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
华侨的历史
华侨的历史华侨是指在海外定居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景色。
华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就开始传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一些勇敢的中国商人也开始远渡重洋,开拓海外市场,这就是最早的华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侨的数量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贸易更加频繁,许多中国商人也定居在这些地方。
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商业理念,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这些华侨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保留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价值观,同时也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近代以来,华侨在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时期,华侨积极参与了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主义的斗争。
他们在海外宣传革命思想,筹集资金支持革命,并积极参与革命运动。
一些著名的华侨领袖如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侨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国投资兴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华侨的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创业。
华侨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侨们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愁和对祖国的热爱,无论身在何处,始终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他们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希望未来,华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借助华侨华人讲好中国故事
借助华侨华人讲好中国故事【摘要】华侨华人作为身处海外的中国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他们不仅能够传播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还能够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华侨华人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通过自身生活经历将这些故事讲述给世界各地的听众。
在国际交流中,华侨华人更是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通过成功案例可以看到,借助华侨华人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获得突出成就。
我们期待华侨华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为世界带来更多关于中国的精彩故事,同时也相信他们将在这一使命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华侨华人, 中国文化, 故事讲述, 海外, 国际交流, 传播, 成就, 不可替代性, 期待, 责任, 使命1. 引言1.1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华侨华人作为海外华人的重要群体,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珍视与传承。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中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热爱。
华侨华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传承,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成为了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们传承了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
在海外生活中,华侨华人不忘根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去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华侨华人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华侨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为海外社会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连结,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贡献了力量。
2. 正文2.1 华侨华人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在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于华侨文化的文件
关于华侨文化的文件华侨文化是指华人在海外移居定居后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它是华人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社会背景。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关于华侨文化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华侨文化的形成与华人移民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出海谋生的传统,而近代以来的政治动荡、经济困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促使大量华人选择离乡背井,到海外寻求生计。
他们在异国他乡坚持并传承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二、文化特点:1. 语言,华侨在海外往往使用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学习并使用当地语言。
这种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融合。
2. 饮食,华侨文化中的饮食习惯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又吸收了当地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特点。
例如,中餐馆、夜市和华人超市等都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宗教信仰,华侨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多样,既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中国传统宗教,也有当地宗教的影响。
宗教活动成为华侨社群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4. 节日庆典,华侨社群保留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并在海外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他们也融入了当地的节日庆典,形成了独特的华侨节庆文化。
三、文化传承:华侨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华侨家庭注重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子女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培养对祖国的情感和认同。
