更新、重组的功能。

技能起点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经验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主体指的是学生的思维经验。

数学思想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对抽象、推理、模型等思想的感悟与应用。

情感态度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包括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时产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等。

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可用如下三维图来表示。

学生的发展是“立体式”的。

其发展过程状态有历史状态、当前状态和发展状态。

每种状态都与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的现象、归因、结论三个层面产生交点,即A、B、…、I共9个交点,27个维度。

每个交点都应从学生的“四基起点”与“情感态度起点”进行分析和把握。

二、把握学习起点的价值1.把握学习起点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有效学习是指在一定的学习时空内,学生学习的效率高、效果佳。

学生的学习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领悟水平等也均不相同。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案 例
2 2 1 2 0 0 )
《 化学课程标准》 指出: 化 学 教 学 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认 知 发 展 和 已有 的 知 识 经 验 基 础上 ,学 生 的 化 学 学 习 活 动 是 在 教 师组 织 、 引导 下 的 自我 建构 、 自我生 成 的 过程 。 在当今社会 ,
生: 过滤 。
1 . 1 高 中化 学课 堂教 学 中忽 视 学 生 的 基 础 在 日常 教 学 中 , 经常会发现教师讲得 I : 1 干舌燥 , 学 生 听 得 似懂非懂 , 一头雾水 , 有些学生竟 然 昏昏欲睡 , 课 堂 教 学 效 率 大打折扣。 这 是 教 师 忽视 了学 生 学 习 起 点 所 造 成 的 。 学 生 不 是 张白纸 。 化 学 教 学 的设 计 与 实 施 , 应 把 握 学 生 的学 习 起 点 , 做到“ 以学 定 教 ” 。 不 能 忽视 备 课 中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备 学 生 ,
1 . 2 理 论 背 景
【 主要 问题 】 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学生的可能学 习起点 。 【 解决策略 】
在 真 正 地 了 解 学 生 的 可 能 学 习 起 点 之 后 .这 节 课 的 起 点 可适当提高 , 可以通过“ 粗 盐提纯” 的实 验 , 规 范 学 生 的 化 学 实

验操作。 进一步讨论“ 如何除去食盐溶液中含有的s 0 : ’ 、 M g 等
离子? ” “ 过滤 、 蒸发 、 蒸馏 、 萃 取 等 混 合 物分 离方 法 的注 意 事 项 及使用的范围?” 这 样 一来 , 教 学 效 果 才 会更 好 。 2 . 2 准 确把 握 学 生 的现 实起 点 【 教 学 片 段2 】 盐类 的水 解 通常教师在演示测定N H C 1 、 C H C O O N a 等 盐 溶 液 的p H值

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起点的有效教学设计摘要:学习是自内而外的“生长”,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其学习起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班级中每一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习起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言:《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充分考虑在内,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并逐渐生成。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管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已有知识基础都至关重要,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基础上展开,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好。

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通过具体情境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引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所设计,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做铺垫[1]。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强化,有利于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通过对数方格方法的使用,得出图形的具体面积[2]。

而面积公式的推导是由学生利用一系列的操作,如数、剪、拼等完成的,但他们对从操作到转化、推导过程的表述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能够借助拼、摆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正确计算。

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会“转化”的方法,提升观察、推导等能力。

加深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前测基于以上分析,设计教学前测,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1:将高正确画到以下两个平行四边形中。

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

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

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作者:王金铃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07期一、学生学习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才会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可以是学生曾经历过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已拥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等等。

二、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相结合1.学生学习起点与有效教学相结合的案例一学期开学初,教研室王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教研指导,在听了一节常态课后,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要“自告奋勇”地上一节示范课。

上课铃响过后,王老师先是不紧不慢地在黑板上写了漂亮的两个字“聪明”,并提问道“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要干吗?改上语文课?在我糊涂之时瞬间明白了,原来王老师用简单的“聪明”一则缓和师生间紧张的气氛,二则提醒大家如何做一个聪明学生。

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题,又是简单一句话:看清题目,解决吧,检查大家是否聪明。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争分夺秒地验证自己的“聪明”。

