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散文阅读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
-11-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异趣横 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 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 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 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8-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 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 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 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 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 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 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 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 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 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 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 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专题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考试大纲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层 级
考查内容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
1.理解 念的含义
B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
散文
子的含义
阅读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
2.分析 括作品主题
综合 C ②分析作品的体裁
特征和表现手法
全国卷三年考情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能够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增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增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2.3.2课件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 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 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 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 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 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 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 的最后晚餐。
第
四 部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
专
题 十
散文阅读
二
第3讲
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课时 2
概括主旨(题型二)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 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 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写作意图 (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例】 (2014·湖南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 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 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 不可或缺的事情。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 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如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 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
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
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
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
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
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
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
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
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
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
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
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散文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这些松树经历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序更迭。
冬天长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强行压缩了,高寒、沙化、干旱,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在这里集合,兴冲冲地向松树发起攻击。
松树们不加理会,顶天立地,铆足了劲,往上长,直直地往上长。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些句子,都是历代文人写给松树的,都是高声礼赞。
松树的品行,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免检的。
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
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
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
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
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
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
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你如果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就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020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实用优秀)
32
探究性性试题回答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
事例。
(3)联系现实分析。 (4)作结论。
33
1、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2、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19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 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 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 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 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 心底的清凉水流。
4
一、文体知识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 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形: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 、器物等。散,指取材广泛自由,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 长里短。
26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 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 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 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 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 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色彩,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
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 意境美。
18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 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5.“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2020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 专题12散文阅读 新人教版 精品
