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开发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治理黄河的意义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治理开发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开发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和开发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难点: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的PPT。

2.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治理案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4精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2024精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目录•黄河概述与现状分析•黄河开发历史与现状•黄河治理策略与技术探讨•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跨流域调水与南水北调工程对接•总结: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时代黄河概述与现状分析黄河位于中国北部,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地理位置及流域特点黄河水资源现状及问题黄河水资源总量约为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

黄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黄河泥沙含量大,水质较差,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等问题突出。

黄河生态环境挑战ABDC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

荒漠化问题突出,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水污染严重,沿河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水质恶化趋势明显。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黄河开发历史与现状0102 03黄河文明起源阐述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介绍古代黄河水利工程的兴建,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等,以及这些工程对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黄河文化传承概述古代黄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包括诗词、歌赋、戏曲、绘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古代黄河开发历程回顾近现代黄河开发成果展示水利枢纽建设列举近现代黄河上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三门峡、小浪底等,分析这些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阐述近现代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等方面的进步。

工业发展与布局概述近现代黄河流域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布局特点,分析工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2.3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3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解读:《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内容。

正文以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与开发为逻辑展开,最后展示治理结果。

侧重点在于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原因与治理。

在认识黄河各河段生态问题及成因时,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联系,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支流。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3、地理实践力:根据地形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点。

4、人地协调观:通过中游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黄河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播放<<将进酒>>的诗歌视频,让学生说一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上是哪里?到海是哪里?引出今天的授课内容.讲授新课:一、探访黄河-了解黄河概况利用PPT展示投影,分别完成以下黄河概况的学习1、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2、在地图中找到河流的中下游的3、流经的省区4、流经的地形区5、为什么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PPT 展示黄河和其他河流的对比图)思考:对比黄河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发现什么,并思考成因?原因: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

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过渡: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二、黄河开发及贡献(自主阅读教材P49,分析总结黄河的贡献?)1、塑造平原(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2、提供淡水(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3、开发水能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4、开发旅游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过渡:我们在开发和利用黄河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黄河出现哪些忧患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教案标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和流经的省份;2.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利用情况;3. 了解黄河的历史治理和开发情况;4. 掌握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

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治理;2. 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

教学难点:1. 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的理解和分析;2. 学生对环保意识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具:电脑、投影仪;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Step 2:讲解黄河的特点和历史治理(15分钟)使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黄河的自然特点、水文特征和历史治理情况,包括黄河的泥沙淤积、洪水灾害等问题,以及历史上的治理成果和失败经验。

Step 3:分组讨论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例如修建水利工程、生态恢复等,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

Step 4:小组汇报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对黄河治理措施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总结黄河治理的成果和意义(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的成果,讨论黄河治理对国家经济和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黄河治理的小论文或制作一份关于黄河治理的海报。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让他们亲身感受黄河的治理成果;2. 鼓励学生开展关于黄河治理的调研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汇报环节的参与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黄河治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教师进行教学改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观摩课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观摩课教学设计

课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在学习了气候的基础上,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水资源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工具性内容。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和治理,对河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各河段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可以多举实例帮助理解记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学习目标:
1. 运用图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2. 结合实际,说出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结合图文材料,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的开发和防治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黄河不同河段的开发与防治。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七、教学策略:通过读图片、文字、视频找出重点,培养读图识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八、课前准备
地图册、课堂练习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学过程:(按表格格式)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黄河开发和治理的问题,明确了黄河
板书设计
课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板画黄河水系图
教学反思:略。

统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优质教案

统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优质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学校:教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概况。

