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材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材胡寿松图书目录前言第一章控制系统导论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习题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5 数学模型的实验测定法习题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3-1 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习题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4-2 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4-3 广义根轨迹4-4 系统性能的分析习题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5-1 频率特性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频率特性5-3 频域稳定判据5-4 频域稳定裕度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习题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6-3 串联校正6-4 反馈校正习题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7-3 z变换理论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习题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8-3 描述函数法习题。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版)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二、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根轨迹图可以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ω j ∞ ↑ 稳定性: 根轨迹均在s的左半平 Kr 面,则系统对所有k>0的值是稳定的。 s K =0 1 1 s1 2 r 0 σ -1 稳态性能:如图有一个开环极点 -2 -1 s=0,说明属于I型系统,阶跃作用 Kr ∞ 下的稳态误差为0。 动态性能:过阻尼 临界阻尼 欠阻 尼。 K越大,阻尼比 越小,超调量σ%越大。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时,特征方程的根随 之在S平面上移动,系统的性能也跟着变化。研究 S 平面上根的位置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系统 性能的关系是根轨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一、根轨迹
设系统的结构如图 K r变化时,闭环特征 Kr 根在 s平面上的轨迹 : 极点;右半平面为 C(s) 2+2s+K s1 s2 Kr 不稳定极点;虚轴 R(s) =s∞ ω r j ↑ -2 0 0 上为临界极点。 闭环特征方程式 Kr 1 -1 -1 1 2 (2) 0<Kr<1时,系统 s 0 s2 +2s+K Kr=0 1r= s1 -1-j -1+j 2 0 σ -1 有呈过阻尼状态。 -2 特征方程的根 -1 -1+j∞ -1-j∞ Kr (3) 当 时,系统 ∞Kr=1 s1.2 =-1± 1-Kr ∞ 呈临界阻尼状态 。 得相应的闭环特征根值: (4) 1<Kr<∞时,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
↑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三、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系统传递函数为
G( s) ( s) 1 G(s) H (s)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4章
s 令s a=s z1 s z2 s p1 s p2
代入标准形式:
s zm
s pn
nm
s a
K *
(n m) s a (2l 1)
(2l 1) s a (l 0,1, 2,..., n m 1) ( n m)
(s z )
i 1 n i
m
K
*
sm
(s p )
j 1 j
1
sm
zm z1 z2 (1 )(1 ) (1 ) s s s pm p1 p2 (1 )(1 ) (1 )( s pm 1 ) s s s 1 * 0( K * ) K
180 2l 1 a 60,180,300(60)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坐标为:
a
p z
i 1 i j 1
n
m
j
nm
0 (1) (2) 0 1 30
• (4)实轴上的根轨迹: • 在s平面实轴上[0,-1]和[-,-2]线段上存在根轨 迹。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夹角:
( 2l 1) a nm
l 0,1,2,, n m 1
规则5: 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任取一点,若在其右侧的开环实极点与开环实零点 的总数为奇数,则该点所在线段构成实轴上的根轨迹 j
z1 p2 z2
(s z1 ) (s z2 ) (s p1 ) (s p2 ) (2l 1)
规则4:根轨迹的渐近线
s a
n j 1 m
nm
snm (n m) a snm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学习大纲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学习大纲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 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知识点: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名词术语控制系统的分类、组成典型外作用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掌握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根据系统工作原理图绘制方块图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知识点: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零初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运动模态的概念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系统结构图的绘制、等效变换、梅森公式在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基本要求:利用复阻抗的概念建立无源网络的结构图熟悉控制系统常用元部件的传递函数掌握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方法及串联、并联、反馈三种基本等效变换用等效变换方法或梅森公式求系统结构图或信号流图的各种传递函数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知识点:控制系统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误差的定义与稳态误差的计算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法则系统动态性能分析基本要求: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求法、一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推导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性能指标与特征根的关系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方法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应用劳斯判据及其应用静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稳态误差的计算扰动引起的误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减小和消除稳态误差