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 PPT

合集下载

髋臼发育不良PPT课件

髋臼发育不良PPT课件

-
4
-
5
-
6
X线诊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
8
-
9
-
10
Sharp角 >48°考虑髋 臼发育不良
-
11
CT诊断
-
12
1、髋臼前断面角变小,后断面角小于正常。
2、股骨头顶部层面见不到顶唇,前后唇变短。
3、关节退行性改变,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囊 变。
4、伴股骨头坏死,可表现为“星芒征”消失,塌陷、变 形,骨质增生硬化,多发囊变,间隙变窄。
-
13
鉴别诊断:
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出生即存在,髋臼发育不良重于本病,并股骨头骨骺发育不 全,出现早期脱位。 影像表现,股骨头外移可与髂骨形成假关节。
-
14
2、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病
主要鉴别点为是否伴有髋臼发育不良。
-
15
3、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
16
-
17
-
18
-
19
-
2
病因分类
• 出生后即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平时无症状,到青年或成 年以后髋关节疼痛,拍片发现。
• 发育性髋脱位治疗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 小儿麻痹,髋关节失去正常应力刺激,头臼发育不对称 所致。
-
3
发病机制
• 髋臼的正常发育主要依靠股骨头对髋臼“Y”形软骨的中心 刺激。在AD状态下,头臼失去同心圆关系,股骨头不能正 常刺激髋臼软骨,导致髋臼软骨的骨化迟缓、停滞、髋臼发 育浅小,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差,呈半脱位,失去正常解剖 关系和生物力学内环境。使髋关节负重面减少,负重区关节 面各种应力过于集中,产生创伤,髋关节间隙变窄。负重区 软骨面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囊性变,软骨面剥脱、增 生、股骨头塌陷、变形、磨损,最终转归为骨关节病。

髋臼发育不良幻灯1

髋臼发育不良幻灯1


锻炼 牵引 控制体重 定期复查
17




Chiari 截 骨 术
A:术前 B;术后 Chiari骨盆内移截骨示意图
19
髋 臼 加 盖 术
髋臼加盖术
20
Salter 截 骨 术
Salter髂骨完全截断术
21

我科97-03年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概况: 97-99年32人,2000年18人,01年25人,02年7人, 03年11人。据不太准确的统计:总人数93人,男 5人女88人,手术左侧40人,右侧32人,双侧21 人。年龄分布情况:10-20岁5人,21-30岁5人, 31-40岁17人,41-50岁32人,51-60岁27人,6170岁7人。手术方法:头形成、血管植入、加盖65 人,骨盆内移、加盖12人,股骨上段旋转截骨2 人,人工关节16人,断盖7人,骨关节炎加重16人。
159
160
术后三个月
161
术后六个月
162
术后六个月
163
邱雪萍,女,27岁,03.06.17(段盖吸收)164
165
166
术后两个月
167
术后一年三个月
168
术后一年三个月
169
断盖吸收
170
罗吟刁,03.02.12
171
172
173
174
22
几 点 体 会
血 管 束 植 入 的 问 题

骨关节炎病变存在骨内高压,骨内 微循环障碍 血管束植入可持续降低骨内压,改 善骨内微循环 实验及临床证实植入血管束可在股 骨头内分化、生长
24


髋发育不良手术适应证
发育不良在儿童及青年期常无症状或 症状轻微,一般青年期髋臼发育不良很少 就诊,往往就诊时已有较严重骨关节炎。 测量股骨头遮盖少于75%,髋臼角大于 42°~47°,CE角小于15°~20°。 临床症状:疼痛跛行,关节不稳定,X-ray: 软骨下硬化囊变。

中国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 (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 (2023版)解读PPT课件

