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1、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得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要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

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寓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二、说学情由于农村六年级的学生都认识螳螂、蝉、黄雀,也有些甚至玩过它们,对之觉得有趣,只要上课时出示有关图片、课件,他们会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1、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

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2、训练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生物间的互动行为,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从螳螂的特点、捕蝉行为的过程、捕蝉行为的意义、捕蝉行为的适应性以及对人类的启示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内容。

一、螳螂的特点1.1 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通常呈现绿色或棕色,身体修长,前胸部发达,头部具有三个复眼和一对复杂的触角。

1.2 螳螂的生活环境螳螂主要栖息在草丛、树枝等地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1.3 螳螂的食性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蝉、蝴蝶、蜻蜓等。

二、捕蝉行为的过程2.1 觅食阶段螳螂首先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等待合适的时机。

当蝉鸣声响起时,螳螂会立即展开行动。

2.2 偷袭阶段螳螂会迅速移动,使用其锐利的前足捕捉猎物。

它们通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捕食行为。

2.3 吞食阶段螳螂捕获猎物后,会用前足固定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将其咬碎,并将其吞食。

三、捕蝉行为的意义3.1 维持生态平衡螳螂捕食其他昆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2 提供能量来源捕蝉行为为螳螂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其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

3.3 保护自身安全通过捕蝉行为,螳螂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提高逃避天敌的能力。

四、捕蝉行为的适应性4.1 捕食技巧的演化螳螂的捕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高效的捕食方式。

4.2 视觉和听觉的敏锐性螳螂具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和行动。

4.3 运动速度的优势螳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身体机动性,使其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五、对人类的启示5.1 学习专注和耐心螳螂捕蝉的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专注和耐心的启示。

5.2 运用合适的策略螳螂在捕蝉过程中采用了合适的策略,这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螳螂通过适应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捕食技巧,这对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有启示作用。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螳螂捕食蝉子的情景,寓意着智慧胜过力量的道理。

本文将从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螳螂的外貌特点1.1 外貌描述:螳螂通体呈绿色或棕色,身体细长,有六条细长的腿和两对翅膀。

1.2 头部特征:螳螂头部呈三角形,两只复眼能够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

1.3 伪装能力:螳螂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使其更好地隐藏在植物中。

二、螳螂的捕食技巧2.1 狩猎方式:螳螂采用伏击的方式捕食,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后,突然出击。

2.2 快速反应:螳螂具有极快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猎物。

2.3 捕食技巧:螳螂用前足迅速抓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咬住猎物的颈部,迅速将其吞食。

三、螳螂的进化原理3.1 捕食适应性:螳螂的捕食技巧是其进化的结果,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中的捕食需求。

3.2 伪装进化:螳螂的伪装能力是其进化的产物,使其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和更容易捕食猎物。

3.3 生殖策略:螳螂的繁殖方式也是其进化的结果,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雄性螳螂吃掉,以获取更多的营养。

四、螳螂的生态作用4.1 控制害虫:螳螂是农田和花园中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各种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4.2 生态平衡:螳螂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自然选择:螳螂通过捕食猎物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自然选择,进一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五、人类启示5.1 智慧胜过力量: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技巧胜过单纯的力量。

5.2 伪装与隐身:螳螂的伪装能力给我们启示,要善于利用环境和条件,做到隐身和保护自己。

5.3 生态保护:螳螂的生态作用提醒我们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结语:通过对螳螂捕蝉的描述和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

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说课稿.doc

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说课稿.doc

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讲课稿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期间,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禁止他人来劝止。

危在旦夕之际,一位少年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我在设计《螳螂捕蝉》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企图:一、重组课文,落实要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并无“循序渐进”逐段教课,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依据教材自己特色,重组教课内容,从看故事下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

整个讲堂教课,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诵、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开朗的板块,力争使学生在有条有理的实践中获得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二、发展语言,着重创建。

