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合集下载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关键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舞蹈创作一、前言“虚实相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虚实的互相转化,产生出与现实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虚实相生的观点及进步历程虚实相生是指在视觉艺术中,通过虚实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山水,它强调手法、用笔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通过在虚与实之间取得平衡和对比,来创设诞生动的山水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绘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进步成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在国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中,他通过机灵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1. 增强舞蹈的艺术性虚实相生手法可以援助舞蹈创作者在表现方面更加突出舞蹈的艺术性。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舞蹈创作者可以在视觉上创设出一种奇特的效果,增强舞蹈的观览性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印象.西湖》这一舞蹈作品中,舞者们借助湖面上倒影的虚实相生效果,将舞蹈与环境融为一体,创设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虚实相生手法可以通过视觉上的机灵运用,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可以使观众的视觉产生深度和层次感,使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观览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舞蹈作品《印象.西湖》中,借助虚实相生的影响,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们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浅谈诗词的虚实相生

浅谈诗词的虚实相生

浅谈诗词的虚实相生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诗词的虚实相生是指,一首诗词的意象、情感、形式和思想相互作用,从而使诗歌创作中虚与实互相渗透。

诗词虚实相生,是把客观现实表现出来,透过作者的思维运用,实现一
种诗歌风格和意境。

诗词虚实相生有许多,比如田园景物以及山水描写。

在《过故人庄》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动人的、悠然自得的情怀。

诗中描绘了原野间田园景物,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风景。

诗中的实,是绿树青山,田野空城;而虚,即是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乡思慨叹和愁思深藏,情思互相搀扶,形成一种浪漫情思,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比如《满江红》的之中,诗人把一片湖泊扩展成一片大海,海边落日染红了满江红,表现出烟波浩淼的波晤。

虚实相生,实现了一种色彩绚丽、青山美景、烟波浩淼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不仅仅是简单描写一片美景,更多的是在把自然的美景和诗人的深情结合在一起,作者用浅浅的山水描写也能激发出诗人的深情厚谊。

详观诗词,虚实相生是千古流传的大师级诗人写作诗歌手法。

通过虚实相生,作者不仅能展示才智,更能使千灯琉璃素雅,奇特风格流溢,此类诗歌读起来,犹如清香入耳,洋洋
洒洒,似水流年。

让人缠绵不绝。

诗词虚实相生必定是文人之间,追求遐想、山水之美之实、才德之巧、竹萱之搅,无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美及我们的心灵。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一、虚实相生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在文章中,虚拟的情景和实际的情景相互交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活泼。

二、虚实相生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使文章更有艺术感。

3、添加文章的魅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虚实相生的使用方法
1、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情景。

可以利用虚构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在文章中加入实际的情景。

可以利用实际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

3、在文章中加入虚实相生的手法。

可以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四、虚实相生的实例
例如,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写的一篇文章:
春天到了,草木苏醒,花儿绽放,柳树婆娑,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心情。

我想在这美丽的。

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抒情之中有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历史的回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景---实
情---虚
实字居多;“自”“长”“空”等相对 较“虚”的字眼,使表达更有情致。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濛濛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虚实相生
●从所描写、叙述的内容上,或虚或实。 ●从诗歌内容角度来看,景物事件为“实”,情感思想为“虚” ●从写作手法来看,正面铺叙的描写为实,侧面烘托渲染
为虚; ●从语言运用来看,实字为“实”,虚字为“虚”。
蜀相
写景之中寄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着敬慕、慨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第2版 第1版顾问:张永国 主编:王宇清 本页责编: 宁仁道◇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陈学富“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可以看成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

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诗人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与失落,但是明知不可能实现,又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从中得到一丝慰藉。

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如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成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切之苦。

“虚实相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奇特的想象和梦中幻境的描写。

我国古代赠别类诗歌内容上大都抒写离愁别恨,思想上大都直抒胸臆。

而李白的这首诗却完全突破了这种惜别伤离的老套模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围绕一场梦幻来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诗人首先由传说中的瀛洲引出天姥的话题,并由“或可睹”的言说引出梦游的呓语;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境而生感慨。

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

诗人通过奇瑰的现象,把理想中的境界描绘得绚丽多姿。

开篇八句是对现实天姥的渲染,使得天姥的形象初具浪漫情调:绿水荡漾、镜湖映影的静幽,“千岩万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盛况,电闪雷鸣、雄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奇象。