新版指南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通过新生儿筛查等手段尽 早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新版指南对治疗流程进行了规范化,明确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新版指南引入了超声、MRI等新技术辅助诊断,提高了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版指南强调了长期随访的重要性,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 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背景
DDH是儿童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
指南制定过程
01
02
03
制定依据
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专 家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制定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多轮 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讨论 ,形成共识。
制定团队
由儿童骨科、放射科、超 声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适用于所有疑似或确诊DDH的患儿。
02 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3
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关节僵硬等,及时处
理并发症,保障患儿安全。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髋关节脱位
由于关节囊松弛、肌肉力量不平衡等原因导致。
股骨头坏死
可能与血供不足、局部创伤等有关。
继发性骨关节炎
长期关节不稳定、磨损导致。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家族史、肥胖等。
预防措施建议
早期筛查
新生儿及婴幼儿期进行 髋关节筛查,早发现、 早治疗。
健康教育
加强家长和医护人员对 DDH的认识,提高重视 程度。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适当体重,避免过 度运动,预防外伤等。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课件PPT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课件PPT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
概述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病除了先天性因素之 外,后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可以预 防的,因此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 其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DDH是最 常见的四肢畸形,新生儿发病率在1%左右, 男女之比1:5,有家族史的则增加20%的机会 ,受累髋发生率依次为左髋、双髋、右髋。
▪ 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Graf法:探头置大转子上,纵轴和躯干纵 轴平行,前后平行移动探头,以获得较清晰的髋额状断面声像 ,测得α、β角。
▪ 根据α、β角的大小将髋关节分为4型:
▪ Ⅰ型:α>60°、β<55°属正常髋关节,骨性髋臼发育良好
; Ⅱ型:α43°~60°,β55°~77°,即髋关节发育不良; Ⅲ型:<43°,β>77°,半脱位; Ⅳ型:完全脱位。 α角(骨顶角)是指由骨顶线(BD)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夹 角; β角(软骨顶角):由软骨顶线(BC)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 夹角 。
流行病学
Barlow(1962)发现初生时1.08%新生儿有髋 关节不稳定,超过3.5天减少一半,自然治愈 率58%。 Ramsey(1976)检查了2.5万婴儿发现,新生 儿存在100%髋关节不稳定,这只是先天性因 素,并不完全发病。
病因学
一、解剖结构欠缺 ▪ 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时髋臼深度变浅,致使髋关节
病理
主要改变是脱位后的继发性变化,如髋臼浅, 前倾角大,是符合“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 先决条件”的Harris定律。随着年龄增长,病 理改变日益加重,此点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它 间接的证明本病不是先天性的。
髋臼:髋臼前、上、后缘发育不良,平坦,变浅 ,其中脂肪组织、圆韧带充塞其中。最终脱位 的股骨头压迫髂骨翼出现凹陷,假臼形成。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ppt课件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ppt课件

流行病学调查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通常包括髋臼发 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完全脱位。新生 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率约为1/ 1000。左髋发病多于右髋,双髋发病亦多 于右髋。女性多见,男女比约为1:5。而 且,第一胎儿童发病率高。白种儿比黑种 儿的发病率高,美国西南部印第安黑人中 发病率高,而中国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头臼明显不适应,臼大头小:髋臼成形 术。
头臼基本适应:改变髋臼方向的手术;如: Salter截骨术、三联截骨术、髋臼周围截骨 术(PAO,Ganz)、髋臼旋转截骨术(RAO) 等。
典型病例(POA Ganz截骨术)
典型病例
贺某某,女性,52岁。 右侧DDH(CROWE I型)
典型病例
林某某,女性,33岁,右髋关节脱位(CROWE II型)
术前准备
骨盆和股骨近段正侧位x线,了解关节脱位的程度和骨质情况。 由于髋臼发育不良的骨性解剖学特点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挛缩, 拍片时我们常常获得一个外旋状态下的X线片,这一点可以根 据X线片上小转子影响的增大得到证实,在这种X线片上选择的 假体往往偏小。因此,术前计划时需要把股骨颈和股骨近段放 在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拍片,由于股骨颈的前倾增大,拍片时股 骨应轻度内旋。
疾病分型
手术适应症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 难度,特别是高位脱位的病例,手术难度相当 大,术后效果相对较差;同时由于此类病人骨 盆与股骨发生骨质耗损,一旦假体松动,日后 行翻修术也十分困难。故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 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适应 证应从严掌握。对于年轻的病人应该首先考虑 骨盆截骨术(Chiari,Salter,Steel orn—截骨), 防止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以期髋关节的功能能 延长至中年甚或更长时间。

