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上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任选课,植物生态学旨在阐明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植物种的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环境对植物种的塑造作用;植物群体或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最终还要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植物生态学中心内容就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
包括四个方面:植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种群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化、循环、再生产过程中植物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0.5学时)(1)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范畴;1.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0.5学时)(1)植物与环境(2)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1.3 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0.5学时)1.4 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0.5学时)(1)植物生态学的历史前期(2)植物生态学的建立(3)植物生态学的新进展重点: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难点: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第2章植物的生存环境(3学时)2.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1学时)(1)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2.2 生物圈(0.5学时)(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2)了解生物圈中的植被及其环境2.3 环境因子的分类(0.5学时)2.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2.5 环境的尺度(0.5学时)(1)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2)空间和时间尺度重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难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第3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学时)3.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0.5学时)(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3.2 初级生产(0.5学时)(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2)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3)初级生产力的分布3.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0.5学时)(1)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2)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3.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0.5学时)(1)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2)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0.5学时)(1)资源保障(2)环境支持重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第4章植物群落的结构(2.5学时)4.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学时)(1)群落的最小面积(2)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3)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4.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0.5学时)(1)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2)群落的水平结构4.3 群落的外貌(1学时)(1)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2)生活型谱(3)层片与层次重点: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难点:群落结构的分析特征及群落类型第5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3学时)5.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学时)(1)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2)植物群落形成的过程(3)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4)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5.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1学时)(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3)演替的进展和逆行(4)关于演替顶极理论5.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1学时)(1)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2)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应用(3)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重点: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难点:演替顶极理论第6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3.5学时)6.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0.5学时)(1)植被分类的目的(2)被分类的途径6.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0.5学时)(1)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2)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6.3 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0.5学时)6.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1学时)(1)常雨木本群落(2)雨绿木本群落(3)照叶木本群落(4)硬叶木本群落(5)夏绿木本群落(6)针叶木本群落(7)雨绿干燥草本群落(8)夏绿干燥草本群落(9)中生草本群落(10)湿生草本群落(11)水生草本群落(12)干荒漠群落(13)冻荒漠群落6.5 植被制图(1学时)(1)植被图的种类(2)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3)植被制图的步骤(4)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重点: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难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第7章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2.5学时)7.1 气候与植被(0.5学时)(1)气候(2)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7.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0.5学时)(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7.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0.5学时)(1)植被分布的垂直带(2)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3)经度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影响7.4 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0.5学时)(1)纬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2)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7.5 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0.5学时)(1)区域性的植物群落调查(2)区域内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分析重点: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难点: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第8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2学时)8.1 种群的概念和植物种群特点(0.5学时)(1)熟悉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8.2 种群分布(0.5学时)(1)种群的空间分布8.3 种群的数量特征(1学时)(1)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2)植物的构件种群重点:植物种群的特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难点: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第9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1.5学时)9.1 植物种群的动态的描述(0.5学时)(1)存活曲线(2)种群增长模型(3)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0.5学时)9.2 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1)生殖生态学物征(2)种群生活周期9.3 植物种群调节(0.5学时)(1)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2)无性系生生重点:植物种群的调节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难点: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产量恒定法则”和“自疏法则”第10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3学时)10.