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梁启超及其史学方法

合集下载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试谈梁启超及其史学方法

试谈梁启超及其史学方法

摘要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影响深远。

其史学思想以其人生经历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

在接收西方史学思想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完全接受到选择性接收的改变,在探究、梳理史学的过程中丰富了其史学思想体系,促进了我国史学思想的转型。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传统文化试探梁启超及其史学思想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

其一生最为人熟悉的便是青年时期曾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人之一,事败后与康有为均外逃,其后又在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活动,他倡导以相对温和的改良来改变国家的处境反对激进的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实行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彻底覆灭。

经过各方利益角逐袁世凯担任了总统,梁启超便曾进入袁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一职,之后因对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恢复皇帝制度的不满,对其严词抨击,之后一度加入了段祺瑞政府并担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一职,后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曾于1918年赴欧,在欧期间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于是在回国之后即主张发扬传统文化,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自1922年起便在清华学校授课直至1927年。

后患尿血症,因医生之误切错肾在经历众多变故之后于1929年病逝。

终其一生忧国忧民,走在探究国家复兴的时代前列,活动于政界、文化界、史界、教育界众多领域。

其众多言论在社会上都影响颇深,梁启超还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理论,这些活动使更多人了解西方、了解梁启超。

本文拟尝试写其在史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是19世纪-20世纪活动在中国众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史学认识及其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都与其在各领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

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

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方法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

他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教学设计将围绕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展开,并提供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梁启超的史学理念以及如何运用他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一、梁启超的史学思想1. 史学的目标与使命梁启超认为史学的目标是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通过历史的研究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史学应当紧密结合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展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指导。

2. 史学的观点与态度梁启超主张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不偏袒任何一方,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认为史学家应当具备审慎的态度,遵循历史的规律,避免主观偏见和主观意愿的干扰。

3. 史学的价值与意义梁启超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挖掘历史的智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他强调历史的研究应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为当代社会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方法,了解他在史学领域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介绍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包括目标、观点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 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入探讨梁启超的史学观点的实践意义。

3.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认为历史研究的目标是什么?”(2) 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与学术成就,激发学生对其史学思想的兴趣。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方法。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你们认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5) 小组汇报与总结: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他的思想中主要思考了如何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的著作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摇篮"。

梁启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考察与反思梁启超对历史文化的考察所启发出的思考不仅深入到中国历史的各个关键时期,在著作《清代史稿》中,对于康熙、乾隆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与梳理,他认为,康乾盛世虽有成就,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统治阶级腐化、社会弊病等问题,这也启发了梁启超对历史遗产的评价与审视。

梁启超曾说过"不同点乃历史发展之证明,同点乃思想力量之告诫"。

他一方面承认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僵化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他不断呼吁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在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著述之评价》中,他就认为,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以求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不断推进中国化的现代化发展。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政治制度、政治改革和政治思想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问题根源在于封建专制,要想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就必须推翻这种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树立起具有现代民主制度特点的政治制度。

在著作《新政学》中,他提出了为人所称道的"政教合一"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密切结合,通过教育引导人民进入到政治生活当中,使得政治制度更为有效地运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历史的进步。

梁启超的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等多个层面,他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推行现代的经济体系,建设强大的工业与商业基础。

在他的著作《中国之走向》中,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推翻封建传统的垄断、保密、剥削的经济模式,发展快速、独立、民主的现代化经济;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同时鼓励创业,促进活跃与发展的社会经济;三是要增进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打破与世界联系的偏隘,提升对外接触与政治影响力。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倡导与实践概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对于史学方面的贡献颇多,不仅提出了“史学比较” 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了这一方法,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学比较” 方法的倡导梁启超在《中国历史新编》中提出了“史学比较” 的观点,强调了比较研究在史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任何一国的历史不能独立地被考察,必须要放在国际历史中来研究。

因此,他提倡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同时,要比较研究世界各国的历史,从而找到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

为了更好地倡导这一方法,梁启超并非只在理论上发表观点,还创办了《东西洋考古》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史学比较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史学比较的基本方法,并详细说明如何将史学比较应用于具体研究领域,以实现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

实践进展梁启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了史学比较的方法。

以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社会之转变》为例,这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变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种社会制度的优缺点。

