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申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摘要】小肠檀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相致残率。

大多数小肠檀阻的患者,阜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模阻导筐,可以缓解病情。

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近年来,有关小肠模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真诊断与治疗。

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结果相结论,依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系统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制定了《小肠模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供相关专业的医生学习与参考,期望高助于提高我国小肠梗阻的总体诊治水平。

小肠模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旺门停止排气排粪。

病情变化快,鉴别诊断困难,如诊治延误或不当,则后果严重。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螺旋CT等辅助检查设备的升级,小肠模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重症监护和小肠j咸压等技术,以及抗生素和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应用,使小肠梗阻导致的病死率大幅降低。

在当前专科细分的趋势下,||面床上仍然存在诊疗策略不适当和过度依赖影像诊断的问题。

一、小肠梗阻的诊断推荐意见1: 明确小肠模阻的分类是诊断与治疗的基础(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2: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小肠梗阻初步诊断的临床依据(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3: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对小肠槌阻的诊断高重要参考价{直(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4:血D号L酸盐和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判断急性肠损伤的指标,又才排除肠绞窄再重要价值(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号)推荐意见5:腹部X线立卧位平片和超声检查对肠模阻初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6:平扫或增强螺旋CT作为小肠梗阻的首选诊断检查(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7:MRI作为CT不适用时和鉴别小肠黠膜炎性病变的重要替代检查(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8:水溶性造影剂检查对明确小肠模阻的部位和程度有重要意义(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二、小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推荐意见9:小肠檀阻的非手术治疗的策略和原则(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0:生长仰素可改善小肠模阻症状提高非手术治疗效身在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1:肠檀阻导筐j咸压效果优于鼻胃筐,可提高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2: 水溶性造影剂可减轻肠壁7..K肿,提高非手术治疗效果(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3:营养治疗能改善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预后(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4:菌君羊移植能恢复肠道菌群紊乱,改善麻痹性或假性梗阻等患者的治疗效果(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号)推荐意见15: 术后旱期炎性肠檀阻,推荐非手术治疗(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6: 慢性假性肠模阻推荐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的治疗策略(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三、小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推荐意见17: 开通小肠模阻绿色通道和建立多学科团队,是提高急诊手术疗效的保证(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8: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可以提高小肠模阻急诊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9: 绞窄性小肠梗阻明确诊断后立即手术治疗(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20:腹腔镜微创手术可作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术式选择(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21: 克罗恩病合并小肠梗阻的患者,应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制定综合的手术策略(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22:腹茧症井发小肠檀阻推荐粘连松解联合肠排列术(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23:放射性肠损伤合并小肠模阻的建议手术治疗(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解读PPT课件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解读PPT课件

家庭护理和社区康复服务
家庭护理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如协助患 者翻身、拍背、排痰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社区康复服务
加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为患者提供便捷、连续 的康复服务。包括定期随访、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 ,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肠短路吻合术
优点是能够恢复肠道连续性,同时避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缺点是 可能导致盲袢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
围手术期管理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 况及手术耐受性;纠正水、电解 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肠道准备等。
术中操作
遵循无菌原则,轻柔、细致操作 ,减少组织损伤;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关腹前仔 细检查,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及遗
03
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根据恶性肠梗阻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了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等在内的详细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
选择。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为开 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提供理论支持。
国内外治疗现状与挑战
现状
国内外对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但治疗效 果及预后差异较大。
挑战
恶性肠梗阻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需要多学科协作。同时,缺乏统一的 治疗规范和指南,导致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恶性肠梗阻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等全身症状。

恶性肠梗阻专家共识(54页)

恶性肠梗阻专家共识(54页)

重要观点

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姑息治疗,重视患者的 感受

对原来认为外科治疗是首选的观点有所转 变,趋向更谨慎地采用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尤其是阿片类和奥曲肽药物治 疗的选择有重要地位

内容

MBO的决策 MBO的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梗阻的内镜治疗 恶性结直肠梗阻的内镜治疗 药物对症治疗
内容

MBO的决策 MBO的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梗阻的内镜治疗 恶性结直肠梗阻的内镜治疗 药物对症治疗
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

胃出口梗阻(GOO)和近端小肠梗阻
腹腔、盆腔恶性肿瘤:胰腺癌、远端胃癌、胆囊 癌、胆管癌、卵巢癌 腹腔外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
用于胃和小肠近段梗阻治疗的内镜技术

植入自张性金属支架(SEMS)来解除 梗阻,缓解患者的症状 经皮行胃造瘘(PEG)引流术

*适于预后不佳、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
循证医学
—— 内镜治疗的优势

支架植入技术的成功率 > 90%,支架植入后恶心、呕 吐的缓解率和耐受经口进食的成功率大于75% [1-4]
内镜下支架植入技术能缩短胰腺癌继发胃出口梗阻患 者的住院时间,减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5,6] 内镜术后开始经口进食的时间短于胃肠旁路手术 [5,7]
MBO 手术治疗小结:
应更加慎重地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只对某些有 选择的MBO患者有益

MBO 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选择等并无定论,存在高 度的经验性和选择性


手术存在很多禁忌 -手术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消除肿瘤,降低肿瘤负荷是手术的首要目标,对患者生
存预期、生活质量的判断尚缺乏客观标准

