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 第6章-4 根轨迹校正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4
3
2
1
0
-1
-2
-3
-4
-5
-3
-2.5
-2
-1.5
-1
-0.5
0
0.5
Real Axis
原系统的根轨迹 Exam6_4_1.m
11
2)根据性能指标计算闭环主导极点
% 2% 0 0.456取 0.5
60
%e 12 10% 0
ts 3.5n 2sn3.5 取 n 4
rlocus(sys1,sys2); sgrid([0.5],[4]) title('例6.4.1 超前校正') axis([-3,0.5,-5,5]);
Conv用于两个多项式相乘
Tf用于定义传函系统
Imaginary Axis
例6.4.1 超前校正
5
4
0.5
4
3
2
1
0
-1
-2
-3
-4
0.5
4
-5
-3
p z
pc
zc
pc zc 0 极点总在零点左侧
超前网络产生的相角 c zp0
c 不宜太大,否则难以实现
超前网络会使系统根轨迹向左移动
5
3.串联滞后校正网络的影响 滞后网络传函为
s j
Gc(s)
Kc
szc spc
补充一个零点和一个极点
z p zc pc
zc pc 0 零点总在极点左侧
阻尼比和自然振荡频率都满足要求
27
2)计算A点处的Kg
Kgs1(s14)s(16)44
相应的开环传函系数
K0

Kg 46
1.8
3
开环传函系数不满足要求
G0(s)s(s4K)g(s6)
s11.2j2.1 K15
3) 加入滞后校正,校正网络的零极点之比为
Dzc K158.2 pc K0 1.83
title('例6.4.2 滞后校正') axis([-7,1,-6,6]);
例6.4.2 滞后校正
6
0.5
4
2
A
0
6
5
2.4
Imaginary Axis
-2
B
-4
0.5 -6
-7
-6
-5
-4
-3
-2
-1
0
1
Real Axis
s1,21.2j2.1
Exam6_4_2.m
0.5 n 2.4
Imaginary Axis
例6.4.1 超前校正 5
4
0.5
4
3
2
1
0
-1
-2
-3
-4
0.5
4
-5
-3
-2.5
-2
-1.5
-1
-0.5
0
0.5
Real Axis
Sgrid(Z,Wn)绘制等阻尼比线和等Wn线,Z 和Wn 是一维数组
14
3)计算 c
取点 s12j2 3
G0(s)

4 s(s2)
num2=18.8*[1,2.9]; den2=conv([1,2,0],[1,5.4]); den2=den2+[0,0,num2]; sys2=tf(num2,den2);
step(sys1,sys2)% 阶跃响应 legend('校正前','校正后') title('例6.4.1 单位阶跃响应')
Amplitude
例6.4.1 单位阶跃响应 1.4
1.2
1
0.8
0.6
0.4
校正前
0.2
校正后
0
0
1
2
3
4
5
6
பைடு நூலகம்
Time (sec)
Exam6_4_12.m
校正后的系统响应快
21
clc; clear; num=4; den=[1,2,4]; sys1=tf(num,den); %校正前
num2=18.8*[1,2.9]; den2=conv([1,2,0],[1,5.4]); den2=den2+[0,0,num2]; sys2=tf(num2,den2);
校正后的闭环传函
G(s) 18.8(s2.9) s(s2)(s5.4)
(s )G (s ) 1.8 ( 8 s 2 .9 ) 1 G (s ) s (s 2 )s( 5 .4 ) 1.8 ( 8 s 2 .9 )
20
clc; clear; num=4; den=[1,2,4]; sys1=tf(num,den); %校正前
-2.5
-2
-1.5
-1
-0.5
0
0.5
Real Axis
校正前后的根轨迹
Exam6_4_11.m
校正后的根轨迹通过期望闭环极点
18
6)计算Kg
Kg

s1(s1 2)( s1 5.4) (s1 2.9)
18.7916 0.0325 j
s12j2 3 G(s) Kg(s2.9)
29
例6.4.2 滞后校正 6
0.5
4
Imaginary Axis
Imaginary Axis
2
0
6
5
2.4
-2
偶极子处放大
-4
0.5
-6
-7
-6
-5
-4
-3
-2
-1
0
1
Real Axis
0.1
校正前后根轨迹
0.05
0
例6.4.2 滞后校正 0.5
j
s1
n

n 1 2
s1 n
n
3
2)如果给定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则有
%e 12 10% 0

ts

3.5 n
n
闭环主导极点为
s1,2 njn 12
4
2.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影响 超前网络传函为
sj
Gc(s)
Kc
szc spc
补充一个零点和一个极点
7
4)计算超前网络需要提供的相角 c G0 (s) 原系统的传函 Gc (s) 超前网络的传函
串联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函为
G (s)G c(s)G 0(s)
由根轨迹的相角条件有
G c(s 1 ) G 0 (s 1 ) (2 k 1 )
c G c ( s 1 ) ( 2 k 1 ) G 0 ( s 1 )
调整时间 t s
设计时一般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闭环主导极 点,设计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的根轨迹通过期望的 闭环主导极点
2
1.性能指标的转换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闭环主导极点。
1)如果给定的期望指标是阻尼比和自然振荡频率, 则闭环主导极点为
s1,2 njn 12
对于闭环主导极点s1,有
arccos
校正后的系统稳态误差小
22
作业6-3: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0(s)

80 s(s4)
要求性能指标:0.70, 7n10
试用根轨迹法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可用手工计算,也可用Matlab辅助计算】
23
6.4.3 滞后校正装置的根轨迹设计
滞后校正引入一对靠近原点的开环负实数偶 极子,使根轨迹形状基本不改变,但大幅提高系 统开环放大倍数,从而改善系统稳态性能
8
5)根据计算的 c ,用图解法确定超前网络的零极点
位置,得网络的传函 (图解法在例题中详细介绍)
6)绘制校正后的根轨迹,由幅值条件确定校正后的
根轨迹增益 K g
9
【例6.4.1】某典型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0(s)

