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三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教育国际化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我国教育的
国际影响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建议
推进教育公平
未来,我国应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和地区 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 教育制度,确立党对教育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普及与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普 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 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 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素质教育推 进等,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义等道德品质。
教育方法
汉代儒学倡导经世致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教育方法上,除 了传统的讲授、诵读等 方式外,还引入了辩论 、讨论等互动形式,提
高了教学效果。
03
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教育影响
佛教传播及其寺院教育模式
佛教传播路径
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中国佛教体系。其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经典翻译、僧侣流动 、寺院建设等。
寺院教育模式
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寺院通 过讲经、诵经、禅修等方式,培养僧侣的宗教素养和知识水 平。同时,寺院还吸引了大量世俗信徒前来学习,推动了佛 教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道教思想及其在教育中体现
道教思想核心
道教以“道”为核心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念,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 世俗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私学兴起: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私人办学逐渐兴起,打破了官学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教育普及。
学术自由: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和学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老师,老师也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
A
B
D
C
总结词:统一思想,推崇儒学,太学与郡国学的设立。
详细描述
推崇儒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崇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学,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定和统治。
教育形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
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注重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加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太学与郡国学:汉武帝设立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并下令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太学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大量的儒家学者和官员。
总结词:分裂割据,多元文化交融,私学发展。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民族迁徙,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2
四、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他是 董仲舒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刑法为辅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在把握不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4. 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的隐效性,因为教育的社会效应是 间接的,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30
四、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0人。 ⑶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5
由地方(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分为五个层次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 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1
五、教育内容 (一)诸子百家学说 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
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二)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
11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中国教育史专题

(五)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五代—清)
1、入学资格放宽,教育对象扩大。 2、学校类型与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丰富。
(1)学校类型上:宋增画、武学,元增阴阳、社学,清增外文学馆 (2)课程设置上:明清国子监设置的课目大为扩大
3、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发展。
(1)地方教育行政的出现:诸路提举学事司的建立 (2)学校经费的固定化 (3)国子监职能的变化: 具有管理和教学双重职能
┗━校(乡设)
(2)学生:修业、入学年龄与资格
(3)教育内容:德、行、艺(六艺)、仪
(4)教师:官师一体
2、“封建”官学的胚胎:战国“公室养士”(例齐国稷下学宫)
(三)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汉代的官学系统
(1) “封建”及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
标志:汉武帝兴官学(前124年建太学)
(2) 官学系统(见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专题
第一章 导论
一、课程安排
1、总课时:48;总学分:3 2、教学要点:基本要点与线索;特点与地位;得失启示。 3、考试方式:平时表现10%;读书讨论40%;闭卷50%。
二、分期问题 1、非形式化教育 2、形式化教育 3、制度化教育
三、世界之最与民族之特
1、世界之最。介绍中国教育史的5个世界之最。 2、民族之特。如:官私学互补;教育与育士选官合一;德
(3)唐宋:“封建”文教政策的完备化
唐代: “三教并用,教育鼎盛” 宋代: “重文尊士,理学广传”
(4)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性
“思想控制,文教如网”。
2、基本特点 可以作为“民族之特”的补充参考
(1)政府重教,视为统治之道。 (2)文教政策有鲜明政治性,服务政治、德育 (人伦道德教育)为重。 (3)重视官学(主要是大学),容纳私学,形成 一定的互补性。 (4)学校教育与取士选官制度的合一。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纪律、规范和法制 意识的培养。
重视知识教育
法家重视知识教育,尤其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的传 授。
04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
在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文化混乱,百家争鸣。为了统 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军事、政治、 道德和宗教为主,注重培 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 。
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及变革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备,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系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传统 的经史之学外,还增加了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变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如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

汇报人:
2023-12-31
•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教育思想 •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 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历程 •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与挑战
01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
01
02
03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 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中进行的。
唐代韩愈“师说”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职责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 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教育资料】人民版 高一 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人民版 高一 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学习专用

3、2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通过辛亥革命,认识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一)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空前严重;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的本质暴露无遗,应当推翻;3、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二)酝酿1.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了“”和“”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

