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和清末时期。
这两个事件在改革思想、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原因也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治维新的理念与实际相符。
明治维新的核心思想是实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和实现现代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需求相吻合。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制度,充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积极的创新。
第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统一了行动。
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诸多冲突和对立,包括封建主义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争斗等。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共同推进了改革,这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通过与外国的接触和交往,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日本还成功地以军事手段保卫了自己的利益,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成功夺取了台湾。
第一,戊戌变法的理念与实际脱节。
戊戌变法尽管也有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宪政、建立警察机构等,但其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保守派官僚的观点,与当时国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戊戌变法也未能引入西方的成功经验,从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戊戌变法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触及的利益集团庞大而强大,如地主、官僚、军队等,他们对改革充满了敌意,甚至采取了明显的对抗措施。
而且,这些反对力量在清末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格局,包括各种政治派系、军阀势力等,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戊戌变法的外交政策不利。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的困境中,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
与此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已经迫在眉睫,戊戌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难以突破列强的压力和影响。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摘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成功推动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其成功原因包括强大的统一领导、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以及深刻认识到国家危机。
与之相比,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朝廷试图改革的失败尝试,其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内外交困、官僚体制僵化和改革措施过于温和等因素。
通过对比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可以看出成功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彻底的变革意识和坚定的执行力。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对比反映出了中国与日本在改革道路上的差异,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对比分析、背景介绍、成功原因、失败原因、对比。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幕府统治,开启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于明治时代的末期,是一次旨在加强日本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日本封建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
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士族之间的内斗以及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幕府政权日益失去控制,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志士和思想家开始呼吁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明治维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它凭借着维新派和明治天皇的合作,成功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明治维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不稳等。
维新派内部的一些人士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政治势力的对抗以及改革方案的不周到,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为日本的政治局势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对日本政治体制进行革新的尝试,但两者在背景条件、推动力量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次改革进行更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面对列强侵略与困境所进行的两次改革运动。
虽然两者的目标都是要摆脱国家的腐败与不发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19世纪末期的一场社会革命,主要由士族阶级发起,最终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天皇制度,实行了现代化改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晚期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由新兴士人发起,旨在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实现政治革新和军事强化。
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日本幕府政权的内部分裂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幕府内部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和派系之间的冲突,使得士族阶级能够利用这一矛盾切入,形成了推翻幕府的共同理念和行动纲领。
明治维新中的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机关的改革措施为日本实施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农田改革、教育改革、工业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等,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注重国际经验的吸收和借鉴,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取得了权利平等的对外关系。
他们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制度和管理经验,在相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相反,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和点子,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戊戌变法采取了激进的改革措施,忽视了社会的特殊条件和现实的政治局势。
变法运动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改革,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和政治革新,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清朝政府对于变法运动的态度迟疑不决,无法坚定地支持变法派的改革措施。
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加之外界的压力和干涉,使得清朝政府的决策不够果断,无法全力支持变法运动,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推进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比较①日本的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社会背景:(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日本的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中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日本的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中国的具体措施: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日本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②戊戌前后兴起的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然而,它们的结果却迥异。