恶性肠梗阻的整合治疗

恶性肠梗阻的整合治疗

1石汉平「陈永兵「饶本强,2王昆华J丛明华,4李苏宜J陈俊强,6巴一 J束永前,'沈琳J李薇,10陈子华,“江志
伟,12刘明,13于世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C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临床营养 科/肿瘤代谢与营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北京100038 ; 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胃肠与疝外科,昆明650032 ;3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 瘤医院综合科,北京100021; 4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合肥230031 ;5广西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530021;6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国家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 床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60;7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南京210029;8北京 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北京100142; 9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长春130021 ;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 科 长沙410008;1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全军普外研究所,南京210002;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 院普外科,哈尔滨150001 ;1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武汉430030)
关键词:肿瘤;恶性肠梗阻;综合治疗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 1 SHI Han-ping, * CHET? Yong-bing, 1 RAO Ben-qiang, * WANG Kun-hua, 3 CONG Ming-hua, 4LI Su-yi, 5 CHET? Jun-qiang, 6BA Yi* 7SHU Yong-qian, 8 SHEN Un, 9 LI Wei, 10 CHEN Zi-bua, 11 JIANG Zhi-pei, 12 LIU Ming, 13 YU Shi-ying; Chinese Society of Nutrition Oncology 1 Department c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Clinical Nutrition,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International Scienco and Technology Coogeration Base for Cancer Metabolism and NutrOioo/Deeartment eg Oncolog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 Beijing 100038, China; ; DepaO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and Hernio Surgery, /e First /ffiaamP Hospital 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2, Yunnan, China; ; Deeartmenis o General Surgery, National Cancer Ce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pal, Chinese Academy o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o Medtal College, Bering 100021, China; ; Depa/rnent o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Treatmeet o Cancer, Proincial Hospital /ffiliamp i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 230031, Anhui, China; 5 Deeagmeni o GastrointesPnal Surgery, t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 Guangxi Meeical Unaerspy, Nanning 530021, Guangxi, China; 6 Tianjin Medical UniversPy Cances Institute and HospPo/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d Center for Cancer, Tianjin's Clinical Researd Center fos Cancer, Ke, Laioratorg o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Tianjin Medcal Unwersity, Tianjin 300060, China;7 Depagment o Oncology, i/c FirsP Afm Hospital o Nanjing Medical Unwersity, Nanjing 210029, Jiangsp, China;8 Depa/ment o Gastroenterology, Beijing Cancer HospPo/ Beijing 100142, China; 9 Cancer Center, te Firsp Hospital o Jin ^1X11)^/, Changchun 130021, Jilin, China; w Depa/meni o Gastrointestinal Surger,, Xiangy Hospital Central Souti Unwersity, Changsha 410008, Hunan, China;11 Deeartmeni o Gastrointestinal Surger,,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 Nanjing MHUot/ Command, PLA, Nanjing 210002, Jiangsu, China; 12 Depa/meki I General Surger,, the FourO AOc^P Hospital I Harbin Meeical Univer811,,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China; 13 Cancer Center I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eical Colleee, Huazhong UniversP/ I Sciencc and Tec0nology, Wuhan 430030, Hubei, China

最新晚期癌症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晚期癌症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019/3/13
26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鼻胃管引流(NGT)

NGT仅推荐用于需要暂时性减少胃潴留的MBO 患者。长期使用NGT仅限于药物治疗不能缓解 症状而又不适于行胃造瘘手术的患者。NGT可 产生严重明显不适感,引起鼻咽部刺激、鼻软骨 腐蚀、出血或换管或自发性脱出等并发症。
2019/3/13
7
恶性肠梗阻的诊断: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腹部平片:重要,方便,经济! 腹部CT平扫:推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胃肠造影:有助于确定梗阻的位置和 范围以及伴随的胃肠运动异常,推荐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2019/3/13 8
恶性肠梗阻的诊断要点:
恶性肿瘤病史;既往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
22
2019/3/13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补液量 必须注意权衡补液疗效和补液可能导致
的不良反应。研究显示,每日肠外补液量>1 L者, 可显著减轻恶心症状。但是补液过多可能导致 胃肠道分泌量增加。一般每日补液量为1~1.5 L。
2019/3/13
23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补液成分 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均
晚期癌症合并肠梗阻治疗 的专家共识
2019/3/13
1
恶性肠梗阻:
晚期癌症病人合并肠梗阻,简称恶 性肠梗阻(MBO),是消化道和妇科晚期 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研究显示,对 于不能手术解除的恶性肠梗阻,采用合 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9/3/13
2
恶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
2019/3/13 24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要点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要点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要点摘要恶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终末期事件,20%的肿瘤最终发展为恶性肠梗阻。

然而,恶性肠梗阻患者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恶性肠梗阻的诊疗路径、治疗策略、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治疗能否获益等均是需要探索性的课题。

中国抗癌协会组织多位在恶性肠梗阻诊疗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就恶性肠梗阻的定义、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治疗原则和方法、疗效评价进行讨论,重新定义恶性肠梗阻,总结恶性肠梗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恶性肠梗阻"多学科会诊、分级诊疗、整合治疗和精准强化"治疗策略,明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并对恶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对提高恶性肠梗阻规范化治疗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恶性肠梗阻(MBO)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终末期事件。

2007年,MBO国际会议和临床方案委员会明确MBo诊断标准:临床确诊为肠梗阻;屈氏韧带以下梗阻;腹膜转移;不可治愈。

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成立恶性肠梗阻学组,将"不可治愈"修订为"难以治愈”,意在强调MBO并非不治之症。

1恶性肠梗阻流行病学MBO在晚期肿瘤中的发生率为5% ~ 43%,以卵巢癌发生风险最高(5% ~51 %)、胃肠肿瘤(10% ~ 28%)次之;MBO原发癌中,结直肠癌(25% ~ 40%)、卵巢癌(16% ~ 29%)和胃癌(6% ~ 19%)为前三大癌肿。