的方法不作要求的内容:非零初始条件下二阶系统的响应过程(Pg101)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估算(Pg106)赫尔维茨稳定判据(Pg111)动态误差系数(Pg125)、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Pg131)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知识点: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系统性能的分析基本要求:由系统的特征方程求开环增益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的根轨迹方程(或开环零点、或开环极点从零到无穷变化)根轨迹的模值方程与相角方程的几何意义零度根轨迹与180度根轨迹的绘制法则由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运动模态的影响不作要求的内容:根轨迹簇的绘制(Pg157)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知识点: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图示法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稳定裕度基本要求:频率特性的计算方法(切记:稳定系统正弦响应的稳态分量,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和相角均随输入信号的频率而改变;其稳态误差也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和相角也随输入正弦的频率而改变)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其中振荡环节的两组特征点要记住开环系统幅相曲线的绘制、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对数坐标系的应用由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曲线求传递函数的方法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对数稳定判据稳定裕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不作要求的内容:对数幅相曲线(Pg175)、例5-5(Pg185)Pg195第10行~Pg196第8行、确定性信号的频谱(Pg206)随机信号的频谱(Pg208)、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Pg209)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知识点: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串联校正复合校正基本要求: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串联滞后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PID校正的特点复合校正网络的设计不作要求的内容:串联综合法校正(Pg244)串联工程设计方法(Pg249)反馈校正(Pg251)第七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知识点: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Z变换理论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基本要求:采样与保持的物理描述与数学描述、香农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的数学描述及其频率特性差分方程的概念、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用Z变换方法求系统的输出响应Z域稳定判据、W域稳定判据、朱利稳定判据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知识点: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基本要求:线性系统的相轨迹、等倾线法、开关线、奇点及其类型,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非线性系统的等效变换负倒描述函数曲线的绘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判断自激振荡的判断及自振参数的确定不作要求的内容:由相轨迹绘制时间响应曲线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 一 章1-1 图1-2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图1-2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解:被控对象:水箱;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给定量电位器设定水位r u (表征液位的希望值r c );比较元件:电位器;执行元件:电动机;控制任务:保持水箱液位高度不变。
工作原理:当电位电刷位于中点(对应r u )时,电动机静止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从而使液面保持给定高度r c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时,液面高度就会偏离给定高度r c 。
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由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进水阀门向减小开度的方向转动,从而减少流入的水量,使液面逐渐降低,浮子位置也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电动机的控制电压为零,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r c 。
反之,若液面降低,则通过自动控制作用,增大进水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面升高到给定高度r c。
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1-10 下列各式是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其中c(t)为输出量,r (t)为输入量,试判断哪些是线性定常或时变系统,哪些是非线性系统?(1)222)()(5)(dt t r d t t r t c ++=;(2))()(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 (3)dt t dr t r t c dt t dc t )(3)()()(+=+; (4)5cos )()(+=t t r t c ω; (5)⎰∞-++=t d r dt t dr t r t c ττ)(5)(6)(3)(;(6))()(2t r t c =;(7)⎪⎩⎪⎨⎧≥<=.6),(6,0)(t t r t t c解:(1)因为c(t)的表达式中包含变量的二次项2()r t ,所以该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68
4.5 广义根轨迹
根轨迹部分是个半圆,半径是 k *
证明:根轨迹上一点S满足相角条件
s (s j2) (s j2)
代入s j
( j) ( j( 2)) ( j( 2))
arctan arctan 2 arctan 2
K* G(s)
s(s 2)(s 1)
26
法则五: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分离点:几条根轨迹在[s]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 的点。
说明有重根
27
实轴上的分离点(常见)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极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零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开环极点:
p1 0 p2 0 p3 2 p4 5
(2)实轴上的根轨迹 (3)根轨迹分支数
4
59
G0 ( s)
s2(s
k* 2)(s
5)
(4)渐近线
4条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a
4
3
4
3
4
4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σa , 0)