专题12:散文阅读【2020高考考纲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高考考点】一、宏观角度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大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披文”以感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通读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
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
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答题的具体操作过程。
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置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
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饰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
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到答案。
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
按题意要求,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
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
3.体味语境,言外觅意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最忌“浅、直、露”。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2散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3.2 散文阅读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侯志明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
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
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
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
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
”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
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
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
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
-24-
考法一
考法二
看本质。
-10-
考法一
考法二
考法三 误区规避
角度三 特点概括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是什么陈述对象的特点,人物特 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是怎样的特点,在原文找到筛选的区域 和方向。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 第三步,根据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可采用:要点①+要点②+要点③
去的玛丽亚·索一样,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16-
考法一
考法二
考法三 误区规避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
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
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
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
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
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
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
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
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
-14-
考法一
考法二
考法三 误区规避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 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 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 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 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 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 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 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 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 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 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赵德发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刮哪风?不好判断。
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
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
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
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
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
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
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
“南风。
”“北风。
”“东风。
”“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
是晴,是雨,心中有数。
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
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
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
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
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
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
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
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
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
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
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
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
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20分)借问春风来早晚叶小龙(1)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
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2)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
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
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
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
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3)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
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
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4)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园”的所在里。
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5)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7散文阅读(讲)(含解析)
第07讲散文阅读(讲)阅读鉴赏散文,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一:理解“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9:散文阅读(一)一、(2018安徽江淮十校4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推磨刘庆邦小时候我不爱干活儿,几乎是一个懒人。
可我娘老是说,一只鸡带俩爪儿,一只蛤蟆四两力。
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一遇到合适的小活儿,娘就会拉上我,动用一下我的“俩爪儿”,发挥一下我的“四两力”。
秋天,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红薯。
鲜红薯不易保存,把一块块红薯削开,削成一片片红薯片子,摊在地里晒干,才便于保存。
削红薯片子是技术活儿,由娘操作。
娘分派给我的任务是把湿红薯片子运到刚耩上小麦的麦子地里,一片一片摊开。
这么多红薯片子,啥时候才能摊完呢,我一见就有些发愁。
娘好像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手上一边快速削着红薯片子,一边督促我:快,快,手脚放麻利点儿!我虽然不爱干活儿,却很爱面子,不愿让娘当着别人的面吵我。
只得打起精神,用竹篮子把红薯片子装满,抵在肚子上,一趟一趟往附近的麦子地里运。
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已经升起,照得地上的红薯片子白花花的。
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更没有感到什么诗意,只想赶快把活儿干完,好回家吃饭。
比起晒红薯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活儿是推磨。