【小动物影像技术课件】犬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诊断技术

【小动物影像技术课件】犬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诊断技术

《小动物影像技术》
四、影像检查与表现
❖ 2.影像表现 ❖ 中度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处于典型的亚脱位状态,
股骨头勉强位于非常浅的髋臼内。往往沿着股骨颈和 股骨头有继发性关节炎性骨病变(称为重塑),髋臼缘 的病变称为骨赘或骨刺,不同程度的小梁骨样病变称 为硬化。一旦存在关节炎,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将 会越来越重。
2.影像表现 ❖ 髋臼变浅、股骨头扁
平、关节间隙增宽。 ❖ 髋臼与股骨头关节软
骨下骨质硬化。 ❖ 髋臼缘骨质增生,呈
唇样突起。
《小动物影像技术》
四、影像检查与表现
2.影像表现 ❖ 股骨颈骨质增生,倾
角改变,呈髋内翻或 髋外翻;髋关节半脱 位或脱位。
《小动物影像技术》
四、影像检查与表现
❖ 2.影像表现 ❖ OFA标准评价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级。根据OFA标准,宠
《小动物影像技术》
犬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诊断技术
《小动物影像技术》
教学 目标
掌握髋关节发育不良的 概念、症状、检查方法 和影像表现
教学 重点
影像表现
教学 难点
影像表现分析
《小动物影像技术》
一、概述
❖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生长发育阶段的犬出现的一种髋关 节疾病。
❖ 临床上以髋关节发育不良和不稳定为特征。
三、临床症状
❖ 犬髋关节发育不良一般在6月龄至2岁时间段内逐 渐发病。
《小动物影像技术》
三、临床症状
❖ 病犬跛行,起立困难,站 立时患肢不敢负重。行走 时弓背或身体左右摇摆。 多数病例疼痛明显。
《小动物影像技术》
三、临床症状
❖ 多呈两侧发病。 ❖ 表现为非化脓性滑膜炎和
局部变性性关节病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演示文稿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演示文稿
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演示文 稿
优选髋关节发育不良影像学诊断 ppt
概述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病除了先天性因素之 外,后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可以预 防的,因此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 其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DDH是最 常见的四肢畸形,新生儿发病率在1%左右, 男女之比1:5,有家族史的则增加20%的机会, 受累髋发生率依次为左髋、双髋、右髋。
1.3 Allis征:
~ 新生儿平卧、屈膝85度 90度,两足平放床上,
两踝并拢可见两膝高低不等(患侧低于正常侧)。对于 单侧髋关节脱位有效。
1.4 Barlow试验(弹 出试验):是诊断髋 关节发育不良、髋关 节不稳定的可靠方法。
行走后单侧者表现跋行,双侧者行走左右摇摆如鸭步。 体查患肢缩短,臀纹不对称,会阴部加宽。患肢股骨头 凸出,髓外展受限,曲(Trende-lenbrg)氏征阳性,牵拉 推送患肢,股骨头可如“打气筒”样上下移动。
倘若每个新生儿出生后均能做常规检查,在3~7天内明 确诊断而进行治疗,其疗效最理想。
1岁内明确诊断,可成功治疗,日后X线检查可完全正 常,说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
Barlow(1962)发现初生时1.08%新生儿有髋关节 不稳定,超过3.5天减少一半,自然治愈率58 %。 Ramsey(1976)检查了2.5万婴儿发现,新生儿 存在100%髋关节不稳定,这只是先天性因素, 并不完全发病。
病因学
一、解剖结构欠缺
▪ 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时髋臼深度变浅,致使髋关节 不稳定,是本病的解剖学欠缺。对胎儿的解剖观察发 现,髋臼深度值(臼深指数/髋臼直径100)从胎儿4月 的67.8,至出生时下降至46。