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比较中探讨两国改革运动的异同,以揭示两个在变革前国情相似的改革运动,呈现两种完全不同命运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当时中日两国是同处亚洲的封建国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切交往;也由于两国的改革运动都发生在西方列强侵略势力东渐的19世纪后半叶,且日本先行一步而致强,成为中国变法维新的榜样。
因而两国的变法运动必然有着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它们表现在:(一)、变法所处的历史条件相似。
两国社会性质相同,同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先后面临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危机;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本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两国的反帝反封斗争均不断高涨。
(二)、两国改革的宗旨、路线相同。
两国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为榜样,以自上而下的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存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维新派在改革中依靠的都是无实权的傀儡──中国为光绪帝和日本为天皇。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两者最终的结果却相去甚远。
本文将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并说明其差异所在。
明治维新在日本的成功与之前中国的改革失败有很多原因。
一方面,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实行了封闭政策几百年之后,日本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相对较为单一,有利于统一行动。
日本能够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制度,使得他们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基础。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德川幕府的倒台为契机,将传统的封建制度推翻,建立了西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摒弃了幕府时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这使得明治维新得以顺利进行,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失败原因也非常复杂。
一方面,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成为制度改革的障碍,使得变法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变法之前,中国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包括农民的困苦、官僚主义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等等。
这些矛盾的爆发使得变法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对于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立场,导致了统一行动的困难和政策执行的不力。
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文化也是两者走向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但是这种封闭并没有阻止日本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能力。
日本的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相对统一,有利于进行维新改革。
相反,中国在戊戌变法之前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封闭政策和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复杂多元,各个阶层的利益冲突严重,使得变革的难度非常之大。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其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以及能够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的能力;而中国的失败则源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爆发,以及变法运动领导者之间的分歧和局限。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1. 引言1.1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变革,标志着日本由幕府时代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开始。
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日本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鎖国政策下,政治腐败严重,社会落后,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
维新派力求改革政治体制,恢复天皇权威,推进现代化建设。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898年,是日本政府一次试图通过改革来避免国家危机的尝试。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仍存在官僚主义、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国际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两次改革运动的背景都是为了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危机,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强盛。
1.2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分别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提升国家实力。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使日本摆脱幕府封建体制的束缚,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包括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废除藩地、推行平民权、进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
戊戌变法的目的则是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加强国家实力,推行近代化改革。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包括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加强国家实力并实现国家现代化。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国家向现代化迈进,适应时代潮流,提升国家竞争力。
这两次变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力量,使国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并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200字】2. 正文2.1 政治改革的措施对比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质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
这些措施旨在削弱封建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现代化进程。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些政治改革措施,但其改革力度和效果远不如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主要集中在试图通过废除世袭制、设立宪政、废武备阶级等方式来改革政治体制,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变法派内部矛盾等因素影响,这些措施并未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实。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政治变革事件,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起点。
而戊戌变法则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改革的失败尝试。
两次事件的成败原因,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首先来看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叶,当时的日本陷入了外国势力的侵略和日益加剧的国内动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志士开始呼吁进行变革,以摆脱外国侵略和国内动荡的困境。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如下:明治维新的成功有赖于时代变革的潮流。
当时的日本面临外部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环境。
国内的动荡也迫使统治者寻求变革,以维护政权稳定。
明治维新是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实现的。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有志之士的奋斗。
在明治维新之初,有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日本所处的困境,他们积极倡导变革,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支持。
这些有志之士在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领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得益于统治者的决断。
