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当前对中华古代水文化的发生或起源,有两种说辞:第一种是水文化起源和人类起源同步说。此说认为,一旦水与人发生联系后,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就形成了与水有关的文化,即水文化。因此说,水文化历史特别悠久,是同人类社会的诞生同步诞生的。他们提出,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与水的关系,就有了水文化。第二种则认为水文化起源于原始农业时期农业实践活动。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致不超过1万年。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起源说。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状态

目前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在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的漫长时代,被考古学界称之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采集与狩猎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自身生产,觅取食物的主要方法。人类只能攫取自然界的现成食物,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在人同自然的这种直接的天然状态中,人要形成把自己区别于自然界的自觉意识是不可能的。由采集渔猎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原始人类与野兽杀逐、群居的生活状况中,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自己和动物之间直接的同一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相当模糊,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原始文化出现的时期,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是人类进行石器打制。换句话说,对于石头的打制创造了人类改变自然的形态,而文化也随之

出现。旧石器的历史占了人类历史的99.8%。这一漫长历史的存在说明,人类文化在早期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形成和人创造文化是同步进行的。但是人的文化机制形成是极其漫长的,长达数百万年。这是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也在形成之中。

从文化起源的初期状况来看,原始的精神文化是从物质资料生产中派生出来的。人类幼年时期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处于紧密交织和混沌状态。这个时期里,远古人类的精神生产,尽管有萌芽,却是极度贫乏的,与旧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是朦胧的美的观念和朦胧的宗教观念。人类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需要经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水文化尚不可能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独立地发生,它需要等待一种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出现。

水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实践活动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跃进,是一次血缘的、经济的、社会组织的和精神生活的整体性的大突变。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表明延续300多万年的采集、狩猎经济被农耕、畜牧经济所代替,人类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考古发掘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农业文化的摇篮。农业的起源以及以农耕畜牧为基础的定居聚落的出现,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自然变为主动改造自然。

从采集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大发展。在原始的物质生活条件有较大幅度改善的同时,人们进一步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农业的出现,逐渐开始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使他们能够专门从事政治、宗教、科学、技

术、文学、艺术等活动,催生了天文、历法的进步。同时,对农神的崇拜催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祭祀。这些便构成了水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孕育了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因此原始农业的出现可视为中华古代水文化孕育期的开端。

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水无疑是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水的拜祭来祈求农业的收成也便成为了原始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初民们的水事价值观是从一些零星的口传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数量极少。《礼记·郊特牲》记载了一首经历代口传下来的远古歌谣《伊耆氏蜡辞》。这首《伊耆氏蜡辞》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词。歌谣唱道:“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意为: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具有明显咒语性质,带有浓厚巫术色彩,大致反映了水文化萌芽期人们的水事价值观。太古时代地旷人稀,人民逐高而居,洪水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不大。因此,那时的人们治水观念尚处于混沌状态,只是祈求河流回到原来位置,希望水流不要泛滥成灾,带有浓厚的顺应自然的色彩,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禹领导的治水实践是中华古代水文化形成期最关键的事件

中华古代水文化可以说是在洪水的洗礼中逐渐形成的。关于上古洪水的描述几乎出现在所有民族的神话传说里,成为远古文化的一个共同母题。由于上古文字资料的缺乏,周代以前的有关洪水的史实难以考证。不过,尧舜时期曾有过洪灾的

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距今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日益增多,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开始向江河两岸的平野发展,开始从事大规模的薮泽开发。

然而,自炎黄以降,洪水为患日烈。《孟子》记载,尧舜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描述了上古洪水起因以及洪灾发生后的悲惨景象。炎黄时代,人们开始开发低洼沼泽地,防洪排涝成为当时治水的主要内容。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出现许多比较完整情节的治水意象,如女娲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和禹治水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这些治水的神话传说是远古时代综合性的意识形态,是其最早的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表述,也是中华水文化的源头和基石。

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最重要的治水实践是如何治理洪水。地处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平原交界处的共工氏,是古史传说中最早和黄河洪水作斗争的部落。共工氏治水的办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卑”,即筑堤围堵拦挡洪水,并把低洼地填高,反映了人们与洪水作斗争的初期还不甚掌握洪水的规律,注意了局部,忽视了整体。这种办法虽然能取得一时和局部的成效,但往往要危及周围,尤其是河下游诸部落的利益。于是共工氏在传说中被描写成为“振滔洪水,以祸天下”的人。这种水利矛盾甚至导致了共工氏与其他部落的激烈斗争,表明这种孤立、局部的治水已经行不通了,黄河中下游各部落联合治水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到了尧舜时代,洪水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发低洼地,另一方面,当时雨量周期性的增加又使矛盾更加突出。人民不得不放弃河流两岸耕种已久的低平土地,重新退回山间高地去。尧任命鲧治水,鲧沿用了共工氏筑堤堵塞的老办法,“九岁,功用不成”。舜掌权后乃“殛鲧于羽山”,又“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