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合集下载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道士、塔等概念的理解。

2. 阅读理解:
a. 分段阅读《道士塔》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b.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他们的动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交流:
a. 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
a. 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动作表现,提
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绎能力。

5. 总结:
a. 教师总结讨论的要点,梳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b.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道士塔》故事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表现、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道士塔》的读后感和评价。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道士、塔等相关概念,深化他们的知识和对故事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道士塔》语文教案1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塔心竖一木桩。

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

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相关的视频资料。

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多媒体展示内容:王圆�的相关资料)(板书:王道士)(二)请同学们自读二、三两节。

1,找一找王道士在把持了莫高窟以后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明确:粉刷壁画,砸碎雕塑,出卖文物,上报官员。

“罪人”、“小丑”,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经由他手,敦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外,令人痛心。

(板书:愚昧、无知)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敦煌,去共同感动、领悟。

(视频资料播放“敦煌”记录片,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相关文物图片。

)这样珍贵的文献却被外国冒险家大批大批地运走,让我们看一下历史记录。

(多媒体展示内容:外国列强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劫掠史。

)2,看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能说些什么呢?明确:正如作者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讨论:这一切归咎于谁)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明确: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出示投影:1、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建筑特点的解读;(2)道士塔艺术价值的阐述;(3)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参观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案例分析: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3. 教学场地准备:安排参观道士塔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参观教学:(1)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士塔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多媒体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2)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阐述道士塔的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道士塔教学教案参考

道士塔教学教案参考

道士塔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2)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士塔的结构和特点;(3)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培养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结构;(2)道士塔的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和合作探究能力。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和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献等;(2)制定实地考察计划和活动方案;(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2)分组,准备实地考察和合作探究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道士塔,亲身感受其结构和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道士塔的细节,培养审美能力。

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道士塔的艺术价值和地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结合实地考察,绘制一幅道士塔的平面图;3. 收集其他古代建筑的资料,进行比较学习。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

《道士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道士塔》是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以道士塔为线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历史的沧桑。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道士塔》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文化苦旅》、《江城》等,以加深对作者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能够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观察和描述其建筑特点;(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的理解;2. 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图片、资料和视频;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描述道士塔的外观特点。

2. 讲解:(1)教师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记录并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观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引导学生观察其建筑特点;(2)学生描述并记录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4. 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道士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 总结:(1)教师总结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2)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7. 作业:(1)学生完成道士塔的观察报告;(2)学生绘制道士塔的平面图。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道士塔知识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参观道士塔时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建筑特点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4. 学生自评和互评在保护和传承道士塔文化价值方面的建议。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本站论坛稿)

《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掌握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道士塔》是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道士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道士塔》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作者余秋雨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对比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沧桑和人文精神的感悟;(2)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道士塔》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道士塔》全文阅读与理解。

2.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3. 文化背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色。

3. 掌握道教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道教相关概念和哲学思想的阐述。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写作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入理解文章。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相关视频。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1. 引发学生对道教和古代文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简介《道士塔》的作者和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 分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2. 讲解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写作技巧分析:1. 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色。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一、课堂参与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反应和回答准确性。

二、作业与测试:1. 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一、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

_思索-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_思索-道士塔 教案教学设计

《思索-道士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思索-道士塔》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3)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道士塔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余秋雨《思索-道士塔》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以及道士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运用到实际分析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余秋雨及其作品《文化苦旅》。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a. 文章讲述了什么事件?b.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c. 道士塔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分析道士塔的历史文化价值。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案例分析:(1)以道士塔为例,讲解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道士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推荐一篇关于我国古代建筑的文章,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

《道士塔》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2)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把握;(3)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把握;(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道士塔》的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针对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

2024年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主旨。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道士塔》课文及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思考:道士塔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2.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道士塔》,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课文阅读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道士塔’象征着什么?”“文中提到的‘古塔’,‘老塔’,和‘道士塔’有何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小明,你觉得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花,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让你印象深刻?”三、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以‘道士塔’为题,而不是其他事物?”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张道士是如何对待‘道士塔’的?这反映了他的哪种品质?”“其他人对‘道士塔’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又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理?”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a.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四、课堂讨论1.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同学们,‘道士塔’在你们心中代表了什么?它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塔吗?”“文中提到的‘塔影’,‘塔声’,是否让你联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2.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阅读全文,你们认为作者对‘道士塔’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一致?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六、作业布置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大家对‘道士塔’有了自己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6篇】

《道士塔》教案【优秀6篇】介绍余秋雨篇一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拓展延伸篇二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道士塔》教案教案篇三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

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

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

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

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

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

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

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道士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道士塔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工具:PPT、白板、黑板等。

3. 参考资料:关于道士塔的书籍或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道士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你们对道士塔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如建造时间、地点等。

2. 讲解道士塔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道士塔与佛教文化的关联。

三、道士塔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结构,如塔身、塔刹等。

2. 讲解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如砖石结构、雕刻艺术等。

3. 引导学生观察道士塔的图片,分析其特点。

四、案例分析:道士塔的保护与传承(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保护现状,如是否为文化遗产等。

2. 讲解道士塔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道士塔的文化价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道士塔的背景、结构和意义。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如查找其他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参观实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结构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拓展,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道士塔的魅力。

