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样,对于一个作品我们也可以有同的解读,比如对于《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的解读,请同学们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角度:(1)合作、平等的关系(2)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教学提示:由学生熟悉的文本抛出问题,要求有理有据,畅所欲言,若时间宽裕,可以“辩论”形式开展活动。

五、总结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案,理科性质的问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文科性质的题目更要详尽全面地进行思考;(4)关注生活中的小灵感,勤做笔记,将小灵感与老师或朋友交流,创造发展该“灵感”的可能性;(5)热情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可麻木,对生活充满兴趣,并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断进行探索。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并努力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20《谈创造性思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0《谈创造性思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0《谈创造性思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新课导入课件中出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局限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恭喜()对称()根深蒂固()曲线()汲取()孜孜不倦()压榨()渊博()锲而不舍()汲取:____根深蒂固:____行之有效:____孜孜不倦:____持之以恒:____不言而喻: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思路。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作者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齐读第3段,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因此”这个词语。

2.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而“寻求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学生速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自主进行思考。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学生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第4段的问句,并分条梳理。

4.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朗读第9~12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列出这两类人的不同之处。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进行概括。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谈创造性思维》这一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章中涉及的深层次思维方法掌握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思维导图制作、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创意广告、科技创新等,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魅力。通过展示一组富有创意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有么共同点?”“它们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练习题例如:“请运用类比思维,设计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创意活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教师指导:“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你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让活动更具吸引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你们觉得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准确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要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表达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魅力,激发创新创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难点: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普通的圆圈,提问学生看到这个圆圈能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太阳、月亮、盘子、球、眼睛等。

小结: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这说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角度都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创造性思维。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他的名言“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体现了他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

2.写作背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同时,很多人认为发明和创造是天才的专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从而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作者旨在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能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3.字词积累(1)展示重点字词,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等。

(2)请学生认读并解释字词的含义。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前预习见下面的预习检查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二、小组内在听写本上听写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全员过关。

三、初读课文要求:(在书上做笔记)1.标注自然段,在每个自然段前面用“1、2、3……”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点生字词。

借助现有资源(字典、资料书等),用红笔划圈出生字词;多音字两侧划“[ ]",并注音组词;用蓝色笔给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注音。

难词、难句下方用“○○○",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词,并积累新词和成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划“?”3.大胆质疑做好旁批。

四、细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并归纳层意。

导入:同学们,观察文中的四幅图片,从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都不同的图形。

从而引出不同思维,有不同的答案。

板书《谈创造性思维》新授:(一)出示教学目标(二)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三)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2. 解词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和创新能力,产生新的想法、解决问题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策略,促使学生发展和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示例:主题:探索未来交通方式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1.导入:使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展示目前的交通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现有交通方式的看法和问题。

2.知识点讲解:讲解新兴交通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电动汽车、无人驾驶、高铁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新兴交通技术对未来交通的影响。

3.创意发散: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发散,激发他们对未来交通方式的想象力。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或创意绘画等方法,让学生尽量多地提出新的交通方式的设想。

4.小组讨论与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和交流各自的设想,并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和互动,互相补充和改进想法,形成更具创造性的交通方式设想。

5.设计项目: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有创意且可行性较高的交通方式设想,并进行详细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例如工程设计、环保、能源利用等。

6.展示和评估:让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介绍他们的设想和设计,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评估可以包括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分析、设计的技术难度等方面。

扩展活动:1.参观创新科技公司或交通设施:组织学生参观创新科技公司或者城市的交通设施,让他们了解当前创新科技的应用和未来交通发展的现状。

3.设计比赛: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通方式设计的比赛,鼓励他们在限定时间内提出最具创意的交通方式设想,并进行评选和奖励。

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培养他们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统编版《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体会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展示一些具有创造性设计的产品图片,如无叶片风扇、可折叠自行车等,或者讲述一些创新改变生活的故事,如共享单车的出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出课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进而引出创造性思维这一核心话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剖析(15分钟)1.分析论证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文章先从一道选择题的答案说起,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观点,为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做铺垫。

接着阐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尝试等。

分析作者如何论证这些要素,如以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为例,运用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体现。

同时,文中还通过对比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不同态度,如是否自我压制等,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2.理解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分析“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等关键语句,加深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哪些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培养他们从自身经验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美国人罗迦·费·因格的作品。

他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教材收录这篇文章因为它是围绕中心论题,运用论据,逐层展开论述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类型了解得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积累知识,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从选择图形的问题入手,逻辑清楚,语言简洁,学生读来并不困难。