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0.5学时)(1)植物种群遗传概述(2)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0.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0.5学时)(1)Castle-Hardy-Weinberg定量(2)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0.3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行(0.5学时)(1)植物种群的生态变化(2)种群生态分化的成因与遗传来源(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10.4 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0.5学时)(1)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变化(2)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灵活度(3)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10.5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1学时)(1)竞争、他感化学作用(2)偏利共生(3)寄生(4)互利共生(5)寄生(6)植物与食草者重点:植物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食草作用难点: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过程第11章植物的生态适应(2学时)11.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0.5学时)(1)生态适应的概念(2)环境与植物的适应性11.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0.5学时)(1)资源配置(2)生活史格局的类型11.3 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行(0.5学时)(1)植物对极端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进行(2)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进化11.4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0.5学时)(1)植物的生态型(2)植物的生活型重点: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难点: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第12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3学时)12.1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0.5学时)(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3)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谢途径对环境的适应12.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1学时)(1)温度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12.3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0.5学时)(1)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12.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1学时)(1)土壤的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重点:植物与四大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难点:自然生态因子改变对植物的影响机制第13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2学时)13.1 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0.5学时)(1)植物的引种(2)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3.2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0.5学时)(1)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种用植物防治环境污染13.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0.5学时)(1)植物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问题13.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0.5学时)(1)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网聊评估重点:植物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和转基因植物的概念难点: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5次;(2)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
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绪论Table of Contents1.1 抗病性利用与植物病害防治植物病害是作物生产的最大威胁之一▪1844—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造成爱尔兰饥荒▪1870年,咖啡锈病流行,斯里兰卡的咖啡生产全部毁产▪1942年,水稻胡麻斑病流行,造成孟加拉饥荒▪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我国损失小麦120亿斤▪1970年、1971年,玉米小斑病流行,美国玉米遭受重大损失1.1 抗病性利用与植物病害防治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利用抗病性来防治植物病害,是人类最早采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综合治理”策略中,抗病性利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经济、简便、易行,且不污染环境1.2 植物免疫学1.2.1 植物免疫学植物免疫学(plant immunology)是关于植物抗病性原理和应用的综合学科,以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为主线,探索植物免疫的本质,合理实行人为干预,以达到有效而持久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植物病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系统研究植物的抗病性的类型、机制和遗传、变异规律及植物抗病性合理利用,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2 植物免疫学1.2.2 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①植物抗病性的性质、类型、遗传特点和作用机制②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的性质、类型、遗传特点和作用机制③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机制和抗病信号的传递途径④植物抗病性鉴定技术、抗病种质资源、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工程⑤病原物群体毒性演化规律、监测方法和延长品种抗病性持久度的途径和方法⑥人工诱导植物免疫的原理和方法1.2 植物免疫学1.2.3 植物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基础理论层面:与植物病原学、植物生理学、真菌生理学、细胞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应用层面:与植物育种学关系最密切,与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植物遗传工程、农业生物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病理学各分支学科中,植物免疫学与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最接近,内容有所重叠,但学科范畴和侧重点不同1.3 植物免疫学发展简史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阶段(萌芽阶段)•1380年,英国选种家J. Clark用马铃薯“早玫瑰”品种与“英国胜利”杂交育成抗晚疫病品种“马德波特∙沃皮特”•L. Liebig,1863发现增施磷肥可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偏施氮肥可加重发病•1896年,J. Eriksson和E. Hening发现小麦对锈病的反应有严重感染、轻度感染和近乎完全抵抗3种类型,并建议在生产上应用近乎完全抵抗的品种•1879年和1894年,Shrodter和Eriksson先后发现醋梨锈病菌(Puccinia caricis)和禾谷类秆锈菌(Puccina graminis)有寄生专化现象1.3 植物免疫学发展简史2.20世纪30〜70年代(学科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阶段)(一)开始建立了遗传学理论•1900年,G. J. Mendel的遗传定律被重新肯定,为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遗传学理论•1905年,R. H. Biffen用小麦抗条锈品种American Club与感锈品种Michigan Bronze杂交和用大麦抗白粉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证明,植物的抗病性不但可以遗传,而且是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1909年N. A. Orton用栽培种西瓜Eden与饲料西瓜Citon杂交,并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在子2代和子3代继续选择,选出了抗萎蔫病食用西瓜“胜利者”(二)发现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17年,E. C. Stakman和F. J. Piemeisel发现小麦秆锈菌内有生理小种的分化(三)开始研究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1904年,Blackeslee发现毛霉菌有异宗配合现象▪1927年,G. H. Criegie发现秆锈菌有异宗配合现象▪1932年,A. F. Hansen和Smith还在半知菌中发现有异核性(四)提出了一些有关植物免疫机制的学说▪Ward,1902,毒素和抗毒学说▪Comes,1910,酸度学说▪Dougal,1910,渗透压学说▪Rivera,1913,膨压学说▪Κричевский,1916,抗体、拟抗体学说▪瓦维洛夫,1919,植物免疫发生学说▪瓦维洛夫,于1939年出版了“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免疫学”专著20世纪中期阶段▪H. H. Flor,1942,提出“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for-gene hypothesis)▪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病菌可以通过准性生殖(parasexualism)产生变异(Pontecorvo,1953);▪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始物理、化学和人工免疫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

