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工作时间认定标准探析
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法定标准工作时间法定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每日、每周工作时间的最高限制,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在我国,法定工作时间的设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展开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关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的法定工作时间为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同时,我国还规定了加班工作的相关制度,对于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工作,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过度劳累和超时工作。
其次,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设定对于维护劳动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定每日、每周的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地防止用人单位安排过度的工作时间,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健康。
同时,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设定不仅有利于劳动者个人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并不等同于实际工作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行业或岗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工作时间安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但无论如何,用人单位都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定工作时间规定,不得强迫劳动者超时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设定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环境。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重要性,共同努力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国家对标准工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劳动者⼯作⼀段时间后需要进⾏休息,才能保证⾝⼼的健康,保持继续劳动的能⼒,为了防⽌⽤⼈单位强迫劳动者长时间劳动,国家对劳动者的标准⼯作时间作了规定。
那么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呢?接下来就跟店铺⼩编⼀起来看看具体的规定吧。
⼀、国家对标准⼯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劳动法》对于⼯作时间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具体如下:1、国家实⾏劳动者每⽇⼯作时间不超过⼋⼩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四⼗四⼩时的⼯时制度。
2、对实⾏计件⼯作的劳动者,⽤⼈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六条规定的⼯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3、⽤⼈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
4、业因⽣产特点不能实⾏本法第三⼗六条、第三⼗⼋条规定的,经劳动⾏政部门批准,可以实⾏其他⼯作和休息办法。
5、⽤⼈单位由于⽣产经营需要,经与⼯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作时间,⼀般每⽇不得超过⼀⼩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作时间每⽇不得超过三⼩时,但是每⽉不得超过三⼗六⼩时。
⼆、加班⼯资的计算⽅法1、⽤⼈单位在节假⽇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或⼩时⼯资的300%⽀付加班⼯资;休息⽇⽤⼈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给劳动者安排补休⽽不⽀付加班⼯资,如果不给补休,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或⼩时⼯资的200%⽀付加班⼯资。
2、计算加班⼯资的基数不⼀定是劳动者的全部⼯资。
在确定加班⼯资的计算基数时,劳动合同中对⼯资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所在岗位相对应的⼯资标准确定。
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可由⽤⼈单位与员⼯代表通过集体协商,在集体合同中明确。
⽤⼈单位与劳动者⽆任何约定的,按劳动者本⼈所在岗位正常出勤⽉⼯资的70%确定。
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办法确定的加班⼯资计算基数低于最低⼯资的,则要按最低⼯资计算。
3、计算加班⼯资时,⽇⼯资按平均每⽉⼯作时间21.75天折算,⼩时⼯资则在⽇⼯资的基础上再除以8⼩时。
关于工时有关问题解释(2024年)
关于工时有关问题解释一、国家对标准工作时间是怎样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是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普遍实行的每个工作日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
具体讲,标准工作时间包括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和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两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二、国家对休息日是怎么规定的?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Ho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三、什么情况下可以实行特殊工时制度?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审批后,可以实行特殊工时制度。
四、什么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
在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周期内,具体某一天、某一周的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等。
但是,在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周期内,平均日和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一)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连续作业的职工。
(二)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三)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五、什么是不定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个工作日没有固定工作时限的工作时间制度。
它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劳务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劳务中的工作时间规定工作时间是劳务合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权益。
在劳务工作中,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劳务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和法律依据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开始工作到结束工作的连续时间段。
在中国,国家对于工作时间的规定主要依据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应该不超过每日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二、工作时间的灵活安排1. 加班制度在劳务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或特殊情况的需要,可能需要进行加班工作。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加班工作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或者休假。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加班工作的限度,劳动者的每日工作时间加班不得超过三小时,累计加班不得超过每月三十六小时。
2. 弹性工作制为了适应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劳务中也可以采取弹性工作制度。
弹性工作制度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工作时间的起止时间、工作日的安排和休息日的调整等方式,实现工作时间的灵活安排。
弹性工作制度的实施要遵循合法、公平、公正、利益平衡的原则,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工作时间的管理与保障1. 工作时间记录为了保障劳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用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工作时间记录制度。
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可以通过签到、签退、打卡等方式记录工作时间,确保工作时间的准确记录。
