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大海战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左右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左右《甲午大海战》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惨烈海战的电影。
该影片以海军舰队防卫中国海域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海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海军舰队依旧使用了清朝的传统海船,并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强大舰队。
在鏖战数小时后,由于海况等种种因素,中国海军惨遭失败,23艘战舰被毁,二千余名勇士壮烈牺牲。
这部电影以画面、音乐等多种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中国抵御列强,振兴中华的较量。
一个个船只所在的大小战斗,一个个官兵的壮烈举动,一幕幕悲戚的细节都打动了观众,深深地震撼了人心。
影片用饱含热泪的画面展现了那场壮烈的战斗,既推陈出新,也历史悲壮。
整部电影极具感染力,让观众在大海的波涛之中感受到了源于中国民族的胆识和英勇。
该片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包括从半人高的炮口火舌到两船相撞的水花,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的准确度和完美的摄影技巧。
电影还充分使用音乐的力量,在关键时刻调动观众的情感,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影片中振奋人心的配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带领观众感受历史的情感。
整部电影的拍摄水平极高,合理而自然地运用了各种文艺元素。
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近代史上这场伟大的海战。
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巨片,《甲午大海战》让我们再次想起了作为中国人在历史中的责任人物。
总之,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它凭借其生动的画面、深刻的故事情节和吸引人的音乐,赢得了影迷的欢迎和尊重。
在浓缩历史的同时,它也点亮了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之光,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所要摆脱的不仅仅是外国侵略,更是自身的软弱和落后。
这部电影在我们学习历史、珍爱自由、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料罗湾海战的伤亡情况是怎么样的
料罗湾海战的伤亡情况是怎么样的料罗湾海战又称崇祯明荷海战、金门海战、明朝荷兰料罗湾大海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比较大的海战之一。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料罗湾海战的伤亡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料罗湾海战的伤亡介绍1633年7月7日,荷兰军队出动13艘战舰对明朝发起进攻,在激战中明朝守备队长受伤,17名明朝将士阵亡,荷兰人也出现了一定的伤亡。
荷兰人7月12日偷袭厦门,郑芝龙的十艘船被毁,明军也有5艘船被毁。
7月26日荷兰军队再次偷袭,这次中国方面准备充分,有十多名荷兰士兵被杀。
随后几日荷兰人不敢贸然进犯,决定夜渡金门,被中国军队打退,荷兰方面有三条小船被烧,五艘船被中国俘获。
1633年10月22日,料罗湾海战爆发,明朝军队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了150多艘战船,郑芝龙跟明朝军队150艘战船中,有100多条小火船,士兵几万人。
那么,料罗湾海战伤亡情况如何呢?交战中,明军有3艘战舰被击毁,料罗湾海战伤亡情况是80人阵亡,150人受伤。
荷兰把最强的武力投入这场海战中,其规模不亚于鸦片战争,荷兰派遣了十一艘最新的战舰,除此之外还有海贼刘香支援的五十艘海盗船。
郑芝龙以小火船为先锋,对荷兰人发起总攻,料罗湾海战伤亡惨烈,荷兰的两艘战舰瞬间被烧毁。
另外两艘在与明军炮舰的对战中被击沉,还有一艘被明军俘获。
激战过后,荷兰人军队的大帆船有的沉没,有的丧失机动能力。
其余战舰在受伤后逃走,刘香支援荷兰人的五十艘海盗船全部被击毁,沉没在海底。
荷兰料罗湾海战伤亡情况是150多人溺水而亡,250人阵亡,118人被俘。
料罗湾海战的影响料罗湾海战的影响十分深远,明朝取得胜利以后,荷兰人不敢再来骚扰中国沿海,也不敢再提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事。
荷兰自知与明朝海军之间实力的差距,放弃以武力方式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
迫使荷兰人承认中国在海上的实力,并且每年向郑芝龙上供1000万法郎,才能保证荷兰商人在远东水域的安全,才能避免荷兰商队遭到明朝海军的进攻。
料罗湾海战的影响在于此战决定了中国在17世纪绝对的海上霸主地位,海上大国荷兰被明朝打败,西方国家闻风丧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 - 读后感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0字 - 读后感大全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人民自封为“国耻”的标志性事件。
在甲午大海战中,中国海军在清政府的指挥下被日本海军一举击败,损失惨重。
这场战役不仅损失了很多优秀的水兵和官兵,而且还震惊了全世界。
观看了关于甲午大海战的纪录片和电影,不禁感慨万千。
那时候中国彷佛处于一个极其落后和无助的状态,国家政府无能、腐败,军队更是弱不禁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海军不畏惧中日两国实力悬殊的巨大差距,勇冠三军,不断壮大。
而中国却因为官场腐败,威胁日益增大,却无能为力。
在甲午大海战中,中国海军的惨败不仅让人惋惜,更是顿时将百年封建帝制的昏暗彻底暴露。
兵败如山倒的海战只是一个缩影,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面对日本的侵略,朝野上下的中国政府显得毫无组织能力和斗志,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和熟视无睹的态度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未来构成了严峻威胁。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甲午大海战所带来的启示与警醒。