2. 社区组织,华侨社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以促进华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学校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设有华文学校,为华侨子女提供中文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4. 文化交流,华侨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通过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影响与贡献:华侨文化对于海外华人社群和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1. 经济贡献,华侨在海外经商、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双边贸易和投资合作。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与文字:华侨华人通常会保持对华文的使用,这是他们与中华文化最直接联系的方式之一。
不仅是口语方面,华侨华人中的许多人也会学习中文的书写,以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 创新与传承:在创新中传承。
华侨华人通常通过将自己在外国的经验与中华文化的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式,如华人音乐、舞蹈、美食等。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外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
3. 社区组织与文化活动:华侨华人通常会主动参与各种华人社区组织和文化活动,如宗乡会馆、学校、文化协会等。
通过这些组织和活动,他们可以与其他华侨华人互相交流、分享文化资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 文化教育与信仰传承:华侨华人通常会注重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包括传授中文、传统文化知识等。
此外,许多华侨华人也会积极参与宗教信仰的传承,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种信仰也与中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5. 归国与交流:部分华侨华人会选择回国定居或定期回国,参与国内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这种回国经历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并与国内的人民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总的来说,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是多样而丰富的,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持,也包括创新和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通过语言、创新、社区组织、文化教育、信仰传承、归国交流等途径,华侨华人能够在异国他乡中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华侨史华侨的贡献课件
华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
华侨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卓越的贡献,他们积极引进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华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 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医疗、文化
华侨在中国社会改革中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为中国引进了
03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3
华侨对世界的贡献
华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华侨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 过建立贸易网络和拓展市场,促进了商品和文 化的交流。
华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他们 不仅在传统行业领域有所建树,还在新兴领域 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3
华侨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 国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华侨的社会贡献
华侨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中国的公
01
益事业、慈善事业和社会改革等方面都有所涉足。
02
华侨在中国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公
益活动,为中国的扶贫、教育、医疗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陈嘉庚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倾资 兴办各类学校,培养了大 批人才,被誉为“华侨旗 帜、民族光辉”。
胡文虎
东南亚华侨企业家,创办 “虎标永安堂”,致力于 推动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 传播。
华侨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
李锦记
由李兆基家族创立的调味品企业,秉承“思利及 人”的经营理念,成为全球知名的华人企业。
新加坡华侨银行
交流等。
华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他们积极参与国 际科技合作,为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
华侨的意思解释词语
华侨的意思解释词语华侨是指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也称为海外华人或华裔。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社区,保持着中国文化和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华侨是中国的重要人才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海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华侨的视角来解释一些词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华侨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一、“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是华人的一句名言,它强调家庭和谐是成功的关键。
华人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关系可以带来吉祥和成功。
因此,他们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组织家庭聚会,庆祝传统节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此外,华人还注重社会和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信仰,与人为善,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以诚相待”“以诚相待”是华人的一种处事原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只有建立起诚信的关系,才能在商业和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与自己的同胞合作,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注重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以此来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支持。
三、“务实”“务实”是华人的一种处事态度,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只有实践和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成果和成功。
因此,他们注重实际行动,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选择实践可行的计划,注重实际效果,避免空谈和虚浮。
同时,他们也注重学习和创新,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敬老尊贤”“敬老尊贤”是华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强调尊重年长者和有才能者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年长者和有才能者都是社会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
