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背景简介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 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返回
四、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


《礼记· 大学》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学 派“内圣外王”的思想。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 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 义色彩。 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 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
补充注释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 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 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 “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 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 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 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 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 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 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 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 位上升为经。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层

Fra Baidu bibliotek
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 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 下的人。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 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 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 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 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 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 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 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 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 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 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 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 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 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 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 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 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 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 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 的新思考。 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 的论述而成此书。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大学》中的“三纲 领”和“八条目”的现代意义。
返回
作品简介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 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 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 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儒家的 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 《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 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 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在宋代与《论语》、《孟子》合 为《四书》。
二、《大学》和《礼记》

《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 《大学》是其中一篇。
三、说文解字

《大学》之第一章 集中阐述: 儒家学派关于人格修养的宗旨 实践此宗旨的步骤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 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 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 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 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 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 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 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 儒,如此而已。
大学—内容述评
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 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的理论,鲜明 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即 以“明明德”、“亲(新)民”和“止于至善” 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


第二段,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 即所谓“八条目”。自“格物”、“致知”至 “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 根本,即自我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 至“平天下”,则是这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的展 开。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 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之“显”;前者可谓 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 第三段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成圣,更有强化其统 治的根基、巩固其自身的权利的意图在。这是我 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的。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 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 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 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 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 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 “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 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 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 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 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 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 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 大学》(节选)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一、认真领会《大学》所提出了“三纲领” 和“八条目”的意思和现代意义。 二、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 神,树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 信心和决心。 三、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 的思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 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 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 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 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 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 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 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第二层

阐述“八条目”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八条目是阐述实现上节所说的教育 宗旨或目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艺术赏析
一、语言恣肆汪洋, 铺张扬厉,气势宏伟, 多用排比,而激情跃出 于字里行间。 二、大量使用了排 比和蝉联句法,造成了 一种环环相扣、间不容 发的逻辑感和不容置疑 的雄辩气势。 三、其章法、脉络, 首尾相应,环环相扣。
补充注释
《礼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礼记》是中国 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 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 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 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 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 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 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