甲午惨败的原因其实很明显,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实力和敌人的实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当然可能会更加运用一些科技优势、战术技能肆意妄为。
而正是我们忽视了这点,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未来发展需要每个国家全球化的视角和格老子的“行道者”精神。
我们不能再输掉属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尽管此次大海战让我们失去了那么多的水兵和官兵,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英雄抛弃了家乡,勇往直前,冲向敌人,他们一直都是中国的骄傲!对于我们的当代青年而言,我们应当有的事情就是珍惜自己的时代。
不管内外压力有多少,我们必须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强化文化教育,密切联系国内思想界的改革派,携手共创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就如宋美龄早年曾经说的:“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以便更好的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个深受历史/国际乱局搅动的时代,更多地看到我们中国人带来的新的一代风貌。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初中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初中历史,给人以深思,给人以力量。
而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甲午大海战无疑是一段极为惨烈而沉痛的历史。
观看《甲午大海战》,我深感国家之命运,民族之荣辱,人民之悲欢,皆系于此。
甲午大海战,始于1894年,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命运,更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起因是日本对中国资源的贪婪,他们早已将中国视为囊中之物,急欲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更多利益。
而中国方面,虽然明知实力不如人,但为了保卫家国,抗击外敌,也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场生死之战。
影片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
他冲锋在前,不畏生死,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他舍身忘死。
当致远舰被敌方炮火击中,邓世昌坠入海中时,他拒绝了士兵的救援,断然表示:“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士兵共存亡。
”他的英勇事迹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观看《甲午大海战》,我深感历史之沉重,国家之荣辱,人民之疾苦,皆系于此。
这是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这是一段需要我们铭记的历史。
它教会我们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尊严,什么是人民利益。
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大海战》不仅是一部历史影片,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纪录片。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荣辱与辉煌,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痛苦与挣扎。
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进。
同时,《甲午大海战》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和决心。
观看《甲午大海战》,我深感国家之命运、民族之荣辱、人民之悲欢皆系于此。
这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这是一段需要我们反思的历史。
它教会我们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尊严、什么是人民利益。
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崖山海战议简介
● 离崖山祠约四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 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 宋 于 此 ” 十 二 字 之 处 。 《 元 史 ·张 弘 范 列 传 》 记 载 “ 磨 崖 山 之 阳 , 勒 石 纪 功 而 还 ” 。 后 来 有 人 在 十 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造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 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
战役评价
●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 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 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宋未经充分准备,即乘蒙古军自河南撤兵河北之机,遣军收复原宋西京、东 京、南京,被蒙古军击败。当年夏,窝阔台与诸王议定,在西征钦察、斡罗思,东征高丽的同时, 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从而揭开了蒙(元)宋战争序幕。
● 参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蒙灭西夏之战、蒙古攻西辽之战、蔡州之战。
●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 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杨淑妃)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 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 开海面)。
抗日烽火
谢谢!