因此,他们注重对年长者和有才能者的关爱和敬重,在家庭和社会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海外,华人也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和社会贡献力量。
五、“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是华人的一种团结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离开祖国前往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员。
然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海外华人华侨仍旧保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传承意识。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一、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海外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随着海外华人和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深入融入当地社会,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与演变。
海外华人华侨不仅把中华文化传给了外国人,也在向外国文化“借”了不少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海外华人华侨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即便在外国,华人华侨也始终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异国落地生根。
二、华人华侨如何传承中华文化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自己成立的华人社团等组织团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华人华侨子孙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感受。
如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文化研究学院、美国的华美协进社、澳大利亚的澳华文化协会等组织。
2. 语言的传承华人华侨在海外讲中文是他们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
海外华人会在家庭里或者学校里传授中文,让子女能够流利地讲中文。
此外,一些华人社团和学校也会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普通话和中文技能。
3. 艺术的传承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开设各种传统艺术班,让华人华侨子女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华艺术。
比如美国旧金山弦按音乐学校传承二胡、阮等民乐;加拿大魁北克市华夏艺术中心则传承民间舞蹈、音乐等。
三、海外华人华侨为中华文化传承带来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闻道有先,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为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仅开设各种文化类活动、创办中文学校,而且还积极参与海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国友人了解懂得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华侨华人史绪论
泉州洋楼
泉州华侨习俗 送顺风
泉州华侨习俗 脱草鞋
泉州华侨习俗 引水魂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华侨出国史 第二章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 排华运动 第四章 中国封建政府的侨务政策 第五章 华侨与辛亥革命 第六章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卓越贡献 第七章 近现代华侨在祖国大陆的投资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侨务机构和侨务政策 第九章 新中国的侨务政策
二、华侨华人史课程开设的意义 2、华侨华人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 分。 3、华侨华人史是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 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华侨华人史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 义教育的好教材 5、华侨华人史福建地方历史的特色。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有1000多万 人,占全部的1/4强。 20世纪末,泉州有620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 其中 90% 居住在东南亚。泉州的归侨、侨眷 有300多万人,占福建省归华、华眷的50%以 上,占泉州市总人口的 50% 左右。 1990 年泉 州市的139个乡镇中75%是重点侨乡。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 所谓华侨华人问题,在国际法上是属于移民 问题的范畴。 移民的定义 1)移民是以移居为目的的人口流动。 2)移民的迁徙必须具有一定的距离。 3)移民必须在迁入地居留一定时间。 4)作为社会现象的移民要有一定的数量。 移民:以移居为目的的,具有一定距离和 一定数量并在移入地定居下来的的迁徙人口。
一、华侨华人的概念
“华侨”一词最早出现于1883年郑观应给 李鸿章的“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 与怡和太吉订合同”呈文中称:“凡南洋各 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 往。”之后,他多次在文章中使用“华侨” 一词。(收编在《盛世危言后编》) 在清朝的官方档案里,关于华侨的记录不 多,大多仍然用“华人”“华民”。《清实 录》中最早使用“华侨”一词是在光绪十年 (1884年)朝廷颁布的一道命令里。
学华侨精神,促学生成长
学华侨精神,促学生成长【摘要】本文围绕学华侨精神,促学生成长展开讨论。
引言部分介绍了华侨精神的概念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提及了了解华侨精神、学校如何倡导、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倡导学习华侨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本文旨在着力培养学生的胸怀和拓展国际视野,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学习华侨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华侨精神、学生成长、倡导、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积极作用、重要性1. 引言1.1 华侨精神的概念华侨精神是指华侨在海外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勤劳、坚韧、团结、乐观、勇敢、创新等多元特质的集合体。
华侨精神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和积淀,是华侨群体在异乡中发扬光大的精神风貌,凝聚着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忠诚。
华侨精神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蕴含着对生活、工作、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华侨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团结协作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学习和践行华侨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1.2 学习华侨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华侨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华侨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通过学习华侨精神,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华侨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华侨精神是在异国他乡坚守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的典范,激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对学生而言,学习华侨精神可以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江门五邑华侨文化