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

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

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髋臼发育不良(acetabular dysplasia,AD)系因髋臼发育缺陷造成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主要表现为髋臼外上方和前方缺损,髋臼变浅,髋关节中心外移。

由于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降低,髋臼和股骨头关节面对合关系不正常,最后导致关节面的接触应力增高和关节软骨退变而引起骨性关节炎。

本期内容将介绍髋臼发育不良的X线、CT及MRI的表现。

X线片右侧髋臼发育不良右髋正位片,示右侧髋臼变浅,Sharp角增大,髋臼覆盖率降低,CE角变小双侧髋臼发育不良伴退行性骨关节病双髋正位片,示双侧髋臼变浅,Sharp角增大,左股骨头外上方半脱位,髋臼顶关节面下均见边缘硬化之囊变,间隙均变窄,股骨头稍变扁,股骨颈干角稍增大右侧髋臼发育不良伴退行性骨关节病a.右髋正位片,示右髋臼变浅,髋顶变短,Sharp角增大,股骨头外翻并外上方移位,间隙变窄,髋臼缘骨质增生硬化,股骨头周围骨质增生;髋臼发育浅小或浅平,顶唇短小,髋臼覆盖率降低,中心边缘角(CE角)减小。

股骨颈干角增大,股骨头的负重点外移,髋关节的内侧间隙加宽,关节呈半脱位或全脱位。

髋臼顶外侧缘骨质发育不良,臼盖嘴消失,臼盖白线呈外高内低之斜线,Sharp角增大。

髋臼边缘增生硬化,股骨头及髋臼软骨下可见假囊肿,股骨头及髋臼边缘可见骨质增生。

CT右侧髋臼发育不良伴退行性骨关节病CT平扫,示髋臼前后唇变短,同时更清楚显示股骨头关节面下囊变,周围骨赘形成及髋臼骨质增生硬化双侧髋臼发育不良伴退行性骨关节病CT平扫,示双侧髋臼前断面角变小,头臼包容差,髋臼及股骨头轻度骨质增生髋臼前断面角变小,后断面角小于正常;股骨头顶部层面见不到顶唇,且前后唇变短;股骨头稍向前方移位;伴发关节退行性改变,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并关节面下囊变,同时髋臼前唇和上部边缘可见骨质增生。

有时可合并关节积液。

MRI双侧髋臼发育不良a. MRI横轴位T1WI,示前断面角变小;b.冠状位T2WI,示髋臼稍变浅,Sharp角增大髋臼窝浅平,冠状位示Sharp角增大,横断位前断面角及后断面角皆变小。

一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个案分享PPT课件

一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个案分享PPT课件

随访观察安排
定期随访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康复锻炼效果和 病情变化。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定期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发育情 况。
调整康复方案
根据随访观察结果,及时调整康复锻炼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治疗 效果。
预后评估及效果评价
预后评估指标
制定预后评估指标,包括关节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 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手术治疗方案选择
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
适用于18个月以上的儿童,手术切开复位后,通过骨盆截骨术调 整髋臼方向,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
股骨近端截骨术
对于大龄儿童或青少年,若髋臼发育良好,但股骨头位置不佳,可 考虑股骨近端截骨术,以改善关节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
对于严重病例或成人患者,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无法改善关节 功能,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
母亲孕期无特殊用药史,分娩过程顺利,无产伤
初步诊断与评估
体格检查
双侧臀纹不对称,患侧髋关节 外展受限,Allis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患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较小, 髋臼指数增大
诊断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
评估
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检查,评估为轻度至中度 DDH,需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
02
患者基本信息与病史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

体重与身高
在同龄儿童中处于 中等水平
姓名
匿名
年龄
儿童(具体年龄隐 匿以保护隐私)
就诊原因
家长发现孩子行走 时步态异常,双侧 臀纹不对称病史及家族史Fra bibliotek1 2