2. 加班补偿对于劳务中的加班工作,用工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者给予相应的休假。
加班工资的支付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不得低于劳动者正常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3. 工作时间的监督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劳务工作时间的监督检查,确保用工单位合法遵守工作时间的规定。
一旦发现用工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时间争议的解决在劳务工作中,如果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对于工作时间存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的方式来解决。
事业单位员工工时管理法律要求
事业单位员工工时管理法律要求在现代社会,工作时间对于员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员工的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要求事业单位对员工工时进行科学管理。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员工工时管理的法律要求进行探讨。
一、工时定义及计算工时是指员工在单位规定的时间内从事工作、接受工作安排和管理的时间。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工时的定义可能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括实际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加班时间。
在进行工时计算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 基本工时: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事业单位的员工通常每周工作40小时。
这是一个基本的工时标准,可以作为计算基准。
2. 工作日和休息日:根据法律的要求,员工有权享受每周至少一天的休息日。
在正常工作日和休息日之间的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3. 加班和调休:当员工需要在规定工作时间之外工作时,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加班管理。
同时,员工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调休时间,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二、工时管理要求为了保护员工的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要求事业单位对员工工时进行合理管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时管理要求:1. 工时记录: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工时记录机制,明确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加班时间。
工时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2. 超时工作限制:根据法律规定,员工的超时工作必须受到限制。
事业单位应当确保员工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的上限,并付出相应的加班费或提供调休机会。
3. 休息时间保障:员工有权享受每天的休息时间,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合理的休息时间,并确保员工能够依法享受休息权益。
4. 年假安排: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员工在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后有权享受年假。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要求,合理安排员工的年假,并确保员工的休假权益得到保障。
5. 加班管理:当员工需要加班工作时,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管理。
加班应当在确保员工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员工也有权获得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机会。
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
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是指根据劳动法和相关规定,在国家层面上对每个劳动者每月工作时间进行限定,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劳动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每个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工时标准。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的参考内容。
1.工时标准的定义和目的: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是指一个法定的、合理的劳动时间范围,用于规范劳动者每月的工作时间。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过度劳动和超时加班,确保劳动者的休息和生活时间,维护劳动平衡和劳动者健康。
2.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标准:国际劳工组织(ILO)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制定和推广了一系列与劳动工时和劳动条件相关的国际劳动标准。
例如,ILO公约第1号规定了每周工作48小时以及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标准。
3.我国的工时标准: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我国的工时标准为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
同时,我国还规定了加班工时、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的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具体限制和要求。
4.加班工时:根据《劳动法》,超出每日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加班工时,简称加班。
加班工时要根据法定工时的标准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通常为小时工资的150%或200%。
5.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工作:根据《劳动法》,劳动者在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工作,应当给予相应的休假或加班工资补偿。
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得到合理保障。
6.特殊行业或岗位的工时标准:针对一些特殊的行业或岗位,根据工作特点和需求,国家可能会对工时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对于矿山、建筑等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工时标准可能会稍有不同。
7.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防止劳动者过劳劳动和超时加班,促进劳动关系的健康和谐。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家法定每月工作工时标准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但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设立的。
工作时间概述
工作时间概述工作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与工作相关的时间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并维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本文将对工作时间的概述进行讨论,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时间。
一、工作时间的种类工作时间通常分为全日制工作时间、兼职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时间。
全日制工作时间是指每天工作八小时,通常在早上9点至下午5点之间。
兼职工作时间则是根据个人需求和雇主要求而定,例如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或只工作几天。
弹性工作时间则是指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自由安排工作的时间。
二、工作时间对生活的影响1.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工作时间过长,人们会感到疲惫和压力增加,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相反,如果工作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工作任务无法完成,效率同样低下。
2.工作时间与工作质量:工作时间的安排也会影响工作质量。
过长的工作时间容易引起疲劳,从而降低工作质量。
而过短的工作时间则可能导致工作任务草率完成,无法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3.工作时间与健康:长时间的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的不适,如颈椎病、眼睛疲劳和心理压力等。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可以保持身心健康。
三、最佳工作时间管理策略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和需求,合理规划每天的工作时间。
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