4
pi
a
i 1
4
1.75
60
G0 ( s)
s2(s
k* 2)(s
法则二: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 连续性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和有限 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它们是连续的并且 对称于实轴。
22
法则三:根轨迹的渐近线(n>m)
• 当开环有限零点数m小于有限极点数n时, 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点 ,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系统的信号流图见图4-28,从信号流图中看出,系统中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因此为1型系统,因此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0。
K 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 s ) ( s 6.93 j 6.93)( s 6.93 j 6.93) 1 K * Q( s ) s 2 ( s 13.86)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K * lim
s
j 1 i 1 m
n
s pi s zj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过阻尼系统;
当K=0. 5时:
临界阻尼系统;
当K>0. 5时:
欠阻尼系统。
(s)
s2
2K 2s
2K
11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 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对于高阶系统而言,用解析的方法绘制系 统的根轨迹图,显然是不适用的。希望能有简 便的图解方法,可根据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迅 速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为此,需要研究闭 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2)稳态性能:由开环系统 在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可判断 出系统的型别,而此时的K值 就是相应的静态误差系数。如 果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 则由根轨迹图可以确定闭环极 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G(s) K s(0.5s 1)
10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3)动态性能:
当0<K<0. 5时:
12
3. 闭环零、极点与 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s)可表示为:
f
G(s)
KG
(1s
1)(
2 2
s2
2
1
2
s
1)L
sv (T1s 1)(T22s2 2 2T2s 1)L
KG*
(s zi )
i 1 q
(s pi )
i 1
KG
为前向通路增益;K
* G
为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m
(s zj)
等价为:
K * j1 n
1
(s pi )
2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_第4章_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根轨迹方程
R(s)
G ( s) H ( s)
C(s)
一、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 KG
* KH d
G( s)
Π ( s z j )
j 1
a
( s pi ) Π i 1
* a
b
* KG A( s)
B( s)
c
H ( s)
Π ( s zl )
K* G( s) s( s 1)(s 2)
试绘制系统的概略根轨迹。 解:开环极点 p1=0, p2=-1, p3=-2,无开环零点。
实轴上的根轨迹 (-∞,-2], [-1,0]。 渐进线 n=3,m=0,有三条渐进线。
0 1 2 1 交点 a nm 3
i 1
pi
1/4<K<∞时,s1,s2为一对共轭复根; K=1/2时,s1,2=-1/2±j0.5。
注意:一组根对应同一个K;K 一变,一组根变;K一停, 一组根停;
K=0.5 K=0 -1
jω
j0.5 0
σ
-j0.5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指系统中某一 K=0.1875 K=0.25
参数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连续变化时, 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迹。
a
pi z j
i 1 j 1
n
m
nm
a
(2k 1) nm
k 0,1,2,, 直到获得(n m)个夹角为止 .
开环传递函数
G ( s) H (s) K * Π ( s z j )
j 1 m
( s pi ) Π i 1
n
K*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7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授课计划(64 学时)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实验采用计算机 MATLAB 软件仿真方法,其特点是利用 MATLAB 软件丰富的功能函数、灵活的编 程和调试手段以及强大的人机交互和图形输出功能,可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直观和方便的分析和设计。 本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是, 使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 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常用函数的使用, 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华中科技大学_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
(一)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 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负反馈控制的原理;2. 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3. 根据实际系统的工作原理画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二)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 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4.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间的关系,由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 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Routh 稳定判据。
2. 稳态性能分析(1) 稳态误差的概念,根据定义求取误差传递函数,由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2) 静态误差系数和动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影响稳态误差的因素。
3.动态性能分析(1) 一阶系统特征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的关系;(2) 典型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3) 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4) 主导极点的概念,用此概念分析高阶系统。
(四)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根轨迹的概念,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3. 0o 根轨迹。
