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实验原理1.1.1 阿基米德原理1.1.2 浮力1.2 实验材料1.3 实验步骤1.3.1 实验准备1.3.2 实验操作1.4 实验结果1.5 实验分析1.6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存在,并掌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推力。

当物体浸入液体时,液体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1. 测量尺2. 直尺3. 螺旋测厚器4. 水5.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水倒入实验器材中实验操作1. 测量并记录实验器材的重量2. 将待测物体放入器材中,记录整体重量3. 测量待测物体的尺寸4. 通过计算,确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5.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大小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浮力的大小,并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浸入的物体会受到与排开液体体积相等的浮力。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浮力的存在使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对于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原理。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我们对浮力的认识,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范文4篇实验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 探究物体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天平;3. 铁块;4. 铝块;5. 铜块;6. 水。

三、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分别测量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2. 使用量筒测量一定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铁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 将铝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铝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铝块排开水的体积;5. 将铜块放入量筒中,观察铜块的浮沉情况,并记录铜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数据1. 铁块质量:50g;2. 铁块排开水的体积:40ml;3. 铝块质量:30g;4. 铝块排开水的体积:30ml;5. 铜块质量:20g;6. 铜块排开水的体积:20ml。

五、实验分析1. 铁块、铝块和铜块的质量分别为50g、30g和20g;2. 铁块、铝块和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分别为40ml、30ml和20ml;3. 通过计算可得,铁块、铝块和铜块的密度分别为2.5g/cm³、1g/cm³和1g/cm³;4.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密度有关;2.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上浮。

实验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探究欧姆定律。

二、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源;5. 导线。

三、实验步骤1. 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中,调节电阻值;2. 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记录电压值;3. 使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记录电流值;4. 改变电阻值,重复步骤2和3,记录多组数据。

四、实验数据1. 电阻值:10Ω;2. 电压值:2V;3. 电流值:0.2A;4. 电阻值:20Ω;5. 电压值:4V;6. 电流值:0.2A;7. 电阻值:30Ω;8. 电压值:6V;9. 电流值:0.2A。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数据记录
(此处填写具体测量数据)
实验结论
(根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如:使用刻度尺时需明确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等)
示例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物体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
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结论
(根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如:小车在下半段路程运动的速度快等)
示例三: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冰、蜡、水、铁圈、火柴
实验步骤
1.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br>2. 猜想和假设<br>3br>4. 分析论证:根据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分析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实验数据记录
(此处填写具体测量数据,如时间和对应的冰或蜡的温度)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如:晶体熔化有固定的温度,且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没有固定的温度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结论
示例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学会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长度
实验器材
刻度尺1把,物理课本,作业本,硬币1枚,细丝一段(约30cm)
实验步骤
1. 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br>2. 测量物理作业本的长和宽<br>3. 测量物理课本1长纸的厚度<br>4. 测量细丝的直径<br>5. 测量硬币的直径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7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7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7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7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1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2.猜想与假设:(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

(“大于”、“小于”或“等于”)3.设计并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均匀的小木块,并使用天平测量了它的质量。

然后,我们用尺子测量了木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它的体积。

最后,我们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了木块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测得木块的质量为75g,体积为25cm³,计算得出密度为3g/cm³。

自查报告:
1.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进行?是的,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依次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2. 实验中是否出现了误差?在测量木块的体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我们使用的尺子可能不够精确。

3.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物理规律?根据我们的测量和计算,木块的密度属于正常范围内,符合物理规律。

4. 实验中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在测量木块体积时,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木块的密度,并且得出了符合物理规律的结果。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会更加注意测量的精确性,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评估(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评估(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学会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为《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使用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等实验器材,通过改变砝码的压力,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从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砝码、细线、支架等。

2. 实验步骤:(1)将木板水平放置在支架上,用细线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木板上,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向与木板平行。

(2)将砝码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板,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

(4)分析数据,得出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了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数据,并绘制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

2. 数据分析:(1)观察实验数据,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加。

(2)通过绘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摩擦力与压力呈线性关系。

(3)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接触面条件下,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五、实验报告评估1. 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结论等。