2.注意时间管理: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和设定优先级来管理时间。
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浪费时间的行为,例如社交媒体的使用。
3.避免加班: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加班,因为过度的工作时间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如果确实需要加班,应该合理安排,做到工作和休息的平衡。
4.积极应对压力:在工作时间中,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必要时采取放松身心的方法,如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以缓解压力。
5.与团队合作: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可以更好地管理工作时间。
合理分工与协作可以减少个人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了解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了解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规定。
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可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使其在工作中保持高效和积极性。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
1. 工作时间的定义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完成工作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包括正常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
正常工作时间是指按照劳动合同或者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工作的时间段;而加班时间是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
2. 正常工作时间的限制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和其他需要连续作业的单位,正常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每日八小时,每周四十四小时。
对于需要连续作业,但由于生产特点无法采取标准工时的单位,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适当增减工作时间。
3. 加班时间的限制劳动法规定,加班时间应当符合公平、公正、自愿、有偿的原则。
即劳动者参加加班工作应当得到补偿,不得强制加班。
对于劳动者在工作日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对于劳动者在休息日、法定假日或者休假日工作的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4. 弹性工作时间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劳动法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弹性工作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劳动者的意愿,可以通过延长每日工作时间,或者将工作日与休息日灵活组合等方式,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但是,弹性工作时间的安排应当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 特殊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法对于需要连续作业或者因工作特点无法使用固定工时制的岗位,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保险金融和餐饮等行业,设有特殊工作时间的规定。
根据不同行业和具体工作的特点,相关法律规定了特殊工作时间的具体要求和管理办法。
参加工作时间如何认定
参加工作时间如何认定在企业管理中,参加工作时间的认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龄、工资待遇以及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
因此,正确认定参加工作时间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参加工作时间如何认定呢?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参加工作时间是指员工首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时间。
这意味着,只有当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正式开始工作时,才能被认定为参加工作。
在这一点上,企业和员工都应当保留好相关的劳动合同、入职通知、录用函等证明文件,以便日后需要进行参加工作时间认定时使用。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参加工作时间认定,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曾经离职再次回到同一用人单位工作的员工,其参加工作时间应当是指员工首次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时间,而不是重新回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
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在进行参加工作时间认定时,要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经历和相关证明文件,做出准确的认定。
此外,对于员工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跳槽的情况,也需要进行参加工作时间的认定。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参加工作时间应当是指员工在各个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时间总和。
这就需要员工在跳槽时,要及时保留好离职证明、入职通知、工资单等相关证明文件,以便将来需要进行参加工作时间认定时使用。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参加工作时间的认定必须要客观、公正、合理。
用人单位在进行参加工作时间认定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不能随意更改或篡改员工的参加工作时间。
而员工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也要认真核对合同中关于参加工作时间的约定,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总之,参加工作时间的认定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员工的工龄、工资待遇以及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
因此,在进行参加工作时间认定时,企业和员工都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及责任的解释
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及责任的解释劳动法是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了关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及责任的规定。
本文将从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工作时间的安排以及工作时间的责任三个方面,详细解释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
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三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中。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一般工作时间不超过每日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对于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弹性安排,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达成一致,并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此外,对于连续工作时间超过四小时的劳动者,应当安排至少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
休息时间不计入工作时间,由用人单位安排,并不得收取费用。
此外,对于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或休假。
工作时间的安排涉及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益平衡。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工作性质和劳动者的意愿等因素,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安排工作时间时,用人单位应当考虑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保障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根据劳动者的个人特点和需求,提供合理的休息时间和休假机会,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益得到保障。
劳动者有权利拒绝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安排,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劳动者加班。