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植物免疫学是研究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而高效的免疫系统,以保护自身免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在本文中,将介绍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的天然免疫机制: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些反应包括激活植物的免疫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菌物质以及细胞壁增强等。
天然免疫机制是植物最早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反应之一。
2. 植物的特异性免疫机制:当植物遭受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侵袭时,会启动特异性免疫机制以进行针对性的防御。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植物病原识别受体的识别、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产生免疫蛋白等。
特异性免疫机制是植物对付多样化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之一。
3.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与不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揭示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机制,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重点植物免疫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克服:研究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识别机制,探究植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克服策略。
这对于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免疫信号传导的调控机制:研究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揭示免疫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关键分子参与。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免疫反应机制。
3. 植物-病原微生物共进化的机制: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共进化过程,探讨植物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这对于揭示植物免疫系统的进化原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植物免疫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植物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仍面临着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一、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
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
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
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
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

02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
植物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病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是植物免疫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编码了能够识别病原 微生物并启动抗病反应的抗病蛋白。
天然免疫受体
信号转导分子
信号转导分子在植物免疫系统中起着 传递信号的作用,它们能够将病原微 生物的信号传递给植物细胞内部的免 疫反应元件。
天然免疫受体是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 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式,触 发免疫反应。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能力。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天然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使植物能够 识别并抵御病原菌的侵染,从而避免或减轻病害的发生。这 种能力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总结词
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非专化性抗病性和专化性抗病性。
详细描述
非专化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多种病原菌都具有的抗病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与植物 的过敏性反应有关。专化性抗病性则是指植物对某一特定病原菌的抗病能力,这 种能力通常与植物体内某些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关。
04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定义
植物抗虫性是指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 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 抵抗昆虫的侵害,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的能力。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 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
01
02
03
抗生性
植物通过产生某些化学物 质,如生物碱、酚类化合 物等,抑制昆虫的生长和 发育。
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
抗病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抗病 性,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 扩展,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害。
系统性获得抗性
系统性获得抗性是指植物在受到 病原微生物侵染后,能够产生一 种持久的抗性,对同种或相似病 原微生物的再次侵染具有抵抗力。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免疫(植物抗病机制)PPT课件

.
2019/12/31
6
.
2019/12/31
7
参考文献
[1]王文娟等.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9-24. [2]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40-343. [3]张艳秋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2): 113~117.
(1)植物防御素(phytoalexin) (2)木质素 (3)抗病蛋白 (4)激发子
.
2019/12/31
3
三、植物抗病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plants)
(1) R 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 在R 基因作用下, 植物发生超敏感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 在病原菌感染区域以及周围组织发生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 这就使得病原菌被杀死从而不会扩散到其它 健康组织。HR 是植物局部抗病的表现, 这种局部抗性继而又引发整株植物对 病原的广谱抗性, 即系统获得性抗性( systemic aquire resistances SAR) 。发 生在远离感染区域的新生组织, 序列相同或相似的病原菌不能感染这些组织。
.
2019/12/31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20
9
.
2019/12/31
10
叶绿体被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
④生长的改变
如小麦的丛矮病和水稻的恶苗病都与赤霉素有关。
.
2019/12/31
2
二、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课程代码:234010056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微生物学、土壤学、遗传学以及相关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适用生态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产生自人类利用植物和植被资源的实践活动之中,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强度的深化,对自然的干扰和改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普遍发生并日益扩展,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植物生态学从整体论出发,以植物和植物群体为对象,提供一条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系统整合、互动依存、协同发展,注重剖析自然生产力的维持条件和发挥生态功能的过程,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