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及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的画法。
4. 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概念,参数根轨迹。
5. 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性能。
(五)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1. 频率特性的定义,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
2. 用频率特性的概念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3.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
(1) 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奈氏曲线或极坐标图)的画法。
(2) 典型环节及开环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的画法。
(3) 由对数幅频特性求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4) 描述频率特性的对数幅相曲线(尼柯尔斯曲线)4. Nquisty 稳定性判据。
(1) 根据奈氏曲线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运用判断式N P Z 2-=(ω从零到无穷大变化,-+-=N N N )或N P Z -=(ω从∞-~ω+);(2) 由对数频率特性判断系统的稳定性;5. 稳定裕量(1) 当系统稳定时,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
第4章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2.零极点表示法主要用于根轨迹分析中。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7页
开环有两个极点:
开环没有零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p1= 0, p2=-2
D(s) = s2 +2s + Kg = 0
解得闭环特征根(亦即闭环极点)
s1 1 1 K g , s2 1 1 K g
s2 : 0 (s2 p1 ) (s2 p2 ) (116.6 ) (63.4 ) 180
满足相角条件, s2在根轨迹上。
2018年10月5日 EXIT 第4章第16页
(2). 用幅值条件确定kg的值
Kg
s p sz
i 1 j 1 m
n
j
180 2k 1 180 2k 1 nm 3
-5
θ1
-2 -1 0
σ
k时, 0 k 时, 1 1 60 2 180 当 ;当 ;当 根轨迹的起点和三条渐近线如图4.4所示。
s p1 s p2 s z1 s z2
s pn s zm
各开环极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各开环零点至测试点向量长度之积
i
例:求上例中根轨迹上 解:
s2 (0.5, j1) 点对应的Kg 。
K g s2 p1 s2 p2 0.5 j 0 0.5 j 1 1.118 1.118 1.25
EXIT
第4章第10页
由上述分析过程可知,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的意义在于:
由较易获取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分析闭环极点的性质,从而,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分析。 但是,试探法不是绘制根轨迹的最合适方法,而且也 太费时间。对于高阶系统,用这种解析的方法绘制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是很麻烦的。实际上,闭环系统的特征根的轨 迹都是根据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以及已知 的开环极点和零点在根平面上的分布,按照一定的规则用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四章
4-1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s K s G试用解析法绘出∗K 从零变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并判断下列点是否在根轨迹上: (-2+j0), (0+j1), (-3+j2) 解:有一个极点:(-1+j0),没有零点。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j0)点在根轨迹上,而(0+j1), (-3+j2)点不在根轨迹上。
4-2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12()13()(++=s s s K s G 试用解析法绘出开环增益K 从零增加到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图。
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1()3/1()2/1()3/1(2/3)(++=++=s s s K s s s K s g G 有两个极点:(0+j0),(-1/2+j0),有一个零点(-1/3,j0)。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4-3 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4-28所示,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
图4-28 开环零、极点分布图4-4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1) )15.0)(12.0()(++=s s s K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2)(5()2)(5(10)(++=++=s s s K s s s Ks g G 有三个极点:(0+j0),(-2+j0),(-5+j0)没有零点。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051211=++++d d d 3解方程的010142=++d d 7863.31−=d ,d 88.02−=取分离点为88.0−=d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2) )12()1()(++=s s s K s G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1()5.0()1(2/)(++=++=s s s K s s s K s g G有两个极点:(0+j0),(-0.5+j0),有一个零点(-1+j0)。
分离点坐标计算如下:115.011+=++d d d 解方程的05.022=++d d 7.11−=d ,d 29.02−=取分离点为7.11−=d ,29.02−=d 根轨迹如图中红线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种情况:复杂校正装置的设计,如附加开环零点等。
例4-9 自动平衡称系统 要求完成以下工作: 1)建立系统的模型及信号流图 2)在根轨迹图上确定根轨迹增益的取值 3)确定系统的主导极点 并使设计后的系统达到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1)阶跃输入作用下无稳态误差。
G(s)H (s)
s(s
K(s2 2s 4) 4)(s 6)(s2 1.4s
1)
对于本例,最简单的程序就是:
num=[ 1 2 4];
den=[1 11.6 39 43.6 24 0];
rlocus(num,den)
在Matlab的命令窗(Command Window)中执行这个程 序,运行后就自动绘出根轨迹如图,从根轨迹图可以看 出:当0<K<14或64<K<195时闭环系统稳定。用光标敲击 根轨迹上的某一点会出一个文字框,标出该点的座标、K 值、阻尼系数、超调量、频率等。
根与系数的关
系可证此结论,
P158
(考试时,标准根轨迹概略图如何画?) 熟记P157表4-1,考试、考研必考根轨迹的绘图与定性、定量讨论。
请牢记三句话:
绘制根轨迹——依据的是开环零极点分布,遵循的是不变的 相角条件,画出的是闭环极点的轨迹。
(草图) 注意:规则9的体现,左右平衡
补充:用matlab绘制精确的根轨迹图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P81
P168 (实际3-6倍即可。) 若具有靠近原点的偶极子,则这种偶极子不能省去。