石磨分两扇,下扇起轴,上扇开孔,把轴置于孔中,推动上扇以轴为圆心转起来,夹在石磨两扇间的粮食就可以被磨碎。
磨的上扇两侧,各斜着凿有一个穿透性的磨系眼,磨系眼上拴的绳套叫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短的一头别在上扇的磨扇上,长的一头杠在人的肚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人往前推,石磨就转动起来。
我刚参与推磨时,还抱不动一根磨棍,娘让我跟她使用同一根磨棍推。
娘把磨棍放在小肚子上往前推,我呢,只能举着双手,举得像投降一样,低着头往前推。
人的力量藏在身上看不见,只有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可因为我和娘推的是同一根磨棍,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娘增加一点儿力量。
娘一个劲儿鼓励我,说好,好,不错,男孩子就是劲儿大。
得到娘的鼓励,我推得更卖力,似乎连吃奶的力气也使了出来。
一开始我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挺好玩的。
好多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不动的东西动起来,不转的东西转起来。
推磨不就是这样嘛!可很快我就发现,石磨可不是玩具,推磨也不是游戏,推磨的过程过于沉重、单调和乏味。
只推了一会儿,我就不想推了,拔腿就往外跑。
娘喊:“站住,回来!”我没有听娘的话,只管跑到院子外边去了。
等我长得能够单独抱得动磨棍,就不好意思再推磨推到半道跑掉。
娘交给我一根磨棍,等于交给我一根绳子,我像是被拴在石磨上,只能一圈接一圈推下去。
推磨说不上前进,也说不上后退,因石磨和磨盘是圆形的,磨道也是圆形的,推磨的人只能沿着磨道转圈,转了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推磨不仅要付出体力,更要付出耐心。
每个人的耐心,都不是天生就很足够,多是后天经过锻炼、积累起来的。
对我的耐心最大的考验来自每年春节前的推磨。
一年一度过春节,要蒸白馍、包饺子、炸麻花,需要比较多的面粉。
过年主要是吃白面,白面都是由麦子磨出来的。
在所有的粮食中,麦子因颗粒小,坚硬,是最难研磨的品种之一。
没办法,人总得过年,总得吃饭,再难推的磨也得推。
年前学校已经放寒假,我再也找不到逃避推磨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加入推磨的行列。
平常我们吃不到白面馍,都是吃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黑面锅饼子,锅饼子结实又黏牙,一点儿都不好吃。
吃白面馍的希望构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把磨推下去。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通电和打面机的普遍使用,石磨就用不着了。
我小时候反复推过的、曾磨炼过我的耐心的石磨,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
推磨的时代结束了,怀念就开始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述了“我”干晒红薯片子和推磨的活儿,体现出“我”生活的年代特征以及“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解说了第1段中“娘”的思想观点。
B.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娘”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之情,还体现了“娘”对“我”的教育的循循善诱。
C.“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表现了“我”晒红薯片子时的劳累,但从“当时”一词推测,“我”现在很怀念当年生活的诗意。
D.根据“我”认为推磨是沿着磨道转圈的循环往复,再结合打面机普及后“我”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可知,“我”讨厌重复劳动。
2.文章画横线的段落(第4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具体作用?(6分)3.作者在体力劳动(晒红薯片子、推磨)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一、1.答案D“讨厌重复劳动”错误,作者写推磨“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是客观描述推磨的过程,没有体现作者对重复劳动的厌恶之情。
且“打面机普及后‘我’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也不能体现“我”讨厌重复劳动,反而“我”认为重复劳动磨炼了“我”的耐心。
2.答案内容:①石磨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
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上扇两侧有磨系眼,可以拴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
在外力作用下石磨能够以下扇上的轴为中心转动。
②石磨的作用。
通过石磨上下扇的摩擦可以把粮食磨碎。
③推磨的方法。
把推磨棍穿过磨系子形成杠杆,人往前推带动石磨转动。
作用:①让读者明白有关石磨的内容。
因为现在的读者大多没有推过磨,交代有关石磨的内容,让读者对石磨、推磨有个明确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文章。
②照应题目,并引出下文对推磨内容的描写。
解析回答第一问,要从文章的第4段表述的具体内容上分析、概括。
回答第二问,可以从这段交代的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
3.答案①所有人都有体力干活儿,体力也只有在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②孩子参与劳动需要大人的不断督促和鼓励。
③劳动不是游戏,过程可能比较沉重、单调、乏味,需要付出体力、耐心才能完成。
④人的耐心多是后天锻炼、积累出来的。
⑤希望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产生一种动力,推动人们继续工作。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本描写“我”晒红薯片子和推磨两项劳动的内容,即作者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等。
从第1段看,作者借助“娘”的口吻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力量劳动,岁数小也应该有力量,只是力量不大而已。
第2段,写晒红薯片子的内容,写了在“娘”的督促下“我”虽然不爱干活儿但能坚持干活儿。
第5段,写“我”在很小的时候帮助“娘”推磨,“我”认为人的力量在干活儿的时候能够显现出来,并且认为干活儿不是游戏,干活儿是比较沉重、单调、乏味的。
第7段,写推磨要付出耐心,自己就是在推磨中锻炼、积累了耐心;同时,作者认为希望获得美好的东西就会产生干活儿的动力。
由此,将相似情感和类似感悟合并,就能得出答案。
二、(2018陕西汉中名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分)仰望弯腰驼背的娘厉彦林①时光穿梭,流年飞逝,娘已经腰弯了、背驼了。
②在儿时的记忆里,娘特别能干,无论是干家务还是种庄稼,都是一把好手,那腰杆也是直直的,我在小伙伴面前很是自豪。
③爷爷奶奶去世早,当时我的叔和姑才十岁左右,是我娘既当嫂子又当娘,拉扯着他们长大,娶亲,出嫁。
爹因病早逝,那个年代队里靠工分分粮,娘既要照料家,还要到队里干活。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还想尽办法供我们兄妹几个上学读书。
一天天,一年年,娘弯着腰择菜、炒菜、洗衣服,弯着腰扫地、剁猪食、喂猪、喂鸡、喂狗,弯着腰翻地、锄草、挑水、担粮、割庄稼……娘比常人吃了更多的苦,流了更多的汗,尽管额头早早添了白发,可脸上一直绽放着自信的笑和真实的满足。
渐渐地,我由抬头望娘,到身高超过了娘。
④这些年,娘年龄越来越大,我好不容易说服她把责任田转交了,但她仍执意留下半亩菜地,好让我们随时能吃上新鲜菜。
那年中秋,我照例回家看望娘。
本以为她应当日子过得悠闲,谁知她正顶着凉飕飕的北风,在别人刚收过的地瓜地里用钅矍头翻地瓜。
地埂上的槐树叶子已经微黄,田野上只有零星的人在劳作。
我远远地望见娘的满头白发被风唤起,像一团白云。
斜阳从她的背后照过来,把弯曲的黑剪影叠印在地垄上。
那情景让我一阵心痛。
娘怕我生气,赶紧赔着笑说:“闲着难受呀,这么好的地瓜埋在地里,白瞎了!”⑤这些年,娘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几次生病,我知道那都是她年轻时辛苦操劳留下的病根。
娘心疼儿女的钱,顽强地配合治疗,一次次创造着奇迹。
可惜因长期风湿性关节炎,两条腿变了形,弯了腰,驼了背。
⑥人一旦弯腰驼背,就更显得老显得矮,稍一活动就会气喘,甚至不停地咳嗽。
多少个节假日,白发稀疏、弯腰驼背的娘,拄着拐杖,站在街口,眯缝着那昏花的老眼,像遍地挑黄豆一样盯着每个行人,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归来。
每次我们回家,娘都会提前打上止腿疼的针,即使疾病缠身,也硬撑着忙里忙外,还必须亲自做饭。
往往刚吃完早饭,就又忙着准备午饭。
望着娘操劳的身影和飘动的白发,我们愧疚不已:“本想回家看您,却净给娘添累了。
”可娘总是笑着说:“高兴,再累也高兴。
”离家时,娘总是执意到大街口,笑着送我们,可转过头,她总会偷偷地抹眼泪……⑦去年冬天,我回家发现娘已患病数日,可她愣是一声不吭硬撑着,我们当晚硬把娘带回省城,安排她住进了条件最好的医院。
住院期间,一向操心忙碌的娘,弯腰驼背的娘,常常偎在洁白宽大的病床的沿上,无措地看着端到面前的饭菜,为自己的“不中用”而叹气,或是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长久默然不语。
可病愈后,被搀着走出医院的娘又笑了,那笑容竟像孩子的笑容般灿烂……⑧已被岁月和辛劳夺走青春容颜的、弯腰驼背的娘,依然是我们人生的依靠和灵魂的拐杖。
⑨一次次虔诚地低头仰望弯腰驼背的娘,周身被感动和幸福浸润着,我只愿努力把这舒缓甜美的时光拉长……(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详写“娘”繁重的劳作,既突出了她的能干和吃苦耐劳,又使“娘”由“腰杆直直”到“弯腰驼背”的变化更加真切感人。
B.第④段对“娘”翻地瓜的描写饱含深情,“唤”“印”等字精练传神,“满头白发”如“一团白云”,形象地突出了“娘”的辛劳和苍老。
C.第⑥段运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娘”对儿女的殷切期盼、无比牵挂和眷恋不舍,读来感人至深。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于平淡的叙写中突出了“娘”乐观坚强、吃苦耐劳、挚爱儿女、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
5.试分析“娘”在住院期间表现反常的原因。
(6分)答:6.作品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二、4.答案C第⑥段中并无心理描写。
5.答案①一向操心忙碌突然闲下来便感到无法适应。
②为自己的年迈“不中用”而自责。
③为自己要儿女照顾、拖累儿女而不安。
解析就本题而言,“娘”在住院期间表现反常的原因,应该在第⑦段里找,但也要结合“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分析。
本文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娘”勤劳、坚强、牵挂儿女的形象。
再结合第⑦段中的“安排她住进了条件最好的医院”“无措地看着端到面前的饭菜,为自己的‘不中用’而叹气,或是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长久默然不语”分析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