工作时间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相互义务的履行。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规定,不得超时或强制劳动者加班。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时间记录制度,确保工作时间的准确记录和统计。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加强对工作时间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违反工作时间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安排工作时间,并且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或提供相应的休假。
总的来说,劳动法对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及责任的解释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稳定。
通过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法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节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如何界定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
如何界定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的界定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员工劳动权益以及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现代社会,加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加班时间的合理界定却一直备受争议和困扰。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和劳动力需求等角度探讨如何界定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
一、法律法规的界定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劳动法律法规对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在中国《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超过这个时间的工作即为加班,劳动者有权要求加班工资或补偿休息。
而美国《联邦劳工标准法》规定,超过40小时的工作时间为加班,雇主需要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二、企业管理的界定除了法律规定,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也会对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进行界定。
不同行业和岗位对工作时间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需求紧迫的行业,如金融、科技等,加班可能更为常见。
因此,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制度,确保员工了解工作时间和加班的安排。
企业还可以通过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强化工作效率等方式来减少加班情况的发生。
三、劳动力需求的界定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的界定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临时加班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应对突发事件、满足客户需求等。
但是,频繁加班对员工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并可能增加工作事故的风险。
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员工过度加班,并确保员工享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
综上所述,加班和正常工作时间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力需求。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避免员工过度加班,从而保障员工权益和企业运营效率的平衡。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强化员工培训等方式来减少加班情况的发生,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劳动者上班时间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劳动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法律规定入手,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以帮助劳动者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
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法律规定1. 工作时间制度(1)标准工作时间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这是我国劳动者的标准工作时间。
(2)综合计算工时制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劳动者,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
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下,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3)不定时工作制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于因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因素,不能确定固定工作时间的劳动者,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不定时工作制下,劳动者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但应保证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2. 加班工作时间(1)加班时间规定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二小时。
(2)加班工资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工资: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3. 假期工作时间(1)法定节假日根据《劳动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
工作时间有哪些规定的种类
工作时间有哪些规定的种类工作时间又称劳动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和一周内从事劳动的时间。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工作时间规定的种类的相关法律知识。
工作时间的规定种类工作时间的长度由法律直接规定,或由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直接规定。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不遵守工作时间的规定或约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工作时间,又称法定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履行工作义务,在法定限度内,在用人单位从事工作或者生产的时间。
工作时间规定的种类如下:1、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时)是指法律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按照正常作息办法安排的工作日和工作周的工时制度。
我国的标准工时为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每周至少一天休息日。
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2、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度少于标准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即每日工作少于8小时。
缩短工作日适用于:(1)从事矿山井下、高温、有毒有害、特别繁重或过度紧张等作业的劳动者;(2)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3)哺乳期内的女职工。
3、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即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
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4、不定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无固定工作时数限制的工时制度。
适用于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不受固定工作时间限制的劳动者。
如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从事交通运输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等。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又称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以一定时间为周期,集中安排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工时制度。
即分别以周、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什么是标准工时,标准工时制有什么要求
什么是标准⼯时,标准⼯时制有什么要求
在标准⼯时制下,劳动者每天的⼯作时间都⽐较固定,⽤⼈单位不得私⾃延长劳动者⼯作时间。
如果⽤⼈单位违法延长劳动者的⼯作时间,劳动者有权拒绝,若单位强⾏安排,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
关于什么是标准⼯时,标准⼯时制有什么要求,店铺⼩编为您详细介绍。
什么是标准⼯时,标准⼯时制有什么要求