梁启超同时也对世界上各国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他发现了不同制度之间相互吸收、融合的现象,从而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性。

此外,梁启超还在古代经济史、民族史等方面运用了史学比较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这一方法在梁启超的研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也为后人的史学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价值及影响梁启超的史学比较方法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提出的,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有着显著的优点,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把握其特点和变迁规律。

梁启超史学比较方法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在其影响下,中国的史学研究方法不断翻新、发展,推动了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对于史学比较方法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学术界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史学研究,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因此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

梁启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时代性,他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启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既是史学家,也是哲学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政治家。

他的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奋斗所推动的,因此人类的历史不是自然演变的,而是能够被人类所改造的。

他所谓的“改造历史”,主要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调整历史的走向,并使得历史逐步向着更加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精神梁启超的民族精神观强调自尊、自信、自立、自重和自强,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自觉和自我束缚的思想基础,是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和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和效仿就是什么都能学到。

他倡导“吸收外来文化而不臣服于外来文化”的思想,主张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相互融合,从而提升民族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实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梁启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引起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他强调要通过变革社会和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文化自信梁启超的文化自信思想主要是鼓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产生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重视和传承,而不是被西方文化所替代。

他主张文化创新,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表达能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思想领袖之一。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重新评价以及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虽有其特色和价值,但也有其弊端和局限,应当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不能盲目崇拜。

在对待国家历史时,梁启超倡导“国史”观念,即将中国整个历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反对片面夸大某一朝代的重要性。

梁启超还关注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重新评价体现在他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之中。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其弊端和限制。

他不赞同传统文化经典的绝对崇拜,而是提倡应当以批判的态度对待。

他提出“敬古而不迷古”之说,主张对古代文化应当敬而不崇,尊重而不盲从。

他认为,古代文化应当以现代的审美和伦理标准来衡量,不能盲目追随古代。

梁启超关注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梁启超提出了“大历史”、“微历史”和“中间历史”等概念,倡导综合比较、批判评价和发展演变的研究方法。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既关注整体史观又关注局部史观,不仅要研究整个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具体情况。

他还倡导研究历史时应当注意历史的发展演变,不仅要重视历史的静态描述,还要重视历史的动态变迁。

他提出了大量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梁启超认为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它不应该被当作任意加工的文学作品来看待。

他将历史看作是一个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应该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来研究和呈现。

二、注重历史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梁启超提倡历史研究应该注重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辅助历史学者发现和理解事实,从而更好地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回到事实本身,采用客观、真实、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历史。

三、重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过程本身是有价值的,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得到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更深层次理解。

他同时还强调历史的意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础和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借鉴。

四、追求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五、开创新的历史研究领域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发展的先驱,他不断探索新的历史研究领域,为当代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特别是他对民族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和探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

梁启超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

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

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

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

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

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

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

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

他说:“质而言之, 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 总不离贵族性, 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葛喜生·鉴古野叟梁启超先生不愧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革命的宣传家、发起人。

他早在1901年9月就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北京第1版,第161页)既道出了旧史学的局限,又道出了新史学要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全体国民,研究这一群体的经历以及原因结果。

次年2月,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展开批判旧史学,他说“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

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同上书,第176-177页)接着他分析了旧史学“四蔽”及由“四蔽”所生之“二病”。

蔽之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

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

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

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虽以司马温公之贤,其作《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

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

”(同上书,第177页)蔽之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善为史者,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

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

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夫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字云清,号园丁,江苏苏州人。

他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近代中国史学第一人”,他的著作包括《中国史通论》、《历史学原理》等,他的史学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源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历史学的吸收和借鉴。

在他看来,传统中国的史学观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注重政治功绩和忠臣义士的观念,使得历史研究局限于一种功利主义的范畴之中。

而西方的历史学则侧重于客观地探究历史的实情,对历史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正是中国传统史学所欠缺的。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应当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史实,摒弃主观臆断和片面迎合的观点,他主张以史实为依据,注重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分析。

他指出:“历史的真实意义,在于解释人类之发展的方法,挪开一切表面、片段的事实,而索其理法。

”这说明了他对历史研究中客观性和综合性的认识。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他对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和规律性的认识。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虽然历史上的事件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却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

