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实地考察(或视频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特色的细致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学生对园林艺术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文风著称。
《苏州园林》是其描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PPT课件,包含叶圣陶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园林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心中的园林”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园林美景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苏州园林特色的描写和文化内涵的阐释。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园林美学:讨论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设计的艺术原则和文化内涵。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整体把握1、解决生僻字词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微软中国2] ,如轩(xuān)榭(xie) 丘壑(he) 嶙峋(lin xun) 镂空(lou) 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
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4让学生通读课文5、讨论和提问学生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一、分析段落[微软中国5]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体来说,这个环节进行得较为顺利,但也有改进的空间。例如,我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学习课文中所提及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布局和组合,以及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手法。
举例:分析课文中“假山之奇,水池之幽,亭台楼阁之错落有致”等描述,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3)课文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掌握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举例:讲解课文中“春则花繁叶茂,夏则绿树成荫,秋则丹桂飘香,冬则白雪皑皑”等排比句式,并进行分析。
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深入了解苏州园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交流练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抄写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型。
(2)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苏州园林的保护状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苏州园林》

教案名称:《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如可能)、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中对苏州园林美学特征的赞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欣赏和文化传承的意识。
教学重点:说明文的逻辑结构和描写手法。
文章中对苏州园林美学特征和设计的细致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与描写细节。
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文化认同。
教学准备:《苏州园林》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说明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实地考察记录表(如可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叶圣陶的生平和《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说明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说明文的逻辑性和描写手法。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说明文分析:分析说明文的逻辑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苏州园林的图片,记录自己对园林布局和美学特征的观察。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和美学价值,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园林或公园,记录考察发现。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介绍一处园林或景观。
2. 园林美学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园林美学的理解,鼓励表达个人见解。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描写手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前言《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该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历史文化背景,认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2. 掌握并习得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和生活实际中广泛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生词学习:对不熟悉的生词进行解释,让学生熟悉这些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3)重点句型: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型,并讨论句型中用词和语法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和讨论: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消化掌握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法:通过投影等方式,展示图片,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构造和特点。
(3)课堂文本阅读: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听懂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彼此交流对文章的看法、理解和反应,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5)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媒介,展示苏州园林的神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学习和思考。
2. 阅读教学1)第一次阅读首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一遍全文,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生词,并协助学生分析生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
第19课《苏州园林》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的“轩榭临水,仿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为例,分析其中的比喻手法,并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作。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时,可以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苏州园林照片和课文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将园林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园林设计草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苏州园林的布局原则和美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草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和现代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如“轩榭”、“曲径通幽”等。
4.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我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培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感知与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描述苏州园林的美学特点:重点讲解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山水等方面的描绘,如“曲径通幽”、“借景生情”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苏州园林的美学特征。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识记生字词及其用法:重点学习生字词,如“轩榭”、“藻荇”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苏州园林》知识点篇一一、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蔷(qiánɡ)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语文教案教案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3.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重点:1. 听、说、读、写“苏州园林”相关的词汇和短语;2.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难点:1.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教学准备:1. 音频播放设备;2.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点吗?”引出苏州园林。
2. 教师放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3. 引导学生回答:“苏州园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4. 提问:“你们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吗?”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 学习词汇和短语1. 预习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和短语。
2. 教师板书相关词汇和短语,引导学生读音和意义,并解释相关使用方法。
Step 3 听读课文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2. 教师导读课文,解释课文中不懂的词汇和短语。
Step 4 练习语言描述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介绍一座有名的苏州园林,描述园林的特点。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介绍并互相评价。
Step 5 小结巩固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苏州园林的重要性。
2. 提问,巩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实地参观苏州园林,感受其美景;2. 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和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1.2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建筑美、植物美、文化美。
2.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园林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1.2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
1.3欣赏和评价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2.1理解苏州园林中的布局美、建筑美、植物美、文化美。
2.2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提问:同学们对苏州园林有什么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1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2分析苏州园林的布局美、建筑美、植物美、文化美。
2.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3.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3.1分析课文《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
3.2通过实例,讲解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4.欣赏和评价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4.1组织学生参观苏州园林,或观看相关视频、图片。
4.2引导学生从布局、建筑、植物、文化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4.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园林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6.作业布置6.2鼓励学生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1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对话示例:“同学们,你们觉得苏州园林与其它地方的园林有什么不同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描述,如“借景有术,因地制宜”,“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让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
1.2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对话示例:“请大家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平实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园林布局的?”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段落,如“假山的堆叠,讲究的是‘透、漏、瘦、皱’四个字”,来展示说明文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三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镜头1.课题、作者]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
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读完后我们来交流。
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镜头2.标本,鉴赏]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教学的切入口选得好,有新意。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
”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
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学习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一、作者名片叶圣陶,江苏苏州人。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
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
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二、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简称“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
苏州古典园林现保存完整有60多处。