埋在平型关公路两侧的八路军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 时间:1938年春 地点:台儿庄 事件:中国军队与侵略军在山东台儿庄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战果: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战绩:消灭日军一万多人。 影响:严重挫败了日军猖狂的气焰,遏制了日军侵华的凶猛势头。 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鼓舞抗日军队的士气,说明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中国人民是 不可战胜的。 意义:战役结局说明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 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 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时间:1937年9月 地点:平型关 事件:为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在公路两侧山地设下埋伏,日 军到达,迅速发起冲锋,双方展开白刃战。
战果:平型关“大捷”(胜利)
战绩:歼灭敌军千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和军 用品。 影响: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推动了全国抗战的高潮。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同是也是正面战 场的胜利,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 战力量。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图片
黄海海战:史称“甲午战争”
时间:1894年9月 地点:鸭绿江口 事件:爱国英雄 邓世昌 在致远舰多处中弹、严重倾斜的危急时刻, 下令撞沉日舰。 战果:致远舰二百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战绩:历时五个多小时,重创五艘日舰。 影响: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彻底失败。 意义:黄海海战中涌现了一大批以邓世昌为首的战斗英雄,鼓舞了一大批 海军军官,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比日本大,但是北洋舰队也不是完败, 日本也不是完胜,特别是日本舰队遭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双重打击,已经 元气大伤,在黄海海战之后,日本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神?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海战的电影。
它讲述的是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黄海进行的一场激战。
在这场惨烈的海战中,中国海军以小打大,英勇抗敌,但最终败北。
此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刻的警醒,使得中国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弱小,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加速。
电影中,我个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些场面不可思议的英雄故事。
从海军提督艾文礼的拯救士兵,到孤身冲刺的李位素,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让我从电影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刻画海战的细节方面,导演运用了先进的制作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而配乐的运用恰到好处,加强了氛围和戏剧的张力。
整部电影所展现出的是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跨度,让我不禁深深地反思我们自己是如何度过历史这段艰难的岁月。
尤其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历史的危难性。
有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都产生了“时间机器”的幻觉,想
象自己置身于历史的真实场面中。
回过头来看看当下的我们,我深感身处时代的必要性和历史的意义。
鲁迅曾经说过:“毋
庸赘言,我们近代史是一部剩波历史。
”而在这个时代中,即
使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但仍然需要进行切实的改革和努力,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
总的来说,《甲午大海战》触动到了我心底深处,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探求。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要时刻保持警醒和清醒,在今后的发展中勇于创新,扬长避短,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
定海保卫战的结果是什么
定海保卫战的结果是什么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战斗最激烈、牺牲最多的一次战斗,那么你了解定海保卫战吗?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定海保卫战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定海保卫战的结果定海保卫战结果是以定海被英国侵略者攻陷而告终。
但英国侵略者也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战况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英国对舟山垂涎已久,早想要据为己有。
1840年6月终于忍不住对舟山发动了侵略战争,历史上称为定海战争。
英国侵略者击杀了定海的知县和总兵,但是因为舟山人民的顽强抵抗,英国侵略者久攻不下,只能在1840年11月的时候进行了战略性撤退,但是英国侵略者并不死心,于是在1841年9月26日再次对定海发动侵略战争,定海的守卫军队虽然顽强抵抗,却架不住英国侵略者的大炮的疯狂轰炸,最终定海被英国侵略者占领,1841年10月1日定海沦陷。
因为定海保卫战结果对中国来说是失败的,所以定海被英国殖民统治了4年零9个月,最终因为定海人民群众发动自身的力量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清野、断水、断粮、断必备的水果和蔬菜,又因为伊里布和懿律共同签订了浙江休战协议,英国侵略者最终撤离了定海,至此定海长达4年零9个月的英国侵略统治宣告结束,定海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虽然定海的人民顽强抵抗侵略,但是定海保卫战结果仍然是英国侵略者的成功,这是武器装备的差距,但是定海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共同保护家园,所以定海回归也是必然的结果。
定海保卫战的影响定海保卫战影响深远,虽然定海保卫战是以英国侵略者攻破定海而结束,但是却激发了中国人民一致对外的决心。
在定海被英国侵略者霸占之后,英国侵略者一边对定海进行疯狂的掠夺,一边又对定海进行实地勘察,想要在定海建立侵略军事指挥部,想要以定海为根据地,一步步的侵略我国土地,建立长久的殖民统治。
