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5篇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精品ppt课文课件全集(1178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精品ppt课文课件全集(1178张)

写去看社戏的 全过程。 写看戏后的余 波和“我”对 社戏的怀念。
状元成才路
第二部分 4-30
第三部分 31-40
状元成才路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 归航偷豆。
状元成才路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1-3)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 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 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 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
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 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 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
“照例”二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些虾一向都是给 “我”吃,表现了农村小朋友 的淳朴、好客。
“高等动物”这个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真的是 牛“欺侮我”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动物”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戏 谑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其实并不是牛欺侮 “我”,而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单调的读书环境
状元成才路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 文下册 全册精品ppt 课文课件全集
新课导入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1 社 戏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 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 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难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 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重点)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第1课《社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 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 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 的主要演出形式。
读准字音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归省
行家


d叨ài
cuān duo
(做事有始有终)
⑥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六一公公: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
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②当外祖母担心一同去的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④a.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b.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c.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考虑事情周到)
⑤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阅读“船头看戏”的内容,从 文中找出依据。
快速阅读课文第17——21自然段。思考:“戏”好不好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戏” 不好看
想看铁头先生翻筋斗,结果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也没看到 老旦总是坐着唱 伙伴们喃喃地骂,有的打起呵欠
豆好吃吗?
第39段写到“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豆是一样 的,那“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全套
天真调皮,质朴憨厚,热情无私
思考:六一公公在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0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东部 西部 北部
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 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 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 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 “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 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 表现出来?
鲁迅故乡——绍兴
水 牛
平 极偏僻的小渔村 桥 村 “我”的乐土

看 为盼看戏作铺垫


关 系
看戏对我吸引力大
第二部分
看社戏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 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 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 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 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 这样写的好处。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 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 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 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 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 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 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 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 中。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 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 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 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 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 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 见到的。“我”对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1至6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1至6单元》精品PPT优质课件
都不存在了。 12.弥散:扩散,布满。
1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 坚定不可动摇。
14.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15.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16.棹:划船。
事美
导思1.看社戏的前 后,哪件事让 “我” 最难忘?
景美
导思3.文中描写了哪 些美景?找出其中一 处来品析 一下。
【答案】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
久都不见出来。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
台”,并不停地唱着。从正面写戏不好看。
10.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答案】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 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 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鲁迅把《社戏》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去赵庄沿途的经历和偷“罗 汉豆”的场景上,鲁迅用散文化的笔调把河两岸的景色描绘的宁静 优美,把戏台比作是“仙山楼阁”这使文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 比。或许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并不是多美味,但总归有 东西让人难忘。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 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 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 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答案】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 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 (歌吹);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 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3)烘托了 “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 和迫切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热 爱农村的感情。
社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至6单元(全册)》精品PPT完美版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至6单元(全册)》精品PPT完美版课件

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物;③以景衬人:要写人,
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2.考查形式 ①文中对……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③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 什么作用。 3.答题模式
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特 点(精神、品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hánɡ 行辈 行 xínɡ 行走
hàng 树行子
hònɡ 一哄而散
哄 hǒnɡ 哄骗
hōnɡ 哄笑
qiáo 翘首 翘
qiào 翘起
预习检查 形近字
掇 duo 撺掇 啜 chuò 啜泣 辍 chuò 辍学 缀 zhuì 点缀
屹 yì 讫 qì 迄 qì
屹立 收讫 迄今
凫 fú 凫水 枭 xiāo 枭雄 袅 niǎo 袅袅
预习检查
【仙山楼阁】 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 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意思相近 的成语有“仙山琼阁”等。
例句:在白云山上极目远望,远山重叠,烟云缭绕,恍 惚间,我疑心自己是在仙境,是在仙山楼阁间徜徉。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社戏”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盼社戏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精读细研
六一公公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 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
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
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他不是吝啬之人。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三篇)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篇1一、教材简析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

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二、目的要求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情况简析八年级一班和三班共有学生100来人,少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习,约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相对优异的。

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四、教学措施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旧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旧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49页 0134页 0223页 0304页 0341页 0387页 0491页 0530页 0616页 0629页 0671页 0691页 0719页 0752页 0821页 0841页
最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阅读 1 藤野先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旧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3 我的第一本书源自5 再塑生命第二单元
7*雷电颂