江门五邑华侨文化提要:本文在诠释华侨文文化概念,特质及广东华侨文化在土地利用,建筑、语言和观念等特点基础上,揭示它们地域差异,拜按一定原则,划分广东华侨文化地理区,以期力。
深对岭南文化区域分异规律认识。
关键词:华侨文化景观、地域分异、广东引言按照通常解释,华侨指定居于国外,尚未加人当地国籍的中国公民。
而广义华人泛指一切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华人特指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
中国政府从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而在实际上,90%以上侨胞现已取得侨居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依然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甚少。
这从华侨到华人的概念转变是个很大事件,但华侨习称沿用已久,本文也将华侨华人统称华侨。
广东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省区,我国华侨约3000万,其中2/3在广东。
为照顾历史和行文方便,本文所称广东,含海南。
而按我国家庭亲缘关系一般规律,一个华侨华人可涉及或影响3—4个直系或旁系亲属。
(1)这样广东约2000万华侨,对6000—8000万人产生影响,相当于广东人口总数。
另外,作为华侨在国内分布地域类型侨乡,在广东是指华侨人口数与当地人口总数比例来界定,以10%为界。
按1994年行政区划,广东地级市政区有80%市为侨乡;按土地面积,侨乡占全省总面积72%(未含海南);按人口,侨乡人口约为全省总人口75%。
‘:,广东这样一个华侨群体和地域分布格局,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广东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一个本质特征,1916年,广东省长朱庆澜在《续广东通志序》中将“粤人冒险主义之天性”归结为广东人“天性”之一,其表现为广东海外华侨和慈善事业发达。
研究广东区域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必须充分重视华侨这个因素。
但时下对华侨经济研究成果颇丰,因它与引入外资有关,而对广东华侨区域文化景观、尤其它所具有的深层作用力,则显得极为单薄,成果寥落。
这与在广东分布至为触目的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巨大的区域文化效应是很不相称的。
华人侨胞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角色
华人侨胞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角色华人侨胞是指那些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及其后代,在全球范围内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海外,他们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探讨华人侨胞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角色,并分析他们对当地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华人侨胞的特点华人侨胞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华人侨胞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差异,他们往往并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
其次,种族歧视和偏见也是华人侨胞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在某些国家,华人侨胞常常成为种族主义和歧视的受害者。
尽管华人侨胞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韧性和适应力,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二、华人侨胞的贡献华人侨胞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作用,其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贡献华人侨胞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投资、创业、消费等活动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做出了贡献。
比如,许多海外华人侨商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才能,在当地开创了不少知名企业。
除了经商,华人侨胞还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有不少成就。
很多海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都有来自华人侨胞的成员,在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社会贡献华人侨胞在社会贡献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很多华人组织和机构也积极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文化贡献华人侨胞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比外国侨民更为与众不同,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得以保持和传承,成为华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许多华人侨胞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
如舞狮、射箭、围棋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此外,一些华人侨胞还活跃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华人侨胞面临的挑战虽然华人侨胞在海外的各种贡献备受认可,但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侨乡文化的分类
侨乡文化的分类侨乡文化:多元的分类与丰富的内涵侨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文化名词,它指的是海外华侨的故乡,这些故乡因华侨的出入境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华侨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华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文将对侨乡文化进行分类探讨,以深化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建筑文化侨乡的建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华侨们在回到故乡后,往往会将他们在国外见到的建筑风格带回故乡,融合本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侨乡特有的建筑风貌。
例如,福建的土楼、广东的开平碉楼等,都是侨乡建筑文化的典范。
二、饮食文化侨乡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的饮食习惯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饮食风味。
例如,潮汕地区的潮汕牛肉丸、福建的福州鱼丸等,都是深受华侨影响的侨乡美食。
三、民俗文化侨乡的民俗文化是华侨文化和本地文化的有机融合。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习惯、节庆习俗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民俗文化。
例如,许多侨乡都有举办华侨节庆活动的传统,如广东的“华侨文化节”等。
四、艺术文化侨乡的艺术文化是华侨文化和本地艺术的有机融合。
华侨们将他们在国外接触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带回了故乡,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侨乡特有的艺术风貌。
