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丑猫 结合现实谈谈对心灵残疾的理解

丑猫 结合现实谈谈对心灵残疾的理解

丑猫结合现实谈谈对心灵残疾的理解一、简介心灵残疾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障碍或问题,导致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异常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心灵残疾涵盖了多种疾病和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本文将围绕丑猫的外貌和内心丑陋与心灵残疾之间的通联展开探讨,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阐述。

二、丑猫的外貌与内心丑陋1. 外貌的丑陋丑猫的外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动画、漫画和文学作品中,丑猫的形象往往以丑陋、畸形、狰狞为特点,外表常常充满了遭受伤害和痛苦的痕迹。

这种外貌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压抑感。

2. 内心的丑陋除了外貌的丑陋,丑猫的内心也常常被描述为扭曲、憎恶和沮丧。

由于遭受到外界的排斥和歧视,丑猫的心灵深处充满了伤痛和苦涩,很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三、丑猫与心灵残疾的通联1. 社会排斥与孤独丑猫所经历的社会排斥和孤独正是许多心灵残疾患者所面临的现实。

社会对外貌和行为的标准往往给予了排斥和歧视,导致病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加重了内心的负面情绪。

2. 自我接受与自尊重建丑猫在外貌和内心都经历了严重的伤害和挫折,需要进行自我接受和自尊重建的过程。

心灵残疾患者也需要面对自己的问题,努力实现自我接受和自尊重建,摆脱困境,重新认识和接纳自己。

3. 理解与支持丑猫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心灵残疾患者也同样需要获得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四、现实中的心灵残疾与丑猫的启示1. 放下偏见,给予关爱社会对于心灵残疾患者往往存在偏见和歧视,需要更多的人能够放下偏见,给予关爱和理解。

正如丑猫最终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和关爱一样,心灵残疾患者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 培养积极心态,勇敢面对困难丑猫的成长过程中,虽然遭遇了很多坎坷和挫折,但最终通过坚持和积极的态度克服了困难。

心灵残疾患者也需要培养积极心态,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寻求治疗和帮助。

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案例分析——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情感教育,往往会被忽视。

现今,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更偏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外在层面的关注,而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变化、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等内在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关键词:班级管理;情感教育;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或是一些学习的经历,我们发现造成一些学生对学校、教师、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于自己的班集体缺乏归属感,自豪感。

他们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

这种根源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缺乏情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胜枚举,关于家庭方面,笔者就不在赘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育中情感教育不可小觑。

一、案例介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教学是老师的主要任务,但不是全部,班级管理是重要的一部分,曾经我遇到一位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经验丰富,所以,在了解他对于班级管理方面的观点,使我深受触动,尤其是情感管理。

就我的体会,以以下两个方面结合案例来谈一谈体会。

(一)尊重下的情感教育A老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对待班级管理有自己的见解,因为A老师从五年级接管该班,对于学生也是新老师,所以老师除了认真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对学生的了解上,他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利用上操的楼道,午饭的时间,打扫卫生的时间,似乎是蜻蜓点水,随口一问,可是学生的性格或是问题也是在此暴露。

班里“戴口罩的男孩子”,他身体不好不能出去玩,还时常在空气不好的时候带上口罩,平时不爱参与班级的活动,上课也是干自己的事,听课状态不是很好,有时他的白口罩成了他的保护罩,空气不好戴口罩,不想说话也偷偷带上自己的口罩。

教师考试案例分析

教师考试案例分析

教育案例分析1.有这样一名数学教师: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

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的。

但报纸,他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不看。

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

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

对此,他很不解。

请从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的角度评价该老师的做法。

(1)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受不同的信息。

尤其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从课堂外接受到的信息往往要比在课堂上接受到的还多。

而材料中老师的行为等同于闭门造车,因此,“他的教学很一般”。

(2)20 世纪后期,教育终身化的思想被提了出来,教育技术也日趋现代化。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教师更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美国康乃尔狄克州有一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八代子孙共600 多人。

爱德华一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

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 人当了大学校长,100 多人当了教授,14 人创建了大学和专科学校,60 多人当了医生,100 多人当了牧师,75 人是军官,80 多人成了文学家,1 人担任过副总统,1 人担任过大使,20 多人任议员,18 人成为报社、杂志社的主编或负责人。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2)优良的遗传素质为该家族成员的成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并提供了发展可能性,但可能性还不等于现实。