2. 实验报告评估标准:(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在2500字左右。

3. 评估结果:(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过程完整,符合实验要求。

(2)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合理,结论可靠。

(3)实验报告结构完整,语言表达清晰,图表规范。

(4)实验报告字数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报告评估结果为优秀。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内容丰富,结论可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实验报告1(上)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

实验原理:使用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使用停表可以测量时间。

实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1.记录数据:测量对象:长度宽度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课本25.8825.9025.9225.9018.2018.2218.2418.22作业本25.6325.6425.6525.6418.1818.1918.2018.192.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单位:秒):对象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成员xxxxxxxx3.39.29.49.69.4成员xxxxxxxx99.69.49.89.6回答问题:为什么长度测量要估读?答:为了减小误差。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

3.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4.求平均值时,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

评语:无实验报告2(上)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度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如钢尺等)三、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具有反射光线的能力。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形成一个像,即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投影。

根据反射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物体与像之间的夹角四、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固定好。

2.将物体(如钢尺)竖立在平面镜前,调整其位置,使其与平面镜的法线垂直。

3.观察在镜中的物体像的特点,记录下来。

4.调整物体的位置,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下不同位置的物体像。

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第一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3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5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5cm2.第二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2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0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10cm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与其像在镜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物体与其像在平面镜上的位置和形状是相似的,只是方向相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根据实验结果,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平面镜成像的这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过程以及光线与平面镜的反射关系。

而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计算,求解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形状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镜子的制作、光学仪器的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一」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二」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总结本学期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对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在学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以实验计划指导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圆满的完成了实验计划所布置的任务。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每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条件下,经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来完成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观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认识理论的目的。

2、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学期初,我们物理教师首先对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学习小组长,小组长在学习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是比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学生实验,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规范、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和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教师对学生认真辅导,还注意巡视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发现操作不规范的不认真的,教师认真辅导指正,并且作其思想工作,对认真规范的同学,并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报告自查报告。

在本次物理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关于光学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在实验准备阶段,我发现自己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更加认真地预习实验内容,确保自己对实验原理和步骤有充分的理解。

其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比较急躁,导致操作不够细致,容易出现一些小错误。

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保持冷静,细心地进行操作,避免因为急躁而出现错误。

最后,在实验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阶段,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候会出现表述不清晰的情况。

因此,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确保实验
结果和结论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

通过这次物理实验,我不仅学到了光学相关的知识,还意识到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会在今后的实验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确保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3、把蜡烛放在较远处,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2f>u>f),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使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的情况。

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性质(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数据记录:|物距 u(cm)|像距 v(cm)|像的性质||||||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u<f|/|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3、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下: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误差分析:1、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可能存在读数的误差。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没有在同一直线上,可能导致像的位置不准确。

3、实验环境中的光线可能会对成像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On the model of physics experiment report in the secon d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编订:JinTai College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5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4、篇章4: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5、篇章5: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文档篇章1: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文档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03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
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实验报告封面
• 填写实验报告标题、姓名、日期等信息
实验目的和原理
• 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 描述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实验数据和结果
•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实验结论和建议
•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改进意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D O C S S M A RT C R E AT E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物理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
• 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为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 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 为学生后续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
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
物理学中的实验法
• 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物理规律
• 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 描述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 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
浮力实验案例
•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 描述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 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
摩擦力实验案例
•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 描述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在初二学年的一次物理实验,讨论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实验目的:我们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力的平衡条件。

通过悬挂不同重物于弹簧上,确定力的平衡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这不仅可以观察并学习力的平衡条件,还可以验证胡克定律,加深对力和弹簧原理的理解。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一根弹簧、一支夹子、一条细线以及不同重物(如小铅球)。

2. 将弹簧夹在支架上,确保弹簧悬垂并垂直。

3. 在弹簧的下端挂上一只夹子,在夹子上绑上一条细线。

4. 在细线的另一端挂上不同重物,每次只挂一个。

5. 调节细线长度,使得重物在弹簧下端悬挂时,弹簧自由伸长,但不超出弹性极限。

6. 用尺量取弹簧自由伸长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7. 重复步骤4-6,分别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记录弹簧的伸长距离。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力与伸长量的关系曲线。