例如,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福建的漆画艺术等,都是深受华侨影响的侨乡艺术形式。
五、商业文化侨乡的商业文化是华侨经济活动的产物。
华侨们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将国外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带回了故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侨乡特有的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
例如,许多侨乡都有著名的商业街或商业区,如广东的“华侨商业街”等。
六、教育文化侨乡的教育文化是华侨对故乡教育事业的贡献。
华侨们通过捐资助学、创办学校等方式,促进了故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侨乡特有的教育文化。
这种教育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上。
海外华人如何弘扬中国文化
海外华人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有此机会来到我们大学和大家探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话题。
相信很多的在座学生和老师都读过作者黎阳的《何处是归程》这本书,那么今天我会结合这本书的内容首先讨论一下中国文化的由来与其存在的意义,其次则是如何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黎阳在书中提到:“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属于伦理性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上下尊卑的伦理关系。
”不错,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伦理本位制,家族伦理是在“三纲五常”下被约束的庞大家族,随之其后的是由家族伦理向社会的延伸,以至于我们今天文化的形成。
纵观昔日今朝,历史之路如同一条贯穿中华上下千年的脉络,可以庆幸的是,今天所存在的文化不仅呈现出了其鲜明的色彩,也同时显露出了年轮雕琢的痕迹。
中国古代文学光耀世界文坛,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在海外留学的华人们,我们应当引以为傲。
广为人知,名著哲学以及诗词歌赋都是我国不可以被超越的文学艺术传统。
《何处是归程》中,江正原提到了:“天人相应是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因此在这种和谐中自然就会产生以感情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比如《诗经》写实抒情,《离骚》则是瑰丽恢弘的长篇抒情诗。
” 我认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并非华而不实的文字,但却是以本民族传统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在海外留学的各位,万万不可忽略这些著作带来的积极效应。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是世界的焦点,更是众多外国友人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中国的象征,所以,在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诸子妙论,诗骚文采,歌赋辞章,智言警句。
我们所生活的澳大利亚对异国文化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包容和吸纳的态度,这里的人民有趣而可爱。
有人说,留学生像是传播文化的民间大使,承担着沟通和传承的责任。
文化传播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有深度的。
那么我们为了弘扬优秀的文化,力手能及的事有哪些呢?比如说,可以给感兴趣的外国人讲讲古时的奇闻趣事,类似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有趣的成语典故。
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
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华侨华人是指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侨民,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
一、经济方面华侨华人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和贸易合作伙伴之一。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华侨华人不断加大对祖国的投资,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华侨华人的总财富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其中不少量的资金都投资在中国。
华侨华人不仅直接带来了大量资本、高级技术和市场资源,更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方面华侨华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守护者。
他们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华侨华人在国外积极举办中华文化活动,开设汉语培训班,传授中国武术、茶艺、书法、舞蹈等文化艺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三、科技方面华侨华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在国内创业,也在国外创业,并且将自己的技术和知识输出到中国。
华侨华人积极承担起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产业的重任,加强与国内外高科技发达地区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带动着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四、教育方面华侨华人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早已经成为了各国教育事业中的佼佼者。
华侨华人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及多年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累积,积极参与支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建立华侨大学为例,通过华侨大学这个平台,华侨华人们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经验,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级人才,为中国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为祖国带来资本、技术和文化,更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珍惜华侨华人的贡献,并致以最高的敬意。
论述华人华侨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论述华人华侨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华人华侨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下是华人华侨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的一些方面:
1.文化传播与交流:华人华侨通过在海外的生活和工作,成
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他们通过汉语教学、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活动,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倡导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社会文化融合:华人华侨在海外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通过
与当地人交往和融入当地社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他们带着中华文化的特色,与当地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丰富了海外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3.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华人华侨在文化艺术领域做出了重