遗传素质只能为该家族的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仅仅具备这样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

(3).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发展的优先权;良好的教育条件,能顺利发展他们的才能;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力量、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这些都有利于该家族后代的成才;另外,家族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

态度决定高度(主题班会)

态度决定高度(主题班会)
认知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情感是对事物的情感反应,行为则是行动的倾向。
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和 决策。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 功或失败,影响人际 关系和职业发展。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 高个人和团队的绩效 。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反作用于态度 。
通过改变态度,可以改变行为,进而 改变结果。
果。
不断学习的态度
不断寻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保 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工作 和挑战,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环境和需求。
04
如何改变不良的态度?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自我反思
定期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发 现不良态度并及时调整。
详细描述
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珍惜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 光,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也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 它们使你成长和坚强。
06
总结: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影响行为
积极的态度能够激发个人的积极 行为,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态度决定结果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挑 战,取得更好的成果。
接受批评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 承认自己的不足。
观察他人的态度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照 自己的态度,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寻求帮助和支持
寻求心理咨询
如果自己无法摆脱不良态度,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参加培训课程
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学习如何改变不良态度,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 调节能力。
对他人有同理心

案例分析——精选推荐

案例分析——精选推荐

案例分析1、⼩明是个3岁零3个⽉的孩⼦,⼗分活泼可爱,⽗母很喜欢他。

可令其⽗母不解的是:⼩明⽆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

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

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想好了再去⾏动,可⼩明却常常做不到。

⼩明⽗母时常为此⽽烦恼。

试问⼩明⽗母的态度和⾏动对吗?请从⼉童思维发展的⾓度分析⼩明的这⼀类⾏为,并为⼩明的⽗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1)⼩明⽗母的态度和⾏为是不对的。

(2)幼⼉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的直观⾏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动,⾏动的⽬的性、计划性很差。

⼩明正处于幼⼉初期,他的⾏为正好符合这⼀特征,因⽽是正常的。

⼩明⽗母不了解幼⼉初期思维的这⼀特点,提出了过⾼的要求,⼩明是很难达到的。

(3)对⼩明⽗母的教育建议:①依据⼼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初期思维发展的特征;②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③循序渐进提出⾏动⽬的性和计划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时机进⾏思维能⼒的培养。

2、贝贝穿了⼀条粉红的外套,上⾯有很多⼩的珠珠和亮⽚组成的图案,她没事做的时候就⽤⼿剥,我发现后阻⽌了好⼏次,就怕有意外发⽣,所以特别的关注她。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了,吃过午饭后,先吃完的孩⼦们开始了⾃由活动,当我正忙于帮助⼏个吃饭慢的孩⼦时,突然有个⼩朋友告诉我:“⽼师,贝贝把⼀个珠珠塞到⿐⼦⾥了。

”我赶忙让⽣活⽼师照顾⼏个没吃完饭的孩⼦,马上跑过去。

这时的贝贝神情有些紧张,嘴巴张开在呼吸,从她的眼神⾥看出孩⼦很害怕,急于求助。

1、如果发⽣幼⼉⿐腔异物时,我们要让孩⼦改⽤⼝腔呼吸⾯向有光亮的地⽅,令其抬起头并⽤⼿指将⿐尖向上推起,⽤⼿电筒照射即可看到异物,此时不可⽴即拿镊⼦钳夹,以防异物被推向⿐腔深处,对于年龄稍⼤⽽⼜听话的孩⼦,可⽤⼿指压住健⿐孔,令其低头并做擤⿐涕的动作,异物即可随⽓流冲出⿐孔,或是部分露出⿐腔,露出⿐腔的异物属圆形且表⾯光滑,可⽤⼤拇指压迫患侧⿐翼,将异物挤出⿐腔。

行为信息的例子

行为信息的例子

行为信息的例子篇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4)态度的隐藏性(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4)个人性格的影响(5)行为的影响(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④转化性⑤模仿性(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态度与行为作文

态度与行为作文

态度与行为作文
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态度和行为这个有趣的话题。

老实说,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就像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

不过,它们又有着微妙的区别和关联。

我们从态度说起吧。

态度不就是我们内心对某人某事的一种评判或看法吗?比如对于学习,有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觉得知识改变命运;也有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对学习怀有厌恶态度。