他说:“历史发展的一切特例,总是可以追溯其生于何因,及至死于何地。

”他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的,而是受到一定的规律所制约的。

在梁启超看来,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他说:“历史发展,有迂有匮、有荣有衰、有证有破,以历法向之,作科理验之,可得用之。

”梁启超这种认识是受到西方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的,他强调历史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他对历史价值的思考。

在他看来,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记录和研究,更应该是为了对未来的指导和启示。

他主张历史应该以“今日为止”为依据,即历史研究应当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借鉴与启示,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分析问题、预测未来。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

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梁启超的新史学浅论梁启超的新史学【摘要】: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灭亡中国的步伐,社会危机不断加深。

“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伟大的思想家梁启超也不例外。

梁启超在西学影响下,本着经世致用的根本宗旨,宣传进化论,批判旧史学,对传统史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

倡导“新史学”并以“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国史学的变革。

“新史学”所论述的史学问题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史学史上完全有理由占有一席之地。

像新史学这样对中国史学影响至广至深,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史学虽有一些片面性影响,但其所倡导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四病二弊民史影响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

梁启超纵观中外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现状,联系中外社会历史的进程和现状,联系中外史学之差异,乃大声疾呼:“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文章主旨在于批判“旧史学”,倡导”新史学”,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力于此优胜略败之世界。

”梁启超作为一个改良主语者,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失败等等。

在民族危难,国人哀婉之际,那些站在历史潮流前头、面对民族危机的人们,都在选择民族自强之途。

梁启超的新史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面世的。

一新史学的历史影响新史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从古代史学向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中,新史学占有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的史学,正是沿着20世纪出的思想主张,与梁启超提出“除心奴”以求真自由的观念以及新民智、新民德的新民理想,有一定的前后继承关系。

五四以后兴起的疑古史学,主要是对中国旧史学较为深层次的批判,受新史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俊如,号静斋,原籍广东省顺德县,祖籍湖南邵阳。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和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演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史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建构,二是他对中国历史演进的评价与思考。

在史学方法论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创新。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横向纵向的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历史中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梁启超注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研究要体现人的活动和人的价值,关注历史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命运与人性的善恶。

他要求史学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辩证思考,勇于追求真理。

梁启超提出的这些方法论,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论的宝贵遗产。

在对中国历史演进的评价与思考方面,梁启超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辉煌和痛苦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的历史。

梁启超批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强调了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中国出路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摒弃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要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的思考上。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伟大民族,但同样也是一个屡经战乱和外侮的民族。

梁启超深感中国在当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但他对中国民族的命运充满信心,他认为只有通过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呼吁广大的民众要关注国家兴衰的大事,要勇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史学逐渐转变为以史事本身的研究为主,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了独特的史学思想。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思想内涵、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对梁启超史学思想进行述略。

一、思想内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历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等方面。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主张作为史学家应当客观认识历史,并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

他认为历史应当以事实为基础,重视历史实证、逻辑推理和科学验证,在史料和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历史分析和研究。

梁启超还主张史学应当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理论。

在史学方法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视野、严肃、方法、诚实”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强调史学家必须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看清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规律;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精心研究历史事实和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包括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历史分类、历史比较和历史分析等;必须诚实对待历史,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坚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历史的价值方面,梁启超认为历史在塑造时代精神、传承文明和启迪人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他强调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和总结,更应当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1. 历史研究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是要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偏颇。

他提出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摒弃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确保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历史研究应当注重科学性原则。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要遵守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分析、历史理论的建立等,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追求历史的全面和真实。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引言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秉钧,号百工,是近代中国的杰出政治家、学者和革命家。

他致力于推动和引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并对中国历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提出了独特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审视中国过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以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介绍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包括他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应用,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

思路与方法多元视角梁启超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多个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综合考虑。

因此,他研究历史时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交织关系,以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比较分析梁启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历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研究,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从而发现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和趋势。

他的比较研究涉及了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对比,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研究梁启超非常重视文献的研究。

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包括政府文书、史书、家族档案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分析和比较,他能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并对历史进行科学解释。

梁启超的文献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的资料库,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理论探索梁启超对中国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

他关注中国历史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并通过理论探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动力和演变过程。