要贡献。
他们创作和表演了许多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的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作品,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教育领域的贡献:华人华侨通过创办或资助学校和教育机
构,在海外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
他们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中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的机会,为他们保持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平台。
5.经济与商业交流:华人华侨在海外涉足各行各业,积极参
与商业和经济活动。
他们通过经商、投资和创业,为中外
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总之,华人华侨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文化传播、社会融合、文化艺术、教育和经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民大2024《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第九章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华文教育
❖ (三)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最早的华文学校是由悉尼著名侨领叶炳南、叶同贵等人于 1909年发起创办的悉尼中华蒙养两等小学堂。 ❖ 70年代澳中两国建交以来,不仅开设中文课程的大、中、小学校逐年 增加,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各类中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华文教 育的质量也得以明显地提升。
20
❖ (四)南非 ❖ 与东南亚相比,非洲华文教育的历史要短得多。 ❖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战后初期,南非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发 展阶段 ❖ 在20世纪60年代后,南非传统华文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华文教育 遭受到挫折。直至中国改革开放后,华文教育在南非才得以恢复重办。
❖ (一)华文教育的初创萌芽期(19世纪及以前)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其后各朝各
代交流亦十分频繁。
10
❖ 华文教育初创萌芽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吴凤斌,1994)。 (1)当时东南亚各地华侨创办的私塾、义学、书室、书院及其学生有明 显的增加和发展,而且出现了华侨联合集资办学的良好开端。 (2)办学的宗旨与愿望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周孔之 道及礼教,培养当地华侨子弟人才。 (3)除少数联合集资及富商资助的学塾、书院外,多数的私塾办学条件 相当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师资良莠不齐,所学难以致用。 (4)当时华侨办的义学、书室或书院比过去有极大的进步,突出地体现 在办学规则、育人理念、因材施教、优学者奖等原则之上,对后来华侨 教育的发展及创建都起到了启蒙示范作用。 (5)这个时期,东南亚各地华侨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办学规 模、内容等也有差异。
14
1980年,新加坡关闭了最大的华文学校——南洋大学。
15
李光耀倡导新加坡人要“少说方言,多讲华语”,因为“如 果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成功,她的贸易相当大,到时候说华语 方便,讲福建话没用,所以文化上对我们有利,经济上也是 有利。”
华侨华人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华侨华人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华侨华人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承载着跨越国界的文化传承和交流责任。
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
海外华人中国国情十讲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外华人是指生活在国外的华裔人士,他们是中国文化和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传承者和推广者。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海外华人群体日益庞大且多元化,他们在全球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海外华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入手,探讨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与影响。
海外华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移民潮,他们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离开祖国,远离亲人,来到陌生的土地,艰辛奋斗,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这些华人移民往往面临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但他们也通过坚持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群。
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升,尤其是随着中国崛起的影响力扩大。
许多海外华人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无论是商业、科技、文化还是学术等领域。
他们在海外的成功不仅为自己争得了尊重和地位,也为整个华人群体赢得了尊严和认可。
海外华人对中国国情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他们扮演着文化传承者和桥梁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文化在国外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也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与合作。
总的来说,海外华人作为中国的使者和连接器,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对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贡献。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海外华人,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多元的世界。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该篇文章的主要章节和各章节的内容概述。
根据提供的大纲,文章的主要章节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是对这些章节的内容概述: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对海外华人和中国国情进行简要介绍,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章节进行介绍和概述,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2. 正文:2.1 海外华人的历史背景:本部分将回顾海外华人的历史,包括他们移民的原因、主要移民潮和移民目的地等,以展示海外华人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指的是具有华裔血统的人,无论其身处何地。
华人指的是在中国以外
的地方出生或居住的华裔人士,而华侨则是指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华裔人士。
这两个术语用来描述华裔人群的身份和归属感。
华人华侨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庞大,并且具有多样性。
他们可以拥有不同的
国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华人华侨从不同的动机和背景下离开中国,有些是为了求学、工作或经商,而有些则是逃离不利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环境。