但是定海保卫战成功激起人民的斗争和反抗精神,定海人民不管是老人、妇女、儿童都拿起手中的武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并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给英国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骚扰。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
德?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
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广王赵?)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
元加紧灭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寿庚拒绝,蒲降元。
张世杰抢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
在深圳湾遇台风,宋端宗坠海差点溺死,惊吓成疾。
端宗病死后,7岁的弟弟卫王赵?在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帅张世杰护卫赵?逃到崖山,继续抗元。
一路凄惶据崖山,超前殉国反误国当年崖山还是个岛,没有与大陆相连,宋军将宋帝等中心设于此。
在西山临建行宫30余间,建军屋3000间,让文武百官安顿下来。
史料记载,小朝廷在崖山期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贸易。
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人,分兵屯守在崖山周围,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内。
所需粮食资给从粤西和琼州等“海外四州”取办。
当元军张弘范从潮阳港出海刚到甲子门时,崖山就收到探报了。
有人建议张世杰:“如元军以战船塞住崖门出海口,宋军进退不得。
应先据此地迎敌!胜是国家福气;不胜还可西逃。
”但掌握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后,已经对残宋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
后世兵法家评张世杰此举有三大失误:一是据崖山天险却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主动权,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战败,因结阵错误无法拔舟远遁,因而客观上造成张弘范一鼓荡平残宋、赵宋一战而亡的局面。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
甲午大海战研究资料讲解甲午大海战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之间的一场重大海战。
由于当时中国水师实力相对薄弱,因此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大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对甲午大海战的一些研究资料进行讲解。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至9月19日之间,地点位于朝鲜的黄海海域。
战争主要起因是中国与日本对朝鲜的势力争夺,以及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的中国北洋水师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素质低下而备受批评,而日本海军则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培养优秀军官来提高自身实力。
甲午海战共有6艘中国战舰与9艘日本战舰参战。
中国水师由无敌号、皇后号、春和号、柳叶号、鸦片战争号和闭塞号组成,而日本海军由松岛号、端午号、朝岛号、长岛号、寿岛号、平岛号、赤城号、闲云号和矢车菊号组成。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中国明显处于劣势。
甲午海战爆发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击。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的劣势,但无敌号的舰队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给日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士兵训练不佳的原因,中国舰队在战斗中很快溃败,大部分战舰损失殆尽。
甲午海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水师几乎被日本海军摧毁。
这场战争的结果导致日本获得了对台湾和一些中国领土的控制权,同时也确立了日本作为亚洲主要军事力量的地位。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弱点,也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甲午大海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军事技术和实力的薄弱,促使中国开始进行军事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此次战争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总结起来,甲午大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海战,它揭示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薄弱与衰败,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这场战争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甲午大海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教训。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甲午大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一场重要海战,也是我国海战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役。
由于这次海战的结果对中日两国以及东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海战。
甲午大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7月25日至27日,地点是在黄海的威海卫附近。
当时,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海战。
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一环,这场海战最终以中国北洋舰队的溃败告终,也被认为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大失败。
这场海战的起因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都在黄海地区进行了军事行动,为了争夺制海权。
日军企图夺取中国支配黄海的优势,而中国海军也认为有义务捍卫自己的海疆。
在双方的意图冲突的情况下,甲午大海战就此爆发。
在这场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派出了自己最顶尖的战舰,总统号、定远舰和镇远舰等。
而日本联合舰队也出动了他们的主力舰,如岛田舰和松撰舰。
双方舰队在黄海进行了激烈的交火,海战一触即发。
在这次激战中,中国北洋舰队少壮派的刘永福率领自己的部下英勇作战,可惜还是无法阻挡日军的猛烈火力。
最终,中国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很多战舰都被日军击沉,总统号更是在这次战斗中沉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联合舰队无人损失,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