(1)让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和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起点有的会说“直接提问学生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了解,有的会说“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问卷,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个别谈话,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或取样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我们借助这堂课,从而来想这类数学知识的教学,如果是直接提问学生相关内容,看似省时省力,可我们会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吗?仅凭简单提问就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吗?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或产生矛盾,或许才能真正激起这一泓源头活水。

把握学习起点 追求教学实效--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实例

把握学习起点 追求教学实效--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实例

() 1 教师带领学 生根据题 目中的条件和 问题 画
出 示意 图。

【 解决路径 】 这一 问题 的方法通常 有两种 : 弥补
种 是 “ 长 线 ”就 是 在 平 时 的教 学 中 , 注 “ 形 放 , 关 数
结合 ” 方法的渗透 。 例如 , 在教 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

般情况下 ,学生解决有关教学策略方面 的问
题 , 要有 一 定 的学 习基 础 和 能 力 , 教 师通 常仅 用 需 而 常 规 的 思 维 方 式 来 思 考 和 解 决 问题 , 味 如 此 , 生 一 学 的思 维 定 然 得 不 到 发 展 , 思考 问题 的 方 式 必 然 单 向 ,
卜 一 一
? 采 蠢 }0 0蠹 重
8米 —— —_ l 叶・3米 '
积” , 时 让学 生尝试将文字 转化成 图, 使学 生积 累一
些 经 验 , 且 能 够 学 会 理 解和 分 析 图示 , 画 图 法 的 并 为 教学作好铺垫。 另一 种 是 “ 短 线 ”就 是 在 课 始 针 对 放 , 这 两 点 , 计 两 项 专 门 练 习 , 强 化 方 法和 技 能 。 设 以 当
能把 握 准 学 生 学 习各 类 问题 的认 知 基 础 ,往 往 使 方
法的教学不到位 , 策略 的引导不够深入 , 学生也常常
处 于 “ 懂 非 懂 ” 状 态 , 以达 到 “ 点 ” 因 此 , 似 的 难 峰 。 围 绕 学 生 的认 知基 础 实 施教 学 , 能够 使 教 学更 加 有 效 。
生 :米。 8
耋 ’ 詈7 、 f8

课 避
决 问题 的策 略 转 化 ” 的基 础 ) 。 二、 强化 认 知 。 丰富 学 生 思维 的灵 活 度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城关回小周丽芬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复制”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开始很让人激动,课中是云里雾里,课后感叹“学生会这样回答真没想到”。

分析原因,其一是我们的教师已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而课堂一旦出现生成,教师就无以应对;其二是教师只注重“搬动”,而不重视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即“学习起点”。

把学生带到哪里,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因此,作为教师要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教师设计时,我们常常会这样:让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起点的分析,所设定的学习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并非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做支撑,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由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高、面积的相等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对数学的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知的知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估计猜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最新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最新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都是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有的实施得很成功,有的实施到半路就夭折了。

细细分析主要原因,除教师个人因素之外,大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不当:或是忽视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或是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

因为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的不同、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寻找起点,以把握好方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心理需求不一致,知识储备差异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在进入新课之际,学生学习环境,心情,需求和兴趣起点等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不论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不可能对教学感兴趣,更不可能实现与你的交流与共研。

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了解:1、课前:做到整体把握有效而实在的课余时间与学生谈话不仅是拉近师生距离,创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经,也是了解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储备、又是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方法。