4 s(s2)
要求性能指标:%20 % ts 2s
试用根轨迹法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解:1)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10
% 例6.4.1 超前校正 num=1; den=[1,2,0]; rlocus(num,den); title('例6.4.1 超前校正') axis([-3,0.5,-5,5]);
程序绘制根轨迹 使用函数rlocus
Imaginary Axis
例6.4.1 超前校正
滞后校正主要用于系统根轨迹已通过期望的 闭环主导极点,但不能满足稳态要求的场合
设计步骤: 1)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根据动态性能要求确 定期望主导极点(A点) 2)用幅值条件求出A点的根轨迹增益Kg及其对应 的开环放大倍数K
24
3)根据静态指标要求,确定所需放大倍数D 4)选择滞后校正网络的零点-zc和极点-pc,使
要求串联校正装置后 0.4,5n0.5
开环放大系数 K15 试设计校正装置
解:1)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取 0.5
阻尼角 cos60
26
% 例6.4.2 滞后校正 clc clear;
num=1; den=conv([1,4,0],[1,6]); rlocus(num,den); sgrid([0.5],[2.4,5,6])
G 0(s1 ) (s 1 ) (s1 2 ) 1 50
所以
c(2 k 1 ) G 0(s1)30
15
4)用图解法确定校正网络的零极点 在未提出稳态误差要求时,一般方法是:
(1)过极点A作水平线A’, 连AO,作 OAA' 的角平分 线AC
(2)在AC两侧分别做张角为 0.5c 的两条直线AD和AE
取 D10
28
4) 考虑减小校正装置零极点对主导极点的影响及校
正装置的可实现性,取
pc 0.00 , z5 c 0.05
D zc 10 pc
滞后校正网络为
Gc(s)sspzcc
s0.05 s0.005
5)校正后的开环传函为
G(s) Kg(s0.0)5 s(s4)s(6)s(0.00)5
zc Dpc
并要求-zc和-pc相对与A点是一对偶极子,靠近 原点,为易于实现,一般
(A p c) (A zc)3
5)画出校正后的根轨迹,调整放大器增益,使闭 环主导极点位于期望位置 6)校验各项性能指标
25
【例6.4.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0(s)s(s4K)g(s6)
B 0.5
4
-5
-3
-2.5
-2
-1.5
-1
-0.5
0
0.5
Real Axis
原根轨迹不可能通过期望闭环极点,必 须采用超前校正
Exam6_4_10.m
13
% 例6.4.1 超前校正 clc; clear; num=1; den=[1,2,0]; rlocus(num,den); sgrid([0.5],[4]) title('例6.4.1 超前校正') axis([-3,0.5,-5,5]);
G0(s)

4 s(s2)
原传函中的增益4融入Kg,由幅值条件求Kg
17
% 例6.4.1 超前校正 clc; clear; num=1; den=[1,2,0]; sys1=tf(num,den);
num=[1,2.9]; den=conv([1,2,0],[1,5.4]); sys2=tf(num,den);
期望主导极点A、B位置
s 1 ,2 n jn1 2 2 j23 2 3 .4j6
12
虚线圆周代表
n 4 直线代表 0.5
直线与圆周交点即 为期望闭环极点
Imaginary Axis
例6.4.1 超前校正 5
4
A
0.5
4
3
2
1
0
O
-1
-2
-3
-4
t=0:0.1:6; u=t; lsim(sys1,sys2,u,t) % 斜坡输入 legend('校正前','校正后') title('例6.4.1 单位斜坡输入响应')
Amplitude
例6.4.1 单位斜坡输入响应 6
校正前
5
校正后
4
3
2
1
0
0
1
2
3
4
5
6
Time (sec)
Exam6_4_13.m
s(s2)(s5.4)
18.8
原系统增益 Kg0 4 故校正装置根轨迹增益为
Kg
cKKgg0
18.84.7 4
超前校正网络为 Gc(s)Kcss p zcc4.7ss 5 2..4 9
19
7)时域响应对比 校正前的闭环传函
G0(s)

4 s(s2)
0(s)1 G G 0(0s()s)s(s42)4
6.4 根轨迹法串联校正 6.4.1 根轨迹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6.4.2 超前校正装置的根轨迹设计 6.4.3 滞后校正装置的根轨迹设计
1
6.4.1 根轨迹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性能指标以时域量形式给出时,适合于采用根 轨迹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给出的时域指标如
阻尼比
自然振荡频率 n
最大超调量 %
3)AD和AE与实轴的交点为 校正网络的极点和零点
A’
A
pc
zc
D CE
O
pc 5.4 zc 2.9
16
超前校正网络为
Gc(s)sspzcc
s2.9 s5.4
pc 5.4 zc 2.9
5)串联校正网络后的系统开环传函为
G (s)G 0(s)G c(s)s(sK g(2 s) s(2 .9 5).4)
滞后网络产生的相角 c zp0 一般
zc , pc 靠近原点,构成偶极子
c 5
偶极子对s处的根轨迹影响很小
6
6.4.2 超前校正装置的根轨迹设计 超前网络与系统串联后,使根轨迹向左移动,
以增大系统的阻尼比 和自然振荡频率 n 设计步骤: 1)做出原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性能,确定校正形式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期望闭环主导极点位置s1 3)若原系统根轨迹不通过s1,说明单靠调整放大系数 无法获得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必须引入超前校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