甲午大海战的结果对甲午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北洋舰队的溃败彻底改变了甲午战争的格局。
中国的海上优势被日本彻底削弱,这也使得整个战争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势。
而日本从这次海战中获得了极大的军事政治上的优势,成为了甲午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甲午大海战是中国海战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落后和甲午战争的失败。
这场失败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危机感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变革进程。
这也让中国人民深切体会到了民族危亡之际的无助和苦涩,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面镜子。
甲午大海战虽然是一次失败,但也有助于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强大自己的国家。
甲午大海战
甲午大海战:一场划时代的战败关于中国近代史,坐观君分享过一些文章,但相对而言,不是特别多。
对于这段历史,是存在很多不同说法的,有些问题也相对比较敏感。
最近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很多的观点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还是有不小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包括对李鸿章、林则徐的评价。
接下来我还会阅读其他人写的中国近代史,这有助于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加多元的认识。
当然,历史并没有所谓完全的真相。
各种观点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这是我们读文章或读书时应抱有的理性心态。
今天,坐观君要给大家分享甲午战争。
标题来源于蒋廷黻:“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
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
所以甲午八月十八日的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
”先来看看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5月4日,朝鲜农民军集结白山,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朝鲜派兵,并解散众议院。
6月7日,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6月22日,日本外相向中国公使递交第一次绝交书。
7月23日,日本军队占领朝鲜王宫,扶植大院君执政。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海军舰艇和运兵船,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首开战事。
7月29日,日本陆军和清军在朝鲜成欢作战,次日日军占领牙山。
中日甲午战争陆战爆发。
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战。
9月16日,日军攻克清军据守的平壤,在朝鲜清军全线溃败,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大规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获胜,就此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11月21日,日军第二军占领旅顺后为报复中国军队此前的抵抗,屠杀旅顺全城,几乎杀尽旅顺中国军民。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朝鲜高宗三十二年)1月20日,日军山东作战军在威海荣成龙须半岛附近的荣成湾登陆,基本未遇抵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984甲午大海战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984甲午大海战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看完《甲午大海战》,令我感慨万分,心情一直难以平复。
回顾那场惨烈的战争,我的两眼不时的泛着点点泪花:为炎黄儿女的赤字情怀强国梦想所激动,为壮烈牺牲的水军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百年耻辱而伤痛。
历史铭记了这一刻——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少年中国”的强国梦想。
面对侮辱,邓世昌的一句“中国人从来就应该受到尊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们奋发进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外国人的尊敬。
历史定格在这一刻——日军舰队以数量和质量遥遥领先北洋水师,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已经遍体鳞伤,这个时候他毅然率舰撞向敌舰吉野号与其同归于尽。
邓将军这样说:“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
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
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历史难忘记这一刻——甲午战争,我们彻底败了,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影片中,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的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虽然如今是和平年代,大街小巷都在看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我真的有些担心甲午的惨剧是不是会再一次发生?现在的和平安宁,不知是用了多少先人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呀!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欺凌。
日本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到处抢别人的地盘,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而言,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更加值得我们好好的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越走越远。
毛主席曾这样说过:“恰同学们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少先队员们只有学好本领,长大才能保家卫国,才能齐心协力地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发生在宋朝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发⽣在宋朝 宋元战争旷⽇持久,从1235年⾄1279年,打了45年。
张弘范在海丰五坡岭⼀战⽣擒领兵丞相⽂天祥;其后在崖⼭再次击溃南宋舰队,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不过持续了这么久的战争,有哪些惨烈的故事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 宋元战争旷⽇持久,从1235年⾄1279年,打了45年。
德?⼆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