中国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理支持策略制定
焦虑与抑郁情绪管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调节 技巧。
应对压力与挫折
教育患者如何积极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压力和挫折,如寻求社会支持 、采用放松技巧等。
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通过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训练,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和掌控感。
家属参与和沟通技巧培训
DDH是小儿最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将影响患儿髋关节的正常发育,导致残疾。
流行病学特点
01
DDH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域、性别等因素而异,总 体发病率较高。
02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双侧病变者 约占一半。
03
家族遗传因素在DDH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 史者发病率更高。
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况。
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制定DDH的诊断标准。对于不同年龄 段的患儿,诊断标准略有差异,但通常包括髋关节不稳定、脱位或半脱位等表现,以及
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鉴别诊断与误区提示
鉴别诊断
在诊断DDH时,需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炎症等疾病进行鉴别。先天性 髋关节脱位通常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 臀纹不对称等,但无髋关节不稳定表现 ;髋关节炎症则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 等症状,与DDH的临床表现不同。
智能化辅助诊疗
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未来有望开发出智能化的辅 助诊疗系统,提高诊疗效率
和准确性。
多学科协作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 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 多学科协作将成为重要的发 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 综合治疗效果。
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
提高诊疗水平
本次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规范化诊疗流 程,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B超筛查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PPT课件

B超筛查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PPT课件
• 它好发於女婴,合并臀位生产,羊膜水较少,左侧较多。
2019/11/17
2
如何在婴儿阶段早期发现?
•临床中可观察下列异常: •(1)两下肢长短不一,且患侧下肢活动力较差(见图)。 •(2)一侧(患肢)髋关节较不易向外展开(见图)。 •(3)两侧大腿内侧、鼠蹊部、会阴部或臀部
之皮肤皱褶不对称(见图)。 •(4)一侧(患侧)的大腿粗隆向上外凸起。
2019/11/17
病例
19
患儿满两个月后复诊。 如图见:
2019/11/17
20
患儿三个月后再次B超复查。 如图见:
2019/11/17
21
髋 臼 指 数 偏 大
2019/11/17
患儿6个月后摄片见:
股 骨 头 发 育 不 对 称
22
患儿7个月后X线复查
2019/11/17
23
九 个 月 后 复 查
Ⅰ型:α>60°、β<55°。属正常髋关节,骨性髋臼发育良好,三角型 软骨型髋臼从外上方包盖股骨头(如图)。
Ⅱ型:43°<α<60°、55°<β<77°。为骨性髋臼发育不良。由于3个月 以内婴儿的超声图像85%属Ⅱ型,故为该组设立亚型(如图)。
Ⅲ型:α<43°、β>77°。为偏心型或半脱位(如图),股骨头向外上 方脱位,软骨性髋臼盖受压变形,回声增强。
36
皮纹不对称
2019/11/17
37
2019/11/17
38
2019/11/17
39
2019/11/17
.
40
Ⅳ型:α<43°、β>77°。为髋关节完全脱位(如图),在髂骨外侧软
组织内见到股骨头。