10*组歌
浪之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阅读 11 敬畏自然
13*旅鼠之谜
15 喂——出来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
19*春酒
好嘴杨巴
第五单元
寻觅春天的踪迹
最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旧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PPT(22份) 人教版3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PPT(22份) 人教版3
置?为什么? 明确: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体现了诗歌咏唱
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
情感愈来愈强烈。
3.《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 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 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 确的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 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品味赏析 1.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明确:“悠哉悠哉”具有口语色
彩,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连用两个
“悠”,把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
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 淋漓尽致,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炽烈 的渴慕之情。
2.像这样的词语在这首诗
歌中还有吗?找出来,读
一读,揣摩它们的表达效
果。
本诗情感突出,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 朗读,加以体会,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写作:学写游记》【第1课时】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写作:学写游记》【第1课时】
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 写一篇游记。(拟写写作提纲)
片段写作2
题目:游三峡 中心思想:通过描绘三峡山、水、大坝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构安排: 一、开头: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略写) 二、中间部分: (1)描写隐没在绿丛中的白帝城和三峡口。(略写) (2)描写三峡的山险、秀的特点。(详写) (3)描写三峡的水与山相互衬托的妩媚与雄壮之美。(详写) (4)描写三峡大坝的宏伟壮观之景。(详写)
2. 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 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1)游记内容: 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2)写好游记的关键: ①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
最深的景物来写。 ②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性。
新课导入
游览北海公园
5月28日,我和爸妈一起去游览北海公园。 10点,我们到了公园门口,买票进去。 首先看到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一些人在湖上划船,湖边有很 多游客。 我们沿湖行走,湖边有亭子,亭中有人休息。 我们登上了名为琼岛的小岛,看到了负有盛名的北海白塔。
写作 学写游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 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习得方法1
(1)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 (2)运用感官描写、修辞手法、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 特写镜头、动静结合等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景物的特征。 (3)运用拟人或联想、想象等手法,或将现实与历史结合, 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感受。
片段写作1
西山的秋天是美丽的①。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站在半山腰,抬头仰 望,湛蓝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②。远望田野,大片大片金黄色的 稻谷,在阳光照射下黄得发亮。风吹过,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煞是好看 ③。近看俊俏秀气的山峰,满山的橘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 压弯了。诱人的橘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 上咬一口④。俯看西山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 怡。山坡上的草,已经枯萎变黄,恰似给山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红 叶此时最为惹眼,它充满激情和活力,火红火红的,好像要燃烧起来,真 可谓锦上添花⑤。弯曲的小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色的傲霜秋菊,更为西山增 添了勃勃生机⑥。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物候现象确实有它的神秘之处,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但是,这些自然现象 只是物候的表征,需要进一步观测、记录、分析,况且有些物候知识的获得和物 候现象的测量必须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完成,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4.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八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第九自然段 ——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 第十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本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上看,本文的思路是:
描述物候现象
明确物候及物候 学的概念
指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 临的四个因素
指出研究物候学 的意义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 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情境导入
沾衣欲湿杏花雨 , 接吹天面莲不叶寒无杨穷柳碧风。 ,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季 夏季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 季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冬 季
竺可桢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 (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 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 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 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 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 《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 集》。
5.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预测许多物候现象,那 么就不需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物候现象非常丰富,且物候观测的数据是对气 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反映,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简洁5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简洁5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简洁5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简洁【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一)教师示范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5篇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5篇八年级语文课件很有意义的。

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

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教案# 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

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

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预设:#教案# 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

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

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

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 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A.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

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

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

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

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预设:“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

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

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屏显)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语言,让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性,学习通过语言捕捉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思想等的方法,从而养成有独立思考、辨析接受的阅读习惯。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2)【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 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 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是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位置不固定,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教案# 导语或结语之中。

4、新闻的六要素5、新闻的写法:通常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而是倒过来,先说结果,然后再依事实的重要程度,重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依次写来。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间兼有议论、描写。

通讯,是一种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段详实而生动地报道人物、事件的新闻文体。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消息(新闻)史概括性地报道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我们读消息是为了了解这件事。

通讯除了报道事件外,还要生动地形象地描写人物,表现情感,挖掘意义。

我们读通讯除了了解事件外,更多地是为了认识人物、理解人物情感。

认识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

6、世界主要通讯社:通讯社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个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发稿对象的新闻结构。

就全世界的影响来说有六大通讯社:法新社(法国)、路透社(英国)、美联社(美国)、合众社(美国)、俄通社、塔新社(俄罗斯)、新华社(中国)。

新华社,全名新华通讯社,中国国家通讯社。

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

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瑞金,称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