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的⼉⼦⼆王(益王赵?、⼴王赵?)出逃,在⾦华与⼤⾂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
元加紧灭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寿庚拒绝,蒲降元。
张世杰抢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
在深圳湾遇台风,宋端宗坠海差点溺死,惊吓成疾。
端宗病死后,7岁的弟弟卫王赵?在今⾹港⼤屿⼭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帅张世杰护卫赵?逃到崖⼭,继续抗元。
⼀路凄惶据崖⼭,超前殉国反误国 当年崖⼭还是个岛,没有与⼤陆相连,宋军将宋帝等中⼼设于此。
在西⼭临建⾏宫30余间,建军屋3000间,让⽂武百官安顿下来。
史料记载,⼩朝廷在崖⼭期间,训练⼠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便贸易。
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分兵屯守在崖⼭周围,⼤部分安住在⾈船内。
所需粮⾷资给从粤西和琼州等“海外四州”取办。
当元军张弘范从潮阳港出海刚到甲⼦门时,崖⼭就收到探报了。
有⼈建议张世杰:“如元军以战船塞住崖门出海⼝,宋军进退不得。
应先据此地迎敌!胜是国家福⽓;不胜还可西逃。
” 但掌握优势兵⼒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惨败后,已经对残宋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海⼝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海,⽤⼤索连接,四⾯围起楼栅,结成⽔寨⽅阵,把⽊制战船两侧⽤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箭和炮弩,赵?的御船居于⽅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志,打算毕其功于⼀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穷⽆尽的流离颠沛。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
【一年级】甲午大海战一年级甲午大海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海战,发生在甲午年(189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近代海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西方军队展开的正面交锋。
那一年,中国和日本为了争夺朝鲜半岛的统治权而发生了战争。
于是,两国海军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海战。
中国海军由曾国藩的名将李鸿章指挥,拥有“定远”、“镇远”、“慈英”、“杂号”、“广丙”等战舰。
而日本海军由传奇将领唐纳德·莱森指挥,拥有“镰田”、“松岛”、“松島”、“岛田”等战舰。
战斗开始时,中国舰队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曾国藩的指挥下,中国舰队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前进,猛烈地向日本舰队开炮。
由于中国舰队的战舰设计较老旧,火力不如日本舰队,所以并未取得明显的优势。
随着战斗的继续,日本舰队迅速调整战术,开始使用鱼雷攻击中国舰队。
鱼雷是一种水下发射的导弹,威力巨大。
很快,中国舰队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战舰一个接一个地沉没。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中国舰队不得不撤退。
中国舰队只剩下了一艘战舰,也被日本军舰击沉。
甲午大海战的结果是:中国舰队失去了所有的主力战舰,而日本舰队则基本上没有损失。
这场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日本也没有骄傲自满。
他们知道,这只是长期战争的开始,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甲午大海战给我们教育的是:战争是非常惨烈的,大家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更要珍惜和平。
我们要学习日本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198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
198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00字《1984甲午大海战》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海战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外侵略的坚决抵抗,令人深受触动。
故事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力衰弱,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片中的甲午大海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一次重要的决战,而中国海军由于装备和战略上的不足,最终被日本海军打败。
然而,尽管结局令人痛心,但这场战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是普通的中国水兵和指挥官,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却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保卫家园。
在战斗中,他们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顽强。
无论是在日本舰队的重炮轰击下,还是在舰上的火海之中,他们都展现出了与死神搏斗的勇气。
电影中的甲午大海战也揭示了中国海军的困境和腐败现象。
片中展示了无数可怜的中国水兵因为装备不良而无法对抗日本的火力,以及海军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
这种揭露让观众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对国家强盛的思考。
观看《1984甲午大海战》让我深感自豪和悲痛。
虽然战斗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对国家的热爱让我深受鼓舞。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为国家的繁荣出一份力,才能让中国走向强盛。
总之,电影《1984甲午大海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描绘战争的电影,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的真实记录。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强大,同时也能够反思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甲午大海战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理实1201 41264009 张振宇
在历史课上我看过《1894甲午大海战》后,我不禁感慨颇多。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而又伟大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情。
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在光绪二十年,北洋帅舰队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镇远两只舰陷入重围之中,最终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