2恶性肠梗阻病理、生理MBO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小肠梗阻占61 %、大肠梗阻占33%、小肠和大肠双梗阻占20%,一段肠梗阻占20%、多段肠梗阻占80%,梗阻部位以回盲部、乙状结肠、结肠脾曲和小肠粘连于盆腔最常见。

肠梗阻、营养不良和肿瘤进展三个恶性循环是MBO进展主要病理特征。

3症状和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容易对MBO作出诊断。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进展恶性肠梗阻是指恶性肿瘤引起的肠梗阻,通常是妇科恶性肿瘤以及结直肠癌晚期并发症。

患者因不能进食导致恶病质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治疗及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恶性肿瘤;肠梗阻;治疗;护理恶性肿瘤所致的肠梗阻简称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指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

尤其多见于晚期结直肠癌(4%~24%)、卵巢癌(5%~42%)和胃癌(30%~40%)患者[1]。

患者因不能进食导致恶病质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治疗和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护理重点综述如下。

1 恶性肠梗阻的分类及表现恶性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可由肠腔外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压迫或肠道原发肿瘤堵塞肠腔、肿瘤沿肠腔环形浸润缩窄等引起。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而引起,或为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慢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性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主要的病理过程表现为:肿物阻塞肠道使肠内容物不能或部分通过,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对水电解质的吸收能力下降,同时肠壁表面积增大,肠腔内液体分泌进一步增加,形成了分泌-扩张-分泌的恶性循环。

随着梗阻时间延长,肠壁缺血水肿,使血管活性肠肽分泌(VIP)增多,VIP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促进肠道分泌水电解质.增加肠内容物,导致肠道梗阻更加严重,梗阻肠腔内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肠壁血流障碍,充血水肿,最终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

另一方面,肠梗阻时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毒素入血,可引起严重感染和中毒性休克。

肠梗阻患者最终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 诊断MBO的诊断标准依据《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年):①恶性肿瘤病史。

②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解读PPT课件

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解读PPT课件
增强信心和勇气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肠穿孔
由于梗阻近端肠管高度 扩张,肠壁受压过久, 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坏
死穿孔。
腹膜炎
肠内容物经穿孔处外溢 至腹腔,引发腹膜炎。
休克
严重情况下,患者可出 现感染性休克或低血容
量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
肠梗阻导致长时间无法 进食和消化,可能引发
多器官功能障碍。
预防措施建议
及时治疗肠道疾病
对于肠道炎症、息肉、肿瘤等疾病, 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导致肠梗 阻。
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难消化食物的摄 入,保持肠道通畅。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 便秘和肠梗阻。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肠道问题。
THANKS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 能减少治疗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
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解除梗阻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保守治疗措施
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轻肠道负担,缓解梗阻症状 。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生长抑素等药物,控制感染,促进肠道 功能恢复。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恶性肠梗阻 中应用
胃肠减压技术操作规范
胃肠减压器的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规格 的胃肠减压器。
放置位置与时间
确保胃管或肠管放置位置准确,留置时间合 理,以达到有效减压的目的。
减压效果评估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减压 方案。
灌肠技术操作规范

恶性肠梗阻诊疗共识护理课件

恶性肠梗阻诊疗共识护理课件

营养支持主要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提 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患者的生 命体征。
03
恶性肠梗阻的护理与康复
术前护理
01
02
03
心理护理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 导,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
肠道准备
术前2-3天开始进行肠道 清洁,减少肠道内的细菌 数量。
营养支持
对营养不良的病人进行营 养补充,提高手术耐受性 。
护理经验分享
01
02
03
04
经验一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肠梗阻症状。
经验二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守 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
经验三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抵抗 力。
经验四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 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深入研究恶性肠梗阻的 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02
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 准确性和及时性。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监测病人的心率、血 压、呼吸等指标估,采 取适当的止痛措施,如使 用镇痛泵或口服止痛药。
引流管护理
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 况,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 性质。
康复指导与随访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 食物向半流质食物、软食和普食
03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 训,提高护理质量。
04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为恶性肠梗阻的诊疗提 供更多循证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病理
病因
恶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是肠道恶性肿 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其他原因 包括肠道粘连、肠道炎症等。
病理
肠道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直接阻 塞肠道,或通过淋巴结转移、腹腔转 移等方式引起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的治疗晚期癌症病人合并肠梗阻又称为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消化道和妇科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由于无法去除病因这些病人的治疗面临着风险与挑战,病人不仅要承受呕吐、腹痛、腹胀、无法进食等病痛的折磨,而且可能还要承受因放弃治疗,或持消极态度所致的精神痛苦。

研究显示,对于不能手术解除的恶性肠梗阻,采用合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的认识和处理与国际治疗现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得相关MBO治疗进展方面的知识及临床诊疗手段。

1. 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情况据国外文献报道,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

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鉴于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消化道肿瘤的首位,胃癌并发MBO的比例可能更高)。

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和33%),>20%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

卵巢癌并发MBO占癌性小肠梗阻的50%,占癌性大肠梗阻的37%。

2.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类型(1) 机械性肠梗阻:这是MBO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病理亚型包括:肠腔外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腹腔或盆腔粘连、放疗后纤维化等所致;肠腔内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癌引起的息肉样病变、肿瘤沿肠腔环形播散所致;肠壁内占位MBO,如皮革肠(intestinal linitus plastica)MBO。