所以建议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结构。

2.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证的结构。

五、教学难点梳理文一部分文段的论证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以下两张图片。

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活动: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数字6,翻过来却是9,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这两张图片都是互为颠倒的一幅图片,是正看与倒看的角度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而产生的。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二)环节二:分析开头特点教师引导:本文开头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议论文开头的妙处。

(三)环节三:分析文章阐述的问题教师引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本文围绕什么问题进行阐述的?学生活动:我们得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是错误的。

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阐述。

(四)环节四:理清文章的内容教师引导:具有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分组讨论一下,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5-8段的结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20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副本

20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副本

20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观点。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追求创新的兴趣。

2. 通过课文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寻求新思路。

【教学重点】1. 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观点。

2. 课文中的关键生字词及其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呢?(2)是的,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创造性思维。

2. 定义阐述(1)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常规,提出新颖独特见解的能力。

(2)它要求我们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未知,寻找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生活中的应用(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无处不在。

比如,设计一款新的手机应用,或者解决一个家庭小问题。

(2)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世界。

4. 课文链接(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理解和培养这种能力。

(2)课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激发思考(1)那么,你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帮助呢?(2)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和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

4.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山的样子并不相同。

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会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罗迦.(jiā)探.求(tàn)创.意(chuàng)根深蒂.固(dì)行.之有效(xíng)压榨.(zhà)恭.喜(gōng)模.式(mó)孜.孜不倦(zī zī)持之以恒.(héng)汲.取(jí)驾驭.(yù)渊博.(bó)锲.而不舍(qiè)(2)读准多音字。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点,他在班级搜集了这样三则材料作为论据,请你帮他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材料一: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

可是他竞选失败了。

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但是林肯没有放弃。

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

材料二: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90岁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画5张画。

一天,他过生日,客人到他家玩得很晚才走。

等大家都走了,齐白石又拿出笔墨作画,家里人都劝他明天再画,他说:“今日事,今日毕。

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呢。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勤奋学习。

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教师点拨:材料一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

材料二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

材料三才是强调“勤奋”问题。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举例论证,从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然后,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了古登堡,罗兰·布歇内尔和心理学专家小组结论三个事例,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拥有创造力,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拓展延伸1、对于一张图片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你从这张图片中看到了什么2、同样,对于一个作品我们也可以有同的解读,比如对于《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的解读,请同学们发表你自己的看法?角度:(1)合作、平等的关系(2)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思考并回答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堂小结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主要论据:事实论据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通过论证方法使论据证明论点论证思路:首先……,然后……,最后……自己总结回顾本堂重难点板书设计提出问题:数学问题(举例)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将细小想法变成现实古登堡的例子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谈创造性思维证明。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等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3)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强大脑节目来我们学校啦!向大家发出邀请,邀请大家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创造性思维大挑战”,优胜者将获得最强大脑称号,并颁发奖杯,期待大家的优异表现!(展示邀请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词语展示词语:汲取(jí qǔ)、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孜孜不倦(zī zībù juàn)、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2.明确观点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思考:这些观点中哪个是本文中心论点呢?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 - 3):提出“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并通过图形选择题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4 - 8):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通过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进行论证。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2、由课文的标题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本文议论的对象是“创造性思维”。
【交流·提升】
1.你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吗?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等基本特点。主要有横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表现形式。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内容
谈创造性思维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第 一 课 时
【预习·导入】
一、新课导入
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检测·反馈】
.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事实论证)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或设计,如独特的建筑、新颖的科技发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些创新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讲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强调它是一种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①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②灵活性: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变换思维方式。

③综合性:善于整合多种信息和知识,形成新的思路和方案。

④风险性:创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①打破常规: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②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

③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观点。

2.细品语言与论证思路,深入感受议论文逻辑严密的特点。

3.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学习要素层进式论证结构--前后内容之间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逻辑严密的特点--议论文逻辑严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逻辑性和论证思路的逻辑性上。

二、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转译日文的作品,原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章一开始就用四个不同的图形,出了一道选择题:从下列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

通过分析指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然后又进一步指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文章第1-4段在论述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原因后,接着就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具备的条件,并通过两个事例: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来进行有力的证明。