在阅读教课中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唯恐是前提。

所以,我在设计中,也很重视学生的读,给每一位学生读的时机,并且读的形式是多样的,迅速读、朗诵、默读、自由读、齐读等。

在读的过程中,我还要修业生有所思,有所悟,所以,对学生每一次的读,我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力争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将书籍知识内化,从而要修业生复述故事。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所以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学生的复述正确、流利,并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这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

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累积和运用,基本技术也获得了训练。

三、训练思想,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对付。

讲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虑的空间。

所以,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想训练,并把研究的权益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怀疑问难的研究精神的培育。

读完故过后,我指引学生怀疑,并议论要点问题:那个少年为何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修业生小组议论,指引他们在实践中发布独立看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并相机指引学生从文本中去研究人物的性格特色,再次让学生回首全文、整体掌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的一等奖说课稿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的一等奖说课稿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的一等奖说课稿《第十一册《螳螂捕蝉》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第十一册《螳螂捕蝉》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

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准备攻楚不听劝阻讲述故事劝说吴王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大同小学周颖2013.3.18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3、指一名同学讲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4、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四、明理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1)出示词语,指名读(2)说说词语的意思(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1)固执(2)知错就改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doc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doc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害。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拟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典型捕食行为。

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和高超的捕食技巧而闻名,它们的捕蝉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捕食行为、适应性进化、生态影响以及保护意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知识。

一、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1.1 视觉捕食策略:螳螂利用其复眼和颈部的高度灵活性,能够360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猎物的运动轨迹和特征,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和行动,从而选择最佳的捕食时机。

1.2 运动捕食策略:螳螂具有非常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出色的运动能力,能够在瞬间抓住猎物。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快速抓住猎物,使猎物无法逃脱。

1.3 捕食后的处理策略: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2.1 捕食前的观察:螳螂在捕食前会静止不动,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等待合适的猎物出现。

它们会利用植物的伪装色彩和姿势,将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2.2 捕食时的攻击:当螳螂发现合适的猎物后,会迅速展开攻击。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一举抓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

捕食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非常迅速而有效。

2.3 捕食后的后续行为: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

捕食后,螳螂会重新寻找下一个猎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螳螂捕蝉的适应性进化3.1 捕食器官的进化:螳螂的前肢经过长期进化,变得非常锋利和灵活,适合捕食猎物。

此外,螳螂的复眼和颈部也经过进化,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观察能力。

3.2 体型和色彩的进化:螳螂通过体型和色彩的进化,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一些螳螂具有植物伪装的能力,可以将自己与植物相似,使猎物难以察觉。

3.3 行为的进化:螳螂通过进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捕食行为和策略。

10《螳螂捕蝉》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2081字)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螳螂捕蝉》,【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诗文精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叙事清楚),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属于第三学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课文。

但是,受年龄与思维的限制,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不仅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学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4]个生字,重点掌握“侯”字的写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和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理清文章层次,掌握(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这一目标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将结合学生特点采取“朗读感悟、质疑点拨、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的焦点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质疑导入,揭示课题:[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再引导学生明白都是通过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从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寓意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引言概述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它以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为背景,通过螳螂的智慧和机智,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二、螳螂捕蝉的故事1.1 螳螂的观察力与等待时机螳螂捕蝉的故事中,螳螂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会仔细观察蝉子的行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

1.2 螳螂的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当蝉子飞来时,螳螂会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蝉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才会出击。

这表明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抓住机遇。

1.3 螳螂的勇敢与果断行动螳螂在判断准确后,会果断地出击,抓住蝉子。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三、螳螂捕蝉的启示2.1 善于观察和等待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等待,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2.2 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螳螂捕蝉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了机会的出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

2.3 勇敢果断地行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通过观察和等待,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以及勇敢果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螳螂的智慧和勇敢,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保护自己,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寓意和启示、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故事背景1.1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流传甚广。

1.2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山间小村,螳螂和蝉是村里的两种昆虫。

1.3 故事的背景环境描绘了一片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但隐藏着危(wei)险。