一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讨论PPT案例分享PPT课件

一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讨论PPT案例分享PPT课件
现。
髋臼变浅,呈三角形,髋臼指数 增大,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
隙增宽或变窄。
股骨颈前倾角增大,颈干角变小 ,甚至出现股骨颈骨折等表现。
CT或MRI扫描结果分析
01
CT扫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髋关 节的骨性结构,如髋臼、股骨头 、股骨颈等,有助于发现细微的 骨折和关节面的损伤。
02
MRI扫描则可以更好地显示髋关 节的软组织结构,如关节囊、韧 带、肌肉等,有助于发现关节内 的积液、水肿等炎症反应。
预后评估
DDH的预后与脱位程度、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可恢复正常髋关节功能。而晚期诊断或治疗不当者则可能出现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等并发症。
02 病例背景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张三(化名)
就诊原因
家长发现患儿双侧臀纹不对称,疑似髋关 节异常
体重
6kg
性别
血栓形成预防
鼓励患儿早期进行床上活 动,必要时应用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
康复锻炼计划制定
早期康复锻炼
01
术后即可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防
止肌肉萎缩。
中期康复锻炼
02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避免
关节僵硬。
后期康复锻炼
03
加强患肢肌肉力量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逐步恢复正常行走
诊断标准
DDH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一般来说,具备髋关节脱位或不稳定、髋臼发育不良和股 骨头位置异常等三个要素即可诊断为DDH。
治疗原则与预后评估
治疗原则
DDH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适用于轻 度DDH和部分中度DDH,主要通过佩戴支具、石膏固定等方式纠正脱位。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DDH 和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骨盆截骨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Graf法:探头置大转子上,纵轴和躯干纵 轴平行,前后平行移动探头,以获得较清晰的髋额状断面声像, 测得α、β角。
根据α、β角的大小将髋关节分为4型:
Ⅰ型:α>60°、β<55°属正常髋关节,骨性髋臼发育良好;
Ⅱ型:α43°~60°,β55°~77°,即髋关节发育不良; Ⅲ型:<43°,β>77°,半脱位; Ⅳ型:完全脱位。 α角(骨顶角)是指由骨顶线(BD)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夹 角; β角(软骨顶角):由软骨顶线(BC)和基线(AB)相交而成的 夹角 。
2.3 Nelaton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正常通 过大转子顶点称为Nelaton线。脱位时大转子 在此线之上。
2.4 Trendelenburg试验(臀中肌试验):嘱小儿 单腿站立,另一腿尽量屈髋、屈膝,使足离地。 正常站立时对侧骨盆上升;脱位后股骨头不能 抵住髋臼,臀中肌无力,使对侧骨盆下降,从 背后观察尤为清楚。是髋关节不稳定的体征。
髋臼指数
5.CE 角
也叫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即股骨头中心 点与H线的垂线,髋臼外缘 与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所形 成的夹角。其意义是检测髋 臼与股骨头相对的位置,对 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有价 值。此角正常范围为20~ 46°,平均35°。15~19° 可疑;小于15°甚至负角, 表示股骨头外移,为脱位或 半脱位。