曲线上的每一点表明了对应重力作用下的弹簧伸长长度。

经过绘图发现,力与伸长量呈线性关系,且通过原点。

这验证了胡克定律,即力与伸长量成正比,而且通过原点。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到了力与伸长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验证了胡克定律。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施加在其上的力成正比,而且反比于弹簧的劲度系数。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胡克定律来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并且可以预测在给定力下的伸长量。

同时,这个实验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力的平衡条件和弹簧原理的理解。

进一步探究: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改变挂载在弹簧上的物体的分布方式,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对弹簧伸长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向心力和离心力、受力方向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影响。

结语: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物理实验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为我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八年级已整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八年级已整理)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班级::班级::班级::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要素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1.将一张白纸对折,展开铺在桌面上,把玻璃板竖在在纸上折线们直,且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入在玻璃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______. 3.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全。

4.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并注意观察蜡烛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5.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并把测量和观察到的现象填表。

记录数据表格:物到平面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第一次第二次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像。

注意事项:1.平面镜用玻璃板替代。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玻璃板与白纸一定垂直。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支蜡烛一定大小相等。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1.平面镜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玻璃板为什么不能用厚玻璃板?2.凸面镜使平行先束_________,应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凹面镜使平行光束__________。

应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 3.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_______立的,因为平静的水面象________镜一样,对光发生_______射,可以成________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凸透镜的焦距 = 10 。

2.记录数据:物距u的大小成像情况u1=30倒立的缩小的实像u2=15倒立的放大的实像3.实验结论: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8、22 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刻度尺的量程 0~20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1 mm,零刻线是否磨损否。

完整版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完整版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 1 丈量物体运动的均匀速度实验目的:练惯用刻度尺和秒表,丈量物体运动的均匀速度。

实验原理:=速度距离时间符号:v=st实验器械:刻度尺、木斜面、小车、秒表、金属片。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械能否齐备、完满;2、按上图组装器械;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经过的行程 S1,填入表格中;4、用停表丈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1,填入表格中;5、依据测得的 S1、t1,利用 V1=S1/t1 算出小车经过斜面全程的均匀速度 V1;6、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行程 S2 所用的时间 t2,算出小车经过上半段行程的均匀速度 V2;8、记录数据表格。

实验数据:距离/cm 运动时间/s 均匀速度/(m/s)S1= t1= V1=S2= t2= V2=实验2 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色实验目的:察看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械: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 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按上图组装器械。

在烧杯中参加 30ml 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沸腾,即水温靠近 90℃时,每隔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T,记录10 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械。

5、以温度 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以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结起来,进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6、整理、剖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概括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色。

实验数据:时间t/min 0 1 2 3 4 ⋯温度 T/ ℃水中气泡变沸腾前:化状况沸腾时:数据办理:实验结论:实验 3 研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察看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按照的规律。

实验器械: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ON 垂直于镜面,如上图所示;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 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进出射光 EO 和反射光 OF 的径迹;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一样颜色的笔录录每次光的径迹;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丈量 ON 双侧的i 和r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5、把纸板 NOF 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可以看到反射光吗?实验数据: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实验结论:实验 4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目的:察看平面镜成像的状况,找出成像的特色。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虚实..距离. 倒正. 大小. 虚实. 位置..大于二倍焦距. 倒立. 缩小.实象.翼侧..等于二倍焦距. 倒立. 等大. 实象. 翼侧..小于二倍焦距. 倒立. 放大. 实象. 翼侧..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一倍焦距. 正立. 放大. 虚象. 同侧.初中物理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实验报告质量m=密度p×体积v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然后将物体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通过v=m/p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溶于水的物体用与物体不相溶的液体测量不下沉的物体用密度比物理小的液体测量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同组者实验日期实验名称实验一测量物质的密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

2、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

3、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4、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体的密度为物体体积。

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密度有以下三种方法: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实验报告一、前言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

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

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1、所用器材及材料(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

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

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

(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

)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

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

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

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

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

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

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

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

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

(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

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

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

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

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

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

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

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