标准⼯时制也称为标准⼯作制,是由⽴法确定每天中⼯作时间长度,⼀周中⼯作⽇天数,并要求各⽤⼈单位和⼀般职⼯普遍实⾏的基本⼯时制度。
标准⼯时,是我国运⽤最为⼴泛的⼀种⼯时制度,在标准⼯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六条、《国务院关于职⼯⼯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每天⼯作的最长⼯时为8⼩时,每周最长⼯时为40⼩时。
并且根据《劳动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标准⼯时制还有以下⼏点要求:
1.⽤⼈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少休息1⽇;
2.因⽣产经营需要,经与⼯会和劳动者协商,⼀般每天延长⼯作时间不得超过1⼩时;
3.特殊原因每天延长⼯作时间不得超过3⼩时;
4.每⽉延长⼯作时间不得超过36⼩时。
以上就是店铺⼩编为⼤家整理的什么是标准⼯时,标准⼯时制有什么要求相关法律问题,如果您还有更多的疑问,可以咨询店铺专业律师,或者直接委托店铺律师帮您摆脱法律困境。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工作时间是劳动法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享有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充分的休息时间。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规定。
一、基本工作时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基本工作时间是指员工每天需要工作的基本时数。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工作日不超过八小时的原则设置员工的基本工作时间。
这意味着员工在一个工作日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然而,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行业的要求,劳动法中可以对基本工作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某些特殊行业和岗位可能需要连续作业或者倒班工作,此时可以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和双方协商,调整员工的基本工作时间,但是仍然需要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二、加班工作时间除了基本工作时间外,员工可能还需要加班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或者应对突发情况。
加班工作时间是劳动法中另一个重要的规定内容。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加班工作。
但对于员工的加班工作时间,劳动法明确规定了限制。
员工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每日三小时,不得超过每月三十六小时。
同时,还需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就餐和休息时间。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如果员工需要长期加班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特点,采取措施保护其身体健康,如调整工作强度、提供必要的休息等。
三、休息时间劳动法对于员工的休息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每个员工每周至少有一天的休息日。
企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员工的休息日,如果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息日,需要在工伤保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补偿。
此外,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应当包括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这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适当分割,但是不能少于每次十五分钟。
四、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除了基本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规定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员工的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正常工作时间标准是指在一定的工作场合和条件下,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和周工作日数,以及相关的休息时间和加班工时等规定。
这一标准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平衡和经济发展。
在中国,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各个行业和企业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管理。
以下将就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包括每日工作时间和周工作日数。
根据中国劳动法规定,普通岗位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周工作日数不得超过五天。
这样的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过度。
对于特殊行业和岗位,如加班工作时间等也有相应的规定,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秩序。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还包括休息时间的规定。
根据中国劳动法,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七日后应当休息一日,每日工作时间超过四小时的劳动者应当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劳动者在受雇用期间,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五小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二十日,法定休息日不得少于四日。
这样的规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保证其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以保持工作状态和生活品质。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还包括加班工时和加班费的计算和支付。
根据中国劳动法,单位组织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加班工资。
对于不同类型的加班工作时间,有不同的加班费率和计算方式。
这一规定旨在鼓励单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加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是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保障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有效实施。
劳动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促进形成公平有序的劳动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
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一、引言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员工需要履行其工作职责和完成所分配的任务的时间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但通常都涉及员工每日、每周和每月的工作时长和休息时间安排。
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对于维护员工权益、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每日工作时间每日工作时间是指员工每天实际从事工作的时间段。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每日工作时间一般为八小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开始,到下午五点结束,中间包含一个小时的午餐休息时间。
然而,在特定行业或特殊工作岗位上,每日工作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医疗护理岗位和紧急救援任务,每日工作时间可能会延长至十二小时,并且存在轮班制度以保障服务的连续性。
三、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是指员工每工作一周内实际从事工作的总时长。
标准的每周工作时间通常是四十小时,即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可能对每周工作时间有所不同的规定。
例如,某些国家允许将每周工作时间延长至四十八小时,但要求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对加班时间进行抵消或支付相应的加班费。
四、休息时间安排休息时间安排是指员工在工作时间之外的休息间隙。
休息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在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中,通常包含每日的午餐休息时间和每周的休息日。
1. 午餐休息时间午餐休息时间通常是每天的工作时间中的一个固定时间段,用于员工进食和休息。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午餐休息时间的长短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午餐休息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
一些公司还可能提供灵活的午餐休息时间安排,允许员工根据自身需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休息的时间。