(2)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以及由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尤多见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肠梗阻(CIP)、副癌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3.临床表现MBO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定期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 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 发情况。
随访监测规范化
随访时间安排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 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监测和管理。
监测指标选择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 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指标,以便全面评估患者 病情和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选择
在小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上,专家们对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时机存在 不同看法。
学术观点交锋
诊断手段准确性
关于诊断手段的准确性,有专家指出腹部触诊受到诸 多因素影响,如动物体型、肠管位置等,因此其准确 性有限;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在经验丰富的兽医手 中,腹部触诊仍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小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 气排便。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 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腹部X 线平片、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诊断小肠梗阻。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腹部疾病。
新型诊断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内镜技术
通过内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病变情况,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同时, 内镜技术还可以辅助治疗,如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等。
03 治疗策略与方案选择
保守治疗措施
禁食禁水
减少肠胃负担,帮助肠道恢复功能。
诊断标准明确化
临床表现
小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呕吐 、腹胀和停止排气排便等;体征上可 能出现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等。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

大多数小肠梗阻的患者,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梗阻导管,可以缓解病情。

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近年来,有关小肠梗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其诊断与治疗。

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依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系统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制定了《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供相关专业的医生学习与参考,期望有助于提高我国小肠梗阻的总体诊治水平。

小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粪。

病情变化快,鉴别诊断困难,如诊治延误或不当,则后果严重[1]。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螺旋CT等辅助检查设备的升级,小肠梗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重症监护和小肠减压等技术,以及抗生素和生长抑素等药物的应用,使小肠梗阻导致的病死率大幅降低。

在当前专科细分的趋势下,临床上仍然存在诊疗策略不适当和过度依赖影像诊断的问题。

一、小肠梗阻的诊断推荐意见1:明确小肠梗阻的分类是诊断与治疗的基础(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小肠梗阻分类方式主要有病因、血液循环障碍与否、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4种分类方式。

依据病因,可将小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小肠梗阻、动力性(麻痹性)小肠梗阻、血运性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的小肠假性梗阻4类。

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又可归纳为肠壁因素(肿瘤、炎性肠病、憩室和放射性肠损伤引起的肠管狭窄)、肠腔外因素(肠粘连、疝和肿瘤)及肠腔内病变(异物或粪石等)3类。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并发症防治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切口感染、 腹腔感染、肠瘘、肠梗阻等,采取积 极的预防措施,如严格无菌操作、合 理应用抗生素、保持引流通畅等。
疗效评价与随访观察
疗效评价
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如病人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排气排便正常, 影像学检查显示梗阻解除,则可认为治疗有效。
呕吐
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低位小肠梗阻呕吐出 现较晚。
腹胀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 位小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
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
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尤其 是高位小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段内尚存的粪便和气体 ,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
影像学检查
1 2 3
腹部X线平片
是诊断小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可见气胀肠袢和气 液平面。
腹部CT
可进一步了解正常脏器和病变组织间的解剖关系 ,对小肠梗阻病因、部位、程度及有无肠绞窄的 判断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对小肠梗阻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作为首选检 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01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提示感染或应激状态。
意义
共识的制定对于规范小肠梗阻的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共识的推广 和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小肠梗阻诊疗的整体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02 诊断
临床表现与体征
腹痛
小肠梗阻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 或上腹部。
征象。
治疗原则
禁食、胃肠减压、补液 等保守治疗为主,必要

恶性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

恶性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版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简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对于常规手术无法解除梗阻及去除病因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的恶性肠梗阻,患者不仅要承受呕吐、腹痛、腹胀、无法进食等病痛的折磨,而且可能还要承受因放弃治疗,或持消极态度所致的精神痛苦。

研究显示,对于不能手术解除的恶性肠梗阻,采用合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调研发现,国内临床医师对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的认识和处理与国际治疗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临床医师迫切需要得到晚期癌症MBO治疗进展方面的知识及临床诊疗指南。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主要针对无法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或手术难以获益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合并MBO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MBO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MBO提供诊断、治疗的参考意见,提高MBO患者的生活质量。

概述1. 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情况国外文献报道,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

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鉴于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消化道肿瘤的首位,胃癌并发MBO 的比例可能更高)。

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和33%),>20%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

卵巢癌并发MBO占癌性小肠梗阻的50%,占癌性大肠梗阻的37%。

2. 恶性肠梗阻的病因明确病因对MBO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MBO病因可分为癌性和非癌性两大类。

(1) 癌性病因:癌症播散(小肠梗阻常见)和原发肿瘤(结肠梗阻常见)造成的梗阻。

恶性肿瘤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可能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化。

恶性肠梗阻的诊疗和治疗

恶性肠梗阻的诊疗和治疗

发病情况
国外文件报道,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 肠梗阻旳发生率为5%~43%。最常见并发肠 梗阻旳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 肠癌(10%~28%)和胃癌(30%~40%),鉴于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消化道肿瘤旳首位,胃癌 并发MBO旳百分比可能更高)。
发病情况
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和33%), >20%旳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步受累。卵巢癌并 发MBO占癌性小肠梗阻旳50%,占癌性大肠 梗阻旳37%。
补液
补液量 :研究显示,每日肠外补液量>1 L者,可明显 减轻恶心症状。但是补液过多可能造成胃肠道分泌量 增长。一般每日补液量为1~1.5 L。
补液成份 :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均为常 用补液制剂。高张溶液提升血浆渗透压,增进利尿, 并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选择性使 用高张溶液,克制体液潴留旳恶性循环。
定义
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见于腹部疝嵌顿、粘连性肠梗
阻、肠扭转、肠肿瘤、小儿肠套叠、肠蛔虫团 等。 麻痹性肠梗阻:见于全身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腹部严重感染如腹膜炎,腹部大手术后、水与 电解质紊乱等。
定义
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简 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旳 肠道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旳常见并发症。
药物治疗(止痛药物)
阿片类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吗啡、芬太尼等 强阿片类镇痛药。对于无法口服用药旳患者, 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或吗啡皮下、肌肉或静 脉注射。哌替啶因镇痛作用时间短,其代谢产 物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故不推荐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旳临床用药应遵照WHO癌症疼 痛治疗指南,规范化、个体化用药。另外,对 于未明确病因旳肠梗阻患者,应注意使用阿片 类药可能影响病情观察和手术决策。