华人华侨在海外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学
习新的语言,并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他们也常常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联系,维护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于华人华侨来说,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常常参与中国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和慈善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交流作出贡献。
此外,华人华侨还经常在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华人华侨不仅仅是一群具有中国血统的人。
他们也是各自所在
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享有与当地国民相同的权益和义务。
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华人华侨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充满活力且富有贡献的群体。
他们作为具有中国
血统的人,既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又为所在国家和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人华侨的定义应该从广义上讲,理解和尊重其多样性,并认识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多元和复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 侨居异地, 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
华侨文化载体是华侨, 他们借助于探亲、书信, 与家乡保持联系; 有的回国办实业、教育、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 影响或改变当地文化景观或结构, 同时也将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
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 称为华侨文化。
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应是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
华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生活在国外, 但根又在祖国, 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有着深厚的本根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 又深受侨居地文化浸染, 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 加以创新, 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 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 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
但对国内某一地域文化来说, 它又是这个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 如岭南文化在海外所拥有华侨群体和地域即为岭南文化一部分。
蜚声海内外的广东侨乡各地办的侨刊, 到1987 年多达107 种, 堪为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
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 华侨文化同样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 无论在土地利用、聚落建筑、语言文字、习俗、服饰, 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 都有异于当地文化或深深嵌入后者之中。
这是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或变异的结果。
广东五邑、梅州、潮汕侨乡所耸立的大量西式建筑, 星罗棋布于海南, 雷州半岛的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园, 以及各地方言的夹带英语、马来语等, 无不显示华侨文化的中西合璧风格。
海外华侨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也决定了华侨华人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
华侨华人文化在异域生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性和当地性的双重特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影响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表现出对居住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从而体现了对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涵化与认同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区别性;另一方面,则在内涵、形式、形态乃至深层的价值观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从而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渊源性以及与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华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保留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照搬,也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原貌,而是一个根据华侨华人生存发展需要而进行筛选、取舍和调整的过程。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从形式上以及内容上与华侨华人族群生存发展需要相符合,与居住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保留和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因其中华性而将华人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中华文化,从而不合时宜地在华人居住国公开宣扬和传播中华文化。
当然,也能因为当地性或本地化进程的加快而否认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
第二,华侨华人文化的当地性是华人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而且由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有被西方列强殖民的经历,因此,这种当地性是在当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渗透、冲击下逐渐生成的。
第三,华侨华人文化中的中华性与当地性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中。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许会出现中华性逐渐式微的境况,迄今为止,中华性至少在华侨华人文化中居主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明显。
比如,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灌输传统伦理道德价值思想”,认为“传统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是华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应获得振兴与继续发扬”;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冠以“亚洲价值观”之名,但仍可看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刻烙印。
华人华侨与中国关系的时代变迁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
祖( 籍) 国的强大昌盛, 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 使海外中华儿女感到欣慰和自豪, 也由此而带来新的机遇和期望。
