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 习得与学习
2. 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 语言习得机制
4. 中介语
5. 普遍语法
6. 母语迁移
7. 化石化
8. 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 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10. 个体差异
11.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基本理论
(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7)汉语偏误分析研究
3. 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
(1)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3)输入假说
(4)监控假说
(5)情感过滤假说
4. 内在大纲
5. 文化适应理论
6. 学习者语言变异能力
三、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
1. 关键期假说
2. 语言学能
3. 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
4. 语言习得态度
5. 学习者焦虑
6. 认知策略
7. 元认知策略
8. 补偿策略
9. 记忆策略
10. 社会策略
11. 情感策略
12. 场独立与场依存
13. 语言自我
14. 歧义容忍度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语言资源中心
相关链接:2009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s/blog_4835e3000100f44j.html。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之概论首先,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指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听、说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

相比之下,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并使用另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如教材、教师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有许多理论来解释这个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和通信策略假设。

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只能通过大量和适度难度的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

而通信策略假设则关注学习者为了完成交际目标而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另外,还有赖尔森-强度假设认为情感和情绪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人对语言习得的天赋和能力各不相同。

例如,有些人天生对语音的敏感度较高,可以更容易地习得发音。

其次,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需要接触到足够地有意义和丰富的语言输入。

此外,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社群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策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学习者使用各种策略来帮助他们习得第二语言。

例如,重组策略是指学习者将已知的语言元素重组成新的语言形式。

还有输出策略,即通过使用新学的语言来练习和巩固。

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

除了理论和策略,教学方法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语法规则和翻译。

而现代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真实交际。

例如,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真实的交际实践。

总而言之,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差异、语言输入、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发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计划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概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般来说晚于学习母语期间,学习一门新语言,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研究在上下文中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其中有一些发展趋势有利于使我们了解研究。

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研究者自身的参与。

这种转向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者的经验,他们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深受影响的各种因素。

此外,这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际发展,使其更加清晰有效。

第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也越来越多地从语言习得者的发展模型转向新语言社会心理学范式。

社会心理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交互与环境,探讨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个体的转化的过程,以及其模式的演变。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更重视混合方法研究。

这种方法把基于实验的研究与基于语境的研究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探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因素,比如语言环境和习得行为特点。

混合方法研究可帮助研究者更加清楚明确,更有效率地理解语言习得过程。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发展出跨文化研究方向。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考察新语言习得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掌握新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

总之,近几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一些发展趋势,其中有许多有利于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语言习得过程,更好地指导新语言习得者的学习。

尽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存在许多方面的挑战,但走向科学性研究的未来也令人启发。

有望未来研究者将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从而帮助更多人学习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然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即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使用而获得并掌握的第二种语言。

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相似,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的发展。

对于成年人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儿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灵敏度已经相对降低。

而且,成年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众多。

首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有明确目标,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更快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其次,学习环境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身处在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多实践和沉浸式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有助于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除了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还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以汉字为主体的语言,如中文,学习者可能需要额外花费精力记忆大量的汉字,而对于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语言,如英语,音标的掌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包括语言之间的礼貌用语、社交习俗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并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第二语言。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有许多好处。

