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相关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的交往相关故事

1、一座位于香港的信件中转站竟是他的家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分隔两岸的民众看到了开放的希望,一些迁台老兵开始写信,开始寻找失联三十多年的亲人。当时,由于两岸尚未通邮,老兵们为了表达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不得已辗转把信寄到了香港。

田圻畅从1983年开始在香港帮助两岸寻亲,4年的时间共有一万多封信经过他在两岸之间流转,他的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件中转站。

那些收信人为田圻畅的信件,就是需要他传递的思念。由于大陆幅员太大,当时的航空也不发达,所以每一封信的背后都将是数月的漫长等待。

30余载的背井离乡,或许意味着沧海桑田。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些人找到了在大陆的亲人,一家人辗转在香港团圆。而有的等待后的结果却是“查无此人”,永不抵达的家书或许就代表了永远的遗憾。“不幸中的万幸”和“查无此人”交织汇聚成那个时代的缩影。

四年,一万多封信,一万多次的寻找,这只是经过田圻畅传递的信,在那个年代,这些数字想必只是冰山一角。

2、一群敲开了封锁之门的老兵的故事

两岸封锁之门是被一群老兵敲开的,他们的领头人叫何文德,可知道,

当时他这么做,是抱着必死的信念。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他站在台上,用嘶哑而高亢的声音高喊着:“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

这一幕来自1987年3月。同月,何文德任会长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为了不连累家人,何文德竟离了婚,还写下遗书。

何文德和几位老兵穿着胸前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衣服,到闹市、眷村、“荣民之家”一张张发送传单。他们借传单回应:“如果说这是我们为中国历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万万离散的骨肉、隔绝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团聚之期所必须付出的某种代价,我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这些老兵们游行、集会,高唱着《母亲你在何方》,终于敲碎了封锁的坚冰。

1988年1月14日,以何文德为团长的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探亲团手持“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两岸地图,一群白鸽正由台湾向西飞进大陆。

3、一生践行的承诺:让迁台老兵“落叶归根”

这则故事的主角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

1980年,在日思夜想母亲32年之后,台湾老兵高秉涵终于收到了一

封家书,而他却迟迟不敢打开。

没能见到母亲成为高秉涵此生最大遗憾。在高秉涵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他说:“这是我的宝”。

思亲之苦、丧亲之痛,让高秉涵对与家人分离的台湾老兵的处境感同身受。

从1991年开始,高秉涵陆续将老乡的骨灰送回故乡。

“活着已做游子,死了拒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当时流传在台湾老兵中的一句口号,也成了高秉涵后半生一直在践行的承诺。

后来又有越来越多不认识的人也闻讯前来找他帮忙,20多年来他已经送回约150个老兵的骨灰,让离乡的孤魂叶落归根。

高秉涵因此成为许多孤苦老兵的紧急联络人。

2016年的某一天凌晨,高秉涵被医院的电话叫醒,一位96岁的老兵处于弥留之际。这位老人因罹患糖尿病截肢,没有子嗣,始终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我对他说,老哥啊,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骨灰送回家乡,让你叶落归根!”高秉涵回忆说,当时老先生止不住老泪纵横,没过多久就闭上了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