植物生态学以群落和种群为基础与核心,着眼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植根于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以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专业课打下扎实的植物生态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植物生产、植物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生态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4.植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的科学范畴、植物生态学的定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和研究特点。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免疫学总学时数: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免疫学》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医学免疫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够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以后学习其他医学等课程及从事医药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疾病的形成、预防、诊断、治疗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依据这一宗旨,本课程内容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及临床免疫等内容,其中临床免疫为学生自学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原刺激机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及规律。
了解和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以及免疫应答的类型、过程及其调节,熟悉和掌握免疫学防治及免疫诊断原则、基本原理和用途,了解免疫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总学时按30学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绪论重点: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的生理功能(防御、自稳、监视)3、免疫的类型第一篇抗原重点:1、抗原的概念和性质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一抗原决定簇(AD) 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难点: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种类2、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特异性的关系第二篇免疫系统重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4、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同特性5、MHC、HLA、HLA复合体概念6、HLA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医学的关系7、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概念8、中枢免疫器官场所9、外周免疫器官10、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11、抗原提呈细胞12、自然杀伤细胞难点: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CDR与HVR概念、功能区、水解片段)2、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3、HLA复合体结构4、HLA复合体遗传特征5、重要的CD分子的功能5、粘附分子的作用6、T 细胞发育分化7、B 细胞发育分化8、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表面标记9、抗原特异 性淋巴细胞亚群第三篇免疫应答重点:1、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2、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 过程4、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意义6、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7、 抗原的调节8、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W 9、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10、临床常 见疾病 难点:1、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基础2、APC 、TH 和B 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3、各型超敏 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第四篇免疫学应用重点: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5、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指定阅读参考 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
植物免疫学植物的免疫响应和免疫防御机制

植物免疫学植物的免疫响应和免疫防御机制植物免疫学:植物的免疫响应和免疫防御机制植物在面对各种外界压力时,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免疫响应和防御机制。
这些响应和机制促使植物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虫害和其他环境压力的侵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的免疫响应和免疫防御机制,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免疫响应是植物对外部生物和无机压力的应答机制,旨在保护植物免受伤害。
免疫响应可以分为两种形式:PAMP-PRR识别和R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是一类寻常微生物的特定分子,而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则是植物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
当PAMPs与PRRs相互作用时,会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促使植物启动免疫反应。
免疫防御机制是植物对感染病原体的具体反应。
其中,PTI (PAMP-Triggered Immunity)是植物细胞对PAMPs引发的免疫响应,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则是由感染病原体特异性效应物质引发的免疫响应。
PTI通过激活多种抗病基因,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防御酶、信号分子和激素来抵抗病原体侵害。
ETI则依赖于植物细胞内部特殊基因(如R基因)与病原体效应物质之间的互作,触发强烈的抗病反应。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还包括细胞壁增强和死亡。
在PAMPs或病原体侵入时,植物细胞会通过合成添加到细胞壁的抗病多糖来加强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从而增加对侵略性病原体的抵抗力。
此外,当植物细胞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压力刺激时,会选择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来保护整个植物。
这种细胞自噬的过程有助于遏制病原体的扩散,并确保其他健康细胞不受感染。
研究植物的免疫响应和免疫防御机制对于改善农作物的抗病性以及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方法将含有特定病原体抗性基因的DNA 导入植物细胞中,可以使植物在遭受病原体感染时迅速启动免疫防御机制。
(整理)《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PlantImmunity》(中英文双语课件)

共同进化
植物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它们的共同进 化,形成了持久的免疫与侵染关系。
植物免疫增强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激活免疫基因等技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保护农作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植物免疫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
抗药性
病原体的抗药性对免疫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新的病原体侵染和免疫 机制调整。
《植物免疫》(Plant Immunity)
欢迎参加今天的课程!我们将深入探讨植物免疫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机制。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段精彩的旅程吧!
植物免疫的概念和重要性
植物免疫是指植物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不仅仅是保护植物自身,植物免疫还对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 关键作用。
植物免疫的机制和路径
新兴病害
不断出现的新病害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应对。
农作物品种改良
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 重要。
总结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免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做别病原体特定的分子模式来启动免疫反应。
2
信号传递
植物免疫信号从感知点到细胞内免疫应答基因的激活传递,触发免疫反应。
3
免疫应答
植物通过产生抗病物质、增强细胞壁结构等方式来抵御病原体入侵。
植物免疫与病原体相互作用
防御反应
植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同时,病原体也会发展新的 策略来逃避植物的防御机制。
植物的免疫系统

创新突破
应用前景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不断 为医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和创新,开拓了治疗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植 物免疫研究在医学领域的 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植物免疫技术的发展
01 深入研究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技术也 在不断发展。
02 广泛应用
植物免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 涉及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
植物免疫系统不仅对于植 物自身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保障植物健康生长。 有效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
维护植物生存环境的稳定
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不仅 局限于自身,还对整个生 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 重要影响。
