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普利策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摘要】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是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获奖作品代表着新闻报道的优秀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就其对新闻报道和媒体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国家大事,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则更注重深度调查和独立见解。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各自的优点值得借鉴,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促进媒体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对于增进国际新闻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获奖作品分析, 异同比较, 新闻报道, 媒体发展, 启示, 价值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两大新闻奖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评选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推广优秀的新闻作品,促进中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国际新闻奖项,被视为全球新闻行业的“奥斯卡”,评选范围涵盖了新闻报道、摄影、音频、视频等多个领域。
两者奖项的设立和运作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和历史,但都体现了对新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备受关注,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一种优秀范本和标杆,对于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规范新闻行业的秩序意义重大。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往往注重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报道内容贴近民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
获奖作品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生动,能够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灾难报道的倾向性对比作者:魏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中近22年获奖作品中的256篇灾难性报道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获奖作品对各类灾难报道时倾向性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灾难报道;倾向性作者简介:魏婷婷(1991-),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一、样本选取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至今已评选22届,本文从4780篇获奖作品中选择其中的灾难性报道共计225篇作为分析样本。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至今已评选90余期,为便于对比,选取1990年至2012年22届322篇获奖作品中31篇灾难性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中对灾难报道分为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疾病疫情、重大事故的报道,这四项分别包括: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洪水、旱灾、滑坡、泥石流等;②交通事故:影响较大的重大交通事故;③疾病疫情:影响范围广泛的大规模疫情;④重大事故:火灾、矿难、放射性物质伤人、重大污染伤人等。
本文未将战争、政治冲突等事件囊括入灾难报道。
二、分析与结论(一)从灾难性报道在两项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所占比例看其对灾难报道的重视程度统计得出,中国新闻奖4780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225篇,占到4.707%的比例。
普利策新闻奖最近的22届的322篇获奖作品中,灾难性报道有31篇,占到9.627%的比例。
对比得出,普利策新闻奖中灾难性报道较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比例较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专门设置有突发性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这两项针对突发事件和战争报道的奖项。
相较而言,普利策新闻奖比中国新闻奖更重视灾难性报道。
这两项奖项中,灾难性报道每年获奖均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状态,每届灾难性报道获奖数目多的年份,往往对应着前一年发生了较大的灾难。
普利策奖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3时许,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第9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
凭借一组反映退伍老兵返乡生活的作品《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丹佛邮报》的Crai***alker赢得了2012年普利策奖的特写摄影奖。
数次尝试自杀27岁的美国驻伊拉克士兵布莱恩·斯哥特·奥斯特罗姆(Brian Scott Ostrom)在经过4年的海外战斗生涯后,带着严重的伤后应激障碍症退役回到祖国。
作为第二侦察营的士兵,他曾两次被派往伊拉克,也就是在第二次服役伊拉克战争中,患上了应激障碍症。
2011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帮会冲突受害者》《洛杉矶时报》的芭芭拉-戴维森将镜头对准洛杉矶帮会暴力冲突中的无辜受害者,并凭借这组照片获2011年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
这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才得以一见的血腥场景,在洛杉矶黑帮势力盛行的地区并不少见,也是芭芭拉每每用镜头捕捉和记录的故事。
过去两年中,这位美国女记者以她一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双懂得创作的眼睛,近距离拍摄了一组黑帮冲突受害者的众生相。
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Ian Fisher的军旅生活》这组作品从2007年6月1日开始拍摄,结束于2009年8月24日,记录了一名美国普通年轻人从应征入伍到成为一名正式军人的完整过程:应征时的犹豫,分别时的依恋,第一次想家,第一次受伤,第一次执行任务,订婚,前赴伊拉克,纹身,领结婚证…整组作品的拍摄角度平和而真诚,将个体置于广阔的环境与议题中,却没有失去对“人”本身的关注2009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飓风过后的海地人道主义危机》《迈阿密先驱报》的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法瑞尔获得了2009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_融合新闻_作品解读_马忠君
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View建设实力强大甚至可与西方国际媒体比肩的媒体或媒体集团对中国媒体内容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国媒体面对的国际竞争对手大都是实力强大的传媒集团或公司,另一方面国际传播需要耗资巨大,没有资本支持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媒体想要缩小与西方国际媒体之间的差距,仅仅依赖政府投入和自身积累远远不够,需要通过资本运作做强做大。