必备癌性肠梗阻国内外指南共识探索综述

必备癌性肠梗阻国内外指南共识探索综述

必备癌性肠梗阻:国内外指南、共识、探索、综述导读在肿瘤代谢支持治疗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潮涌般出现、抗肿瘤药物治疗认识不断深入、多种特色癌性肠梗阻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柔性融合诊疗技术”能为癌性肠梗阻病人康复带来更多临床获益..目前癌性肠梗阻治疗上没有定规癌性肠梗阻的确切定义应涵盖由胃肠道原发肿瘤、系膜或盆腔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瘤导致的完全或不完全肠道梗阻..由于梗阻部位及程度、是否伴复发转移、全身状况好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差异甚大;且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行为和可变的治疗反应;这些特点在癌性肠梗阻患者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在治疗计划制定上学科跨度较大;既要解除梗阻;又要兼顾肿瘤治疗;让病人最大获益;这考验着临床医生的肿瘤专科技能、知识更新、多学科协作及综合实力..而不可治愈的肿瘤患者往往希望从某项治疗措施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甚至治愈的希望;两者形成巨大反差..迄今为止;林林总总研究数十年;结论仍然为:目前治疗无定规现就目前能够对临床思路有所参考的指南、共识、进展以及我们的探索总结如下..内容之一内容之二内容之三内容之四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一、概述恶性肠梗阻MalignantBowelObstruction;简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此共识主要针对无法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或手术难以获益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合并MBO 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讨论..1、MBO发病及病因晚期原发或转移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常见原发肿瘤为卵巢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小肠梗阻50%~61%较大肠梗阻33%~37%常见;>20%MBO同时发生大肠和小肠梗阻..MBO病因分为癌性和非癌性两类..癌症侵犯和播散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主要原因..非癌性病因所致MBO占3%~48%;也是功能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引起MBO的非癌性病因包括:手术或放疗后肠粘连、低钾血症、体弱衰竭所致粪便嵌塞等..2、MBO病理生理变化肠道内液体分泌-吸收平衡破坏是MBO的关键性病理生理变化..MBO导致肠道扩张;水电解质吸收障碍;肠液分泌进一步增加及肠道异常不协调蠕动..MBO一旦发生“分泌-扩张-分泌”;“扩张-分泌-运动”恶性循环;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MBO临床表现..3、临床表现及诊断MBO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其临床表现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MBO诊断要点包括:1恶性肿瘤病史;2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3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4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5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X线腹部平片检查是诊断肠梗阻常用检查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腹部CT扫描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二、治疗1.治疗总则治疗目标: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个体化姑息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疾病的阶段、预后、进一步接受抗肿瘤治疗的可能性、全身状况以及患者意愿;决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和其他姑息治疗..2.手术治疗MBO手术治疗的指证、方法选择等并无定论;存在高度的经验性和选择性..手术治疗仍然是MBO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证..仅适用于机械性梗阻和/或肿瘤局限、单一部位梗阻;并且有可能对进一步化疗及抗肿瘤治疗获益的患者..对于经过选择的适当患者;手术可以达到最佳的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Zoetmulder等的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受益的患者中;手术治疗的无梗阻生存略优于药物治疗..但是;对一些不适于进行手术治疗的MBO患者;手术不但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负担;应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控制症状..研究显示;手术治疗的症状缓解率42%~85%;并发症发生率为9~90%;死亡率9%~40%;复发率10~50%..1手术治疗目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次要目的是延长生存时间..2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疼痛等缓解的程度;生活质量;能够经口进食;能够接受固体食物;肠道功能恢复程度;术后肠梗阻持续缓解>60天等;生存时间;多数学者认为;术后生存时间>60天;可以作为姑息手术治疗有效的标志之一..3手术治疗适应证:粘连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局限肿瘤造成的单一部位梗阻;患者对进一步化疗可能会有较好疗效化疗敏感者;4手术治疗绝对禁忌证:近期开腹手术证实无法进一步手术;既往腹部手术显示肿瘤弥漫性转移;累及胃近端;影像学检查证实腹腔内广泛转移;并且造影发现严重的胃运动功能障碍;触及弥漫性腹腔内肿物;大量腹水;引流后复发..5手术治疗相对禁忌证:有腹腔外转移产生难以控制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腹腔外疾病如广泛转移、胸水;一般情况差;营养状态较差如体重明显下降/恶液质;明显低蛋白血症;高龄;既往腹腔或盆腔放疗..6可选择的手术方案:松解粘连;肠段切除;肠段吻合;肠造瘘..3.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不使用减压装置或在使用胃肠减压装置的同时;控制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症状..药物种类:止痛药主要为阿片类镇痛药、止吐药、激素类药及抗分泌药..用药要点: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个体化..大多数MBO患者不能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最好经中心静脉置管给药;可选择皮下注射、经直肠或舌下途径给药..1止痛药1阿片类药作用机制:阿片类药物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阿片类止痛药是控制MBO腹痛最有效的药物;对持续性疼痛和绞痛均有效..药物及应用:可根据病情选择吗啡、芬太尼等强阿片类止痛药..对于无法口服用药的患者;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或吗啡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因镇痛作用时间短;其代谢产物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故不推荐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的临床用药应遵循WHO癌症疼痛治疗指南;规范化、个体化用药..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时;应该重视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防治恶心呕吐、便秘等药物不良反应..此外;对于未明确病因的肠梗阻病人;应注意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影响病情观察和决策手术..2抗胆碱药作用机制:外周胆碱能受体阻滞剂;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抑制蠕动..药物及应用:抗胆碱类药物包括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抗胆碱类药物可用于阿片类药物单药控制不佳的腹部绞痛..抗胆碱类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性不良反应如失眠和欣快较阿片类药物低..2止吐药1促动力药作用机制:加强胃和上部肠道的运动;促进胃蠕动和排空;提高肠内容物的通过率;同时也具有中枢性镇吐作用..药物及应用:药物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适用于肠梗阻早期、不完全性梗阻..由于促动力类止吐药可能会引发腹部绞痛;故不推荐用于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2中枢止吐药作用机制:通过作用于与呕吐反应相关的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达到中枢性镇吐作用..药物及用药:根据病情选择神经安定类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丙氯拉嗪等;或抗组胺药;如茶苯海明、塞克利嗪..3激素类药地塞米松常用于止痛或止吐治疗的辅助用药..