说到课前准备,总离不开备课。

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整体把握合适的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笼统的,这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联系;教学目标分层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确定知识点的不同能力要求,设置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低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层次教学设计。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依赖 , 进 而发展抽象的数感。 为教材只是提供了课 堂教学 的可能起点 ,而无法照顾到不 同 个体差异学生的真实水平 和能力 。
( 二) 学 生 — — 生 长 的 学 习起 点
8 8
1 、备课——为课堂的得心应 手提准 内涵 。这 既
态又将成为课堂教学 中学习起点的生长点。在课 堂教学 中应
学习起 点, 并适时地切入课 堂、 掌控课 堂对确保 高效课 堂具有 这两种水平之间 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 受此理论启示 , 只 关键词 : 学 习起 点 高效课堂 静止 生长 灵动
高效课堂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孜孜 以求 的 目标 。老师们通 充分考虑学生静止 的学习起点和生 长的学 习起点 。 常较 多地关注课堂达成教学 目标 的途径 、 课堂的精彩程度 、 成
提供学生学 习该 内容难易程度 。 因此 ,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 的 义 。
直观把握 , 主要来源 于对教材 的解读。 例如 , 三年级 的《 认识分 数》 这 一单 元 , 虽 然对 于分数 的系统 学习放在五年级 , 但三年
级学生在现实 的生活 中已经不同程度 地接触过分数 ,其 学习
二、 把握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要合理 把握学生 的学习起 点 ,教师首先要依托教材明确 学生静止的学习起点 ,然后通过课前或上课 的导人环节充分
的起点 与教材 的分析是相吻合的 ,再 者分数 的意义 也是 四年 了解学生 , 对学生真实 的学习起点定位 , 及时调整 教学设计 , 级学习小数数位意义 的基础 ;在研读 教材 分析中我们发现学 并通过课堂活动 , 创造性地 生成课堂 资源并加 以利用 , 使课堂 生应该掌握 的范 围与程度是 : “ 能理解 简单 分数 的意义 , 能认 、 蹦发 活力 与精彩 。 以下从 常规 教学 中的备课 、 上课 、 反思三 读、 写、 比较 、 计算同分母 的分数 。” 所以学习这一单元的可能 个角度来探究应对不 同学 习起点时 ,如何采取有效策 略构建 起点应定位在 简单 的范畴里 ,实施的技巧应多借助于数形结 高效数学课堂。 合, 如“ 涂一涂” “ 折一折 ” “ 圈一圈 ” 等逐步减少对直 观图形的

有效教学,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有效教学,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有效教学,从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作者:魏小兵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第10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然而,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认识的“主观化”、“绝对化”,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致使课堂教学在偏离学生实际需求的“道路”上艰难行进……课堂回放案例:我全会背了——“7的乘法口诀”(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结合七个小矮人手中的气球上的数7、14、21、28、35、49,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数排列有规律吗?当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与7有关系时,教师便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然后要求学生开始编写7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已经有了编写口诀的经验,那么7的乘法口诀能编出来吗?相信大家能!生:7的乘法口诀我全会背了。

(一开始,这个学生的声音并不大,但是很快大部分同学便高声附和:“我也会背!”接着,他们不约而同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

遭此不测,老师表情骤变。

当然,在老师的威严下学生背口诀的声音越来越小,于是老师继续往下教——)师:我们每一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能编几句就几句,如果有困难,还可以看一看屏幕上这些数,然后再编。

(学生小组活动)……现象透视:透过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这一新知之前,已经有一些学生对于7的乘法口诀比较熟悉了。

事实上,乘法口诀作为传统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乘法口诀表的机会也不少,所以学生中能背诵乘法口诀表的人不在少数。

如何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如何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如何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内容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确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去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

可以通过课前谈话,课始、课中提问:如“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等方式,听一听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万以内数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并不陌生。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读万以内的数,个别学生的读数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数中间有两个零的数上。

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数字自由组数—将数分类—学生充分读数—讨论、小结读数方法”这样一种主动建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起点上,让学生在读数中感悟读法。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调整教材的呈现次序一般来说,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

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

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材提供了这样一条教学路径:1、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积累感知;2、看着得数想乘法算式;3、看着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教学1、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切入教学当在课前寻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得到的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知道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正确的说明比较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二分之一等。

但也有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分数这个概念,一点基础也没有。

这说明本班大部分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知识的起点很高,而有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却较低。

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起点进行设计。

可以直接引入分数,让学生尝试利用图形来说一说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全班同学知识的全面化。

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有时,还可以通过自学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达到知识的高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以学生的高起点为基础,进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师:你对圆有哪些认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还不太清楚。

老师知道我们同学的自学能力很强,接下来就请大家先自学一下有关圆的知识,认为重要的请用笔画一画或圈一圈,有什么看不懂的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进行自学,大约5分钟)师:好,下面汇报一下你们自学的情况。