其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1)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轩榭..(lín)(xún) ..(xuān)(xiè) 池沼.(zhǎo)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an)嶙峋镂.空(lòu) 蔷薇..(qiáng)(wēi) 邱壑.(hè)模.样(mú)庸.俗(yōng)斟.酌(zhēn)(2)解释下列词语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一、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本文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园林的构成和艺术特点、园林与文化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理解园林艺术的构成和特点;3.了解园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4.学习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情感目标:1.懂得珍爱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培养爱好传统文化的情感;3.了解苏州园林构建的源头,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底蕴,进一步增强自我民族文化认同。
三、教学重点1.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和特色;2.园林的构成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1.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保护;2.园林与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其它文物,引领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讲授法。
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阐述苏州园林的文字、图像特征,生动形象;3.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观摩ppt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4.活动法。
通过实地参观,模拟园林中的活动如慢步、品茶等,亲身体验园林感觉。
六、教学过程1.导入(15min)让学生看一张苏州园林的图片,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是哪些园林,有哪些特点?一起来看视频,用多媒体展示出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2.讲授(20min)由教师讲述苏州园林的构成、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园林与文化的关系等,期间穿插视频播放。
3.小组讨论(15min)老师将同桌分成四组,给出对苏州园林的四个问题,同桌在规定时间内讨论,整理和展现。
4.实地体验(10min)走进校园的花园,学生手持素材,进行一定的角色体验,包括园林慢行、品茶等,体会园林文化的魅力。
5.板块作业(15min)根据小组讨论的展示,交流体会,整理在后台,每个同学来到块台评价讨论。
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或文章填空等处理形式的测试:通过选择、填空题测试学生对苏州园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的写作方法。
3.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2.写作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引导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美在哪里?(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找出课文中描述苏州园林美的关键语句。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是如何描绘苏州园林的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课文的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州园林的美。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二)课堂讲解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所学写作方法,选择一个景物进行描写。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性化建议。
(四)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州园林的美和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美传递给他人?(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通过写作传递景物之美。
2.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所学,尝试写作一篇描绘苏州园林美的短文。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性化建议。
(四)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州园林的美和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苏州园林的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导游词,互相评价。
第19课 苏州园林(2)教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丘壑、嶙峋、蔷薇、雕镂、斟酌、自出心裁”等词语。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把握图画美这一特色,培养他们概括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词合作探究讨论了解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情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掌握“轩榭、嶙峋、映衬、雕镂、斟酌、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词语(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把握“图画美”这一特征(难点)。
课型、课时: 新课两课时教学手段: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图片,激兴趣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的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美图。
(这位同学说苏州园林实在是太美了,好想去看一看,嗯,老师相信你以后会有机会的,今天先和老师一起参观一下的苏州园林。
)板书课题二、知作者,检字词(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注意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一会儿老师检测。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他还是语文教育家。
2、我会读xuān xièyìng chèn(1)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花树木的映衬。
jiǎo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iāo lòu(3)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3、我问你答(1)枯瘦的样子。
嶙峋(2)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斟酌(3)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自出心裁(4)重重叠叠的山峰。
重峦叠嶂(5)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别具匠心(6)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因地制宜三、读课文,图画美师:苏州四大名园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拙政园,说明文要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说明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苏州园林》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苏州园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1.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1.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1.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2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的美。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4.2学生跟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展延伸5.1教师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
5.2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悟。
6.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7.1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作文。
7.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园林的特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积极参与,对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课堂拓展环节,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不足之处:课堂容量较大,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州园林》。
2.苏州园林图片。
3.课外阅读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价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
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苏州园林》。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技艺,增强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风格;(2)学习苏州园林的造园技艺和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能力;(2)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1)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风格;(2)苏州园林的造园技艺和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难点(1)通过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造园技艺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的方式传授苏州园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州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图书、图片、视频等材料对苏州园林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进入主题。
2、知识讲授(30分钟)(1)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风格;(2)苏州园林的造园技艺和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
3、组织讨论(3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4、学生展示(20分钟)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展示结果进行评选,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七、板书设计苏州园林一、历史背景二、特点和艺术风格三、造园技艺四、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过程设计都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生动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苏州园林教学目标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快速阅读全文,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著有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背景材料《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拙政”即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诸”即许多,表明文章不单单讲某一个园林,而是总讲苏州园林。
“寄深眷”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写照。
读准字音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镂.空(lòu)蔷.薇(qiánɡ)斟酌..(zhēnzhuó)重峦叠嶂.(zhànɡ)辨清字形理解词语【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JP2]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鱼戏莲叶间】语出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嶙峋】枯瘦的样子。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依傍】依靠。
【阶砌】台阶。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广漆】天然漆的一种。
由熟漆或生漆加入熟桐油调制而成,色棕黑。
【檐漏】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
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令人回味。
【感悟精彩句子】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能去掉吗?)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探究方法说明】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探究表达方式】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
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
”(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
”(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把握文章主旨】细读课文,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与才能,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
(1)用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以生动的描写再现景物特点。
例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树木布局的层次美;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以通俗的议论分析原理。
例如,对布局不讲究对称的理解以及对花墙廊子作用的分析,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思路清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有力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例如,“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传统文化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一说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
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将其买下,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沧浪亭上刻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该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叙说了沧浪亭的建亭过程,也写尽了沧浪亭情景交融的风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热爱自然的理念。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