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分析教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
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
学生:飞天
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天》(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
一、认识敦煌莫高窟
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
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 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三、介绍余秋雨
余秋雨是何人?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句话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一种独特韵致。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市桥头镇人,艺术理论家,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其中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广为读者所熟知。
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四、研读课文
(一)课文划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篆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他从外国冒险家的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在作者的“恨”之中,给读者出了作者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还给世人以警醒。
(二)研读第一部分
1、解题,读课文首先要读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僧人圆寂塔),僧人圆寂塔是哪个宗教的说法?(佛教)
介绍:是的,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是的,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盛并行的两大宗教,它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做舍利子,一般是要见他来封存的。
2、塔的主人是谁?(王圆篆)他的身份是什么?(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看守)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吗?结果会怎样?(苦)
3、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看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
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为畏畏缩缩的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
(三)研读第二、三部分
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分两大组,讨论交流补充)
(1)刷白壁画
(2)塑天师和灵官(砸碎破坏塑雕)
引读有关句子:
1、看课文。在他洒遍刷白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
中成了一片净白。
2、看课文。“才几下婀娜的身姿体态变成碎片,变成了泥巴”。
3、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
(四)研读第三部分
1、什么时间?(1900年5月26日)“他辛辛苦苦地清除每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那么他卖给了谁?(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
其实,你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老师目前看到的资料,有说五万多件,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却如此,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我们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波斯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要多。
2、提问:当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些画面,你们的内心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