然后提出两个疑问,将如何拥有创造力的议论引向深入。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坚信这点,并做到三个关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结合文章标题,根据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不难理解,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本文,除了要了解阐述的观点,还要注意文章论证的思路,看看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谈谈生活中哪些创造性思维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改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并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学PPT【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观察图片,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图画)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检查预习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语基积累(1)生难字蒂(dì)孜(zī)汲(jí)渊(yuān)恒(héng)榨(zhà)锲(qiè)(2)重点词语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

【设计思路】《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由朗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自由朗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1. 朗读教学法。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 小组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鉴赏法。

【教学准备】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预习字词。

2. 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图片,先来看第一幅,你看到了什么(人脸,月亮)再来看下一幅,这一幅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呀(枯树,人脸)观察同一个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现呢这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也和我们的思维有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论证思路。

3.改变学习方法,自觉培养自觉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自觉培养自觉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屏显图片。

从以上图片的辨析中,我们发现每一幅图片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观察图片如此,看待万事万物同样如此。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然而,为什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满足于一种答案呢?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需要什么?有什么意义?我们一起走进罗迦 费 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寻找答案。

屏显课题:《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

(1)读准加色字的读音汲(jí)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孜不倦(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已变成性格的中心,难于或不能改变、减少或消灭。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举,向上托。

持之以恒:长久的坚持下去。

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的样子。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跳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要问句、总结性句子,梳理写作内容,理清写作的思路。

(1)各段大意。

预设:1段:以一个选择题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

2段:说明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3段:由数学问题推而广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

4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上句总领前文;下句发问,引出对创造型思维必备条件的论述。

展开分析。

5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6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7段: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在于不断运用新知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和态度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8段: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是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

9段:用两个问句过渡,重在明示作者进一步论述的内容。

10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说明有创造力的人和没创造力的人的区别,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11段: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创造力,而是由于被动的自我压制,使自己的创造意识被埋没了。

12段:拥有创造力的人总是主动地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不断地寻找突破口,使之变为现实。

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得出结论。

(3)文中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样的看法?预设: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4)思路预设: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指出囿于一个正确答案的危害;怎样去寻找第二种正确答案呢?引出创造性思维的论述。

先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条件;再指明了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进一步后阐明了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最后水到渠成的归纳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得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的结论,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5)结构。

预设: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精读思考,圈点批注。

1.文章以一个问题作为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通过一个问题开启全篇,启发读者思考,使抽象的议论具体、形象化,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也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要克服这个弊病应怎么做?点拨: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从思维的角度说,这其实是一种有害的常规思维。

由数学问题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3.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题重要的?点拨:正反论证。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题的重要性,说服力强。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点拨:(1)有渊博的知识;(2)学会运用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例子: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戏机。

论证“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

”5.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有吗?作者是如何阐述的?点拨: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首先,引入心理学家的调查结论,然后,对此进行分析。

拥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说?点拨:从社会发展史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对蒸汽机作出重大的改进是从观察水壶里的水烧开后顶起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一开始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

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也是一条创新的规律。

7.作者认为“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作者接着又说“非凡的灵感产生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是一闪念的想法”,这样说矛盾吗?点拨:不矛盾。

因为这些非凡的灵感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它导致了伟大的发明。

因而“并非轻而易举”,而“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是产生“非凡灵感”的基础。

8.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点拨:(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运用知识去不断地探求新思路。

(3)留心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变为现实。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9.你知道哪些创造典范?点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

10.作者在提出论题后,是怎样逐层分析问题的?点拨:确立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条件。

逐层深入,逻辑严密。

四、合作探究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认识?讨论明确: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与常规思维相对。

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

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是其特点。

主要包括横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表现形式。

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

创造性思维是个人取得成就、推动社会进步最具活力的能动力。

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

我们要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己逐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2.本文证明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讨论明确: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举例论证法。

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

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

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事例。

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法: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

正反论证法: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论题的重要性,说服力强。

材料服务于观点,材料证明观点,二者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课文的原标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入课文将标题改为“论创造性思维”,你觉得那个标题好?为什么?讨论明确:“论创造性思维”更好。

因为文章就是围绕“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目的是鼓励大家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持之以恒,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只是文章议论的问题,作为标题,容易造成就是论点的误判,冲淡文章的主旨。

五、小结本文围绕“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中心论点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问题。

由这一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既然不满足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

怎么寻求?课文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由此自然开始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紧接着通过两个疑问句引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最后课文总结,“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力非常重要。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新旺发达。

希望同学们努力从今日始,有创造的自信,努力创造,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益的人。

六、作业1.请大家猜猜这个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话?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的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经过的人就像没看见他似的走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的身边,他便向诗人乞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