1.新生儿期检查法
1.1外观与皮纹:髋脱位时大腿、小腿与对侧不相 称,臀部宽,腹股沟褶纹不对称,患侧短或消失。 臀部褶纹亦不相同,患侧升高或多一条,整个下 肢缩短,且轻度外旋位。
1.2股动脉搏动减弱: 腹股沟韧带与动脉交叉以下一横指可扪到股动
脉,股骨头衬托股动脉,搏动强而有力。股骨头 脱位后股动脉衬托消失,搏动减弱,检查需两侧 对比观察。
Ⅰ度:股骨头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缘部分。
Ⅲ度:股骨头位于髂骨翼部分。
脱位的分度标志着脱位的高低,对手术前牵引方法的 选择,治疗后合并症的发生以及预后均有直接关系。
双髋关节半脱位
右髋关节Ⅱ度脱位、左髋关节半脱位
双髋关节脱位Ⅱ度
右髋关节脱位Ⅲ度
畸形型
三、激素学说 分娩时母体分泌大量雌激素,髋关节处于松弛状态。
四、机械因素 臀位产使髋关节在异常的屈曲位置上遭受机械压力,容易引起股骨头脱位,
并进一步引起局部生长发育的异常。
五、宫内异常 1、羊水过少、巨大儿发生率高——宫内空间狭小,胎儿活动范围减少。 2、女性比例高——女孩对母体内的韧带弛缓素敏感。
1.3 Allis征:
~ 新生儿平卧、屈膝85度 90度,两足平放床上,
两踝并拢可见两膝高低不等(患侧低于正常侧)。对于 单侧髋关节脱位有效。
1.4 Barlow试验(弹 出试验):是诊断髋 关节发育不良、髋关 节不稳定的可靠方法。
1.5 Ortolani征(外展试验):
此法可靠,是新生儿普查的重要方法。患儿平 卧,屈膝、屈髋各90度,检查者面对小儿臀部, 双手握住双膝同时外展、外旋,正常膝外侧面可 触及床面,当外展一定程度受限,而膝外侧不能 触及床面,称为外展试验阳性。当外展一定程度 突然弹跳,则外展可达90度,称为Ortolani征阳 性。
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
小于6月龄患者因髋臼和股骨头主要为软骨,x线平片不能 显示,最容易通过超声检查作出形态学评估,超声还能提 供髋关节稳定性的动态观察。
半脱位时:股骨头与髋臼之间可见 较宽间隙,两者不能完全 嵌合,骨性髋臼发育不良,由于股骨头向后上方移位,髋臼受 压变形。
完全脱位时:股骨头向后上方软组织内移位,股骨头与髋 臼窝完全分离,髋臼窝空虚且变浅。骨性髋臼盖的内缘多 呈平坦型或圆形。
流行病学
Barlow(1962)发现初生时1.08%新生儿有髋关节 不稳定,超过3.5天减少一半,自然治愈率58 %。 Ramsey(1976)检查了2.5万婴儿发现,新生儿 存在100%髋关节不稳定,这只是先天性因素, 并不完全发病。
病因学
一、解剖结构欠缺
有研究显示新生儿出生时髋臼深度变浅,致使髋关节 不稳定,是本病的解剖学欠缺。对胎儿的解剖观察发 现,髋臼深度值(臼深指数/髋臼直径100)从胎儿4月 的67.8,至出生时下降至46。
平片常规摄双髋正位和蛙式位片,典型表现包括: ①股骨头向外上移位; ②股骨头骨骺发育小、不规整,或出现延迟; ③髋臼顶发育不良呈斜坡状,髋臼角加大,可达50° - 60°; ④患侧股骨发育较细小,股骨颈短缩。 ⑤骨盆:单侧脱位骨盆倾斜,双侧脱位骨盆较垂直、前倾。 ⑥包绕股骨头的半弧形关节囊其上缘与髋臼顶不相接,其上CE 角6. Shenton 线:
正常闭孔上缘弧
形线与股骨颈内 侧弧形线相连在 一个抛物线上, 称为Shenton线, 髋脱位、半脱位 病例,此线完整 性消失。
Shenton 线
7.外侧线
(Calve线) 外侧线 (Calve线) 即髂翼的外 侧面与股骨 颈外侧面的 弧形连线, 正常为连续 的。
2.骨盆平片测量法
如图所示两侧髋臼Y形软骨 连成为Hilg-eneriner线,简 称为H线,股骨上端距H线
之距离为上方间隙。股骨上
端鸟嘴距坐骨支外缘为内侧
间隙,正常均值上方间隙为 9.5mm,内侧间隙为4.3mm。 若上方间隙小于8.5mm,内 侧间隙大于5.1mm应怀疑髋
关节脱位。若上方间隙小于 7.5mm,内侧间隙大于 6.1mm可诊断为髋关节脱位, 此法简易可靠。
骨盆平片测量法
3.Perkin象 限
当股骨头骨骺核出现后可 利用Perkin象限,即两侧髋臼 中心连一直线称为H线,再从 髋臼外缘向H线做一垂线 (P),将髋关节划分为四个象 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 象限内。若在外下象限为半脱 位,在外上象限为全脱位。
Perkin 象限
Perkin象限
新生儿正常股骨 上端鸟嘴状突起 位于内下象限内。 若在外下象限为 半脱位,在外上 象限为全脱位。
病理