都是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一个个梦境中的幻象,令人惊心动魄。

其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是文中的亮点,也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所在。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生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相⽣解析2019-09-07⼀般来说,现实为实,想象为虚,现在为实,过去为虚。

实写就是对眼前实在的景物或场⾯进⾏描写,虚写主要表现有⼆:借助想象写梦中的场景,借助想象写现实中看不见的场景,两者都包括意境的描写或⾔⾏描攀。

虚法在诗歌中的作⽤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诗词的容量和意境,增强诗词的情趣,特别是当诗⼈的情感在现实⽣活中难以尽情抒发时,常转变⾓度,使情感更易于表达。

苏轼的《江城⼦》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轩窗,正梳妆,相顾⽆⾔,惟有泪千⾏”,借助梦境进⼀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岑参的《⾏军九⽇思长安故园》中的“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更能够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虎⿎瑟兮莺回车,仙之⼈兮列如⿇”等句,想象了梦境中的天姥⼭奇景,表达了诗⼈对⼭⽔的钟爱;柳永的《⾬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为实写,“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虚写,这种离别前的实景与设想中的别后情景结合,更能表现双⽅深挚的感情。

在诗歌中,运⽤虚实相⽣,能够平添情趣,易于传情,拓深内涵。

此类考题的常见提问⽅式是:本诗⽤的是什么表现⼿法;或本诗运⽤了虚实相⽣(虚实结合)的⼿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那么,如何答题呢?可以先回答本诗运⽤了虚实结合的⼿法,阐述哪⾥是实写,具体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哪⾥是虚写,具体写的是什么,最后分析虚实相⽣的艺术效果。

如,本诗运⽤了虚实结合的⼿法,实写什么,虚写什么,使什么样的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了诗歌意境。

如,以黄庭坚的《望江东》为例:“江⽔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数,算没个、⼈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度分析这⾸词的上⽚或下⽚。

⼀般⽽⾔,眼见为实,眼不见为虚,虚包括三⽅⾯内容:已消逝之过去、将⾄之未来和⼼中之梦境。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负空间,是指空间中未被主体占据的部分,它通常被称为“虚”。

这个概念是美学上的重要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理解有所不同。

负空间不仅是一个空白的区域,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可以激发人们无限想象力的存在。

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中的关键概念。

虚,是指空间中未被主体占据的部分。

实,是指被主体所占据的部分。

而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完整,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举个例子来说,一幅画中,画家刻意留下一部分空白的区域,这部分空白的区域就成了画面的负空间。

而如果把负空间涂上色,那么画面就变得更加喧闹,更加混乱,失去了这个空白部分。

画家所刻意留下的负空间,使画面更加和谐、自然、有序。

虚实相生的一个明显的实际应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

水墨画中,画家留下大量的留白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画家的功力,更能使画面具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

负空间的体现中,虚实相生的概念在丰富并深化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内涵。

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艺术,中国的许多艺术都融合了虚空的美学特点。

在建筑、绘画、书法、陶瓷等领域,负空间的运用最具有代表性。

建筑领域中,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厅、堂、轩,靠山傍水,与自然融为一体”,即是最好的体现。

空间的利用以及空间的进阶使用,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地空间和组合效果。

绘画领域中,中国绘画中采用的留白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负空间表现。

在绘画中,延伸虚空的方法和空心线描绘的技巧,都可以将虚空的变化通过艺术的表现力尽出来。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用虚实相生表现出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书法中,有一种被称为“白字”的技法。

这种技法刻意让字形不完整,留下了许多空洞,以达到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这种技法恰好也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特色。

陶瓷的装饰,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

陶瓷装饰往往是少许的未装饰的空隙组成造型,使得整个陶瓷从内到外,都吐露出一种简雅而朴素的美感。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虚实相生”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因为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

但是“虚实相生”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景为实、情为虚的虚实相生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

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

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

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景中有人。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把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景连缀,景中有人、有情。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中的虚实概念解释。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解析。

3. 鉴赏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引出虚实相生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3. 分析:选取具体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虚实相生的鉴赏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实相生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诗词鉴赏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提升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讲座:邀请诗人或诗词鉴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词艺术,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鉴赏比赛:举办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例子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例子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例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