保持植被健康状态,维护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01 多种手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运用
植物免疫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多 种手段,包括基因编辑、植物保护、生态调 控等。
03
植物的适应性免 疫
植物能够通过适应性 免疫系统来快速应对 外部环境的变化,不 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 力。这种系统对于植 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中 的存活至关重要。
● 05
第5章 植物免疫系统的应用
抗病育种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免 疫系统,科学家们成 功培育出许多抗病优 良品种。这些品种具 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能够抵御各种病原体 的侵袭,为农业生产 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03 其他类型蛋白
通过不同机制抵御病原体侵害
植物固有免疫机制总结
多层次防御
机械屏障、化学 防御和免疫蛋白 多层次协同作战
与外界互动
植物固有免疫系 统与外界环境和 其他生物相互作 用,保持生态平
衡
抗病机制复 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3
英文名称:Plant 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植物免疫学是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机制及其利用方法的科学,是植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和草业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抗病性原理,系统掌握利用植物抗病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科学利用植物抗病性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免疫学(第一版).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5年
(2)植物免疫学实验(第一版).商鸿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4年
参考书目:
(1)植物病理过程的遗传学和分子基础.范德普朗克著(曾士迈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2)植物分子遗传学(第二版).刘良式.科学出版社.2003年
(3)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朱立宏.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
(4)抗病性的持久性.杨作民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版).余叔文等.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课,平时测验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闭卷考试
9.课外自学要求
据教学进展情况,要求学生对中外文植物免疫学相关文献进行性选择性自学,扩大知识面,并对所学内容做好笔记,将自学笔记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依据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1)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性
(2)植物免疫学的内容及该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利用植物抗病性的控制植物病害的成就与问题
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2)植物免疫学学习内容及与其它学的关系
(3)本学科形成发展的过程
(4)我国利用植物抗病性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教学重点:
(1)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2)植物免疫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内容
(3)我国利用植物抗病性成就与问题
教学难点:植物抗病性,植物免疫学
第二章植物抗病性的概念与分类
基本内容:
(1)植物抗病性概念,常识抗病性,抗病性的进化、生理和遗传观
(2)植物抗病性类别,寄主抗病性与非寄主抗病性;基因抗病性与生理抗病性;避病、抗病、耐病和抗再侵染;被动抗病性与主动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与微效基因抗病性;真抗病性和圃场抗病性;广谱抗病;持久抗病性;个体抗病性与群体抗病性
基本要求:
从常识、进化、生理和遗传等不同角度对植物抗病性这一自然现象的理解,掌握不同抗病性类型概念及各概念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抗病性概念内涵和外延
教学难点:抗病性类型的异同点
第三章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
基本知识点:
(1)病原物致病手段,寄生专化性及生理小种鉴定,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与变异的特点
(2)致病性、毒性、侵袭力、毒素,寄主专化性、生理小种、杂合性、毒性基因及等位现象、突变、异核现象、准性生殖,适应性变异
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病原物侵袭寄主植物的手段、寄生专化性及生理小种的概念
(2)植物病原物致病性遗传变异的特点
教学重点:致病性概念、病原物侵袭手段、寄主专化性、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病原物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难点:病原物致病性遗传与变异
第四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基本内容:
(1)植物被动和主动抗病性的因素,植物避病和耐病性的机制,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2)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诱发抗病性
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主动和被动抗病性的因素
(2)了解避病和耐病性的机制
(3)掌握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教学重点: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避病和耐病的机制、诱发抗病性
教学难点: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和诱发抗病性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
基本内容:
(1)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及胞质抗病性的遗传规律,植物抗病性变异的特点及原因
(2)显隐性、主效基因的表型效应、复等位性、连锁、连续变异、遗传力、超亲遗传、母性遗传
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抗病性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主效基因抗病性遗传,微效基因抗病性遗传及胞质抗病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基因遗传分析方法
第六章寄主抗病性——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基本内容:
(1)基因对基因理论、抗病基因与致病基因的互作、植物病害体系,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学
(2)专化性、识别、水平体系,垂直体系,定向选择,稳定化选择、微梯弗利亚效应、寄生适合度
基本要求:
(1)了解基因对基因学说及抗病基因与致病基因的互作机制
(2)掌握植物病害体系及植物病原物互作的群体遗传学等知识
教学重点:
(1)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基因与致病基因间互作
(2)植病体系,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
教学难点:基因对基因学说
第七章、植物抗病育种
基本内容:
(1)植物抗病育种目标、植物抗病种质资源、植物抗病性鉴定、植物抗病育种方法
(2)种质资源、地方品种、改良品种、近缘植物、作物起源中心、病圃、抗病基因推导、系统选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诱变育种
基本要求:
掌握植物抗病育种目标、植物抗病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以及植物抗病育种方法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
(1)植物抗病育种的目标、种质资源搜集为鉴定、抗病材料鉴定、抗病育种途径
(2)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标准的区分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32学时,其中讲课24学时,实验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修订人:井金学审核人:吴云锋2008年9月20日
《植物免疫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3
英文名称:Plant 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植物免疫学是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机制及其利用方法的科学,是植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
1. 课程性质
课程内实验
2. 适应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和草业专业
3. 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加深对植物抗病性本质和机制的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灵活应用植物免疫学知识进行植物抗病性机制的研究,利用植物抗病性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解决生产中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品种选育和运用问题。
4. 学时
学时为8
5. 主要仪器设备
显微镜、镊子、酒精灯、培养皿、保湿皿、温箱、冰箱、花盆、喷雾器、保湿箱、培养箱等
6. 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做好每个实验项目的报告,列出当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内容以及自己的完成情况。
(2)考核方式:
a.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考查
b.实验课成绩评定: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审核人:吴云锋
200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