但由于用糖皮质类激素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MBO治疗使用激素时需要权衡其利弊风险..4抗分泌药物1抗胆碱药物作用机制:外周胆碱能抑制剂;抑制胃肠道腺体分泌..药物及应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与抑制平滑肌蠕动的作用相比较;抗胆碱类药物对胃肠道腺体分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由于抗胆碱药具有抑制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因此即使无腹部绞痛的MBO也可以选择使用抗胆碱类药物..抗胆碱类药物可引起口腔干燥、口渴等不良反应.. 2生长抑素类似物作用机制: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抑制胰腺、胃肠道的内、外分泌;抑制多种胃肠道激素释放;通过减少胃肠道分泌调节胃肠道功能;降低肠道运动、减少胆道分泌、降低内脏血流、增加肠壁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有效控制MBO的恶心、呕吐症状..在早期MBO患者生长抑素类似物还可能通过抑制MBO 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分泌-扩张-运动活动恶性循环;从而逆转MBO..药物及应用:奥曲肽善宁及长效奥曲肽善龙 ..奥曲肽可以有效控制MBO的恶心、呕吐症状;其作用优于抗胆碱药物..在MBO早期;奥曲肽与促胃肠动力药物联合使用;可能逆转MBO恶性进展..奥曲肽与促胃肠动力药、中枢止吐药物等药物联合用药安全有效..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与抗传统抗胆碱药物相比;奥曲肽能更好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减少胃肠道分泌量..对于丁溴东莨菪碱治疗失败的上部肠道梗阻、奥曲肽仍然有效..同时早期联合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不仅可缓解症状;而且可协同促进肠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逆转肠梗阻..长效奥曲肽为奥曲肽的第二代剂型..长效奥曲肽单次肌肉注射;每月一次..长效奥曲肽用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持续稳定;克服了奥曲肽作用时间短、必需每日注射、注射间期药物浓度波动的缺点..长效奥曲肽可以更有效地持续控制MBO症状;增强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Matulonis等研究证实;奥曲肽短期治疗有效的MBO患者;换用长效奥曲肽;可以安全有效地维持症状的持续缓解..长效奥曲肽推荐用于奥曲肽治疗有效、预期生存期>1个月的MBO患者..4.其它治疗1补液补液适用于存在脱水症状的MBO患者..MBO患者的口干、口渴症状有时可能与静脉或口服补液量无关..口腔护理和反复吸吮冰块、液体、或涂唇膏等措施;可能减轻口干、口渴症状..补液方法:静脉或皮下输液..静脉补液方法长期应用给患者带来不适和不便;因此长期静脉补液仅适于有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与静脉输液相比较;皮下输液具有方便、安全、有效和费用相对低廉的优点;可以在家中使用;是无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可靠选择..补液量:必须注意权衡补液疗效和补液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研究显示每日肠外补液量>1L者;可显着减轻恶心症状..但是补液过多可能导致胃肠道分泌量增加..一般每日补液量1000~1500ml/日..补液成份: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均为常用补液制剂..高张溶液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利尿、并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以选择性使用高张液体抑制体液潴留的恶性循环..经皮下输液补钾需要密切监测..有文献报道;轻度低钾患者经皮下输液方式补钾;其氯化钾浓度范围为10~40mmol/L..经皮下输液补钾的安全性数据尚不充足..2全胃肠外营养TPNTPN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或者恢复患者的营养;纠正或预防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症状..TPN在MBO治疗中的作用存在争议..TPN一方面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另一方面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不必要的住院时间..TPN不应作为MBO患者的常规治疗;仅选择性用于某些MBO患者肿瘤生长缓慢、可能因为饥饿而非肿瘤扩散而死亡的患者..Cozzagliao 等研究结果显示;TPN适用于KPS评分>50%;而且预期生存时间>2个月的MBO患者..3自张性金属支架自张性金属支架选择性用于十二指肠或直肠梗阻的患者;禁用于多部位肠梗阻和腹腔病变广泛的患者..该治疗费用高;在MBO的应用价值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谨慎选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自张性金属支架可以使梗阻的肠腔再通;术后可能进食少量的食物..自张性金属支架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局部疼痛、肠出血和肠穿孔..4鼻胃管引流NGTNGT仅推荐用于需要暂时性的减少胃潴留的MBO患者..长期使用NGT仅限于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而又不适于行胃造瘘手术的患者..NGT可产生严重明显不适感;引起鼻咽部刺激、鼻软骨腐蚀、出血或换管或自发性脱出等并发症..5胃造瘘胃造瘘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法缓解呕吐症状的MBO患者..慎用于既往多次腹部手术;肿瘤广泛转移;合并感染的患者..慎用于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及出血风险的患者..胃造瘘方法包括手术胃造瘘和内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PEG..PEG创伤小;是首选的胃造瘘方法..83~93%胃造瘘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明显缓解;胃造瘘及间歇减压后;还可允许患者少量进食;让患者“恢复”胃肠道的积极功能状态;从而避免使用NGT及其导致的身心痛苦..我们的探索。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治疗方面的新策略与技术
手术治疗
0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肠切除吻合术、短路手术等
,强调微创手术的应用。
非手术治疗
02
包括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营养支持、抗感染等,重视多学科
协作治疗。
介入治疗
03
如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
治疗选择。
患者管理与教育
疼痛管理
合理应用镇痛药物,提高患者舒适度。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促进了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小肠梗阻诊治水平的不断 提高。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加强临床研究
推动技术创新
进一步加强对小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探索 更为有效的诊治方法和手段,提高患者的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积极推动医学影像技术、手术技术等的创 新与发展,为小肠梗阻的诊治提供更多更 好的技术支持。
专家共识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规范诊治流程
专家共识对小肠梗阻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规范,包括诊断方法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手 术方式的选择等,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供指导建议
专家共识针对小肠梗阻诊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建议,为临床医 生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术交流
通过共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国内外 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小肠梗阻 诊疗水平的共同提升。
适应临床需求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 的积累,对小肠梗阻的认识不断深入 ,需要制定适应当前临床需求的诊疗 规范。
小肠梗阻概述
定义
小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 小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引起的临
床综合征。
诊疗技术创新
不断推动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 高诊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版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简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对于常规手术无法解除梗阻及去除病因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的恶性肠梗阻,患者不仅要承受呕吐、腹痛、腹胀、无法进食等病痛的折磨,而且可能还要承受因放弃治疗,或持消极态度所致的精神痛苦。