2.阶级力量:甲午战争后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概括起来就是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代表人物:章炳麟、陈天华、邹容)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时间:,地点:,口号:性质:第一个革命团体。

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⑵同盟会政治纲领: ______________ ___ (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

5.斗争:(1)革命党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的。

(2)人民群众斗争:,革命形势成熟。

(三)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1.领导:共进会、_____2.主力:____ ____3.结果: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___________,推举____ 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思考: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是为什么?客观上:由于事起仓促,武昌没有革命党上级领导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也是根本原因(练习)下列关于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兵力空虚B.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准备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保路运动的有利时机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古希腊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荷马时代的教育-----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度时期第二阶段:古风时代的教育------奴隶制城邦时期第三阶段:古典时代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文化和教育全面繁荣第四阶段: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文化向周边扩散《荷马史诗》你总还记得,除了我一个人外,你无论出外或是在家里都不肯跟任何人一起吃饭的;总还记得,我一径都抱你在膝盖上疼着你,从我吃的肉上切下小片来喂你,拿我的酒杯凑上你的嘴唇。

……当初那老战车将士珀琉斯(阿喀琉斯的父亲——引注)送你从佛提亚来帮助阿伽门农的时候,不是要我做你的监护人吗?你还是个小伙子呢,在人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上和辩论会上都是没有经验的。

他所以要我和你一同来,就要来教你这些事情,叫你做一个演说家和行动者。

一、斯巴达的教育(一)教育的所有权:斯巴达的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二)教育目的: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儿童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三)教育的实施0—7岁: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

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入进行突然的袭击。

20—3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30岁后: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二、雅典的教育(一)教育所有权:私人办学(0—16岁)和国家办学(16—20岁)并举。

(二)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和谐教育或文雅教育)(三)教育的实施0—7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333 中国教育史

333 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
官学制
的建立与
六艺教育Biblioteka 的形成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教育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②庶、富、教
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①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③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④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②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内容
④论儿童教育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①兴办学堂
②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②《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①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②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③论学制
④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中庸》
《学记》
《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三(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综合三(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三)一、选择题1.下面对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B.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C.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D. 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只有实用价值没有艺术价值2.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 铲形币B. 刀形币C. 圆形方孔半两钱D. 蚁鼻钱3. 端午节即将到来,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一位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上下求索精神,融汇成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位诗人是()A. 屈原B. 贾谊 C. 王船山 D. 曾国藩4. 来中国唐朝留学,曾经在扬州为官的崔致远来自于()A. 新罗B. 日本 C. 意大利 D. 印度5.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最主要的一点是()A. 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C. 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 削弱了显贵的特权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A. 秦始皇B. 齐桓公 C. 启D. 禹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A. 山东B. 浙江 C. 福建 D. 广东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①设置丞相②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③设立军机处④制造文字狱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9.下图是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A. 辽B. 北宋C. 西夏 D. 吐蕃10.下图材料中的“吾”是( )A. 唐高祖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11.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在()A. 黄河流域B. 岷江流域 C. 淮河流域 D. 珠江流域12.“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育理论的
结晶。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国
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地方
教育史

▲教育史的性质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 容 总课时 3 3 3 3 3 2
理论课 时
3 3 3 3 3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人格 科举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中学和西学的碰撞与会通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以及大学办 学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期末考查
Hale Waihona Puke 序号1 2 3 4 5 6
中国教育名著
孔子 荀子 思孟学派 颜之推 朱熹 杨贤江 论语 荀子 学记 颜氏家训 四书集注 新教育大纲
▲ 历史分段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 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 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 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 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3【含点拔解析】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3【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3题)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答案】B【点拨】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2.(2008年江苏高考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答案】D【点拨】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

选D项。

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C【点拨】该类题,更加考察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排除A。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