2. 休息日休息日是指员工每周享有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休息日通常是每周的周末,即周六和周日。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需要连续工作多天的岗位或特殊行业,休息日可能会调整到其他时间,并且与员工的工作时间安排进行轮班。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
正常工作时间标准正常工作时间标准对于个人和组织都至关重要,它可以规范工作行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
本文将从正常工作时间的概念、意义、内容、现状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确立合理的工作时间标准提供参考。
一、正常工作时间的概念正常工作时间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劳动者进行正常生产劳动所需的时间。
它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是组织合理安排和管理劳动力的基础。
正常工作时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劳动力供求、生产效率和劳动保护等因素。
二、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意义1.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合理的工作时间标准可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和健康,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
2. 促进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高。
适当的工作时间可以保持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专注度,避免因疲劳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和错误增加。
3. 维护组织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工作时间标准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员工的团队协作和工作专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内容1. 日常工作时间。
通常指每天的工作时间,法律规定大多以8小时为标准,超过部分需要支付加班费。
2. 节假日工作时间。
包括法定的节假日、延长工作时间和轮班制度安排等。
3. 弹性工作时间。
允许员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以提高工作灵活性和适应个人需求。
四、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现状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规定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采用较为严格的工作时间制度,而欧美国家则普遍采用较为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度。
在一些行业中,加班现象严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过长成为普遍问题,给员工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困扰。
五、建议1.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各国各地区应该加强对于正常工作时间标准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鼓励弹性工作制度。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合理设置弹性工作时间制度,提高工作灵活性和适应性。
标准工作时间
标准工作时间在现代社会,工作时间的安排对于个人生活和工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遵守标准的工作时间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首先,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生物钟和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早上9点到下午5点是大多数人的工作高峰期,因此这个时间段应当被纳入标准工作时间的范围之内。
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性质和员工的个人习惯做出一定的调整,但总体来说,标准工作时间应当尽量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规律。
其次,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定还应当考虑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过长或过短的工作时间都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间隔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对身体和精神的损耗。
另外,标准工作时间的执行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员工需要严格遵守标准工作时间的要求,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要做好工作时间的监督和调整,确保标准工作时间的执行效果。
此外,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定和执行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弹性和个性化需求。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工作时间,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提高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同时,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弹性工作制度或远程办公,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工作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总的来说,标准工作时间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科学地制定标准工作时间,严格执行标准工作时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赢。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为大家在工作时间安排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时间认定标准探析在保障人权、维护劳动者尊严等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里,规定用人单位的标准工时以及超时加班应该向劳动者支付加班报酬等已经成为各国工时立法的通例,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199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修改<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国务院令第174号)将标准工时规定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同时《劳动法》第44条对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该支付加班工资的标准也作了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即按照法律规定,对于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劳动者而言,在标准工时长度以外的工作时间,就有权获得高于标准工时支付标准的加班工资。
然而,何谓“工作时间”?哪些时间应该纳入工作时间的范畴?对此我国法律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
对于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介于实际从事工作和休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时间,例如劳动者工作中的午餐时间、值班时间、待命时间、晨会时间、培训时间、工间歇息时间等,该如何界定,劳资双方的认识完全不同:用人单位往往将这些时间归为休息时间,不将其纳入8小时工作时间制度的构成部分;而劳动者则认为应该属于工作时间,劳动者在8小时工时外处理上述事情的时间,已经构成加班,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工资为由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劳动争议案件,比如,北京市2008年1月至8月劳动仲裁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工资报酬的案件占60%,工资报酬案件中涉及加班工资的占80%,其增长幅度居各类案件之首;深圳市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80%左右是由加班工资引起的争议;苏州市高新区涉及加班工资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30%;湖南省2008年1月11日劳动争议仲裁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工资报酬的案件占40%,工资报酬案件中涉及加班工资的占60%,同比增长50%以上等。
[1]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遇到的首要困惑就是工作时间的判定标准问题,在既没有理论研究可供参考又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仲裁员和法官只能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时间”在相关部门允许的“酌情处理”[2]的基础上自由裁量。
从而导致不同法院对相同事实作出了不同的认定,甚至是同一法院不同法官对相同事实作出了不同认定。