能够描述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认识黄河的忧患,探究原因及治理方案
二:导入新课
播放cctv-9航拍中国陕西视频
告诉学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一路奔腾,曲折东流,塑造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同时历史上也多次泛滥成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三:预习导学
一起来看下面几幅图,让我们对黄河的基本情况做以了解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黄河的长度、形状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主要的地形区
5.四条主要支流
6.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见证-----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7.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
8.塑造平原和灌溉农田
大家把导学案1-----8页练习题做一下,然后核对白板上的答案
老师讲解“凌汛
四:合作探究
(一)分组讨论填图
请大家在黄河水系图上填注巴颜喀拉山、渤海、河口、桃花峪、支流、流经的地形区
(二)看黄河的忧患视频和图片,小组讨论总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忧患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如何治理?
(三)总结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四)开展黄河知识小组比拼游戏
五:探究后展示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基本的水系水文特征
2.黄河的开发水能塑造平原
3.黄河的忧患原因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流域面积、全长、流经省份等;(2)掌握黄河的主要问题,如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断流等;(3)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主要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疏浚、水资源利用等;(4)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采用案例分析法,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案例;(3)运用比较法,探讨不同地区治理黄河的差异及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黄河的认识,提高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3)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概况;(2)黄河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措施;(3)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问题的成因;(2)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技术方法和策略;(3)黄河治理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黄河风光短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2)讨论黄河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如流域面积、全长、流经省份等;(2)分析黄河的主要问题,如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断流等;(3)介绍黄河治理与开发的主要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疏浚、水资源利用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案例,进行详细分析;(2)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区治理黄河的差异及原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治理与开发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其对黄河治理的影响;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现状;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认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3. 让学生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4.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5. 培养学生关爱母亲河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及其影响。

3. 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历代治理措施、水库建设、堤防加固等。

4.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泥沙控制等。

5. 黄河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利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治理工程为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及成效。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黄河治理与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过程:a) 第1-2课时:黄河基本情况介绍及治理必要性分析b) 第3-4课时: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c) 第5-6课时: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效d) 第7-8课时:黄河的开发与利用e) 第9-10课时:总结与展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基本情况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黄河治理必要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黄河治理历史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黄河治理主要措施和成效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黄河开发与利用的认识程度。

6. 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黄河流域地图、黄河治理工程照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图片等。

2. 视频素材:黄河治理工程纪录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视频等。

人教版8年级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8年级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说出黄河源流概况,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2、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语】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的大地上。

由今天上溯百年万年黄河塑造着大地,塑造着我们的先祖,一直走到今天。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子孙的根。

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有了一定了解。

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乐章《探索母亲河》黄河源流概况【老师】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回答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2、东流注入渤海;3、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4、流经的地形区5、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6、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7、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老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但是我们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你会发现什么?我们再来对比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和年径流量,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思考成因?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教师】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母亲唱着赞歌。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乐章《感恩母亲河》,感受一下母亲无私的奉献。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畅所欲言地举例说明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学生】读图片,文字资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使学生掌握黄河治理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到治理黄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黄河的概况: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2.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分析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洪水等,说明治理黄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 黄河治理的措施: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黄河治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如小浪底水库、南水北调等。

4. 黄河的开发与利用:讲述黄河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

5. 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未来展望:展望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未来,讨论如何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黄河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措施、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黄河治理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南水北调等,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未来展望,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黄河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黄河治理与开发未来展望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治理工程等。

2. 视频:黄河治理工程的介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等。

3. 资料:关于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最新动态。

六、教学活动: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如水土流失、污染等。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内容课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是第三节《河流》的第三部分内容,该内容非常多,但只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讲完,对于教学者来说难度相当大。

整个河流部分强调人地关系,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在本节课中,重点落在“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识记类,在书本上能直接找到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答案,一笔带过,缩短时间。

对于简单的要运用地图分析的问题,在课件中展示地图,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对于难度较大的地理现象,提供资料,引领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黄河的水文特征是分析黄河的贡献和灾害的基础,是突破本节课难点的关键。

由于在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已经教授学生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所以本节课对于黄河的总体水文特征只是简单带过,从黄河的忧患入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渗透讲解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即通过对黄河上中下游问题及原因的总结,对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进行提炼,并通过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找到各河段治理的关键。