在明治维新之际,日本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决断的领导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成功还有赖于国际环境的支持。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日本进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外部势力对日本的干涉使得日本不得不进行改革,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时代潮流的推动、有志之士的奋斗、统治者的决断以及国际环境的支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治维新得以成功,日本社会走向了现代化。
接下来来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进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其成败原因如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有赖于当时社会的惯性。
虽然明治维新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现代化的改革,但日本社会仍然存在保守思想和旧有体制的惯性。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日本,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都是在近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旨在改革国家和社会,使其能够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却有着一些显著的差别。
明治维新的成功可以归因于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前,日本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幕府和大名手中。
但在维新之后,日本实行了中央集权体制,将权力集中在天皇和官僚集团手中。
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私有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现代化。
在军事方面,日本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军事战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队。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日本能够顺利地进行近代化进程,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戊戌变法在中国却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
中国在戊戌变法前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改革尝试,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清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懈怠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第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中国社会的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这导致了改革的阻力。
中国面临了外部压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19世纪末正值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时期,列强强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主权和独立面临威胁。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宗旨和动力也有所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将日本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没有其他选择。
而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次激进的改革尝试。
清朝政府虽然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真正具备推动改革的决心和能力,因此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也与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
日本的封建社会相对较为简单且高度统一,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且地域分散,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更大。
日本有着长期的尊重和崇拜中国的传统,这使得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时更容易融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1、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
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2、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3、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改革事件。
虽然两者都试图改革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进行简要对比分析,探讨其成败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场由幕府垮台、天皇复辟,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改革的事件。
明治维新的主要成败原因在于三点:首先是日本国内外的情势,其次是幕府的腐败和落后,最后是天皇的复辟和改革。
从国内外情势来看,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尤其是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佐治·华盛顿·佩里率领的四艘黑船抵达日本,以炮弹威胁日本政府开放对外贸易。
这一事件震撼了日本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幕府掌握的政权显然已经无力有效应对外敌的挑战。
此时日本社会已经呼唤着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
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期主导,日本社会也以“还政于天”、“攘夷”为思想主流。
这种情况下,明治维新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国内外情势使然。
幕府的腐败和落后也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尽管日本自17世纪末开始实行了锁国政策,但幕府的统治并未使日本摆脱贫困和侵略。
相反,幕府政权实行了专制独裁的政策,实行了重税苛捐,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感到了强烈的不满。
幕府政权也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凋敝不振,加之外国的压迫,使日本社会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由于幕府的不作为和不良政策,使得明治维新的声音在全国范围都有了广泛的传播和支持。
天皇的复辟和改革也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天皇虽然名义上是天下之主,但实际上却是受制于幕府的剧烈。
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以及日本社会的动荡,天皇终于有了翻盖幕府的机会。
天皇复辟成为了新政治力量觊觎政权的有力保障,也为幕府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明治维新之后,以天皇为首的君主制成为了整个政治体制的核心,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方面的改革也相继展开,最终取得了成功。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近代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于1868年爆发,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884年,旨在推进政治体制与社会改革。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成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领导层的决策和组织能力。
维新的领导者凭借其坚定的意愿和明确的目标,成功地将改革的意愿落实到行动,并组织了强大的军队和政府机构,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也能够有效地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交涉,获得了西方技术和经验的支持,为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则缺乏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
变法的领导者在制定改革政策和推动改革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组织来支持改革。
受到保守势力和特殊利益集团的阻力,变法的领导者也无法有效地推进改革,使得改革运动陷入了困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改革目标和内容也不同,这也是二者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将日本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改革。
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包括废藩置县、兴办学校、制定宪法等,这些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的目标和内容相对狭窄。