你看,态度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情绪。

可是光有态度还不够,对吧?我们的行为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就拿学习来说,即使你对它怀有再好的态度,如果从不去实际去学习,那一切也就白搭了。

所以我们的行为就像态度的一个实践和体现。

老实说,有时候态度和行为之间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矛盾和悖论。

比如有人对环保满怀热情,可实际行动上却做得很一般;又比如有人对某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私下里却对指手画脚。

这就是态度与行为可能出现的分歧之处了。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态度和行为最好是相互统一的。

正面积极的态度才能滋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像一棵树,态度就是根须,行为就是枝叶果实。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阳光积极、乐于助人的好人。

态度和行为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连体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
爱。

保持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拥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吧!。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

那么,在现实中,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影响彼此的,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看看态度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

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结合案例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结合案例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结合案例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摘要】在刑法学领域中,如何从主观要件上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一直富有争议。

为作区分,首先应从两者定义出发,对其进行文理性的基础解释,以涵盖认识因素、意志特征、外在表征以及对客观条件的要求四个方面;其次,应综合上述四方面对认识因素做进一步补充,提出两者的要点区别即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认识程度;进而试图探求出两者各自的识别要素;最后结合两者的特征和区分对一些案例进行辨析。

【关键词】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认识因素;放任;轻信一、问题的提出案例: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1]我认为本案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属于间接故意。

下面我将从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两者本身出发,对照由此引出的三个方面并结合其他案件来对该案件进行分析。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基础区分(一)认识因素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意志特征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即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

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他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轻信能够避免即意味着不希望)而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三)外在表征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行为人虽然没能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

而在间接故意中,不以是否采取一定的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为判断。

(四)客观条件过于自信的过失对行为人有客观条件要求,即要求行为人有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和条件。

即如果行为人的自信没有任何客观依据,其行为必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则不属于过于自信过失,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论述案例分析题附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论述案例分析题附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论述案例分析题附答案一、论述题1. 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其建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它即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也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3分)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3分)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

(3分)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3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2.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3分)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3分)(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分)(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3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3. 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所谓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也要对他们导之以行,使学生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

(4分)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2分)(2)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分)(3)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2分)(4)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

(2分)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4.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消费者行为学》终结性网考机考2套题库及答案十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消费者行为学》终结性网考机考2套题库及答案十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消费者行为学》终结性网考机考2套题库及答案十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消费者行为学》终结性网考机考2套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消费者的人格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自尊心。

高自我监控的人的行为表现为()。

【答案】对外界信息敏感2.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被称为()。

【答案】选择性注意3.根据体液说,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的气质类型是()。

【答案】多血质4.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

【答案】听觉编码5.只有相等单位而没有绝对零点,根据()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别,还可以知道它们相差多少。

【答案】等差量表6.空巢期Ⅱ阶段的消费者表现为()。

【答案】消费日趋理性,决策慎重,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购买习惯7.()是指人们从宣传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到对绿色消费的自觉服从和主动追求的过程,是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约束。

【答案】绿色消费意识8.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被称为()。

【答案】初级群体9.在网络营销中,不适宜采用的价格策略有()。

【答案】撇脂价格策略10.关于负需要的正确表述是()。

【答案】自我知觉理论12.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消费者态度改变模型认为,要说服消费者发生态度改变,需要经历的首个阶段是()。

【答案】注意13.在影响人们绿色消费的诸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收入14.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被称为()。

【答案】性格15.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社会判断理论的典型表现就是()。

【答案】选择性扭曲二、多选题(共10题,共10分)1.在理论上,网络上可以销售任何形式的实物产品,但事实远非如此。

案例分析题e

案例分析题e

1.沫沫今年三岁了,她最喜欢吃冰激凌。

有一次因为天冷,妈妈没有给沫沫买冰激凌,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爸爸给了她一块巧克力糖,沫沫立刻又笑了起来。

又有一次,她看见隔壁家的小朋友哭了,也跟着哭了起来。

根据材料,试分析学前儿童情绪的开展趋势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根本策略。

【参考答案】趋势:(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不断社会化。

策略:(1)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开展作用极大;(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4)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2.学期过了一半,晨晨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

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小学好不好,他的答复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

晨晨觉得还是上幼儿园好……结合案例,谈谈应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答案】(1)明确并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主要矛盾①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②幼儿园入学准备的教育对策。