首先,掌握第二语言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需要员工掌握多种语言,能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象
第一条、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习者的 年龄、个性、性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 特点等等。语言学界要搞清楚这些因素对第二语 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条、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 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等 等。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 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 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主要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4
二、第二语言研究特点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点
第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建立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理论。
第二、从以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进行推论,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 型。
13
2、近似体系
产生: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 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 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语 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 语言中找到的。 以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 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 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 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 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停滞不前的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 3 灵活性 断变化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 中介语系统后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 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 4 系统性 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 介语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各种系统 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一致。 可以说系统性是中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 语言习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这种 理论在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颇 受重视。目前有关这一理论还有许 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
• 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形成的原 因以及如何避免僵化? • 中介语的始点是什么? • 外语习得究竟是一种重组 (reconstruction)还是一种重新 创造(recreation)过程?
1 第二语言习得追随的是机构 发展的自然途径。 2 本族语使用者调节他们的语 言以便能与非本族语使用者 交流思想。 3 用来表达意思的会话策略以 及由此而做出调整的输入在 许多方面都影响着二语习得 的比率和途径。
二 问题
随着多元化的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的相继出现,第二语言习 得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语言教学所面临的任务是如 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二节 语言普遍性理论 (Linguistic Universals)
一 来源及主要观点 源于Chomsky的第一语言习得理 论。 主要观点为:人类头脑中具有一 种“天生”的专门语言知识,即所 谓的“普遍语法”,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
1 若干固定的抽象的“原 则”(principles) 2 与这些“原则”有关的若干“参 项”(parameter)。 • 没有那些“原则”,人们就不可能 习得任何语言,而没有那些“参 项”,人们就无法区别和习得各种 不同的语言。 (White1990,Mclauglin1987)
• Widdowson把以上几种学习 过程统称为简化过程 简化过程,简化能 简化过程 力属于人类正常语言交际能 力的一部分。
二 中介语的特征
•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中介语有以下四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个特征: 个特征: 创造性, 1 创造性,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 学习过程中,并不完全按照本族语 的语法规则,不硬套目的语的语法 规则,而是创造性地使用学习者语 言所独有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 统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开放性,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 2 开放性 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 一定的阶段性。
一些学者认为习得/ 一些学者认为习得/学习区分缺 少可靠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少可靠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Stern认为区分习得和学习没有 任何理论意义,两者指的实际上是同 一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一种 风格上的差异。 我们从个人经历中证明过去通 过分析有意识地学到的技能最终通 过练习就能变成机械的并且能自发 地使用。不过在足够的及恰当的可 理解的输入不能随时出现时,这种有 意识的分析对外语学习是否有必要 或有帮助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 , 两种不同的途径: 两种不同的途径: 1 学习者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目 的语的形式特征上,这就是“有意识 地学习”。 2 学习者运用下意识过程。在这种情 况下,学习者是运用目的语进行真正 的交际,正如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样, 注重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即 “潜意识的习得”。习得是主要过 程,学习只是以“监控”者的身份运 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对所说的话起一 种监控和修正。
第三节 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Model)
一 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人知的、 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 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监 控理论。 它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 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 论之一,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 启发意义。
二 两种途径
3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情感因素 及心理距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 程中的作用。这些因素对学习 者的态度、动机等对于外语学 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方面正进 行着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第五节 话语分析理论
一 话语分析理论及外语学习原则
话语分析理论适用自然环境 中的第二语言习得。 这种理论认为在学习第二语 言时,学习者不仅吸收输入 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参与到交 际活动中去。根据话语分析 理论,R.E总结了以下外语学习 外语学习 原则: 原则
1 如何向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 理解的输入? 2 在实际交际情景以及具有实 际交际目的的前提下,怎样向 学习者提供交际机会?如何增 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 习者主动寻求信息输入和输 出的机会?
此外, 无论是第一语言习得还是 第二语言习得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 程,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种语言习得理 论能对语言学习提供全面的解释。大 多数理论试图通过其中一个主导因素 来解释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 而一个全面的语言习得理论应该解释 生物学的、先天的、社会的认知的及 语言学习的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所涉及的许多问 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 两种模式 Schumann认为文化适应有两种模 两种模 式: 1 学习者不但在社会活动方面与新 的文化多接触,而且在心理上对 新的语言充分开放。 2 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意识地自愿 接受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念。
三 特点 1 文化适应理论主要解释了自然 状态下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文化 适应的过程。语言掌握的程度 取决于学习者适应目的语群体 的程度。这种文化适应过程受 本国与目的语国文化的社会与 心理距离的影响。
以Chomsky为代表的语言学家 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学习语言时就掌 握了所有普遍性语法具有的规则,儿 童习得语言是通过人类习得语言的 特殊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而发生作用的。 他们认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 先天的语言智力组织,它赋予孩子们 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语言 的能力,使他们能组织语言的内部系 统。不论多么复杂的语言,儿童都能 凭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轻易地掌 握,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
2
文化适应理论表明社会与心理 的距离越大,也就是说对目的语及 使用目的语的人持消极否定的态 度,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时, 学习者就难超越语言发展的早期 阶段,此时所学的语言将一直是皮 钦语化的。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早期过程与 皮钦语化过程很相似。如果学习 者不能做到文化适应,他们的习得 就会僵化进入皮钦语化的阶段。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pe Theory)
• • • • •
Selinker(1972)将中介语划分 为独立的语言系统,认为它是由学习 者的五个主要的认知过程产生的结 果: 语言的转换(language transfer) 训练的转换(transfer of train2ing)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 目的语的语言材料的过度概括 (Overq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
第二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和发展趋势
在多元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 中,与语言教学最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 有: • • • • • l)中介语理论 2)语言普遍性理论 3)语言监控理论 4)皮钦语化假设(文化适应模式) 5)话语分析理论
一 中介语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 Selink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 年代初提出的。中介语(即过渡语) 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 习者在未全部掌握目的语以前,往 往会使用一种既与自己本族语不同, 又与所学目的语无任何联系的过渡 性语言。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过 渡语会演变,演变的速度有时快,有 时慢,有时还会“僵化” (Fossilization)。演变的主要原 因是学习策略.
• Krashen所强调的习得、输入语、 降低情感障碍的思想对于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 然而,由于语言监控理论具有一定 的抽象性,它的可靠性还很难用实 验的方法来证明,他的理论的也存 在极端化的一面。克拉申的语言 监控理论因此也受到了多方面的 批评,主要是针对: 批评 • 1) 他的习得/学习二分法。 • 2) 他对可理解的输入作为第二 语言习得唯一的解释。
第四节 皮钦语化理论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或者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
一 皮钦语化 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chumann20 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
• 皮钦语化指的是在输入语言有限 皮钦语化 或不足的情况下,而且吸收的语 言(intake)也受到严重局限的情 况下的语言习得过程。 皮钦语化是由社会感情因素、时 间局限或语言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指的是皮钦语化适应一 种新的文化背景的过程。
三 五种假设 语言监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主要 有以下五种假设 五种假设: 五种假设
四 特点及问题 我们可以将第二语言习得归结为以下两 第二语言习得归结为以下两 点: 1 习得比学习更重要。 2 为了能够习得语言,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 1)一是能够理解的语言材料 应该是要稍微超出学习者 的现有水平。 2)二是心理障碍应该小,这 样才能使输入易于吸收。
1 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vision); 2 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3 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二 问题 人们目前对这种理论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争论的主要焦点 主要焦点是: 主要焦点 1 普遍语法在学习第二语言 时是否和学习第一语言一 样起作用? 2 成人的语言习得是否和孩 子一样受到语言习得的特 殊能力的制约?
一些研究表明: 一些研究表明: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普遍语 法仍然起作用,此外,成人和孩 子学习语言并无太大的区别。 事实上,成年人随着成熟而 增长的系统能力使得他们在学 习第二语言时表现得更加有效 率。当然,在完全的自然语言环 境中,孩子学习语言要占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