研究显示,对于不能手术解除的恶性肠梗阻,采用合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调研发现,国内临床医师对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的认识和处理与国际治疗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临床医师迫切需要得到晚期癌症MBO治疗进展方面的知识及临床诊疗指南。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主要针对无法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或手术难以获益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合并MBO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MBO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MBO提供诊断、治疗的参考意见,提高MBO患者的生活质量。

概述1. 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情况国外文献报道,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

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鉴于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消化道肿瘤的首位,胃癌并发MBO 的比例可能更高)。

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和33%),>20%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

卵巢癌并发MBO占癌性小肠梗阻的50%,占癌性大肠梗阻的37%。

2. 恶性肠梗阻的病因明确病因对MBO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MBO病因可分为癌性和非癌性两大类。

(1) 癌性病因:癌症播散(小肠梗阻常见)和原发肿瘤(结肠梗阻常见)造成的梗阻。

恶性肿瘤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可能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化。

(2) 非癌性病因:如术后或放疗后可出现肠粘连、肠道狭窄及腹内疝,年老体弱者粪便嵌顿。

非癌性原因所致的MBO发生率约占MBO的3%~48%。

即使是已知存在恶性肿瘤病灶的MBO患者,也需要考虑非癌性病因导致MBO的可能。

3.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类型(1) 机械性肠梗阻:这是MBO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病理亚型包括:肠腔外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腹腔或盆腔粘连、放疗后纤维化等所致;肠腔内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癌引起的息肉样病变、肿瘤沿肠腔环形播散所致;肠壁内占位MBO,如皮革肠(intestinal linitus plastica)MBO。

(2)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以及由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尤多见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肠梗阻(CIP)、副癌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4.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恶性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局部和全身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肠道内液体分泌—吸收平衡破坏是肠梗阻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

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分泌消化酶、胃肠液、电解质等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人体消化腺每天分泌入肠腔的液体总量约8000 ml。

肠梗阻发生后,肠腔内液体积聚在梗阻部位,导致梗阻近段肠腔扩张。

积聚的胃液、胰液、胆道分泌物进一步刺激肠液分泌。

肠腔扩张,肠壁变薄,肠道对水电解质吸收的能力下降;同时肠壁表面积增大,肠腔内液体分泌量进一步增加,形成分泌—扩张—分泌的恶性循环。

尽管肠道运动不能使肠内容物通过,但肠道仍然持续不协调蠕动,这进一步加重肠梗阻近端肠道的扩张。

梗阻肠道的“扩张—分泌—运动”活动引发了MBO 一系列临床症状(图1)。

梗阻肠腔内压增高,导致肠壁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淤血,肠壁充血水肿。

随着病情进展,肠壁动脉血运受阻,动脉内血栓形成,肠壁坏死、穿孔。

肠壁充血水肿还可导致前列腺素(PG)、血管活性肠肽(VIP)等炎性因子分泌增多,从而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进一步加剧肠腔内液体的积聚。

同时,肠梗阻部位的炎性反应还可引起肿瘤水肿,瘤体增大,进一步导致病情恶性循环。

肠腔内大量液体积聚,细菌繁殖,引起全身病理生理病变。

临床表现为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碱失衡、循环血容量减少、细菌毒素入血、感染、中毒,病情严重时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休克、死亡。

诊断1. 临床表现MBO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见表1)。

初始症状通常为间歇出现可自发缓解的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症状发作时通常仍有排便或排气。