(2)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减缓两者之间的教育坡度①调整观念;②体制方面保持沟通与衔接关系;③让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工作保持衔接关系,相互靠拢。

3.某省建设厅出台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规定: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男、女厕位宜合理分隔,以后普通幼儿园新建、迁建都应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规划。

人们对此看法不一,幼儿园小朋友“嘘嘘〞该不该分开呢?请结合材料分析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开展阶段。

【参考答案】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

4.小强在幼儿园里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出现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躲着他。

教育行为分析案例分析

教育行为分析案例分析

教育行为案例分析问题一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这位教师拿学生撒气,态度不好的行为加以评析。

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情绪不稳定,把个人生活琐事中引发的不佳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带到了职业活动中2该教师婚姻生活不美满,不良情绪无处排遣,便选择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发泄的突破口,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

这种意识和行为,反映出其思维的偏差和心态的扭曲。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对教师而言,生活不如意、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

是否善于调节自已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本无可非议,但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在教育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已的感情,必须把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马卡连柯以自身的行动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

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问题二:请分析该案例中教师朝学生的行是否正确,为什么?为避免类似的现象发生,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答案:1该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张老师缺乏基本的人格修养,讽刺、挖苦学生。

2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很深刻的影响。

有时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类似上面的事件在学校中时有发生,而且由此可能造成各种不利的后果。

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其后果对教师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性格比较偏激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切莫当众挖苦、讽刺、打击学生。

③强化法律意识,既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应该对学生的权利构成伤害。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读后感。

《态度和行为》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
故事和案例,深刻地阐述了态度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让我对他人的态
度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态
度和行为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影响。

有的人因为积极的态度和正
确的行为而取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则因为消极的态度和错误的行为
而一事无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心情不好,导致态度消极,这对我自己
和他人都是不利的。

因此,我开始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学会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我相信,只有通过积极的
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除了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我也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要给予他人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通过阅读《态度和行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做出正确的行为,同时也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拥有积极态度和正确行为的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讲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社会规范与法治意识:介绍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的引导作用,强调法治意识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3.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公民素养,关注社会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社会的基本概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2. 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现象,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4. 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是否合理等。同时,我还会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关注的是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

消费者行为研究有助于理解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以及他们的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为实际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首先,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评价或看法,包括积极或消极的观点、信念、情感等。

消费者的态度可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态度模型包括认知一致性理论、理性决策模型等。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决策时追求认知的一致性,即希望自己的决策与自身的态度相一致。

该理论认为,当消费者的态度与实际购买行为不一致时,消费者会感到不舒服,进而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达到一致性。

因此,对于市场营销活动而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宣传,使消费者的态度与产品或服务保持一致,从而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是基于理性的考虑,他们会评估各种因素,比如产品特性、价格、品牌声誉等。

在这种模型下,消费者的态度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且会通过比较不同选项的利弊来做出决策。

在实际营销活动中,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清晰的产品信息和合理的价格,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

此外,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到态度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特征、社会和文化因素、信息和沟通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个体特征包括个人的性格、动机、兴趣爱好等,这些特征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偏好和购买决策。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社交性的产品,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安静的产品。

因此,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消费者的个体特征,精准地定位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或产品,将有助于提高购买率。

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习题及答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作业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感觉2.记忆3.意志4.个性5.气质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A.行为方式B.生活方式C.学习方式交往方式2.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A.意志特征8.情绪特征C.态度特征D.理智特征3.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A.理智特征B.情绪特征C.态度特征D.意志特征4.个性倾向性包括()。

Λ.能力C.兴趣D.信念5.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已经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然后分析记录,判断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被称为()。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量法D.访问法7.我们把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称为()。

A.气质8.性格C.能力D.心理8.在有关个性的理论中,由弗洛伊德及其学生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A.社会学习论B.个性类型论C.心理分析论D.特质论9.有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朗气蓬物、愉快欢乐之中,有人经常处于精神萎靡、抑郁清沉、闷闷不乐之中,这是性格的()。