二、主要人物2.1 螳螂是故事中的主角,它机智、勇敢,善于抓住机会。

2.2 蝉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贪心、愚蠢,被螳螂利用。

2.3 螳螂和蝉的对照突出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

三、故事情节3.1 螳螂伪装成青蛙,诱骗蝉出来。

3.2 蝉被螳螂的伪装所迷惑,掉入螳螂的陷阱。

3.3 螳螂趁机捕获了蝉,得到了丰厚的食物。

四、寓意和启示4.1 故事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4.2 智慧和勇气是克服难点的关键,要学会善于抓住机会。

4.3 贪心和愚蠢会导致失败,要懂得控制欲望,避免陷入危(wei)险境界。

五、教学方法5.1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量故事暗地里的寓意和启示。

5.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5.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量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和蝉的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教导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愿我们都能像螳螂一样,机智勇敢,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螳螂捕蝉 说课稿

螳螂捕蝉  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李家完小吴会锋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二、学习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讲究方式方法。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中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小组内进行温故知新的巩固与反馈。

学文明理中通过吴王和少年的对话的品读,认识吴王和少年的品质,并对人物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对比提升环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通过同样是劝说吴王,大臣们是直言不讳,少年是机智巧妙,在大臣的“直”和少年的“智”之间,你有什么感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让学生更能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讲究方式方法和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进行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对文本进行了二次挖掘,从文本中,超却文本,让学生从学文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借助《教材全解》等教辅资料,完美的回答了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打乱了我课前的预设。

其次,课堂上,我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展示,缺少及时的激励性评价,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合理的使用教辅资料,也成为了课堂上困扰我的新问题。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5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5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5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

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螳螂捕蝉》说课稿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设计《螳螂捕蝉》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意图:
一、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

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恐怕是前提。

因此,我在设计中,也很重视学生的读,给每一位学生读的机会,并且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快速读、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

在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对学生每一次的读,我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将书本知识化,进而要求学生复述故事。

“螳螂捕蝉”是一
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

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三、训练思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

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说教材
《螳螂捕蝉》是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智劝吴王,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这条死命令的念头。

本文是大故事里套着一个小故事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身后将隐伏祸患的深
刻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这节课我依据三维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其目标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语言文字,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理解故事容,并复述课文容。

教学难点是: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打楚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教师的教永远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结合教材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直奔重点法,引导学生运用读思结合法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五、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系统规划、科学组合,既省时高效,又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东关小学正在“追求精致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基于以上的认识,这节
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直奔重点,领悟寓意。

教学中我突破文章的叙述顺序,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入手,直奔重点,让学生先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故事,再指导朗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使整个课堂教学,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主线,把朗读与感悟等有机整合。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的黄金时间学习最重要的容,以突出教学重点。

(二)紧扣关键词语,体会巧劝机智
学生理解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后,当学生读到:“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吴王“恍然大悟”到什么?为什么吴王给大臣们下了“死命令”,而少年只讲了一个故事就让一言九鼎的君王改口,这其中藏着什么玄机呢?这时学生由于急于找答案就产生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容的强烈欲望。

于是我乘势要求学生默读课文3-12节,做批注式阅读,呈现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从中体会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即巧见吴王、巧引故事、巧讲道理。

这样设计使课堂成为学生“静心默读、勾画批注”的学习王国,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助于“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精彩回顾,整体把握
学生体会到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后,我顺势引导: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这样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从中体会出少年的聪明机智、足智多谋,使学生明白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正如《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

”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重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巧妙拓展,渗透复述。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容梗概有效复述课文呢?我通过填空练习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有效生长点和有力支撑点。

我设计的填空练习是这样的:
(出示)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

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深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本王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有意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直奔重点,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如、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中能得到有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板书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设计如下简洁明了、提纲挈领的板书,使学生学了课文后能够一目了然的理解这则寓言,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增色添彩。

23、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