主要改变是脱位后的继发性变化,如髋臼浅, 前倾角大,是符合“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 先决条件”的Harris定律。随着年龄增长,病 理改变日益加重,此点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它 间接的证明本病不是先天性的。
髋臼:髋臼前、上、后缘发育不良,平坦,变浅, 其中脂肪组织、圆韧带充塞其中。最终脱位的 股骨头压迫髂骨翼出现凹陷,假臼形成。
优点:对于接受Pavlik吊带治疗的婴儿,可追踪髋关节 的发育情况,减少拍片次数,并早期发现失败病例。为 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敏感方法。
缺点: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可能造成对正常髋的过 度治疗,适宜用于初步筛选。
C
d
影像学检查- X线
一直以来,X线平片是诊断发育性髋脱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其简便性、经济性使之具有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胎儿髋关节髋臼指数从16周的60至新生儿降至43.3, 而园韧带长度增长3.1倍,髋臼深度只增长1.8倍。
已知维持髋关节的稳定主要有三大因素:髋臼直径、 深度与股骨头的比例,髋臼深度与园韧带长度的比例, 髋关节周围肌肉。只要有两个因素异常即可影响髋关 节的稳定性。
二、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在发病中有一定作用,患儿有家族史的是没有家族史的7倍。
圆韧带:改变不一,有的可拉长、增粗、增厚,有 些病例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
关节囊:松弛,随股骨头上移而拉长、增厚,关节 囊前方髂腰肌经过处出现压迹,严重呈葫芦状, 妨碍股骨头复位。
骨盆:单侧脱位骨盆倾斜。双侧脱位骨盆较垂直、 前倾。
脊柱:单侧脱位由于骨盆倾斜出现代偿性脊柱侧弯。 双侧脱位由于骨盆的垂直,腰生理前凸加大,臀 部后凸。
股骨头预测骨骺法
股骨头预测 骨骺法即以 股骨颈上缘 为底边,作 一等边三角 形,三角形 顶点为预测 股骨头骨骺, 再结合 Perkin方格 法判断。
股骨头预测 骨骺法
4.髋臼指数
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 与H线相交形成的锐角,称 为髋臼指数。出生时,髋 臼指数为25.8~29.4°,6 个月婴儿19.4°~23.4°, 2岁以上者在20°内。当小 儿步行后此角逐年减小, 直到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 度左右。大于正常值者说 明臼顶倾斜度增加,为髋 臼发育不良。多数学者认 为超过30°就有明显脱位 趋向。
股骨头:股骨头骨骺出现迟缓,发育较小,随着 时间的推移股骨头失去球形而变得不规则。
股骨颈:变短变粗,前倾角加大。
盂唇:在胚胎发育至7~8周时,间质细胞分化形成 关节囊和盂缘,当受到任何刺激均可使正常间质 停止吸收出现盂唇。盂唇在盂缘上方常与关节囊、 圆韧带连成一片,有时呈内翻、内卷状影响股骨 头复位。
肌肉和肌膜:随着股骨头的上移脱位,内收肌、髂 腰肌紧张,臀肌、阔筋膜张肌的不同程度的挛缩。
分型
髋关节脱位可分为两大型。
一.单纯型 1. 髋臼发育不良型 2.髋关节半脱位 3.髋关节脱位
二.畸形型
1.髋关节发育不良
又称为髋关节不稳定,早起常无症状,生后 有很高的比例呈现髋关节不稳定,X线常以 髋臼指数增大为特征,有的随生长发育而 逐渐稳定,有的采用适当的髋关节外展位 而随即自愈,但是也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 着髋臼发育不良的改变,年长后出现症状, 尚需进行手术治疗。
2 较大儿童检查:
2.1 跛行步态:跛行常是小儿就诊的唯一主诉。一 侧脱位时跛行,双侧脱位表现为“鸭步”,臀部 明显后突。
2.2 套叠试验(打气筒征):小儿平卧,屈髋、屈 膝各90度,一手握住膝关节,另一手抵住骨盆两 侧髂前上棘,将膝关节向下压可感到股骨头向后 脱出,膝关节向上提可感到股骨头进入髋臼。
2.髋关节半脱位
该型股骨头及髋臼发育差,股骨头向外轻度 移位,未完全脱出髋臼,髋臼指数增大。 它既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导致的结果,也 不是髋关节脱位的过渡阶段,而是一个独 立的类型,可以长期存在下去。关节造影 观察手术中发现,在髋臼的外方形成一个 膜样隔膜而限制其完全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