3.以受众为中心的战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受众不再是内容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选择者。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应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
4.大力发展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战略与媒体相关联和支持性的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也会对媒体的内容竞争力产生拉动效应。
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与媒体产业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以拉升媒体产业内容竞争力。
5.鼓励市场竞争战略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有助于媒体历练竞争力,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媒体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层次与美英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竞争状况和格局难以历练出真正的强者,限制了媒体做大做强。
国家环境是媒体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于在国际上竞争的媒体产业而言,它的发展限度更是与所处国家环境优劣势息息相关。
因此,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竞争中获得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必须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ZD012。
)【注释】① 【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66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04页。
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新闻”作品解读融合新闻形态不仅没有削减“新闻价值”和“报道技巧”,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增强的手段。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都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奖项之一,这两个奖项一直都是新闻人士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唯一从事新闻报道的国家级奖项,而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的一项杰出新闻奖项,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两个奖项一直以来吸引了全球优秀的新闻人才,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大量具有创新性和深度的报道。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大陆从事新闻报道、图片、评论和采访工作的中外记者,以及港澳台地区从事有关国内性质的新闻报道的中外记者等。
中国新闻奖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求比较高,既要表达新闻的真实性,又要求个别性和独特性,同时还需贴近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
此外,中国新闻奖还重视使用先进的报道方式和工具,如多媒体报道和数据新闻等,这种方式更加直观,同时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
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对象则是全球的新闻人员,包括报纸、电视、杂志和新闻网站等,评选分为14个类别,其中不乏一些关乎全球性和社会性问题的报道。
普利策新闻奖要求优秀的新闻报道既要准确、深入,还要新颖、凝练,对公众有启示性,同时还要对社会有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普利策新闻奖评审还将主要评价标准定为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深度、平衡、公正和新闻团队的协作能力。
无论是中国新闻奖还是普利策新闻奖,都奖励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入报道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量,也展示了广大记者们在战略级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些奖项的获奖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同行业人士的范例和启示,它们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新闻状况和趋势,同时提高我们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和敏锐性。
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普遍的打印媒体和电视新闻开始,然后到广泛的数字媒体报纸和社交媒体,新闻报告亦由受众导向的互动形式走向了较为自主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同时又要为新闻的价值和吸引力提供一个创新的方式,这已成为现代新闻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_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_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在新闻报道的领域中,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是顶尖记者们的精心创作,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观点、深入的调查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特点和为什么它们如此引人注目。
首先,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闻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报道,还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记者们通过广泛的采访和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证据,展现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其次,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注重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这些作品通常采用生动、精确和有力的语言,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记者们运用丰富的叙事技巧和描写手法,如个人故事、对话,让报道更具有情感和人情味。
同时,他们还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这些复杂的信息。
此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透露出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承诺。
记者们在选择报道的主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关切。
他们关注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政府腐败等重大议题,并希望通过文章的呈现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更是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的呼声。