分析忧患之后,再着手黄河的另一面“黄河的贡献“,从而突出“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如发源地,干流长度,上中下游的划分,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的地形区。

2.能运用相关图表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如说出主要的支流,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3.能运用相关资料,分析黄河各河段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地形图、干湿区图、气候图、降水图等地图综合分析,归纳出黄河的水文特征。

2.能通过对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的学习,得出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能对产生原因进行分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治理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治理和开发。

但在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措施,学会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2.难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和开发的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流域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资料。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观察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黄河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治理措施。

何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何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象的要求,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水平,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开放的教学情境,并对学生实行有效的训练,使之具备良好的读图分析水平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第二课时《黄河》一课为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了解黄河源流概况(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水平,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水平;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协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点;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持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情与教材分析学情:八年级学生因为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水平,同时学生学过《河流和湖泊概况》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协助。

学生对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我先请学生谈谈关于黄河已了解多少,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对于部分内容只要教师再强调或练习巩固即可。

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协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教材分析:《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但两节课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水平并理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并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和治理开发黄河所取得的成就2、教学难点:“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播放《黄河颂》(配图像,音乐),边听诗歌边欣赏图片。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地理上册 2.3.2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地理上册 2.3.2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设计: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黄河各河段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2.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黄河各河段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的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视频《保卫黄河》,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黄河的雄美壮阔、波涛汹涌。

导入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探源母亲河”,并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描述黄河的诗句?【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诗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黄河水系图,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描绘出黄河的干流,了解河流形状及大致流向。

(通过读图,我们看出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形,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描绘黄河的干流形状,帮助学生对于黄河的形状、长度、流向和流经区域有一个概括性了解,便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3.让学生对照课本 51页《黄河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完成黄河的概况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读课本,找寻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完成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将发源山脉、注入的海洋、干支流分界城市、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等信息标签贴到相应的位置,积极参与课堂,调动课堂的积极性。

4.问题分析。

给出黄河长江干支流长度对比图、径流量对比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分布图。

思考问题:(1)对比黄河和长江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发现什么?(2)结合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区分布图思考成因?(3)受气候影响,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设计意图】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定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定稿)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该知识点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所以该知识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第一方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的基本概况,发源地,流域、注入海洋、河段划分等。

第二方面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既要让学生知道为黄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还要让学生们学习到,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治理黄河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地形区、各河段的划分界点和黄河的贡献这些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在课本中找到并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在了解了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后,提出治理黄河个各河段生态问题的合理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黄河的基本水文情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课本图文资料,归纳出黄河个各河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逐步探讨找到这些问题的成因、治理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黄河的贡献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3、通过了解黄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水文概况2、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四、教学难点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黄河个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问题成因和治理措施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

五、教学方法1、在“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进行引导。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哎呀,黄河这条母亲河,真是个传奇啊!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都在她身边吟诵,画卷里、诗词中,她都是个绝对的主角。

想想,黄河那滔滔不绝的水流,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血脉相连。

说起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毕竟,这可不是简单的“修水渠”“搭大坝”的事儿。

治理黄河,简直就像给孩子洗澡,既要洗得干干净净,又要防止他在水里打滚儿,弄得一身泥。

先说说治理,大家都知道,黄河流经的地方,地形复杂,水流也特别调皮。

水量一多,河水就像开了闸的水库,奔腾而下,连个招呼都不打;干旱又让河床露出真面目,河水少得可怜。

这就像家里有个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时而欢天喜地,时而情绪低落,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所以治理黄河,得想办法让她乖乖听话,不能让她随心所欲,横冲直撞。