考试、考研题型:给定超调量,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求出满足超调量要求的增益。
欠阻尼二阶系统的超调量
e 1
j σ
——闭环极点位置
—— 的共轭
闭环极点分布与暂态分量的运动形式(模态的概念)
4. 性能分析举例
4.6
4.7
在根轨迹图上,做希望的阻尼比线 0.5 ,
注:以上题型不会单独出,往往会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题一起出。
4-6 控制系统的复域设计
控制系统根轨迹设计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利用已知的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根轨迹 图应当是准确的(可以利用matlab绘制)。
第一种情况:由系统的稳定性及稳态误差等要求确定下根轨迹增益,利 用根轨迹图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试探法、综合除法等)。一旦确 定闭环极点后,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利用开 环传递函数很容易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 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变换的方法求出。
应当指出,由于matlaba软件包功能十分强大,运行相应 的matlab文本,可以方便的获得系统准确的根轨迹图。
今天,在计算机上绘制根轨迹已经是很容易的事,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计 算能力,所以计算机绘制根轨迹大多采用直接求解特征方程的方法,也就是 每改变一次增益K求解一次特征方程。让K从零开始等间隔增大,只要K的取 值足够多足够密,相应解特征方程的根就在S平面上绘出根轨迹
图4-6 两种根轨迹
4-3 0度根轨迹的绘制
一般来说,零度根轨迹的来源有两个:一种是非最小相位系统中 包含S最高次幂的系数为负的因子;其二是控制系统中包含有正反馈 的内回路。前者是被控对象本身特性所产生的,或者是在系统结构图 变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后者是由于某种性能指标要求,是的复杂的控 制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正反馈内回路所致。(P165)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执行后用光标(十字)左单击根轨迹上的任一点,会同时在 每支根轨迹上出现红十字——标出n个闭环极点的位置,命 令窗中出现这n个闭环极点的座标该点和它们对应的K值。
Matlab文本: G=tf([1],[1 3 2 0]); pzmap(G); rlocus(G);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K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s) Q(s)
1
K*
(s
6.93
j6.93)(s 6.93 s2 (s 13.86)
j6.93)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为: G=zpk([-6.93+6.93i -6.93-6.93i],[0 0 -13.86],1); z=0.5; figure(1);rlocus(G); sgrid(z,'new');axis([-40 5 -10 10])
(两种情况)
第四章 考试、考研题型
题型一 1.给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2.根据稳定性或者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更轨迹增益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进而确 定响应的闭环极点。 3.讨论改善系统性能的举措(添加零极点等) 题型二 1.给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图。 2.进一步给定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比如阻尼比),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确定系 统的闭环极点,和所对应的根轨迹增益。 题型三 参数根轨迹绘制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 根轨迹的定义 例
1
定义:当开环系统的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变化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形成的轨迹, 叫做根轨迹。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为何要绘制根轨迹,根轨迹的用途)
有了根轨迹图,可以立即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1)稳定性: 当参数变化时,若根轨迹是否进入S平面的右半平面?参数为何值时进入?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在MATLAB窗中,进入File\Export,可将绘出的根轨 迹图存为需要的图形文件,比如命名为kka.jpg,这个图 形文件可以插入Word文挡。
与绘制根轨迹有关的函数还有: pzmap——绘制根轨迹的开环零、极点 rlocfind——计算给定点的K值 sgrid——在连续系统根轨迹图上绘制阻尼系数和自 然频率栅格 zgrid——在离散系统根轨迹图上绘制阻尼系数和自 然频率栅格
3.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
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 极点。一旦确定闭环极点后,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开 环传递函数直接求得。
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变换的方法 求出。
简而言之,就是由根轨迹图求系统的闭环极点。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图十分准确、快捷。现在用一个例子 来说明用法。
[例 ] 考虑负反馈系统,设其中
G(s)H
(s)
s(s
K(s2 4)(s
2s 4) 6)(s2 1.4s
1)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只要知道开环传递函数分子分母的系数, 并分别填入分子向量num和分母向量den中,然后调用绘制根 轨迹的专用函数rlocus就行了。
i 1 q
s pi
i 1
尾一式
首一式
根轨迹增益与开环增益的转换关系
K*பைடு நூலகம்
K
1
2 2
L
T1T22 L
5. 绘制根轨迹的两个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绘制根轨迹时,
只需要使用相角条件即可。
4-2 180度根轨迹(常规根轨迹)的绘制
纯粹用试验点的办法手工作图,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对全貌的把握也很困难,于是人们研究根轨迹图的基本 规则,以便使根轨迹绘图更快更准。
例 考虑负反馈系统,其中
G(s)H (s)
s(s
K (s 3) 1)(s2 s
a)
,
a 11
如果按基本规则,图6(a)和6(b)两种形状都有可能性,实际上用
Matlab绘出是图6(a),当a增加时根轨迹的中间部分在变化,当a=12
Matlab绘出根轨迹如图6(b)。
(a)
(b)
2)欠阻尼响应: 0.5
3)调节时间: ts 2s( 2%)
解题思路:建模后,绘出参数根轨迹,利用主导极点的概念和希望的阻尼比确定 出期望的主导极点,最后算出根轨迹增益。(本质上此题很简单,只是建模复 杂。)
解:
1)首先弄清工作原理后,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利用梅森公式求出系 统的数学模型。
4.4
1)
2)
模值条件
[
Matlab求解会很简单
(降幂长除法)
2. 附加开环零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控制系统设计时,我们常用附加位置适当的开环零点的方法来改善 系统性能。因此,研究开环零点变换时的根轨迹变化,有很大的意义。
规则9的体现
3. 闭环系统零、极点位置对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结合根轨迹图)
n
s pi
K * lim s
i 1 m
s zj
j 1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