最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体现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记者们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尊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们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并致力于避免偏见和偏向。
这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使得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成为权威和值得信赖的报道。
总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因其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精彩写作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这些作品以其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报道,塑造了新闻界的精英形象。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价值和重要性。
让我们珍惜这些卓越的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
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中美文化差异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奖项,它们旨在表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差异。
以下是对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的分析。
首先,两个奖项的评选标准不同。
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主要考虑的是新闻报道的质量、深度、准确性和影响力。
而在中国,中国新闻奖评选时,不仅考虑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影响力,同时也考虑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政治意义等因素。
这说明了中美两国在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上存在差异。
其次,两种新闻奖的评选领域不同。
普利策新闻奖评选范围广,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摄影、插图、音乐等多个方面。
而中国新闻奖主要是评选传统媒体方面的报道。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两国新闻界的发展现状和传统,以及新闻奖本身的定位和意义。
再次,两个奖项评选的对象不同。
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的对象主要是报道和报道机构,而中国新闻奖则主要评选的是新闻工作者个人。
这表明中国对于个人荣誉的重视程度较高,而美国更加强调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机构的介入。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中美新闻奖还存在其他一些差异。
例如,在美国,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报道更加多元化、深度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奖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而在中国,由于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局限相对较多,新闻奖的评选可能更为政治化,最终对新闻产业的发展影响不断缩小。
总之,中美两个新闻奖项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评选标准、评选领域和评选对象,体现了两个国家新闻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的新闻界,并促进新闻报道的交流和发展。
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
方式 ” 类的新闻报道而最终入围解释性报道奖。 他们调查 “成绩 了当地 "$ 家医院的医护质量, 并给这些医院开出了 单” 以帮助消费者作出医疗决定。 从这类报道受欢迎的事 实中, 我们发现, 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并不一定都依赖于新 奇和冲突, 从平常的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挖掘出大量具有 新闻价值的报道。
! “ 新闻揭丑 ” 比。 ” 由普利策拟定的 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
普
利策新闻奖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 其获奖 夫・普利策创立的。自 !"!# 年颁奖以来,
作品 一直 被誉 为 “ 美国 最负 责任 的写 作 和最 优美 的 文 字” , 获得该新闻奖更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我们知 道,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 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 和文化传统。 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 普利策新闻奖集中体 现了美国主流的新闻价值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了第 (( 届 $%%& 年 & 月 ’ 日,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 在本届普利策的新闻奖项中, 《洛杉矶时报 》继去年拿下 ) 个奖项 共有 # 家报社获奖; “ 突发新闻报道奖 ” 之后, 今年又拿下 等 ’ 项大奖, 成为最 大的赢家。综观本届普利策新闻奖的 !& 项大奖 ( 见下 表) , 可以看出他们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 第 .. 届普利策新闻奖奖项分配情况
特写摄影奖 摄影 利比里亚内战 负面 洛杉矶时报 卡罗琳・科尔
二、强调深度报道的重要地位
在西方新闻界,从 $% 世纪 )% 年代起,以解释性报 道、调查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开始兴起。深度报道 不仅揭露丑闻、追踪疑点,更注重系统调查研究社会各 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这类报道往往没有突出的显要性和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中国和国际上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准。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中国新闻界人士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队评选,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编辑、摄影、摄像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品和从业人员。
普利策新闻奖则是国际新闻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1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涵盖了新闻报道、特写、调查报道、照片、评论等多个类别。
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普利策新闻奖一样都旨在鼓励和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提高报道的公信力和质量。
两者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重视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报道主题、手法、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得出对新闻业和社会的启示。
