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结构
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它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用。
关键词:各类型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协调
1、课程结构的概述
人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成果,主要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平衡、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等。基于课程平衡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重点去研究。所以,对于构成课程结构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下面我们先来逐一了解:
1.1 课程结构的层次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人们在面对并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中,建立起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更新和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宏观课程结构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制约---制约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制约课程内容的领域的划分。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更新问题。其次,它受到学科分类与课程内容
分类之间整合的制约---制约学习领域和科目领域的划分。这就是课程设置与课程框架的问题。
中观课程结构,是一个处于开辟和发展中的领域。目前,人们已经从课程类型和课程平衡等方面,深入开展课程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认识成果。更多的有关中观课程结构的情况和问题,还等待人们去挖掘和深入研究。
微观课程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具体知识点的安排与具体环境因素、媒体成分和学习活动细节等的相互关系。微观课程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计教育与课程领域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的所有因素,要想从总体上进行研究和把握机会是不可能的,只能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
1.2 课程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开设的学习领域和科目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相互联系方式,表现为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在教育领域,课程内容历来以教学材料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使用,而且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所以,人们所秉持的课程内容观有“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学习经验取向”三种。
1.2.1 课程内容就是教材
这种取向把课程内容看做是事先规定好了得东西。这就意味着是学科专家预先决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教师、学生和其他教学中的偶然性因素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状况在现实中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最明显的是,
教材里规定的课程内容不能良好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而,这种取向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到各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与学得内容,从而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1.2.2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的观念,向“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观念发出了挑战。一些课程工作者把科学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它关注的不是学生呈现的是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但是,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而无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这样就容易让只关注表面上的热闹活动,而忽略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从而偏离学习的本质,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表面现象。
1.2.3 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原本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一个常用的术语,是指课程内容既不等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只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各种情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但是,这种取向把课程内容看做学习经验,而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心理体验,这就增加了课程研制者研究的难度,容易造成课程内容受学生支配的状况,结果必然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以上三种取向都有合理的因素,但也都有其明显的缺陷。实际上,教材、学习
活动和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而要进行全面考虑,权衡利弊,致力于形成既可以反应社会生活,又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还能丰富学习经验的课程内容和转化机制。
1.3 课程设置
课程平衡依赖与课程设置的活动和状况。“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科目或主题,根据一套预订准则而有机结合在一起,意在恰当地覆盖整个学习领域。”每种课程设置(curriculum frameworks)。均有潜力既为科目设计提供一种结构,也为接踵而至的这些科目的课程研制提供一种理性的和政策的背景。如果说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诸要素及其关系,那么课程设置就是宏观的课程结构,就是组成课程的科目或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就课程规划而言,课程设置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和聚焦点。在一定意义上,课程设置既是一种控制和导向的工具,也是激发创造灵感和活动的动力。
在国外,一份课程设置文件通常由“基本原理或理论基础”“课程领域的范围和因素”“课程领域内各个科目的广泛目的和目标”“教学设计指南”“内容”“教与学原则”“科目评价指南”“科目认证和颁证标准”和“课程领域的进一步开发”等项目组成。内容与结构的关系状态,是考察和处理课程平衡的一个基本维度。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制约课程内容。而历史上看,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动态性的,大致存在“从内容到结构”和“从结构到内容”两种关系的模式。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常常是先更新课程内容,再重新建新课程结构,属于“从内容到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先更具社会需要重新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再根据儿童心里发展规律、学科逻辑、哲学理论以及课程设置传统等因素来划分和组织这些新的课程内容,形成一定的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