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案4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803f69f12d2af90242e6e3.png)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6、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8ae4a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f.png)
《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血液循环的途径5. 血液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展示血液循环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5.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血液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血液循环相关问题,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绘制血液循环图,能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7e112efab069dc502201e1.png)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c7706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e.png)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1fc0385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70.png)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02f5898bd63186bdebbc11.png)
血液循环一.一.教学目的:1.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2.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3.学习血压的测量方法。
4.4.了解脉博的基础知识以及利用切脉来诊断疾病。
二.二.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三.三.教学难点:1.1.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2.2.血压的测量。
四.四.教具准备:人体血液循环的课件、血压计、袖带、血压计气球,切脉的方式诊断疾病的录像片。
五.五.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探索实践讲述相结合。
六.六.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七.七.教学过程:前两节课我们血液、血管和心脏,我们先简单复习一下,我们先看一下小金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问题,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血液流动的情况?(回答: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的速度快。
静脉管壁薄、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管壁薄、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的血流速度最慢)。
下面我们再观察一下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的结构和连通的血管(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右心房,下面有左右心室,同侧心房与心室连通,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这节课我们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循环途径中成分变化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运用课件学习并回答下面问题:1.1.什么是动脉血?什么是静脉血?2.2.动脉血是怎么变成静脉学的?3.3.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4.4.什么是体循环?5.5.什么是肺循环?6.6.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7.7.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8.8.在体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9.9.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再哪里?10脉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11静脉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12请用图解的方式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同学们讨论并回答问题:回答:1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70b56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1.png)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4f946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8.png)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09de1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8.png)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932c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1.png)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8fe22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6.png)
教案: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血压计、脉搏计、出血护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提问: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血液循环的类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 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有什么意义?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血压和脉搏的重要性、出血护理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血压和脉搏,了解了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意识。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27c4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2.png)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血液循环途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51dbd66294dd88d0d26bba.png)
课题:《血液循环途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三、【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铅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多媒体课件。
2)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图片。
4)《血液循环》学案与课本。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 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看扁鹊切脉图片→学习探测脉搏→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课件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3)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0分钟)→观察课件中两管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课件图片→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上册 14.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14.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 苏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041b2826fff705cd170a1a.png)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2010年09 月总第5 课时课题14.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同学合作完成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法及教具实验法、观察、讨论;显微镜、活金鱼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预习检查1.(1)填写右图结构名称:;;;;9.___________.(2)与8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___,流_________血;与6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流_________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A.右心室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B.右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左心房C.左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D.左心房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右心室、3.体循环是血液由( )A.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循环B.右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主动脉各级动脉右心房的循环C.左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各级动脉主动脉左心完成预习任务A.肺动脉B.右心室C.肺静脉D.上、下腔静脉6、心脏的四个腔中,流静脉血的是()A.右心房、右心室B.左心房、左心室C.右心房、左心室D.左心房、右心室7.下图为有关人体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a]、[c]代表血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b]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则[c]代表肺动脉B.若[b]处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C.若[b]是下肢内毛细血管网,则[c]内流动的是动脉血D.若[b]处代表的是肾小球,则[a]代表入球小动脉8.动脉出血比静脉出血要危险,原因是血液:A.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C.含有更多的白细胞和抗体 D.无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9. 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观察到下列三种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判断A、B、C分别是什么血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6ecf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3.png)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https://img.taocdn.com/s3/m/b0036c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7.png)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血液是如何进行循环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心脏的功能和血液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到达全身各处,再流回心脏的过程。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如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废物等。
3. 巩固练习: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血液循环过程,并请幼儿参与描述。
4. 归纳小结:回顾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其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解法:对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演示法:通过模型或图片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问答法: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描绘血液循环的过程。
作业:请家长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生活中哪些习惯与血液循环相关。
评价方式: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对血液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心脏和血液的模型或图片多媒体资源:动画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过程道具:用于模拟血液流经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小道具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他们将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这个主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可以改进:首先,对于血液循环过程的讲解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幼儿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家庭作业,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https://img.taocdn.com/s3/m/9223da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5.png)
血液循环健康教案大班课题:血液循环的健康教育年级:大班(3-6岁)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知道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
3.掌握简单的血液循环保健知识。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以及血液在身体中的流动过程。
2.保持血液循环健康的方法:教授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包括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锻炼等。
3.血液循环保健知识:介绍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和相关知识,如贫血、高血压等,并教授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血液流动等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视频或动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血液循环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的原理和作用,如用水果和吸管模拟血液流动等。
4.饮食营养表:准备一份简单易懂的饮食营养表,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5.游戏或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血液是怎样在我们身体内循环的。
展示课件或图片,简单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并向学生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2.讲解(约15分钟):用动画或视频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简单而生动地介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等。
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并解答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3.实验(约10分钟):进行简单的实验,用吸管和水果模拟血液流动的过程。
将一片水果切成小块,装入透明容器内,用吸管将果汁从容器底部吸起,演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原理。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讨论(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血液循环不正常会发生什么问题。
带领学生讨论血液循环的常见问题,如贫血、高血压等,并集体探讨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5.保健知识(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健康,如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进行锻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
(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四、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五、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4)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
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
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
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教学收获和体会
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
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
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
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3. 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我国在传统上强调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个体发展、个体成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人更不愿意与人交流,害怕与人分享。
实际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了个人能力所及,合作方能进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之间很难进行合作学习。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不但获得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分歧,客观看待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