梁启超的理论研究不仅为中国历史的解释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应用与影响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学者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并对学界的研究方向和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他的思想也引起了学界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议题和关键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他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在近代中国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简要述略。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学然后知道理"的观点。

他主张要对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分析,通过学问的积累和思考的反思,才能对历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具备科学的性质,就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

梁启超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主张要以"辩证法"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推理,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他也强调要注重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的影响。

梁启超在研究中国历史的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比较。

他认为要全面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就必须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和借鉴,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实含义和趋势。

他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尽可能避免片面和偏颇的历史观点。

梁启超对于历史的意义和功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载,更是人们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历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根源,从而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指导现实的行动。

梁启超还对于历史教育和历史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历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习惯。

他认为历史观念的培养是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激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不仅对于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他的史学思想强调科学、理性和全面性,注重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塑造社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对史学认识论

梁启超对史学认识论

史学的重要性
认识人类历史
史学是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 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传承文化
史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够保存和传播人类优秀的文 化遗产。
推动文明进步
史学能够提供历史借鉴,启示人 类如何应对当今和未来的挑战,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史学认识论的重要性
识的本质、方法和可靠性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揭示历史的 真相和意义。
促进历史学的学科发展
史学认识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历史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历史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指导现实生活
史学认识论不仅对历史学研究有指导意义,也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史学 认识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梁启超史学实践的影响
推动中国史学现代化
01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
国史学的转型和发展。
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
02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史学人才,他们对中国历
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了思想启蒙
03
梁启超的史学实践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索,更是对思想的启蒙,
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2
形成背景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西方 史学思想传入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发展历程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到近代史学 的转变,强调史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
思想特点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 色,注重史学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一生都以研究史学为己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界及社会思想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论述。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了重视历史研究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第二,他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他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

他提倡人们要重视历史,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梁启超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

他认为,史学研究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严谨思考,而不是凭空臆断,胡乱猜测。

他坚持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避免对历史事实的曲解和篡改,同时也不应该凭主观意志去判断历史。

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关注西方史学的发展,并试图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引进中国。

他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发掘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并结合西方史学的成果,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史学研究方法。

他主张史学研究应该融会贯通中西史学的精华,形成中国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史学新的内涵和活力。

他的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为后来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指导生活和工作。

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

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

浅论梁启超历史研究的客观研究法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

在梁启超的历史研究中,客观研究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那么什么是客观研究法呢?客观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人员必须遵循一个客观的标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接下来,本文将从梁启超历史研究的角度,谈谈客观研究法的重要性。

首先,客观研究法是确保历史研究正确性的基础。

在梁启超的历史研究中,他强调了事实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

例如,他通过比较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它不仅说明问题,而且具有普遍可信度和可证实性。

其次,客观研究法可以避免主观臆断和扭曲历史真相。

梁启超深知主观臆断和历史真相相背离的危害。

因此,他在历史研究中强调了客观性,摒弃了主观臆断的倾向。

例如,他在对清朝满洲统治的评价中,既肯定了其治理的一些成就,又客观地指出其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之处,综合考虑后得出了比较中立的结论。

这样的客观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合理的范围内了解历史,还可以避免由于个人主观臆断而扭曲历史真相。

最后,客观研究法可以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化。

梁启超强调科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化的方法,才能取得客观、科学、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结果。

他提倡历史研究应该具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影响深远。

其史学思想以其人生经历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

在接收西方史学思想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完全接受到选择性接收的改变,在探究、梳理史学的过程中丰富了其史学思想体系,促进了我国史学思想的转型。

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传统文化试探梁启超及其史学思想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

其一生最为人熟悉的便是青年时期曾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人之一,事败后与康有为均外逃,其后又在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活动,他倡导以相对温和的改良来改变国家的处境反对激进的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实行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彻底覆灭。

经过各方利益角逐袁世凯担任了总统,梁启超便曾进入袁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一职,之后因对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恢复皇帝制度的不满,对其严词抨击,之后一度加入了段祺瑞政府并担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一职,后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曾于1918年赴欧,在欧期间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于是在回国之后即主张发扬传统文化,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自1922年起便在清华学校授课直至1927年。

