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PPT

《大学》PPT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主要内容
《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大学》节选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大学》节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本文语言方面多用铺排,如第3段阐述不能端正思想的原因及表现, 从不同方面展开,运用排比进行铺垫与蓄势。 但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还是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如“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点评《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 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 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 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 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 的目标。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 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明确课节重点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课 序

礼记-大学(节选)

礼记-大学(节选)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 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 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 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 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不。”
——《礼记》的核心思想
《礼记》的内容
•1、该书49篇中, 仅关于婚丧祭礼的 就有17篇之多,它 对于研究先秦以至 秦汉时代的婚丧嫁 娶制度、家族制度、 社会风俗等具有重 要的史料价值。

2、《礼运篇》中记叙了儒家学派闪光的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小康社会。

3、《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 思想。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 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大学》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 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 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礼 记 ·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礼记万·大学物》(节。选)课件
第三段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成圣,更有强化其统
治的根基、巩固其自身的权利的意图在。这是我
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的。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 的论述而成此书。
《礼记·大学》(节选)课件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大学》全文 带拼音PPT课件

《大学》全文   带拼音PPT课件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 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 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 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 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 放松。
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tngyuyhordxingyxnchngshngsh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三字经全文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20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 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 必需品。 解读〗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 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 类的工具和食品。


zǐ ēn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 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 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 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 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 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礼记大学上.ppt

礼记大学上.ppt
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 ○“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而
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 ○“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於事也。 ○“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於事得安也。○“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者,若於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 ,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 后也。 ○“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於大道矣。
○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 至善。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
○“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 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
○“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
其三也。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既知“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乱,谓身不脩也。末治,谓 国家治也。言己身既不脩,而望家国治者否矣。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 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举一反三
详细描述: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的境界,表示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更多 相关的知识。
论为人处世
01 总结词
君子和而不同
02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为人处 世的准则,表示有德行的人与 人相处应该和谐友善,但在原 则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 张,不随波逐流。
提高自我修养
引导个人不断自我反省、 修正行为,提升自身修养 水平,成为更好的自己。
激发内在潜力
鼓励个人发掘自身潜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
对教育观念的转变
重视德育教育
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
提倡人文教育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 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详细描述
这句话是《大学》中提出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表示学习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要时刻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自满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强 调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认真 思考,明辨是非,以达到全面、深入 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节选三:论儒家教育观
总结词
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
详细描述
该节选选取了《大学》中关于儒家教育观的论述,深入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 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儒家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节选的意义与影响
0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大学》节选PPT课件

《大学》节选PPT课件

译文
所谓整治家庭,关键在于修养自身: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喜爱某个人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厌恶某个人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天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满足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加强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研读第五段(2)
研读第五段(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诸:“之于”的合音。 恕:恕道。 喻:使……明白,开导。
01
因此,君子自己先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具备某种美德,自己先去掉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责备他人。如果自己不讲絮道,而想开导他人,这是没有的事情。所以,治理好国家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研读第六段(1)
所谓使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上层人物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崇尚孝顺父母,上层人物敬重长者,老百姓就会崇尚尊敬兄长,上层人物体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因此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添加标题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添加标题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添加标题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
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 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层
• 阐述“八条目”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八条目是阐述实现上节所说 的教育宗旨或目的的具体方 法和步骤。
四、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
• 《礼记· 大学》典型地体现了儒家 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 •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 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 义色彩。 • 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 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
《大学·礼记》(节选)
第42课
一、学习焦点
•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 社会有何意义? •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 是什么?
二、《大学》和《礼记》
• 《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 •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 49篇, 《大学》是其中一篇。
三、说文解字
五、思考与讨论
• 1. 本文所说的“大学”,与今天 的大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 2.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求是什 么关系?二者是否一回事?能否 统一起来?
• 《大学》之第一章 • 集中阐述:
–儒家学派关于人格修养的宗旨 –实践此总之的步骤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通过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如 学术会议、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 等,《大学》逐渐被更多国家和地区 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大学》的 传播不仅涉及语言翻译和文化解释的 问题,还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理解和接受问题。
《大学》对于全球文化交流的贡献
《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强化道德实践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道德教 育的责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将道德 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05
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大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止于至善
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内省与慎独
通过自我反省和谨慎独处,培养自律和独立思考 的能力。
博学与笃行
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付诸实践,不断提升个人 素养和实践能力。
诚信与友善
保持诚实、守信、友善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目录
• 《大学》概述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01
《大学》概述与背景
《大学》的来源与作者
来源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出来成为儒家经典 之一。
作者
传统上认为《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但现代学者对此有 不同看法。
以最高善为目标,不断追 求进步。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精品PPT课件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精品PPT课件

• 【注释】 •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开国之君。 • 狐卷子:魏国的一个大臣。 • 尧:和下文的“舜”都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的明君。 • 丹朱:尧之子,因荒淫傲慢而遭放逐。 • 瞽瞍:原意是指瞎眼老人,此处指舜的父亲,传说中他是
盲人,后被拘禁。下文中的“象”即传说中舜的弟弟,后 被流放。
• 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曾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摄政,忠心辅助幼年即位的成王。
•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 ,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 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 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 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 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 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的影响。
拓展
父贤不足恃
•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 :“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 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 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 此五者于子,子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 “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 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 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 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 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 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 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 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简介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一、学习焦点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有 何意义? 儒家学派人格修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 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 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 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 会。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所以只能退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 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 的新思考。 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 的论述而成此书。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大学》中的“三纲 领”和“八条目”的现代意义。
返回
作品简介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或《小戴记》。内容基本上是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 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 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 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儒家的 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 《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 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 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在宋代与《论语》、《孟子》合 为《四书》。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 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 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 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 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 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 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 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二层

阐述“八条目”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八条目是阐述实现上节所说的教育 宗旨或目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艺术赏析
一、语言恣肆汪洋, 铺张扬厉,气势宏伟, 多用排比,而激情跃出 于字里行间。 二、大量使用了排 比和蝉联句法,造成了 一种环环相扣、间不容 发的逻辑感和不容置疑 的雄辩气势。 三、其章法、脉络, 首尾相应,环环相扣。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 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 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 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 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 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 发展的宏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 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 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补充注释
《礼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礼记》是中国 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 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 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 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 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 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 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 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 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 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 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 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 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层

阐述“三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并 且能够把这高尚的道德推广于全民和天 下的人。
礼记·大学(节选)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 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返回
四、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


《礼记· 大学》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学 派“内圣外王”的思想。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 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 义色彩。 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 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
补充注释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 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把 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 “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 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 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 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 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 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 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 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 位上升为经。
二、《大学》和《礼记》

《大学》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 西汉儒者戴圣、编撰《礼记》,共49篇, 《大学》是其中一篇 儒家学派关于人格修养的宗旨 实践此宗旨的步骤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 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 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内容述评
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 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的理论,鲜明 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即 以“明明德”、“亲(新)民”和“止于至善” 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


第二段,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 即所谓“八条目”。自“格物”、“致知”至 “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 根本,即自我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 至“平天下”,则是这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的展 开。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 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之“显”;前者可谓 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 第三段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成圣,更有强化其统 治的根基、巩固其自身的权利的意图在。这是我 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的。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