无论是绘画、诗词、音乐还是建筑,中国人注重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下面将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为大家展示这种令人陶醉的韵味。

绘画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基本题材,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奇山异水、苍峰秀丽的氛围。

画家常常以寥廓凝翠的山峦作为背景,再通过点染的手法增添水墨波澜,使山水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这样的画作不仅展现了真实的自然风景,更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诗词也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现实与想象的灵活运用,创造出充满诗意的词句。

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他虽然描绘了真实的北国风光,但通过与楼阁相融合的手法,使得诗词中的山水更加壮丽和悠远。

音乐也能展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笛子和古琴,常常通过演奏技巧和音调变化,表达出虚幻与现实的交错感。

无论是笛子吹奏出的山林明媚的声音,还是古琴弹奏时所传递的古老庄严的气息,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一种幽静而神秘的虚实交融之美。

建筑艺术亦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为主,通过布局、色彩和装饰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凸显虚实相生的美感。

例如,在故宫的建筑中,古老的檐楼和红墙与神秘的后宫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这种虚实交融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审美理念,更让人产生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感受。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不仅在绘画、诗词、音乐和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中。

我们通过亲身感受这些艺术形式,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和丰富。

总而言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在艺术领域有所体现,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
束语“读到此时, 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 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 也看见了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 匙……”
此处明显运用了“引实入虚”的写法, 再次表现了追念深深母恩的感伤之情,增强 了文章的余味。
写作技巧三:
虚实相生。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 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 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 起来。 与拟人不同。
例(2)《一个母亲的期待》结尾段“石英钟上的 分针转了一圏又一圈,我多么希望你能来看我,我 趴在电话旁睡着了,梦到你在蛋糕旁为我唱生日 歌”。
“睡着了、梦到”,就由实引到了虚。既增强 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之情,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又为结尾段,具有了意味深长之妙。
例(3)《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那高悬于医生 办公室的“救死扶伤”招牌,我横竖看到的都是污 垢,虽涂抹着欺世盗名的脂粉,却依然在它的背面, 遮掩不住金钱的鬼影。” 此文段,由“救死扶伤”招牌的实,引到“污 垢、脂粉、鬼影”的虚,增强了对某些医院及医生 的金钱势力、冷漠虚伪、肮脏黑暗的揭露与鞭鞑力 度。
写作技巧一:
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 象可感的事物来表现,以使意境优 美,中心鲜明深刻。
例(1)《思念》结尾段“依稀中,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 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 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 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 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 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 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使文章 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写作技巧二:
引实入虚。将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 来表现,化为抽象的情感和感受。 渲染某种感情或烘托某种气氛。
例(1) “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 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 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 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 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一位满头白发 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 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 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一阵微风”巧妙的引 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 表现力。(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 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虚实相生手法精析免费范文精选

虚实相生手法精析免费范文精选

在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当中,有很多常见的表现手法,而虚实结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根据为实,假托它物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所以诗歌就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种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中说: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用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亡国之君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已经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事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了解了诗歌中的虚,我们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阐运用)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 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 角度进行赏析。
问: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 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阐运用)前两句实写 目见的近景,后 两句虚写 耳闻的远景 ,从铃声的“遥过”写 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 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 (析效果)表达了诗人 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 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 的感情!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
1、幻想:神仙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鬼怪世界和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 2、想象:设想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3、回忆:已逝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之景之境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4、联想:由此 → 一人 及彼,对面落笔
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送魏二》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江楼 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 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 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 与愁苦的情景, 虚实相生,烘托 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 怅悲凉的氛围,拓展 了意境,表达了对友 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1. 引言1.1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描绘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

虚实相生,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宗璞笔下,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在自然界中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姿态。

草木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延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赋予了生命之光的意义,它们在自然世界中独具魅力,为大地增添生机与美丽。

草木的生长过程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理,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汲取阳光和雨露,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生命的韵律和力量。

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学,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境界。

通过草木的生命之光,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体会到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伟大真谛。

草木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2. 正文2.1 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

草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必要条件。

阳光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水分和土壤养分则滋养着草木的根系和茎叶。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继续存活。

一棵树木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水资源。

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树木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的生命力和环境的关系常常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草木在特定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

草木之于环境,好比人类之于社会,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机和生命力。

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使草木在自然界中成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着一种深邃而美好的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来说,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所以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以前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