变法的领导者主要关注的是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希望通过建立宪政体制和取消特权地位,提升政府和官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
这些目标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推动力量,因此变法的成果非常有限。
国内外环境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遭遇外国侵略和内部动荡的时期,这使得改革的意愿和动力更加迫切。
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也为维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资源。
而戊戌变法发生在日本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国内外环境对改革的需求和支持相对较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两次重大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至1912年期间,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幕府体制向现代西方化国家转变。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至1901年期间,它试图在清朝政府中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其面临的内外环境息息相关。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下,社会政治秩序混乱,经济落后。
在外部压力下,如美国的黑船来舰和其他外国列强的扩张,日本国力的相对衰退使得统治阶层内部对改革的呼声增加。
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清朝政府内部进行的一次改革,清朝政府长期以来的腐败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面临着更加紧迫的改革压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其改革目标和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关。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依靠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改革。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颁布宪法、实施普通教育、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等。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的目标是在清朝政府内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在改革措施方面,戊戌变法中的一些措施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导致改革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改革的推进者和支持者的意志和决心有关。
明治维新的推动者是一些年轻的日本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他们以明治天皇为中心,共同努力推动改革。
明治维新的推动者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意志和决心,始终坚持改革的方向。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的推动者是一些清朝政府内的改革派官员,他们在推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和军阀势力的干预等。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在改革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意志和决心,从而导致改革的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还与其所面临的反对力量和抗拒力量的强大程度有关。
明治维新面临的主要反对力量是幕府和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和阻力,但是明治维新的推动者通过诸如政治手段和武力手段等手段,以及采取一些合理的政策来化解这些抵制和阻力。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背景的改革运动,它们都旨在改变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国家在外交、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
然而,两者的成败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就两者的历史背景、改革意图、改革目标、改革策略、对立面及其结果等方面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的封建时代,由于内忧外患,日本的国家状况岌岌可危,于是京都大名主导下,幕府政权被推翻,明治天皇亲政。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启用外国顾问,学习西方领先的技术和知识体系;取消封建等级制度,破除藩镇分割,取消旧式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制定新的宪法和法律,并通过其它种种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封建势力的打击和消灭。
通过这些措施,日本迅速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成功成为世界主要强国之一。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时代背景是外侮和内乱交加的时期,国家危机四伏,同时也加速了革命思潮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慈禧太后下令进行了改革,旨在推行“中兴”政策,涉及了军事、教育、财政、立宪等方面。
然而,改革遭到了来自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一致抵制,使得变法领导者李鸿章、康有为等人的努力成效甚微,最终失败收场。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新政府高度重视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吸纳了大量的外国顾问,同时也学习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次,新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成功打击和消灭了传统封建势力,消除了内乱和外侮的严重威胁;最后,新政府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知识划分,不仅鼓励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还推广了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体系。
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则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变法的部分政策尚未成熟,不仅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而且还容易遭到贪污和腐败的侵蚀等;其次,变法遭到了强烈的保守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反对,有些国家甚至利用变法期间的混乱和不稳定,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占领领土;最后,变法虽然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和制度,但是很多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导致变法本身在执行层面没有取得显著效果。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发生的重要政治改革,但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以下是对两者成败原因的简要分析。
一、历史环境的差异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正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日本必须迅速进行变革。
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虽然也遭受到列强的压迫,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变法遭遇到更大的阻力。
二、统治者和政治精英的态度明治维新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日本的统治者——明治天皇坚定的决心和意愿。
他们积极主动地推动改革,并找到了一批官员和政治精英来实施这些改革。
相反,清朝政权对戊戌变法持消极态度,并试图阻止变法的推进。
这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因为没有足够的支持和推动力量。
三、改革措施的不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官僚体制改革,以及推动现代化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日本政府的力量和能力,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和军事改革方面,但由于实施不彻底和缺乏真正的改革意愿,改革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
四、对外因素的影响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面临外部威胁的背景下,因此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防御外敌。
这给了改革更大的动力和紧迫感。