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新闻自由、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不同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报道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些报道关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食安和环保等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些作品采用多媒体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创新性的报道形式也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报道深度。
在报道过程中,获奖作品通常经过深入调查和采访,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大奖
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大奖
普利策奖是新闻界的大奖。
普利策奖又名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现在,普利策奖已成为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评选制度
普利策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中旬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颁奖。
评奖项目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
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参赛资格
普利策奖包括14项新闻类奖项和7项创作类奖项。
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创作类奖项的获奖者则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的例外是历史写作奖,作品涉及美国史的外籍作家具有获奖资格。
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取向
• 奉行客观主义的新闻价值观 • 在美国,最重要的新闻价值 观莫过于客观主义报道了, 这一点在普利策新闻奖获奖 作品中体现得也很明显。美 国的新闻媒介所信奉的客观 性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 为公众的“知情权”服务, 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 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 点的新闻”。
普利策奖突出深度报道的地位
• 深度报道常以总体视角将 重大新闻放在一定社会背 景下,在各种事物的相互 联系中加以报道,探索新 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潜在 的问题。这也是由于普利 策奖主要是报纸类作品奖 项,面对电子传媒高速传 播的挑战,报纸的新闻报 道从时效性转向了深度报 道,从事件性转向了非事 件性报道。
重视新闻作品的个性化
• 美国传媒眼中的“重 大”多以个体为视点, 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 境和生存状态,当面 对一个社会问题,较 多作者选取了以个人 为主的叙述方式,以 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 的社会问题。
本土情节
• 实际上真正关注国际 事务的美国媒体并不 多见,对国内问题的 揭露和抨击是美国媒 体的兴趣所在,而在 国内报道方面,尤以 当地报道居多。
获奖作品主要以负面的调查性报道为主
• 美国新闻把关注天灾 人祸和具体地揭露一 个个社会腐败行为视 为它们的基本使命, 而对国内问题的揭露 和抨击更是美国媒体 关注的焦点。至今, “这就是新闻——— 全是坏消息” 仍为美 国媒体主流报道模式。
面对悲剧报道,凸现人与自然的对立
• 美国记者注重极其仔细地 描摹灾难事实,他们用大 量笔墨赤裸裸地表现灾难 对人的摧残,强烈而直接 地表现人的痛苦、悲惨境 地以及被毁灭的命运。作 品带着冲动的强度和力感, 也带着感情浓烈的宣泄以 及宣泄后的毁灭感,隐藏 着“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 思想”,表达了人对自然 伟力的崇拜与恐惧。
[修改版]2012普利策奖
2012年美国普利策奖详细获奖名单公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于当地时间4月16日公布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此次颁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一些分类奖项空缺,例如今年的社论写作奖和小说类得主都空缺,也是近35年来小说类得主首次空缺。
第96届普利策奖具体名单如下:1 公共服务奖获奖者:《费城询问者报》获奖理由:因其对费城普遍存在的校园暴力的探究授予此奖,《费城询问者报》以有力的书面描述及视频材料详细描述了校园内孩子欺负孩子的现象甚至罪行,激发了改善教师和学生安全的改革。
2 突发新闻奖获奖者:亚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新闻》记者获奖理由:该报记者对一场致命的龙卷风进行了有胆识和魄力的报道,采用社交媒体及传统报道方式提供了实时新闻更新,帮助定位失踪人员,并在电力中断迫使其前往50公里外印刷厂印刷时,仍作出了深度的印刷版。
3 调查性报道奖获奖者:美联社记者马特-阿普佐,亚当-高曼,艾琳-苏利文,克里斯-霍利及《西雅图时报》记者迈克尔J.贝伦斯、肯-阿姆斯特朗获奖理由:美联社记者马特-阿普佐,亚当-高曼,艾琳-苏利文,克里斯-霍利揭露了纽约警方在秘密监视穆斯林社区的日常生活,报道引发了国会调查,并激起了关于国内情报搜集的角色辩论。
《西雅图时报》记者迈克尔J.贝伦斯、肯-阿姆斯特朗揭露了华盛顿州一个鲜为人知的政府部门擅自更换脆弱病人的用药,将便宜但危险的药物替换了安全但稍贵的药物,报道引发了美国全国范围的卫生警报。
4 释义性报道奖获奖者:《纽约时报》记者大卫-科西恩尼维斯基获奖理由:《纽约时报》记者大卫-科西恩尼维斯基以一系列清晰的报道,穿过复杂的法律丛林,清楚地揭露了美国最富裕公民及公司是如何经常钻法律漏洞、如何避税的。
5 地方新闻报道奖获奖者: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的萨拉-加宁及《爱国者新闻》的记者获奖理由:萨拉-加宁及《爱国者新闻》的记者勇敢揭露了涉及前足球教练杰里-桑达斯基的性丑闻。
6 国内报道奖获奖者: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记者大卫-伍德获奖理由:《赫芬顿邮报》记者大卫-伍德对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严重受伤的美国士兵们在身体和情感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历届普利策奖得住1979-2012
历届普利策奖得住1979-2012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获得者将得到10万美元奖金、一份证书和一个铜制奖章(从1987年起,在1987年之前用的是限量发行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像)。
由美国总统颁奖并致辞,在享有盛名的建筑物如白宫、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地方举办颁奖会,印制刊物并举办巡回各国的得奖作品展。
从1979年至2012年已颁给37位建筑师,对于世界上的建筑师而言,获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