生:我知道圆有圆心、半径、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

生:半径、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板书。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懂了那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你们真的看懂了?生:看懂了!师: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什么是圆心?生:一个圆的中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

师:(举起一个圆形纸片)那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基本上能了解本堂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但大多只浮于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学习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找准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由此可见课堂要从“师本”到“生本”的顺利回归,就得改变过去的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全盘教”现状,更多地关注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而改变这些不良倾向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那么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盘考虑,把握“内容起点”
曹鸿飞老师在《温州市小学“写作力提升”教学建议》讲座中提到:没有“非零”起点的关注,学生就不会有发展。

诚然,找不到学生的起点,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估计不足或过高,造成学生因为“无趣或畏惧”而不想学,学生的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阅读教学也是如此。

1、把握文本内容逻辑起点
我们知道教材的编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的编排
呈螺旋上升,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

基于教材,大多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比较容易把握: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我们就要考虑教材中有没有在此前出现过与长征有关的内容?我们能不能找到课文前后的联系点或迁移点?对于“七律”这种形式的律诗孩子们又了解多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后我们
的教学目标就会明朗起来,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想要知道什么,我们应该教什么。

这样,学习的效果就取决于教师对逻辑起点把握的准确度。

2、把握文本内容现实起点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媒介。

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孩子们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相对比较难把握。

因此,把握现实起点是重点,关键要认真研读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了解或掌握、有多少人了解或掌握、了解或掌握的程度怎样?如《七律?长征》一课,我们也要考虑学生在课外对这历史事件了解多少,是否有看到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有关的影视材料等。

针对以上学习起点的把握,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我们的教学设计
都应该要胸有成竹。

二、细读文本,把握“语言起点”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理解语言、习得语言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文本细读时一定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找准学生语言学习的起点。

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言语的陌生点。

请看王春燕《猴王出世》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段教学: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王老师重点教学的这一段话是《猴王出世》中语言的精妙所在,其中的短语构词形式,修辞方法五下学生并不十分陌生的,但是集这样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句群恰是孩子们所不多见的,有鉴于此,王
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发现着文本的“妙秘”(潘新和语)。

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增量,素养得到切切实实的发展。

三、钻研文本,把握“形式起点”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因此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住文本形式的起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如五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本的构架特点分成三个板块展开:
板块一:读通课文,了解铁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块二:速读课文,感受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块三:研读课文,走进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既把这三个板块演变成三个标点——“!?!”在一唱三叹的诵读中,感受课题所蕴含着的豪迈和坚定!然后回归整体进行教学:教师关注到了文本形式的独特价值——也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并进行深度开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在反复涵泳咀嚼中发现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把握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四、联系主题,把握“人文认知起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材编写上也体现了这一理念,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如人教版课标本五上第六组,编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这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或执着、宽容,或褒扬批评,相比之下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却流露出了一种“冷漠与残忍”似乎和母爱格格不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张力。

曹鸿飞老师恰恰就利用了教材编排上的这特点找准了学生人文的起点,独具慧眼地寻觅词语,形成四个板块的教学,精彩演绎:
1、“喜欢吗?”——“喜欢这组词吗?”“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位母亲吗?”老师的三次追问,把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三个词上。

2、“赞同吗?”——出示: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以辩论形式,直接触摸本文心情的特殊性:内心的冲突,感受本文心情表达形式上的重要特色。

3、“愿意吗”——在这个过程中,曹老师步步为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冲突激烈化,从而走近、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入到这种
冲突中,让孩子自己身陷这种煎熬中去理解母亲的内心:①说话练习:出示: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找出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心情变化的句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有感情地说一说)
4、“残忍吗?”——最后出示那三个词语,扣问学生:它们表面上写这位母亲如此,实际上写什么?于是,母亲对孩子的另一种形式的爱水到渠成地烙在学生心上。

教学中,曹老师始终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引导孩子主动与文本交流,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因学而教,化教为学,还学与生。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习过程正是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建构的过程。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出发点,想学生之所想。

恰如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说,高效课堂要实现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师大学出版社,2003
[2]姚晓洁.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j].中小学管理,
2005,(5):27.
[3] “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语文教研员风采展示活动综述,中国滕部,发表于 2010-3-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