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科学文化的繁荣,几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不 仅意“召贤”、“选士”,而且十分重视 兴学,都把兴学视为经邦治国之本。例如, 唐高祖李渊开国伊始,一反隋末压抑学校 教育的政策,下召大兴学校。从唐初至唐 中叶的近百年间,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实 为历史所罕见。
唐朝中央官学代表:二馆六学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创立 (三)历代科举制的改革与演变 (四)对科举制的分析评价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 德才(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馆-----|弘文馆(30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
|崇文馆(20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
六学-----|国子学(300人) 文武三品以上
|太学 (500人) 文武五品以上
|四门学(300人) 文武七品以上
专 |律学(5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
科 性
|算学(3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
|书学子学、太学、四门学外, 还设有书学、算学、律学。它是汉代鸿都门 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此外, 在地方也设有州郡县学。
但是,这种局面为时不久。到隋文帝晚 年,官学教育己表现出衰退之势。隋炀即位 后曾一度复兴学校教育,但是,由于隋炀帝 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征战不息,社会矛 盾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实际 上是徒有其名。
●隋炀帝大业三年(分元607年)开始设 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学校出身的“生徒”、州县考 送 的“乡贡”、天子诏举的“制举”。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 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学校试或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 吏部试(书、判、身、言)。
●崇儒政策更具体地表现在学校制度和 科举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科举,其考试 或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典为主,目的在 于选拔与培养儒家人才。
(二)儒、佛、道的融合 如果说汉代的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的话, 那么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就在于重振儒术之风还 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 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 儒家:入世; 佛教:出世; 道教: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 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 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流弊。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 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 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儒、佛、道相互融合,不仅开阔了人们 的 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而且共 同形成了隋唐时期光辉的灿烂文化。
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由于中国社会由 长期纷乱重新得到统一,在教育上曾采取 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有所创设。
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中央设 置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设祭洒一人, 专门掌管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 一人,统领各官员。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 专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长官之始。
●唐太宗更为“锐意经术”。在未即帝 以前便在秦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 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 又置弦文馆,精选天下儒士为学官并常与 之讲论经文。贞观二年(628年)罢周公祠, 以孔子为先圣,以颜渊为先师。十三年, 置崇贤馆,招集学者,命国子祭酒孔颖达 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他给 太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 帝王术。
●其后诸帝大体上也是崇尚儒术。例如, 唐玄宗在东宫时即幸太学,大开讲论。即 位后屡召通经之才。文宗、宣宗放逐或诛 杀道士等行动都与复兴儒术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这种崇儒政策,具体表现在“唐 律”和“唐礼”里面。“唐律”提出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 儒家原则;“唐礼”体现了孔子“道之以 德,各之以礼”的政教思想,以孝悌为礼 教的根本。
●589年,隋文帝令有功之臣,留意文艺, 家门子侄,各守一经。602年,他命杨素、苏微 等修定五礼,以劝学行礼,统一思想。
●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颇好儒臣”,除设 立儒学以外,又于武德二年(619年)诏立 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于国子监,四时致祭。武 德七年,幸国子监察并引道士与博士杂相驳 难,开始形成了“学者慕响,儒教聿兴”的 新局面。
●西游记的主人翁唐僧就是到西域取经的唐代著 名法师玄奘,当他归国的时候,唐太宗特敕迎接,空 城出现,召见后,下令将他迎回657部佛位翻译。玄 宗死时,士女送葬的达数万人。后来高宗又派法师义 净赴印度取经,历三十余国,共三十五年,归国时武 则天亲自迎接。
●唐朝统治者借口老子姓李,是唐天子 的祖宗,所以又提倡道教。当老子屡上尊 号,唐朝诸帝如高祖、中宗、肃宗、睿宗、 玄宗、武宗特别提倡道教,有的道士受到 皇帝宠信,甚至参与国家政事。
地方学校有州、县学及医学、玄学等。(一般在 40~50人之间)
弘文馆
崇文馆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6、学校的分布面广;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主要内容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二)儒、佛、道的融合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促进了学 校和经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 教和道教的相继兴起,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一 度处于衰微之势。隋朝统一以后重用儒家,儒学呈 现复兴的趋势。到了唐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儒 学的地位又显著地提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