可见如何认定工作时间,其依据什么标准已经成为我国法律界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工作时间的本质(一)从工作时间定义看工作时间的本质我国学者对工作时间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1)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法定限度内应当从事劳动或工作的时间。
”[3](2)“工作时间是职工根据法律的规定,在用人单位中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4](3)“工作时间,是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5](4)“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
”[6]虽然对工作时间的文字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内涵却基本相似:一是从文义上给工作时间作诠释;二是停留在“法律规定”的表象上。
常言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谓“本质”,是指一种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要确定一种事物或一个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整体关系中来考察,才有可能。
众所周知,人在一昼夜、一周、一年等周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量,如果将该时间常量置于劳动关系中考察,劳动者的时间即可分成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两个部分,工作时间越长休息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而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分界点在于劳动者对时间是否有支配权或者控制权,即由劳动者支配或者控制的时间称为休息时间,而受用人单位支配或者控制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关系中捕捉到工作时间的本质并非依“法律规定”,而是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在时间上的权利和义务。
即使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只要符合工作时间的本质,都应当认定为工作时间。
对此,国外相关法律和理论对工作时间的描述可为我们认识工作时间的本质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日本劳动法律认为,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始终处于雇主指挥命令下的劳动,包括工作前的准备和工作后的清理、扫除时间等。
再有,劳动时间,只要无特定的理由,也应包括进入工作场所和离开工作场所这段时间。
”[7]韩国劳动基准法规定,劳动时间“指劳动者在使用者的指挥和监督下提供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务所使用的时间,即劳动时间是从工作开始到终结为止的时间,其中休息时间除外。
”[8]德国劳动法理论认为,“工作时间是指没有工间休息,从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期间。
等待时间也算工作时间;花在单位外的时间,如果是遵照雇主批示而为,也算工作时间。
”[9]虽然各国对工作时间的认识有差异,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诸如“雇主指挥命令”、“使用者的指挥和监督”、“遵照雇主批示”等词句强调了一个界定工作时间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雇主的支配性,或者说劳动者的受支配程度。
这亦如我国台湾学者指出的那样,工作时间“一般系指劳工与雇主指挥命令下‘受拘束之时间’”。
[10]笔者认为,从雇主的支配性角度来归纳工作时间的概念抓住了工作时间的本质,同时工作时间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其内涵表述应力求反映其法律关系所包含的内容。
因此,对“工作时间”可作如下界定: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指示,在用人单位的管理或约束下从事工作或与工作相关的活动的时间。
“在工作时间中,劳动者必须保持随时提供劳务之状态,这种提供劳务给付状态之成立时点为工作时间之起算点,而提供劳务给付状态消灭之时点即为工作时间之终了点。
”[11](二)从工作时间的立法目的看工作时间的本质工作时间作为一项制度纳入法律的调整是世界工人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在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攫取高额利润的最直接手段即为延长工作时间。
“资本的经常趋向是要极力把工作日延长到体力可能达到的极限,因为随着工作日长度的增加,剩余劳动,从而这劳动所创造的利润也同样增长起来。
资本愈把工作日延长,它占有他人的劳动量也愈多。
”[12]资本对利润的贪婪和对劳动者休息权的漠视和践踏,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侵蚀了劳动者的未来。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都不如。
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
同时,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都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力求把整个工人阶级弄到这种极端退化的绝境。
”[13]利益的极端失衡必然导致失利者的抗争,19世纪至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在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也就不足为奇了。
“工会运动发轫之初,抗争目标之一就是工时,最初目标可以说是基于健康理由。
到20世纪初,工时问题才从人性化的角度探讨,然而另一方面也从社会整体利益来考虑,因为工时的缩短,不只是劳动者保留自己家庭生活的时间而已,事实上工时的缩短,还可以是整体劳动力在有计划情形下短缺,以避免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自己形成‘竞卖’现象。
”[14]翻开人类劳动立法的历史不难发现,近代意义的劳动立法主旋律始终是围绕着缩短工作时间展开的。
学界普遍认同的代表近代意义劳动法开端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就是一项由英国议会于1802年颁布的限制工作时间的法律。
该法的主要内容为规定纺织行业童工的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后来范围扩展至女工。
其后各国工人阶级又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进行了一次次的罢工。
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在大罢工后终于获得了8小时工作制的权利。
致力于推动国际劳动标准立法的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通过31号公约,规定和要求批准公约的成员国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
1935年国际劳工组织第47号公约,又把工时缩短为每周40小时。
由此可见,劳动法视角下工时立法的本质是赋予工作时间劳动基准的性质,即通过规定工作时间的上限,确立并保障劳动者休息权,防止雇主无条件侵蚀劳动者的休息时间。
正如我国学者指出的那样,“工作时间属于劳动基准的范畴。
在劳动法理论中,所谓劳动标准(或称劳动基准)有两种:一是作为劳动条件(如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卫生等)水平的标准,二是作为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标准,‘即强行性劳动关系运行规则。
”[15]二、工作时间认定的一般标准基于对工作时间本质的认识,我们可以按以下三个标准来判断某段时间是否是工作时间。
一是目的性。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工作的目的就是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并在用人单位的组织下实现劳动过程。
这也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支付工资的原因。
所以,劳动者是否在工作,首先要看其行为的目的是否是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只有符合目的性要件,我们才可以认为该劳动者是处于“工作”的状态。
二是相关性。
这里的相关性包含两层含义:(1)工作时间应该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
工作内容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在合同约定的岗位进行相应的工作。
虽然缺乏工作内容条款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并且实际用工的时候也可能变更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判断其是否在从事工作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其行为是否与其正常的工作内容相符合。
例如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某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为仓库保管员,但该劳动者在未经合同变更也未经用人单位的同意擅自离开本职工作岗位,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厂区内干起保洁工作,该劳动者用于保洁工作的时间由于与其工作内容无关,不能视为工作时间。
(2)从事与工作相关的其他活动。
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示或者允许下从事工作的时间,也是劳动者作为换取劳动报酬代价的债务履行时间。
如果劳动者从事的活动属于与履行劳动给付义务具有高度关联的附随性活动或者属于用人单位受领劳务给付应该协助的范围,那么劳动者用于这些活动的时间因为与工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应该纳入工作时间的范畴。
“相关性”可以用于甄别工作开始前的着装、机器检查、晨会等花费的工作准备时间以及工作结束后的整理、淋浴、清洗等花费的时间是否属于工作时间。
据此考察,一般而言,工作前的机器检查、着装、晨会时间,工作完成后的收尾时间,应当被认定为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