而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内外形势相对稳定,国家没有面临明显的紧迫威胁,这导致了政治精英们缺乏对改革的迫切感和动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政府的积极推进和改革的全面性,以及来自国内外威胁的压力。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主要归因于清朝政府的反对态度和缺乏对改革的迫切性。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十九世纪,欧美等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壮大起来,急需扩大殖民地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正处于封建末期的亚洲正是最佳的目的地。
亚洲各地被迫进行社会改造。
然而,由于进行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导致各国出现明显差异。
现在我们主要来探究一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为何结果不同。
社会背景方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社会已经出现很多尖锐的矛盾。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无能的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指挥下竟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导致中国封建势力更为强大。
领导力量方面。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发展尚未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相对日本,中国的领导力量明显薄弱。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均是思想先进的文化人,对当时现状认识不深刻。
他们所领导的维新派力量脆弱,又仅仅把改革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加之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掌握实权力量强大,注定了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
政策措施方面。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中国的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认识到维新派的前进性,也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封建掌权派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得以实行。
改革的运行方式方面。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由上而下地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簇拥着一个光绪皇帝,在政坛上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法领导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依旧对封建特权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推翻封建制度的勇气与魄力。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略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不同的原因。
如果深究下去,还会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引导着历史的变迁。
限于知识掌握的不够,只能稍微总结以上内容,望见谅。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但是在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力等方面,还是给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败原因宁夏师范学院陈瑶 (750200)摘要:(1)、众所周知,1868年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成功的使日本迅速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0年后,中国以日本为蓝图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2)、那么,为什么同是变法革新却换来了不同的结局?这主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等方面不同有关,才造成两国维新变法运动的不同结局。
(3)、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更多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及时的走上革命道路。
从这点来说,戊戌维新功不可没。
(4)、反思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在探索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只有善于将变革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维新;成败原因日本在历经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摆脱殖民地化的枷锁,迅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跻身资本主义列强。
而中国则在戊戌维新后,依旧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变革失败的尴尬中完全滑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是这样的具有戏剧性,值得我们探讨。
19世纪末期,中日两国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被迫将要打开国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打开了日本国门。
中日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武力威胁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开展了自下而上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
在此之前,日本幕府的权利就越来越弱。
相反的西南诸藩的改革却特别活跃。
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寻求新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也使得日本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此情况下,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
同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已开始。
但是,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竭力维护封建经济体制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导致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并且由于清政府不断加重赋役,使农民无力承担。
广大农民不断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但封建统治阶级却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在1898年时,中国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
虽然中国的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变革目标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变法也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措施,且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要通过政府发布命令推行改革。
但是历史却给出了两国不同的答案和结果。
日本通过此次改革成功的挽救了民族危机,并且跻身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其领导人死的死,逃的逃。
变法犹如昙花一现。
那么,为什么如此相似背景的改革却换来了不同的变革结果?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背景这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1、政治制约因素首先,从历史上来讲,中国自秦统一后,历经多次王朝不断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同时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保存下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
相比之下,日本真正确立起封建制度前后也不过只有600多年的历史,其统治基础远没有中国牢固。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幕藩领主制国家。
日本诸侯(即大名)对外服从幕府,对内拥有军政实权。
大名的服从程度视藩的强弱而定。
这种封建体制一方面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一行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幕府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使得各藩容易被各个击破。
到了德川幕府晚期,一些西南强藩更是不顾禁令,任用中下级武士改革藩政,直接对抗幕府,并成为倒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幕府作为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在一些下级武士、大名、富商等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离开后,严重的动摇了统治基础。
封建保守势力的被打击,也为接下来的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日本,天皇制作为日本封建领主制的特殊产物,天皇虽没有实权,但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也是日本文化上的传统权威。
因此,1868年,日本维新人士打着“拥护天皇、尊王倒幕”的口号,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四方响应。