其实,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战争惨败的重要原因,丹青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
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辱的民族气节!我们一定要记住,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让中国繁荣昌盛的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一八九四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即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地位和命运,也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激烈和引人注目的一次战斗是一八九四年的甲午大海战。
观看这场战斗的历史纪录片后,我对这场战斗深感震撼和思考。
甲午大海战是中日两国海军力量的一次较量,也是战争的转折点之一。
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因为多种原因处于劣势,而日本海军则迅速崛起并扩充其舰队。
这场战斗发生在中国的黄海,两国舰队相遇后展开激烈的交战。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我对当时舰队指挥官的决策和士兵的勇气心生敬意。
在观看记录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和惨烈程度。
无数战舰在火力的轰炸下沉没,士兵们无所遁地地面临着生死的抉择。
特别是看到中国舰队几乎被日本舰队全歼的一幕,我不禁为中国的失利感到痛心和惋惜。
战斗中所展现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惨烈和毁灭性。
尽管战斗结果相对明了,但我并非只关注胜负。
更为重要的是,甲午大海战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气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惨重的打击和屈辱,而日本则通过这场战争赢得了世界对其实力和决心的认可。
这场战斗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教训,也成为中国强大的动力之一。
观看这场战斗的记录片,我对战争和和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伤亡和毁灭,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长久以来的和平状态的冲击。
战争会伴随着痛苦和无奈,人们将为争夺资源和地盘而彼此残杀,这真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斗。
而和平则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境地,它保障了我们的安全和幸福。
和平使得国家可以专注于发展经济、提升民生,使国家能够和谐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
和平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石,没有和平就没有进步和发展。
通过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记录片,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大海战中国史上最惨烈的大海战本文摘自《时代周报》2012年4月第178期,作者赵世龙,原题《皇宋村考古揭秘宋元崖门海战》核心提示: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南门赵家村的皇宋祠堂赵世龙摄宋元战争旷日持久,从1235年至1279年,打了45年。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带5岁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
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在福州7岁的赵昰登基称宋端宗,改元“景炎”,组织抗元。
元加紧灭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攻陷福州,南宋朝廷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借船遭泉州城舶司蒲寿庚拒绝,蒲降元。
张世杰抢船出海,流亡朝廷漂流到了珠江口。
在深圳湾遇台风,宋端宗坠海差点溺死,惊吓成疾。
端宗病死后,7岁的弟弟卫王赵昺在今香港大屿山梅窝乡登基,年号祥兴,左丞相陆秀夫和统军主帅张世杰护卫赵昺逃到崖山,继续抗元。
一路凄惶据崖山超前殉国反误国当年崖山还是个岛,没有与大陆相连,宋军将宋帝等中心设于此。
在西山临建行宫30余间,建军屋3000间,让文武百官安顿下来。
史料记载,小朝廷在崖山期间,训练士兵,制造兵器、船舰,开辟“草市”方便贸易。
各地组织义军前往,集结20余万人,分兵屯守在崖山周围,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内。
所需粮食资给从粤西和琼州等“海外四州”取办。
当元军张弘范从潮阳港出海刚到甲子门时,崖山就收到探报了。
有人建议张世杰:“如元军以战船塞住崖门出海口,宋军进退不得。
应先据此地迎敌!胜是国家福气;不胜还可西逃。
”但掌握优势兵力的张世杰,在经历了焦山惨败后,已经对残宋不抱希望,拥20万之众,却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实际上也是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影响了南宋军民的斗志,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
后世兵法家评张世杰此举有三大失误:一是据崖山天险却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主动权,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三是全局战败,因结阵错误无法拔舟远遁,因而客观上造成张弘范一鼓荡平残宋、赵宋一战而亡的局面。
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果然马上扼控崖山之南入海口,又从北面切断宋军退路,控制陆上淡水水源和粮道。
海上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严重削弱。
元军跳上宋船后,无法移动、缺乏机动灵活的宋军,面对的就是和陆战优于自己的元兵短兵相接,且无法迅速转移,死拼下来的结果是宋军大溃。
兵荒马乱中,缺少定力的文人丞相陆秀夫也失去了镇定,他过早地选择了杀身成仁做忠臣,逼着自己的妻儿一一跳海,然后匆忙背着幼主赵昺蹈海殉国。
本来事尚有可为:血战惨胜的张世杰领兵来接宋帝时,却得知宋帝已被丞相背着蹈海,顿时军心大散,宋室大势已去。
获救的杨太后哭道:“我忍辱至今,只为赵氏最后一块骨肉。
今事已至此,我还有何颜面复活耶?”次日趁人不注意,杨太后投海自尽。
残宋帝、后、相一战而丧,赵宋大旗不举,人心浮丧,为将不识天文不懂地理的张世杰,率残军沿广东海岸西去。
途遇风暴叹曰:“若天要亡宋,就请覆沉我的舟师吧。
”后在海陵岛附近全军尽覆。
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宋元之战从公元1235年爆发,至1279年2月崖山宋室覆亡,持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铁骑纵横世界形成欧洲惊恐的“黄祸”以来,遇到的费时最长、着力最大、最为棘手的长期战争。
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包括参战的外围后勤保障人员),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上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海战。