症状随病情进展而逐渐恶化为持续性。

症状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

2. 影像学检查(1) X线腹部平片:诊断肠梗阻的常用检查方法。

可以显示肠梗阻的一些征象,如肠曲胀气扩大、肠内液气平面。

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诊断肠梗阻及梗阻部位。

(2)腹部CT扫描:推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腹部CT可评估肠梗阻部位及程度,还可能评估肿瘤病变范围,为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如抗肿瘤治疗、手术治疗、支架治疗或药物姑息治疗等)提供依据,同时还可用于术后随访。

(3) 胃肠造影:上段小肠梗阻(口服造影)和结直肠梗阻(灌肠造影)有助于确定梗阻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伴随的胃肠运动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钡剂虽能提供清晰的对比影像,但因不能吸收,可能导致严重的梗阻,MBO禁忌使用;推荐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该造影剂可提供与钡剂相似的影像,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一些可逆性梗阻可能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运动;鉴于腹部CT的广泛使用,目前临床较少使用胃肠造影技术诊断MBO。

3. 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腹部影像学检查诊断恶性肠梗阻。

MBO诊断要点包括:(1) 恶性肿瘤病史;(2) 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3) 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4) 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5) 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

治疗1. 治疗总则治疗目标: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个体化姑息治疗。

应该根据患者疾病的阶段、预后、进一步接受抗肿瘤治疗的可能性、全身状况以及患者意愿,决策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和其他姑息治疗。

2. 手术治疗MBO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选择等并无定论,存在高度的经验性和选择性。

手术治疗仍然是MBO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仅适用于机械性梗阻和(或)肿瘤局限、单一部位梗阻,并且有可能对进一步化疗及抗肿瘤治疗获益的患者。

对于经过选择的适宜患者,手术可以达到最佳的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Zoetmulder等的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受益的患者中,手术治疗的无梗阻生存时间略优于药物治疗。

但对一些不适于进行手术治疗的MBO患者,手术不但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负担,应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控制症状。

研究显示,手术治疗的症状缓解率为42%~85%,并发症发生率为9%~90%,死亡率为9%~40%,复发率为10%~50%。

(1) 手术治疗目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次要目的是延长生存时间。

(2) 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疼痛等)缓解的程度;生活质量,能够经口进食,能够接受固体食物,肠道功能恢复程度,术后肠梗阻持续缓解>60天等;生存时间,多数学者认为,术后生存时间>60天,可以作为姑息手术治疗有效的标志之一。

(3) 手术治疗适应证:粘连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局限肿瘤造成的单一部位梗阻;对进一步化疗可能会有较好疗效的患者(化疗敏感者);(4) 手术治疗绝对禁忌证:近期开腹手术证实无法进一步手术;既往腹部手术显示肿瘤弥漫性转移;累及胃近端;影像学检查证实腹腔内广泛转移,并且造影发现严重的胃运动功能障碍;触及弥漫性腹腔内肿物;大量腹水,引流后复发。

(5) 手术治疗相对禁忌证:有腹腔外转移产生难以控制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腹腔外疾病(如广泛转移、胸水);一般情况差;营养状态较差(如体重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恶液质,明显低蛋白血症);高龄;既往腹腔或盆腔放疗。

(6) 可选择的手术方案:松解粘连;肠段切除;肠段吻合;肠造瘘。

3. 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不使用减压装置或在使用胃肠减压装置的同时,控制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症状。

药物种类:止痛药(主要为阿片类镇痛药及抗胆碱类)、止吐药、激素类药及抗分泌药。

抗肿瘤治疗用药要点: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个体化。

大多数MBO患者不能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最好经中心静脉置管给药;可选择皮下注射、经直肠或舌下途径给药。

(1) 镇痛药①阿片类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吗啡、芬太尼等强阿片类镇痛药。

对于无法口服用药的患者,首选芬太尼透皮贴剂,或吗啡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哌替啶因镇痛作用时间短,其代谢产物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故不推荐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用药应遵循WHO癌症疼痛治疗指南,规范化、个体化用药。

强阿片类药治疗时,应重视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防止恶心、呕吐、便秘等药物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未明确病因的肠梗阻患者,应注意使用阿片类药可能影响病情观察和手术决策。

②抗胆碱类药抗胆碱类药包括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可用于阿片类药单药控制不佳的腹部绞痛。

抗胆碱类药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性不良反应(如失眠和欣快)较阿片类药少。

(2) 止吐药①促动力药药物为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适用于肠梗阻早期、不完全性梗阻。

由于促动力类止吐药可能会引发腹部绞痛,故不推荐用于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

②中枢止吐药根据病情选择神经安定类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丙氯拉嗪等;或抗组胺药,如茶苯海明、塞克利嗪。

(3) 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常用于镇痛或止吐治疗的辅助用药。

但由于用糖皮质类激素有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使用激素治疗MBO时需要权衡其利弊风险。

(4) 抗分泌药①抗胆碱类药如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

相对于抑制平滑肌的蠕动作用,抗胆碱类药对胃肠道腺体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弱。

由于抗胆碱类药具有抑制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因此即使无腹部绞痛的MBO也可以选择使用。

可引起口腔干燥、口渴等不良反应。

②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可有效控制MBO的恶心、呕吐症状,其作用优于抗胆碱类药。

在MBO早期,奥曲肽与促胃肠动力药联用,可能逆转MBO恶性进展,其与促胃肠动力药、中枢止吐药等联用安全有效。

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与抗传统抗胆碱类药相比,奥曲肽能更好地控制恶心、呕吐症状,减少胃肠道分泌量。

对于丁溴东莨菪碱治疗失败的上部肠道梗阻,奥曲肽仍然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