要不然,真的是“家徒四壁”,一旦发生洪水,后果不堪设想。

而治理黄河的工程,那可真是大手笔。

想想那些高高的堤坝,气势磅礴,简直就是给黄河穿上了一件“铠甲”,让她不再那么肆意妄为。

还有那些水库,像个巨大的“水瓶”,把多余的水收集起来,等到干旱的时候再慢慢释放。

真是个聪明的办法,既解决了水患,又能保证周边的农田灌溉,真是“好事成双”,让人倍感欣慰。

治理不仅仅是硬性措施,得有软实力。

这就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光靠管着是不行的,得多沟通、多理解。

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合作,真是特别重要。

人家农民辛辛苦苦种田,水分儿一旦不够,真是愁得头发都白了。

可如果相关部门能跟他们好好沟通,提前告知水情变化,咱们农民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你想,这就像是和朋友一起去旅游,提前说好路线,大家心里有数,能避免很多麻烦。

再说说黄河的开发,嘿,这可是一块宝藏。

大家都知道,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农田灌溉,养殖业也蓬勃发展。

可是,开发不能光想着眼前的利益,得考虑长远。

这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得稳,房子才能住得舒心。

过度开发,就像是把地基打得摇摇欲坠,最后得不偿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小江初中潘强
2019—04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节教学设计是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按照《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设计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和大致形状;
2、读图说出黄河的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3、读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干湿区及气候区。

方法与途径:
1、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
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二、教学准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认真熟悉教材和课标,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我打算尽量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黄河,共同探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知黄河一一黄河的概况(课件呈现,学生答,师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黄河概况
一组: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形状、长度及注入的海洋在图上画出。

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图上画出,并说出它们位于那个省。

二组: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并在图上写出简称。

三组:找出黄河重要的支流汾河、渭河在图上画出。

找出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形区并在图上画出。

四组:指图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气候区及干湿地区。

给每个小组3-5分钟通过对教材P49-P51页的阅读进行观察讨论,而后进行交流展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该部分内容虽为重点知识但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归纳总结,并由同伴进行补充完善,最后由版图形式展示给大家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在学习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转承】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踊跃回答:炎黄二帝的生活所在地。

非常棒!同学们,之所以黄河能成为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它为我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探究(二):赞黄河----黄河的贡献(课件呈现,学生答,师总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河贡献的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总结出黄河的贡献有哪些?(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提供水能、提供水源、发电、旅游等)
[设计意图]
图片的展示更为直观,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总结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转承】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过沉重的灾难。

(课件呈现黄河水灾图片)
探究(三):忧黄河----黄河的忧患(课件呈现,学生答,师总结)
教师先通过课件呈现黄河存在的忧患图片,如凌汛、地上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等图片,再让学生简单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危害,特别针对地上河这一重点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P53页图2.45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完成。

(地上河的形成原因,设置问题:什么是地上河?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河里面大量的泥沙主要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设问来进行知识的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地图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

【转承】黄河带给了我们危害和灾难,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把它治理好。

探究(四):治黄河----治理黄河(课件呈现,学生答,师总结)
由课前分好的四个小组,讨论黄河母亲身体有哪些病症,我们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开好药方,将我们母亲身体上的疑难杂症药到病除。

教师将杂症分给每一小组:
第一组: 解决上游荒漠化问题。

第二组:解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

第三组:解决下游地上河问题。

第四组:解决上游及下游的凌汛问题。

最后,每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每个河段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并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护母亲河,请每位同学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词。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不同河段出现问题的方法措施,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利用材料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公益广告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及忧患意识。

四、本课小结: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分别了解和认识了黄河的概况,黄河的贡献,黄河的忧患及黄河所患疑难杂症的治理和保护。

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知黄河:发源地、长度、注入海洋
黄河概况主要支流、河段分界点
赞黄河:孕育文明、塑造平原
提供水源、水能丰富
忧黄河:土地荒漠化、凌汛
治理与开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地上河
治黄河: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合理放牧
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
下游:河道清淤,加固黄河大堤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较为熟悉。

在学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采用了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如何展开重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帮手,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补充展示,教师则把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也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过大,展现的知识点过多,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解分析的还不够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