20 世纪, 海外华侨华人群体, 身在异乡, 根在中国, 他们与中华母体同兴衰, 共荣辱, 相互之间的互动影响作用, 其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主要表现反映如下:( 1) 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 清王朝又腐败无能, 国家濒临灭亡边缘。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最初在海外创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团体/ 兴中会0, 其成员大部分是华侨, 后来改为/“同盟会”, 华侨仍然是其重要的支柱力量。
1911 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呼唤/振兴中华, 得到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 约有1/ 3 是华侨。
中山先生誉赞: “华侨是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虽未能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 也未能给海外华侨提供支持和后盾, 但是, 却为中国的进步, 打开了闸门。
( 2)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进行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推翻帝、封、官三座大山进程中, 许多华侨积极参加, 他们的英雄壮举, 爱国事迹, 光照人间, 永载史册。
特别是抗日期间, 有大批海外爱国华侨青年从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和印尼等地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等。
到1939 年在延安的归侨就有300 多人, 在人民解放军中归侨将帅就有25 位, 他们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部队的高级归侨领导成员。
其中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新马归侨叶剑英元帅, 红军最早的参谋长印尼归侨朱云卿, 海军司令、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以及陈永芹( 新马) 、黄登保( 菲律宾) 、钟嘉华( 印尼) 、曾镜冰( 泰国) 、王业熹( 新马) 、李子芳( 菲律宾) 、钱学森( 美国) 、唐铎( 俄罗斯) 、林影( 泰国) 、林有声( 新马) 、陈青山( 新马) 、许更生魂( 新马) 、吴克之( 新马) 、方方( 泰国) 、冯( 美国) 、庄田( 新马) 、卢胜( 新马) 、王耀华( 泰国) 、叶松盛( 印尼) 、符路( 新马) 、林滔( 印尼) 、赖石昂( 泰国) 、曾生( 澳大利亚) 等。
( 3)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进行了50 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8 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 年增长了20 倍, 国民收入增长10 倍,“两弹一星”以及“神舟”宇宙飞船的研制成功, 使中华母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国际威望影响扩大, 加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提高,共同唤醒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4) 新中国的中央政府,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调整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解决了华侨华人双重国籍问题, 着眼于海外华侨华人的/ 长远0和/ 根本0 利益, 营造有益的生存环境, 拓展在海外的发展空间。
日益得到有关国家的共识和赞同, 获得广大华侨华人的拥护和认同。
( 5) 祖国的强盛和对侨胞的负责精神, 成为海外华侨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50 年来, 分别在50、60、70 年代, 接待安置了来自马来亚、印尼、缅甸以及印支三国的大批归难侨, 仅1978年, 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 就接待安置从越南回国的难侨达20 万人。
到本世纪末全国的归侨人数约为80 万人。
( 6) 新中国50 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大规模的建设, 巨大的市场, 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劳力, 丰富的资源, 雄厚的技术力量, 充满活力的进出口贸易, 为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和运作空间。
近20 年来引进外资中约有60% ~ 70% 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和港台资金。
( 7) 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在人才智力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双向交流。
中国大陆、台港地区约有二三百万新移民和留学生定居海外, 为海外族群注入新生力量。
同时, 建国以来, 有上10 万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国来华支援现代化建设。
其中著名科学家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陈宗基、王大珩等就是杰出代表。
本世纪中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十分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 毛泽东赞扬爱国侨领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周恩来一贯肯定“华侨是爱国的, 进步的”; 邓小平盛称“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江泽民论断海外同胞是“中华民族资源宝库”; 朱镕基称: “世界各地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经典名言, 即是对海外同胞本质主流的高度评价, 又是对百年来海外华侨华人为所在国和祖( 籍) 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定论。
广东华人华侨文化风情特色一、建筑景观特色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文化符号, 是一种动态和充满时代感的文化。
有赖于华侨引进西方建筑文化, 广东城乡建筑景观才大放异彩, 为其他省区所不及。
骑楼是地中海沿岸建筑, 20 世纪初, 广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
广州最早出现骑楼在20 世纪20 年代, 据研究是由西方殖民者和华侨从东南亚同时传入的, 很快由广州传播至全省各地, 尤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沿江城镇为普遍。
据林琳博士统计分析, 广东现今21 个地级市, 拥有骑楼城镇密度最高的是汕头和潮州(017 座/ 千km2 ) , 次为佛山、广州、江门、汕尾、中山、揭阳、东莞、云浮、深圳等, 为014~017 座/ 千km2 ; 再次为东莞、肇庆、梅州、韶关、茂名、湛江, 为013~014 座/ 千km2 ; 最低为河源、惠州、清远、阳江( < 013 座/ 千km2) ; 这与广东华侨祖籍分布格局有某种相似之处, 亦即两者成正比。
潮汕、五邑和海南文昌作为华侨集中地, 拥有骑楼的城镇密度最大, 粤西、粤北山区则较少[17 ] 。
骑楼具有上楼下廊、前店后宅, 与街道相连, 既遮风雨日晒, 又方便交易等特点, 与广东商业文化发达相一致, 故具有强大生命力, 留存至今。
由于华侨数量、区域商品经济水平差异, 侨乡骑楼平面类型多, 有单开间、双开间和多开间等。
如台山、开平城镇骑楼多为双开间并联组合而成, 沿河或沿路摆布, 风格多样, 既有中国传统式屋顶, 更多的是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式、南洋式等, 规模大、空间阔、立面雄伟气派, 异彩纷呈, 突出中西文化结合特色。
而内地非侨乡如粤北、西江、桂北一带骑楼, 数量少, 类型单调、规模小、体量轻, 屋顶多为中国宫殿或民居式。
笔者在广西贺州镇所见, 骑楼通道宽不过115 米, 仅容2 人通过, 说明传统文化在当地占优势。
(骑楼可作为小镇建筑景观主体)二、作物景观特色土地利用或作物栽培作为最基本文化景观, 也是广东华侨文化空间占用的最大单元。
宋代首先传入广东、福建等地占城稻、花生, 明代传入番薯、玉米、烟草、菠萝、南瓜、辣椒、甘蓝作物, 都直接或间接与华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