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
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三年级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资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三、测量容积(体积)1、认识量杯和量筒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四、测量温度1、认识各种温度计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10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
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5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3.小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教学过程(一)探索影子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和影子做游戏,但是影子有许多秘密,咱们把他找出来好不好?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鼓励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和影子做游戏)2.幼儿自由地和影子做游戏,积极探索影子的秘密(教师观察幼儿的探索情况,并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
)3.讨论:影子的秘密提问:① 你是怎样和影子玩的,发现了什么?② 影子会变吗?它是怎样变的?教师小结幼儿的发现。
知识点:影子会动,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影子会变,随着与光源距离的长短而变化。
(二)游戏:猜影子玩法: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
知识点: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三)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1.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2.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知识点: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8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授课时间:,累计某某,某某课时我们的“过山车”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
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
)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
)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4篇】篇一: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
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
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
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
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
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
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
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1【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
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7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7篇《三年级科学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三年级科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学问和技能找出与科学家独创缔造的相像之处,相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念,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爱迪生独创缔造的小故事。
〔1〕出示,老师谈话:教师今日领大家相识一位了不得的大挚友。
他是谁?知道吗?〔2〕学生答复。
〔3〕老师讲解并描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独创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很多多的'独创缔造。
你知道哪些呢?〔4〕学生答复。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闻名的一项独创,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
可是在独创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验了这样一个过程……〔6〕老师介绍:青霉素的发觉和滤毒罐的独创的故事。
〔假如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7〕思索: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胜利都是从什么起先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日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
详细活动要求如下〔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展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探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展分组活动,示意学生进展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展汇报,每个小组引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知大家。
5、沟通、评价。
依据小组提问题的状况,全班评议,民主评比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起先的。
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当怎么做呢?2、学生答复。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优秀6篇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有关的,还可以为后续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在教学目标分析里面,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来看:在科学概念里面,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在过程与方法里面,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第二呢,要培养学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同时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是:理解水为什么能结成冰。
根据这样一些,我们本节课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水的特点,那么能否根据水的特点来推测冰的特点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为主体,他们进行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接着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来证明,我们的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接着我们通过多媒体等这些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水结冰的`知识的学习,同时知道,对同类物质进行比较,这里主要是对冰和水的各自特点的比较,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程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讲好教学程序,我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第三个环节是课堂小结;第四个环节是随堂练习。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通用1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肯定的环境里,有肯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测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外形。
用拓印树皮的观测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立场、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测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改变。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测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争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预备】学校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测所需,同时为各小组预备:一张观测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测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测,每个小组尽量观测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测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测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测的树长在学校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次来观测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沟通: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测方法来观测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测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约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测笔记。
〕二、观测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测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外形、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测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觉?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测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测的顺次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测记录1、整理:分小组依据观测记录整理成观测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测记录,能猜出是学校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测记录,思索、沟通:我们观测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争论,我们发觉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爱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测它,它会怎样改变?把你的意外发觉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觉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024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过程一、空气有重量吗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
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
(分组实验)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
(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四、单元小结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范文篇一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小学科学新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强化探究”的科学教学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开展了小学科学新教学实践,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科学、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实施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现象,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教学内容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依据,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
3.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科学纪录片、开展科学实验等。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素养。
4.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科学纪录片,展示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探究学习以“植物生长”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①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②分析植物生长的原因,得出结论。
③尝试改变实验条件,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如“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植物生长的光照条件”等。
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反思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素养。
三、案例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较高,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评价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天气与气候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 地球上的水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认识天气与气候,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4. 了解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6.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等。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如“认识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等。
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 图表: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记录表: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植物观察报告: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动物分类图: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动物分类图。
2. 答案:(1)天气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分析天气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生活建议。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选【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教学⽬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法: 进⾏预测并⽤对⽐实验进⾏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组内分⼯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杯⽔、1⼩杯油、1⼩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的材料:⼀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设计流动⽐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和⾷⽤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上节课的维恩图) ⽔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如洗洁精,这也是⼀种液体。
(师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样吗?如果不⼀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的猜测是否正确,进⾏⼀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赛。
4、设计“流动⽐赛”的⽅案,⼩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赛是公平的?哪个⽅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个⽐赛⽅法。
5、全班交流⽐赛⽅法,围绕“保证⽐赛的公平、可⾏”进⾏讨论,⿎励⽣⽣质疑,完善⽐赛规则。
⼆、实验、思考 1、请⼩组成员根据⾃⼰选择确定的⽅案进⾏流动⽐赛,并记录。
(师要提⽰学⽣重复做⼏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共进⾏了⼏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致等。
小学三年级科技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在三年级开展了“探索神秘的光影世界”科技教育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与影的基本原理,掌握光与影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光与影的基本知识活动一:认识光源教师向学生介绍光源的种类,如太阳光、灯光、火光等,让学生了解光源的基本概念。
活动二:光的传播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光的传播过程,让学生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活动三:影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影子,分析影子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影的形成原理。
2. 光与影的实验探究活动一:影子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影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光与影的奇妙现象。
活动二:光与影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光与影的实验,如用透明纸观察光线、用镜子反射光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光与影的变化。
活动三:光与影的绘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光与影的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3. 光与影的应用活动一:光与影的科普讲座教师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光与影的科技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光与影科技作品,如手电筒、投影仪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活动实施1. 教师准备:收集光与影的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制作科普课件。
2. 学生准备:了解光与影的基本知识,准备好实验材料。
3. 活动实施:(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光源、光的传播、影的形成等基本知识。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影子游戏、光与影的实验、光与影的绘画等实践活动。
(3)教师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光与影科技作品。
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精选5篇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
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
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A、教师准备: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2.纸、剪刀、回形针B、学生准备:比赛用纸、剪刀、回形针、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①学会制作自转旋翼②试验,找到让自转旋翼下降的方法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注意事项:纸的大小不能改变。
自转旋翼要能旋转。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
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亲历养蚕的过程。
3、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入不同卵的异同点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教学媒体]鸡蛋放大镜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教学思路]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17篇)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17篇)三年级科学课教案1教学意图: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
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孩子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活动准备: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1、猜谜语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孩子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教学案例
1
2
学习目标
3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4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5
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
6
重点难点
7
1、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8
2、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9
小标兵。
10
课前展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书、衣服、剪刀、小尺,教学挂图,录像资料。
11
12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13
一、情景导入: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14
15
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16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17
一些性质。
(板书课题)
18
二、合作探究:
19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20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1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22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23
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24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5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26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27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28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29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
30
31
料的优点有哪些?
32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33
34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35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36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37
有优点必然有缺点。
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38
2、学生讨论、回答。
39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40
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1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42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43
6、教师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44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45
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46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47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8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49
50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51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52
53
三、检测提升:
54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55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56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57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四、归纳反思:
58
59
环节设计围绕目标展开,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塑料这种材料有更全面的了解;
60
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事物具有两面性,渗透理性看待事物两面性的思想;关注6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但是环节内容设计可以在详尽一些,语言再简便一些。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