相反的在中国,维新派尽管也打起拥护皇帝的旗号,却没有多大的号召力。
就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来看,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成熟的封建制度。
到清王朝时,封建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皇帝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成为最高权力的统治者。
而在民众的认知里,皇权的更替等同于王朝的更替。
皇帝只是权利上的绝对权威,不想日本的天皇一样,是文化上的权威。
因此,维新派虽打着皇帝的旗号,确并没有像日本一样取得民心。
最重要的是,当时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
他们掌握最高权力,手握兵权、政权、财权,形成了庞大的守旧势力。
而维新派却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
不仅如此,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甚至一些资产阶级商人也不愿意支持他们。
并且在改革中,维新派们采取废八股、革漕运、裁减冗员等措施, 上则剥夺西太后、军机大臣、各部堂官员及地方督抚的大权,下则触及了八股士子、无业旗民等的利益,造成一个庞大的反对阶层。
这一切都使改革更加艰难。
因此,在我看来,日本改革的成功与其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天皇岁无实权,但日本天皇和幕府实际处于两个政治活动中心,所以变法比较自由,可以直达最高决策层。
在中国则是后院起火。
光绪一有所行动,慈禧太后就已知晓。
那么以傀儡皇帝为依靠的维新变法就很难成功了。
其次,改革者本身的素质也是影响改革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骨干是倾向资产阶级革命的下层武士集团,其领导者大都很年轻。
如吉田松荫,西乡隆盛,高珊晋作等,他们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
这些领导人长于韬略,是一批出色的政治家,策略家和实干家。
在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处理问题就显得较为有条理。
使得改革循序渐进的进行,并十分的有策略。
例如在改革中,面对强大的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用公债偿付形式迫使他们转为用公债投资于新式企业的资产阶级。
大大减少了贵族的反抗程度,保证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
相比较中国的维新派就显得有些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中国维新变法的领导人主要是倾向于资产阶级的在野大夫。
他们当中多为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虽有热血却无远谋。
例如康有为从1891年起设立万木草堂,招收学徒,开始为新思想的宣传。
1895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知事,虽被授予官职,却无实权。
由此可窥一二。
而且中国维新派在策略上也失误严重,在新政的103天里,下谕达百件,改革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措施不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
况且他们对封建势力还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想象着以和平取得政权,想象着通过设立一些制度局的机构,但这种幻想很快就被打破了。
从变法一开始,他们就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顽强抵制。
最终改革以失败告终。
2、经济制约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前,其本国经济主体是自然经济,但是商品经济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诸藩大名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鼓励生产,扶植商业,大力促进领地内经济的繁荣。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也比较容易。
又由于日本封建历史较中国相对短暂,封建势力没有中国顽强,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也比中国要快。
另一方面日本国土小,也便于管理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密度比较大,形成几个大的经济中心。
尤其是城乡资产阶级商人渴望改革现有政治状况,使之能够更好的取得经济利益。
因此他们积极支持倒幕与改革,在明治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之下的中国,因为封建社会体制的成熟,其经济结构就比较坚固,比较完整,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因此自然经济瓦解很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抵抗也很顽强。
中国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天又营养不良,动不动就会被扼杀。
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很弱小。
再加上国家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商业也不被重视,商人的地位也一直受到压制,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也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迟缓了100多年,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
鸦片战争后,这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也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又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很少有资产阶级直接参加或支持维新运动。
这就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且自古以来中国人潜意识里面的重义轻利和信仰孔孟之道,更加从心理认知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3、文化传统制约因素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
中国是农业经济和宗法政治结合的田园式文明。
且中国文化趋于与自然过于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的意识不强,过分提倡容忍、安分、知足,压抑个性的发展。
并且因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因此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往往背上中华文化优越的包袱。
以天朝自居,夜郎自大。
不少人人崇尚祖宗之法,喜欢脱离实际的空谈。
且清政府和历代王朝一样,对于学者的创新立意和更切实际的研究给予压制。
使大多数学者的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受政治约束的世界里,自然思想和行动方面就无意识的受到了限制。
这对改革很是不利。
这也使在提倡学习外国文化时遇到很大的阻力。
而日本的文化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日本却是吸收和集成世界先进文化的最优秀者。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且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现实,重实用。
他们并不夜郎自大。
这种心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无疑是非常有助力的。
因此明治维新在推行文化开化政策时,阻力较小,成效显著。
西学的传播发展远比中国强。
日本的教育普及程度也比中国高。
虽然两国都是世俗教育,又以儒学为主,但日本全国教育文化水准都较高,为后来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国际背景在1 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势力东倾,中国位于东亚重要位置,加之地大物博,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
而中国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保守势力顽固。
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的政策及中国的国情地位决定了列强不允许也不同意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内部自身发展又不可能。
中国历史的落后,即使是个别杰出人士也无力回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却要比中国幸运的多。
日本地处东亚边陲狭小岛屿,国家小资源少,西方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远比中国差。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西方列强也无法抽出更多力量东顾。
这对日本来讲,无疑是个极好的历史时机。
因此我认为,日本以当时的国内条件为依据,配合有力的国际条件,且有精明的应对,加上偶然的良机,几方面的因素几乎同时汇聚,才顺利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变革,从此走上自理发展的道路。
反观中国,却没有这么优越的内外部条件,因此,维新变法的失败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出乎意料。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断发展,而中国却悲剧性的落后受辱。
紧接着的半个多世纪里,中日两国沿着各自的路线走下去,两国的世界地位终于发生了两千年来的历史大颠倒。
日本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并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而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但也因为在改革过程中保存了封建残余,鼓吹对外扩张,为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