A意志特征B.态度特征C.理智特征D.情绪特征IO.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孤僻胆小、行动迟缓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抑郁质三、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常常扮演下面哪些角色()A人际角色B决策角色C操作员角色D信息传递者角色2、下面哪几项属于A型性格的主要特点()A生活节奏通常很快B对很多事情的速度感到不耐烦C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D充分放松而不感内疚3、人们常说的社会知觉过程中的可能偏误有()A第一印象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印象4、常说的态度的三成分是指()A认知成分B行为成分C情感成分D决策成分5、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以下层面()A生理需求B自我实现需要C尊重需要D安全需要E社交需要F爱和归属需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五、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六、2.思维的分类有哪些?七、3.个体的意志品质主要有哪些?八、4.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旅游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旅游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习题答案第1章绪论【引导案例解析】从案例可以看出,在旅游过程中,游客有“吃得可口,住得舒适,玩得开心,旅途安全,购物实惠,被尊重”等等心理需要。

作为旅行社,应正确理解并认真对待旅客正常的心理需求,在旅游产品设计、旅行接待服务等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和调整,尽可能地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

一、思考题1.简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旅游活动的特征。

【答题要点】原因: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发生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旅游需要和动机、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年龄大小、社会地位所属群体等都对游客决策外出旅游产生影响。

特征: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都具有旅行与逗留、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或非就业性等特征。

2.什么是旅游产品?其主要特征有哪些?【答题要点】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和设备向游客提供满足其特定的需要的服务项目。

作为旅游商品的服务具有生产、销售和消费三位一体的特性。

作为旅游产品的服务同时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互补性和缺乏所有权性等6种基本特征。

3.什么是心理学?其实质是什么?【答题要点】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

心理并不是人所独有的,动物亦有心理。

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通过对动物心理的研究以及共性的量化分析,将规律性的研究结果放回到人类社会做检验。

而那些经过检验的理论就形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具有自觉能动性;心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4.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答题要点】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三个方面:游客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因此,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心理学特别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实验法;评价法。

5.结合实际谈谈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答题要点】研究旅游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旅游学研究体系,更好地分析旅游活动和解释旅游行为;旅游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旅游心理学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心理依据;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建设和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企业员工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

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

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

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

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

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

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

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验造成的。

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的支持。

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

在多数时间里,社会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

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误。

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

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很外向,但你在另一些场合中却发现她沉默少语,或者一位更熟悉她的人告诉你她的确有些内向,你就要改变你的判断。

人们在加工社会信息时十分注重效率,他们总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完成信息加工,这就避免不了会发生许多错误。

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态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强度、成分、方向等等因素,这些构成在对行为的关系上作用是不同的,有研究认为态度不是与行为无直接关联,而因为态度是一个积累和强弱的过程,当态度强度达到域限,则自然容易引起相应的行为。

同样,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对于行为的作用也不一样。

1. 态度强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表达的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可能某两个人的判断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强——弱”程度可能不同,则可以说这两个人态度相同,而态度强度不同。

而同样的态度,强度大的更容易引发相应的行为。

Fazio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态度强度决定了态度是否被激活,进而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并且这种强度决定了这种驱力是否进一步引发相应行为。

他发现与经验相关的记忆形成的态度容易提取,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时间间隔要短。

所以他认为可提取性强的态度是行为的影响因素。

而这种可提取性就是态度强度的一个指标。

态度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很多,其中归纳的比较全面并且普遍接受的是七因素说,影响态度强度的七个因素是:(1)重要性;(2)可接受性;(3)坚实的知识;(4)细节的呈现;(5)确定性强,记忆容易提取;(6)评价的极端性;(7)不冲突。

如果这些强度够强烈,则会引发一定的行为,并且相应的行为不易改变。

并且这些态度强度对行为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态度的强度不仅直接与行为相关联,同时也可以作为态度的方向性和行为之间的中介,态度越强烈,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研究还是延续了态度强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也有大量的实验支持了态度强度对行为的直接关系,因此这个理论成为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中另一个较好的理论。

2.态度的成分与行为的关系
关于态度的研究,还有关于其成分的说法,即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但是关于这两种成分的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

有的研究认为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各自独立的,有的则认为态度这两种成分是交叉影响的。

因此关于态度的这两种成分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也就错综复杂。

Farley等人的研究是分别研究这两种成分对于行为的影响,情感性指导下比认知指导下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高。

而Schleicher等人的研究则针对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对行为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是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作为态度(工作满意感)和行为(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我们可以看到当态度的情感与认知成分一
致的时候,工作满意感与行为的相关程度低;而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不一致时,态度和行为不一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当态度认知和情感成分发生矛盾的时候,是不能用来解释接下来的行为的。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

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

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

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

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

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

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