论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点明代史论家屠隆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虚实两个不同层次。

王士稹所谓“神韵”、王国维所谓“境界”,都是与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相关。

所谓“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空灵境界的虚像、虚物、虚景、虚境,也可以称为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所谓“实”,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实像、实物、实景、实境,即是眼前之景,直观之景。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在意境与意象关系上,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的升华。

虚实相生,以虚境引领实境,以实境引发虚境,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好诗需要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自然也就达到了虚实相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前两句中以简练的语言实写了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

在大雨倾盆、池水涨满的夜里,作者孤单一人,处于此情此景,倍感凄凉,内心的情感自然汹涌难平。

“涨秋池”给人的感觉既是瓢泼大雨带来的上涨池水,更是作者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波涛情感。

写的是“实”的景,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个“情”字,这样的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而后两句则是虚写情。

在此,作者选取了两种情态:一是“共剪西窗烛”,描绘了一副美妙的情深意长的画面,而用“何当”二字把这一美景出现的时间推后,推向了虚处;二是“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处写作者心声,欲在夫妻团圆时,秉烛夜话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将作者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二、化虚为实,将情感物化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手法之虚实相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课型:复习课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教学设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导入中国画技法中有一个术语叫留白,是指画面中笔画稀疏或空白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我国古典诗歌也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

我们管这种手法叫做虚实相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虚实相生这种手法。

一讲解概念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事、景。

这样的概念比较空灵宽泛,我们不太好把握。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首学过的诗歌,一同来看看,高考中经常考查的虚实相生的几种情况。

二归纳类别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续写了什么?(2)哪几句是实写?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是虚写。

诗人回忆当年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的周瑜:风华正茂、雄姿英发,却能指挥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其余诗句是实写。

实写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有心报国与无路请缨,多么的郁闷不得志。

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抚今追昔,就是立足现在,回忆过去,构成一种时间的跨度,把当前的景象与已逝之景形成对比,以虚衬实,达到时间上的照应和弥补。

几乎所有的怀古咏史诗都属于这种情况的虚实相生。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如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只有鹧鸪飞。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纳兰容若《浣溪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张养浩《山波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 雨霖铃柳永(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哪几句是实写?(2)虚写了什么?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答案:上阙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实写惜别的场面;下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虚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酒醒梦回之后,只见习习晓风吹拂岸边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前面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2、当前为实,未来为虚通过设想未来的情况而将当亲的情景进行时间上的延展,所表现的情感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游园不值叶绍翁(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虚写了什么?(2)哪几句是实写?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答案:颈联是虚写,其他三句都是实写,实写眼前的一只梅花,虚写的是满园春色。

未见之景是由眼见之景引发出来的,由眼前的一枝杏花,而联想到满园的春色。

从地点上看,从园外延伸到园内,这样浓浓的春意就跃然纸上,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3、眼见为实,未见为虚作者有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眼前未见之景,从空间上达到一种扩展,从而是画面更加立体。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虚写了什么?(2)哪几句是实写?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分析:实写我在异乡漂泊的时候,每遇到佳节总会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虚写的是在重阳节这一天,我想象故乡的兄弟们都会佩戴茱萸登高望远,这时他们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4、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以己度人,推己及人。

写我思亲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晃,双鬓泪痕干。

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虚写了什么?(2)哪几句是实写?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答案:第一部分实写入梦缘由。

整个第二部分都是虚写,写了诗人梦中来到了一个仙境的情景,作者描写了一个奇美瑰丽的神仙世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构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类诗太多了,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李清照的《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温和的天帝形象。

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

三、规范答题步骤首先,要弄清楚诗歌中哪些内容是虚写,哪些是实写,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对虚实结合的诗词,答题时的一般步骤是:1、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2、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四、分析艺术效果关于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相生在诗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虚实相生在诗文中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分析:对于这类写景状物诗来讲,虚写能让读者从能看到的景物联想到看不到的景物,在空间上进行了拓展,这就使得画面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画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1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高考链接: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1)哪几句是虚写?续写了什么?(2)哪几句是实写?实写了什么?(3)属于哪种情况的虚实相生?你学过的诗歌哪些属于这种情况?答案: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实”写的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写的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如何想家,而是想象对方如何想念自己,用这种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