后患尿血症,因医生之误切错肾在经历众多变故之后于1929年病逝。

终其一生忧国忧民,走在探究国家复兴的时代前列,活动于政界、文化界、史界、教育界众多领域。

其众多言论在社会上都影响颇深,梁启超还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理论,这些活动使更多人了解西方、了解梁启超。

本文拟尝试写其在史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是19世纪-20世纪活动在中国众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史学认识及其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都与其在各领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其史学思想受西方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的影响痕迹相当明显,但其中亦夹杂着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哲理和在中国颇具影响的佛学思想,他的史学思想会通中西,融合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诠释方式。

作为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积极推动者,梁启超被视为中国新史学的主要奠基人。

1我们一般认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是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东渡日本时期。

这一时期梁氏信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提倡普遍进化的历史观,倡导以科学精神与方法治史、寻求历史因果律或1谢进东.《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邅变》.[J].东北师大学报,2010(1)因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史学。

2著有《新史学》和《中国史叙论》。

在流亡日本至1907年之间,梁启超基本上是一个以达尔文主义为背景的国家主义者,以群体为第一,个人为第二,要求个人无条件地为群体做出牺牲。

所以说,梁启超对现代“自由”与“个人”独立精神并无真正的体会与重视3。

他强调个人应该为群体的利益作出自觉、绝对的牺牲,认为历史演化的最切实法门就是“吾民之各自新”4,由是他认为中国的国民未有做好彻底变革的准备,不能做到“各自新”因此中国不适合进行剧烈的革命而应代以温和的改革,应该通过温和的改革逐渐实现人民的“各自新”,从而实现民族国家的复兴。

这一时期的他对进化论、历史因果律有着极其坚定的信仰,特别的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坚信历史事实是绝对地客观存在,能够被认识和总结。

存在被普遍认识的历史史实,注重其科学性质的一面。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其彻底退出政坛,于1918年游历欧洲之后,深深了解到西方社会的问题和弊端,从此主张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时期他开始批判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怀疑进化史观,否定历史进程中的因果关系,重新界定历史归纳法的限度,从而怀疑历史学的科学性,并主张文化的多元论。

5他不再迷信西方的学说,对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态度。

他怀疑进化论,开始强调历史文化普遍认识的历史史实的特殊性,否定历史中的因果规律和史学的科学性质。

人们多将其思想的转变归结于在日欧接受新思潮的影响,第一阶段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代表作为《新史学》、《中国史叙论》。

第二阶段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代表作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比感知中国思想文化的不足,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地试图挣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都难以避免这种无意识地被影响。

他是从中国传统意识的视域出发来理解“自由”、“进化”“因果规律”等现代化观念的,在历经时代变迁、文化杂糅的过程之中,我们视域中的传统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年代便有不同的解读,不同人自有相异的解读,梁启超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这些由他所解读、创造、融合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被冠之以“梁启超主义”。

其前一阶段激烈抨击中国传统史学,其提出的“史界革命”、“新史学”亦是建立在批判旧史学的基础之上,在当时社会巨变的情况下,激烈批判旧史学起着为解放史学研究思想开辟道路的作用。

梁启超以进化史观为指导思想,在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见解,为新史学建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其《新史学》中的批判、进化思想对我国史学的改观、进步做出贡献,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转型,具有深刻的意义。

其理论思想在当时闻所未闻,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我国传统史学,为人们探讨、研究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路线。

其批判我国传统史学“不知有国家”、“不知有群体”、“不知有今务”、“不知有理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6我国传统史学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二十四史,在二十四史之中,人们有的观念是朝廷而不是国家,着眼点在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整个民族群体的利益。

专制君主的个人至上远远大于其他利益集体,个人的权利无以保障,底层群体的利益无以保障。

史实记载过去之事,专制君主至高无上拥有神灵一般的权威,人们可品评过去之事,在政府的组织下写成史书,却难有人敢于明言质疑当世,探讨当世,导致当世问题难以彻底有效解决,这是2谢进东.《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邅变》.[J].东北师大学报,2010(1) 3张灏.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结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95.4梁启超. 答飞生[A].饮冰室合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5谢进东.《梁启超史学思维中的“现代性”理路及其邅变》.[J].东北师大学报,2010(1) 6 张越.《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J].学术研究,2002(2),33页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人们记载品评过去之事,却无以憧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以期望。