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玻璃屋(1949)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卫星城市五支巨塔(1957)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西利历史图书馆(1968)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哥伦布骑士会大楼(1969)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美国国家艺廊东楼(1978)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1983)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Abteiberg Museum (1982)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伊格莱西亚青年中心图书馆(1968)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东京圣玛丽亚大教堂(1987)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1963)1988年第十届奥斯卡·尼麦尔Oscar Niemeyer 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1958)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华特·迪士尼音乐厅(1980)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柏恩芳坦博物馆(1990)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 enturi 美国英国国家美术馆塞恩斯伯里侧翼(1991)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1998年世界博览会葡萄牙馆(1998)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东京体育馆(1991)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柏林法国驻德使馆(2003)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长良川国际会议中心(1995)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Kursaal Palace(1999)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挪威冰川博物馆(1991)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关西国际机场(1994)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英国千禧桥(2000)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第二舞台剧院(1999)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泰特现代艺术馆(2000)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布罗洛湖畔餐厅(1983)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悉尼歌剧院(1973)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蓬桥馆(2008)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旧金山联邦大楼(2007)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Estádio Serra Dourada(1975)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油井大厦(1986)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阿格巴塔(2005)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Therme V als(1996)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2003)2011年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Estádio Municipal de Braga,布拉加(2004)2012年第三十四届王澍Wang Shu 中国[1]宁波博物馆, 中国(2008)迄今为止在33届颁奖中,共有37人获奖。
普利策简介及获奖图片精选
辛迪的小儿子德雷克被查出患有成神经细 胞瘤这种罕见的癌症。为了给儿子治疗,辛迪 放弃了原本发廊和灯具店的生意,全心全意陪 伴在儿子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吉姆· 希勒拍摄的《最后的葬礼》获得本年度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 图片故事的内容是:在通知海军陆战队凯西少尉的妻子有关凯西少尉在 伊拉克阵亡的消息后,海军陆战队贝克少校准备对凯西少尉的遗体进行 最后的检查。贝克少校原以为自己会被派往伊拉克或阿富汗战场,但他 却所领受的任务是他从未想像过的:为他牺牲的战友们安排葬礼。
怀孕妻子站在丈夫的遗体旁
伊拉克士兵的装备——磨破的鞋底
告别战友
苏丹,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皮包骨头, 正在爬向难民援助中心,体力不支累得趴 在地上,背后几米处一只兀鹰盯着小女孩, 正耐心的等待死神降临
2014年普利策 新闻奖获奖图片
肯尼亚梅龙镇广场上的恐怖袭击
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爆炸受害人Jeff的故事
整组作品的拍摄角度平和而真诚, 将个体置于广阔的环境与议题中,却没 有失去对“人”本身的关注
帕特里克-法瑞尔获得了2009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 奖。这些图片报道了艾克飓风和其他飓风给海地造成 的人道灾难。Ike飓风登陆当晚,Patrick Farrell便身处海 地灾害现场,那已经是一个月中第四场袭击海地的风 暴,洪水导致超过800人死亡,至少100万人无家可归。
《洛杉矶时报》的芭芭拉-戴维森将镜 头对准洛杉矶帮会暴力冲突中的无辜受 害者,并凭借这组照片获2011年普利策 特写新闻摄影奖。
这组作品从2007年6月1日开始拍摄,结束于2009 年8月2征时的犹豫,分别 时的依恋,第一次想家,第一次受伤,第一次执行任 务,订婚,前赴伊拉克,纹身,领结婚证…
一名日本摄影记者在报道缅甸暴动时被 打死的照片获得突发新闻摄影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 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 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 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 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2012年4月16日,2012普利策 新闻奖获奖名单公布。
突发新闻图片奖
Scott Ostrom细数割腕后的缝针数。他说,在国外的时候他几经死亡。回国后,在 与女友的一次争执中,他用剪刀刺颈自杀失败,之后用刀割腕,留下了手腕上的伤 疤。
Scott Ostrom与女友在电话中吵架,他的友人在一旁安慰。
Scott Ostrom用拳头猛击墙壁后,站在客厅中陷入恐慌。
Scott Ostrom新家冰箱上的照片,照片上的Scott Ostrom在2003 年新兵训练营毕业礼上,怀抱弟弟,开心的微笑。
Scott Ostrom与他的狗躺在地板上,Scott Ostrom显得精疲力 尽,因为噩梦连连,他无法入睡。
Scott Ostrom在逛街买衣服时与朋友大笑。他受邀去华盛顿参加一个名为 “Great Outdoors America Week谈,他被控三级故意伤害罪,
法新社摄影记者马苏德· 侯赛尼(1981年阿富汗出生)因记录2011年12月6日阿 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的一起自杀炸弹爆炸事件的一幅新闻图片获得此奖。
特写摄影奖:《伊 战士兵Scott Ostrom》《丹佛 邮报》克雷格 F. 沃克。
27岁的美国驻伊 拉克士兵布莱恩· 斯 哥特· 奥斯特罗姆在 经过4年的海外战斗 生涯后,带着严重 的战后应激障碍症 退役回到祖国。 作为第二侦察营 的士兵,他曾两次 被派往伊拉克,患 上了应激障碍症。
Scott Ostrom挑选领带,为第一天上班做准备。
分手时,Scott Ostrom看着女友奋力将床垫搬离他的公寓。
想起那些在伊拉克的可怕记忆,Scott Ostrom借酒消愁。
Scott Ostrom紧张的站在厨房,这是一天恐慌的开始。
Scott Ostrom对健康与未来深感担忧,他说,因为压力和食欲不好, 他的体重减少了45磅。
Scott Ostrom在公寓内看窗外的闪电,他说,我总是为我的所做所为感到罪 恶,我曾是个杀手,我曾乐于当一个杀手,我天生就是一个杀手,而现在, 我想摆脱,我想回到人群中,但是回到人群中,我感觉到罪恶。
Scott Ostrom在老兵医疗中心的药房外等候。
Scott Ostrom在得知公寓申请被拒后,流泪翻看他的服役纪录。
Scott Ostrom想离开公寓,但是女友抢走了他的眼镜,没有眼镜,他什么 也看不清。
一夜无眠后,Scott Ostrom在新公寓的窗边眺望。Scott Ostrom说,他搬家是 因为在原来的公寓有太多的伤心记忆,他被逮捕过两次,在浴室的地板上还有 自杀时留下的血迹,他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但仅仅在搬家两周后,他之前的痛 苦又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