六、道士塔的建筑技术(10分钟)1. 介绍道士塔的建筑技术,如土木工程、砖石结构等。

2. 讲解道士塔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熟练掌握《道士塔》中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知识;2.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2.熟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够理解并描写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意义的思考和判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互动探究法:通过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小说的世界;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阅读和创作小说部分内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信息《道士塔》是一部神幻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华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物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的历险,并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

2. 人物介绍1)上官天晴上官天晴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他具备强大的武功和挚爱的心,从而成为了这个故事中比较耀眼且特别的角色形象。

2)李飞云李飞云是上官天晴的好友,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物。

他和上官天晴对比很大,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物形象。

3)沈青刚沈青刚是意气风发的人物,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个性特点。

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一个好的朋友和强大的对手。

3. 故事情节小说讲述的是上官天晴和其他角色在“道士塔”中历险的故事。

这个塔是中原人民非常崇敬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象征。

在这个塔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挑战和任务,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4. 文学鉴赏《道士塔》是一个神幻小说,让人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万千魅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极佳想象力,可以接触到美丽的语言和形象,还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主旨。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听课评论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进行评估;2.要求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分析和评价的文章,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3.要求学生组织阅读报告会,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创意表达展示。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

道士塔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道士塔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道士塔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1. 道士塔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道士塔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道士塔的建筑特点。

2. 学生分享对道士塔的初步印象和问题。

二、历史背景(5分钟)1. 教师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包括建造时间、建造者和历史变迁。

2. 学生听讲并记录重要信息。

三、建筑特点(5分钟)1. 教师讲解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包括建筑结构、装饰和布局。

2. 学生观察图片,记录建筑特点。

四、宗教意义(5分钟)1. 教师讲解道士塔的宗教意义,包括道教的信仰和仪式。

2. 学生思考并讨论道士塔在宗教中的作用。

五、文化价值(5分钟)1. 教师讲解道士塔的文化价值,包括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2. 学生讨论道士塔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教学延伸:1. 学生参观道士塔,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2. 学生提出对教学过程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5分钟)评价方式: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道士塔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提交对道士塔的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资料,了解道士塔的现状和保护工作。

八、课程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九、课堂问答(10分钟)教师提出与道士塔相关的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六、教学课时:二课时七、分析教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

《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

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

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学生:飞天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天》(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一、认识敦煌莫高窟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

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

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 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

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

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三、介绍余秋雨余秋雨是何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句话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种独特韵致。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其中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广为读者所熟知。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四、研读课文(一)课文划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篆和莫高窟的关系。

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而他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在作者的“恨”之中,给读者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

(二)研读第一部分1、解题,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僧人圆寂塔是哪个宗教的说法?(佛教)介绍: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

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

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

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看守)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

”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三)研读第二、三部分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1)刷白壁画(2)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引读有关句子:1、看课文。

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

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

“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四)研读第三部分1、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

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

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卖给了谁?(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

2、提问: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是啊,其实余秋雨先生也和我们一样,他在第28节说:“我好恨”。

那么,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恨什么? 王道士破坏出卖愚昧无知官员放任不理缺乏责任感掠夺者欺骗掠夺贪婪无耻恨有什么不同?王道士(怨恨) 官员(痛恨) 掠夺者(愤恨)恨的实质是什么? 爱!爱什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

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3、朗读第三部分的那首诗,细细体会作者对文物流失的痛心疾首。

(五)写作特点:1. 目击现场2. 直接对话3. 链环结构诗化的语言,抒发个人的文化感怀余氏散文:大文化散文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思路十分清晰。

道士塔→无知的道士→无知的破坏→无知的出卖→敦煌学的前途(链环式结构,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五、侦破文物流失案案件罪人(一)王道士1、王道士其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袄,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外貌:衣着—清贫神态方面:愚昧无知逃荒农民出身的无知道士却做了敦煌的主人,把持着灿烂的敦煌文化,让读者不得不为中国敦煌文化叹息.2、王道士做了什么?(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①粉刷洞窟②砸碎雕像这一节描写中,作者是怎样嘲讽王道士的?作者通过合理的想像,无不调侃而又痛惜的写出了敦煌艺术被毁灭的过程.通过对王道士行动场景再现,让人读来鲜活如在眼前.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以生动的描述复原历史陈迹,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卷册书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

③变卖文物(二)文化大盗斯坦因骗走文物1万余卷文化大盗伯希和骗走精品6600卷华尔纳盗揭壁画1915年,斯坦因的45头重载骆驼满载着14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如沙漠上的一列火车驶向西方.(三)满清官员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里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他们不保护文物的理由是什么?运费不低官员在干什么?中饱私囊茶香缕缕真的没有运费吗?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们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四)案件小结:敦煌文物流失案: 王道士:破坏文物廉价出卖文物政府官员:放任自流中饱私囊馈赠佳品国外掠夺者:欺骗大量巧取豪夺六、总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中国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用“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牢记历史,我们必须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七、板书设计表面原因:王王圆箓的愚昧无知,贪图私利,出卖文物敦煌民族文化悲剧外部原因:外国强盗卑鄙无耻,欺骗掠夺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官员昏庸自私私占文物不负责任由《道士塔》想到的:1、王圆箓、中国文官、外国人等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敦煌文化的悲剧。

那么你认为这种悲剧在那个时代与社会里,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一个腐败无能政府,一个积贫积弱国家发生文化的悲剧是历史必然。

要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国家必须繁荣富强起来。

)2、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1、有必要之说。

2、无必要之说。

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历史。

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爱护祖国文化遗产和保护好祖国文化遗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