二十四史的体裁一脉相继,自成一系,却无有创作。

诚然以上都是传统史学的弊端,在阶级社会里,其思想文化领域皆为少数专制阶级控制为其服务,历史的记载不免有所偏移,难以尽全,但是重大事件也是发生在控制国家的专制阶级手中,他们始终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群体。

专制阶级控制舆论、限制思想、压制不和自已统治意愿的思想和社会活动,拒绝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想、舆论最好都能在自己的的控制之下,不敢提倡百花齐放。

多彩的思想是专制、统一、庞大、落后的政府控制不了的。

因此二十四史的写作是简单地铺叙,封建专制政体的延续也使这一传统的延续成为可能。

但是我国传统史学并非一无是处,最令人惊叹和敬仰的便是我们的不曾间断的修史传统。

自商代起即有文字记载,绵延数千年无论是大一统时期,还是武力割据的混乱时期,政府都设有专门的修史机构,民间亦有史家孜孜不倦,为我们留下这一部部珍贵的史料。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体例亦不断完善、丰富。

内容涵盖了众多领域,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出社会全貌,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详尽可靠的依据。

二十四史并非简单的“二十四姓之家谱”。

自有其值得赞赏之处。

在这一阶段,梁启超本人广泛活动于政界,其思想包括史学思想都有明显的政治取向,其思想为社会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支持其政治活动。

其实现变革迫切之心情即从其批判旧史学之中可见反映,为推陈出新,他几乎是将新、旧史学对立起来,忽略期间联系、相继的关系,殊不知虽然其新史学理论颇受外国史学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本人对其解读的出发点、着眼点、思维逻辑亦难以脱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联。

这二者从来都不是可以彻底割裂的关系。

其中联系很难忽视。

段祺瑞政府倒台,梁启超随之退出政坛之后,游历欧洲,精力即有放在史界、教育界,其思想言论贵在丰富、完善、自成体系,亦不必再为其政治活动服务。

在其所著《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中梁便有言:吾自今以往,除学问上或与二三朋辈结合讨论外,一切政治团体之关系,皆当中止。

其从政界转至学界,导致了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

在游历欧洲之后,他看到了欧洲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比之下看到传统文化的光芒,转而提倡中国文化,支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以前坚信不疑的进化史观也不在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传统史学也不再是毫无可取之处,随着思想观点的转变,对其所著《新史学》作出修改。

对史学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爱国心之源泉,更将之认识为现世人类活动的借鉴,后其又否定了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过分地强调历史学与科学的关系,使自己陷入混乱。

历史学、科学所依赖存在载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与自然界的物质、物质现象都是事实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客观现象。

在历史学与科学的关系之中我们认为历史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其有科学的一面却又不同于科学,在认识过程中有条件的区别是必要的。

但是绝对的区分则会陷入混乱。

在对历史的梳理和研究过程之中梁启超对历史观、方法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变化也由此而产生,譬如对传统史学的评价从彻底否定到有选择地回归,对历史学目的、性质的重新界定,对用进化史观和因果律观察解释历史现象的怀疑等。

7这一时期梁启超致力于学界,为学问而作学问,在中国史学的多个领域作出成果,其中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

成为众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转变是必然的,是那一时期人们在接收西方思想文化过程7张越.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学术研究2002年第二期,33页中必有经历的反映。

回想我们在接收新事物的过程之中,总会因其新奇之处而极力推崇、爱不释手,而在进一步的认识过程之中,逐明其理,解其道,便能抛弃当时迷信般的推崇,能够客观的看待、理解进而对比,舍其弊而取其利,于是我们就完成了对新来事物的接收过程。

在国家落后受尽屈辱的危急关头,我们看到了西方社会的强大,因为迷上其强大,新奇其文化,我们便极有可能陷入对西学的绝对推崇,对传统的绝对摒弃,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途中,接触不同的思想文化、政体模式,本身就足够眼花缭乱,我们认识到自己所新奇的事物并不是浑然一体的,他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这就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所接触的事物,在不断地认识活动中,逐渐客观地认识这一事物,他就成为我们接收的事物,不再是我们迫切全盘接受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