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服从残暴的蒙古政权,纷纷蹈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地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在这家国命运的转折关头,十万人集体殉国,从帝后到丞相、大臣、士兵乃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表态。
这是何等的惨烈决绝,这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仅见的。
这才是本原汉的精神。
决定宋元国运更替的两军主帅,居然是一对远房堂兄弟,元军掌军的是张弘范,年长宋军主帅张世杰几岁。
张世杰幼年丧父,曾经寄居张弘范家一同求学。
后张世杰投奔南宋,成掌军大员。
但此张远不如彼张。
作为灭宋的主要将领,北方汉人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阳、樊城,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
在后来的江南焦山之战他又击溃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在被元世祖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后,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海丰五坡岭一战生擒领兵丞相文天祥;其后在崖山再次击溃南宋舰队,彻底灭亡了南宋政权。
宋室岭海俱平,张弘范在崖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后有人说刻的是“张弘范灭宋于此”。
到100年后汉人复国(明朝),将刻于崖门水道崖边的这行刺激汉人眼睛的字铲除,后有人附会是加了一宋字的“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以讥讽张身为汉人而灭宋的汉奸行为。
殊不知赵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前,北方十六州早就是辽人、金人地盘,张弘范之父张柔实初为金人将领,后归蒙古,从来都没有生活在汉人朝廷赵宋的统治下。
优秀的天才将领生在敌国为敌所用反噬汉身,这也是赵宋报应之四的亡国之祸一因。
张弘范著有《淮阳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诗的风格近似南宋江湖诗派。
在他的“述怀”诗中,他是这样描绘灭宋历程的:“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
我朝的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至今读来仍使人心胆俱裂。
也可能身为汉人屠杀汉人的天报吧,他42岁灭宋,次年即告病亡。
相较有宋一代,多为书生文人掌军,除虞允文成功外,其余如文天祥等,都是失败的典范。
抛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不说,单从军事技术上来说,这些杀身成仁义无反顾的忠臣,于国于家是相当失败的。
而屠杀了岳飞这样杰出武将的赵宋,此后百余年面临的是文人将兵极不得法,蠢忠愚孝血流成河的境地。
所谓“国破思良将”,只能是“海上叹零丁”。
宋后联袂祭国母农田掘出古战船广东江门新会和珠海斗门一带,存在多个皇宋村,也基本属于赵姓村,外姓不多。
如珠海斗门镇南门村、大赤坎村,都被称为赵家村,他们的族谱写明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三兄弟的三弟魏王赵光美之后。
如新会三江镇的新江村、联和村赵姓,均为赵宋皇族后裔,其始祖为赵良韶,良韶之父乃建安郡王赵必迎。
崖门一战,赵必迎兵败避入三江,慨叹回天无术,为保存血脉,在新江村和联和村隐居下来并繁衍后代。
赵良韶生五子,分别在古井的霞路村、慈溪村及沙堆的鹅溪村开枝散叶。
据统计,目前包括新会霞路、台山浮石等的赵宋皇室后人,已有二万余。
在新会古井镇崖山附近一个小村庄旁,记者见到一座全用蚝壳砌成的没有碑文的坟墓,据说这就是元灭宋崖门海战后投海殉国的南宋杨太后墓。
杨太后殉国后,匆忙之间,宋将张世杰将她葬在了这里。
迫于已经改朝换代,百姓不敢为她竖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为杨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坟墓。
为了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新历6月12日)杨太后诞辰日,四乡八里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祭拜,久而久之,成为“国母诞”风俗。
新会五个“南宋皇族村”—新江村、联和村、慈溪村、霞路村、鹅溪村也有联袂祭国母的习俗。
杨太后是福建人,她的宗族亲人至今年年都来祭扫坟墓,并集资请人守墓。
宋元崖门海战后,一些忠义之士,冒着天大的危险,将侥幸脱逃的赵氏皇族后人严密保护起来,隐姓埋名躲在崖门左近的珠海斗门的南门、大赤坎和新会古井、三江、沙堆等当时处在“古战场”周边村镇,直到汉人复国元朝覆亡,他们才恢复本来的姓氏,在崖门附近建立了数个赵氏的皇族村,并将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灵位永久供奉在村里的赵氏祖祠里。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南门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的祖祠。
这支赵宋皇族,源于宋太祖宋太宗的亲弟弟魏王赵光美一支。
据南门赵家村村长赵承华介绍:至南宋理宗在位的1234年时,魏王后裔赵怿夫由江西调广州府香山县(含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斗门县)任县令,崖门海战时,赵家村还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赵家子弟兵前来勤王救帝,战后隐于今珠海斗门大赤坎、南门等地。
后世赵家村人多为魏王28代至34代后人,小部分太宗后人由新会三江等地迁居过来。
现宗祠由政府出资650万,村里自筹30万正在重修。
时间过去快800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海战,留给今天的人们可见痕迹不多了,新会到珠海斗门间的几十里崖门水道,山海河湖的地貌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重大改变,以前宋兵驻船屯兵的银洲湖,目前已经淤塞几近全成陆地。
新会博物馆的一官员介绍说:在当地的一处农田内,曾经发现过古战船。
以前在水道中曾确认过18处古战船遗存,但一定位放浮标,很快就被人将水下的物件弄走了。
如今一无经费加上考虑防止文物流失,他们也很长时间不搞这个了。
前些年“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时,发现有众多皇家宫瓷,还有一条金腰带,一只有龙纹的手镯,这些都是宫中皇家所用之物,又发现“南海Ⅰ号”船尾有个大洞。
原来因风浪沉没的商船的说法被这些发现动摇了,记者和文管人员推测:“南海Ⅰ号”是一艘皇家用官船,已出水的这些宫中物件为赵宋南逃小朝廷御用之物。
“南海Ⅰ号”尾部大洞,沉船原因可能是毁于元军追击的舰炮,沉于海陵岛东侧,恰好离张世杰残余船队遇飓风沉没地不远……崖门凭吊风流宋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
那时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超过一半多。
宋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而言,宋朝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文化这时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文化。
人说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
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的文化巅峰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