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板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浙江潮》篇1课时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教学媒体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导入第一课时一,导入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背诵.看钱塘潮图片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交流汇报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2.检查生字.词.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 (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交流自读疑难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布置作业导入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自读自学《观潮》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写作指导布置作业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四,布置作业1,背诵《浙江潮》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第二课时导入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自读自学《观潮》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 "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1,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五,写作指导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六,布置作业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背诵《浙江潮》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习"潮来时"学生读4—5节,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回答.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作业设计必做:1.生字4,2,2,划出词语抄一抄.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写摘录笔记.4. 预习《红树林》选做: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板书设计浙江潮远观仅如银线闷雷近看玉城雪岭雷霆奇观样子声音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才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引导学生复习了过去是用过的金钥匙朗读方法,同时掌握一种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难,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浙江潮》教案篇2《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学会通过描写景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描述浙江潮景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学会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浙江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浙江潮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5. 描述浙江潮景象:(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描述浙江潮的景象。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对浙江潮的景象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大意。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描述浙江潮景象的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较为生动地分享浙江潮的壮观。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浙江潮的景象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浙江潮》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大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分析:分析《浙江潮》的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文学鉴赏: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4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浙江潮》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浙江潮》的背景资料、文学评论等。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了解《浙江潮》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教学内容作者介绍:讲解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背景介绍:介绍明朝末年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

讲授法:讲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

2.4 教学资源作者介绍资料:关于吴承恩的介绍资料。

背景资料: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的资料。

第三章:课文分析和理解3.1 教学目标分析《浙江潮》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2 教学内容描写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4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浙江潮》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资料。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对《浙江潮》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文学鉴赏: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的方法。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浙江潮》的基本内容,掌握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浙江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2.2 教学难点:潮汐的计算和预测,潮汐对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准备1.3.1 教具:多媒体课件、潮汐时间表、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3.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现象,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兴趣。

1.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浙江潮》相关资料,了解潮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1.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潮汐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1.4.4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第二章:潮汐的形成原理2.1 潮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潮汐的定义和分类。

2.2 潮汐的形成原理:讲解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潮汐的形成过程。

2.3 潮汐的周期:介绍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让学生掌握潮汐的计算方法。

2.4 潮汐的类型:讲解高潮、低潮、潮差等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潮汐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章:潮汐的特点3.1 潮汐的规律:分析潮汐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会预测潮汐时间。

3.2 潮汐的地理分布:讲解全球潮汐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沿海潮汐情况。

3.3 潮汐的生态环境影响:探讨潮汐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潮汐的利用:介绍潮汐发电、潮汐养殖等潮汐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四章:浙江潮简介4.1 浙江潮的成因:讲解浙江潮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

4.2 浙江潮的历史:介绍浙江潮的历史变迁,传承地域文化。

4.3 浙江潮的民俗:讲解浙江潮相关的民俗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感受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发挥想象,感受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造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句、长句,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述浙江潮的壮丽景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评价。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造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作文,发挥想象,描绘出壮丽的景象。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2. 朗读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能否正确朗读课文并表达出其含义。

3. 字词掌握: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读音、写法和意义。

4. 想象与表达:评估学生在描述浙江潮景象时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5.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和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的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

(2)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浙江潮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浙江潮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情感。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潮汐现象。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浙江潮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写两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浙江潮的示意图。

3. 预习下一课《黄山奇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生字词的书写、课文内容的掌握以及拓展延伸部分的表现。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浙江潮》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直观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浙江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江潮教案设计范文

浙江潮教案设计范文

浙江潮教案设计范文标题:浙江潮教案设计:发现潮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b)理解月球与地球引力对潮汐形成的影响;c)掌握利用天文数据计算潮汐高度和潮汐时间的方法;d)学会使用实验法探究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引导学生采取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c)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奇妙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b)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与热情;c)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爱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b)利用天文数据计算潮汐高度和潮汐时间的方法;c)通过实验法探究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a)潮汐的形成原因与月球与地球引力关系的理解;b)天文数据的运算应用;c)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海边的图片或播放一段有关潮汐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潮汐现象的认知和好奇心。

2.知识讲授(30分钟)a)讲解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重点说明月球与地球引力对潮汐形成的影响;b)示意图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对潮汐产生的影响;c)讲解利用天文数据计算潮汐高度和潮汐时间的方法。

3.实验探究(45分钟)a)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测量一次在同一地点的潮汐高度;b)收集数据后,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探究潮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c)将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展示给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潮汐的周期性规律。

4.巩固拓展(20分钟)a)给学生布置潮汐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潮汐现象的相关知识;b)利用其中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方法重新计算潮汐高度和潮汐时间,验证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c)给学生展示潮汐现象与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潮汐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利用潮汐资源的可行性。

浙江潮教学设计教案

浙江潮教学设计教案

浙江潮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正确雅观的书写本课生字。

经过古今文字的对照,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累积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觉大潮的奇异、宏伟、壮观。

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与议论研究中掌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作者有次序、抓特色的察看方法,培育留意四周事物的习惯;并能感觉《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一样。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古文的读法,图文比较,睁开想象。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与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课重点: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古文的读法。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与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课难点经过古今文字的对照,图文比较,在朗诵与议论研究中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两首诗描绘对象的不一样之处。

学习作者有次序、抓特色的察看方法。

教课方法整体感知、熟读成诵、比较法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或有关图片)、朗诵伴奏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重点:朗诵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浙江潮》,熟读古文,理解意思,经过感觉大潮的奇异、宏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新课(一)初读课文,怀疑解疑: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仔细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体意思读理解;第二,在认识粗心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畅。

时间暂定五分钟。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仔细地逐组巡视指导。

)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你读懂了什么(评论,纠错)指读课文:课文读通畅了吗谁来试试看(评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掌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环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来感觉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沟通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惊激射指名回答:远——近——气概—诗歌评论。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能读出你的感觉吗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篇一教材分析:古文《浙江潮》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更深刻的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认识。

教学构想:先学习《观潮》,现代文比较容易理解,按潮来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去理解大潮的壮观,然后再学习《浙江潮》,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古文虽然简洁,但仍能体现大潮的壮观,并知道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内容结构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2.板书课题《浙江潮》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5.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2.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3.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四、逐层理解体会,重点品读感悟《观潮》。

1、寻找各层次描写的文字,整体感受。

(1)请你找出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各层次的文字。

(2)指名读各个层次的文字,并思考读完这些文字后,你知道了什么。

2.品读第4、5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自然段。

(2)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形象的句子。

描写声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犹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描写大潮形象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难点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大自然的奇迹》等。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观察作业: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如公园、校园等,注意观察细节,体会大自然的美。将观察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或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2.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指导生字的书写方法和生词的运用。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浙江潮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5.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浙江潮》的基本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浙江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的介绍。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浙江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潮汐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形成和变化机制的理解。

(2)课文中的部分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浙江潮》,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知识介绍:(1)介绍潮汐的基本知识,包括潮汐的定义、形成原因、变化规律等。

(2)解释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词语和句型学习:(1)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潮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了解,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短文。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设计的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浙江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浙江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浙江潮》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 教具:PPT、地图、音频3. 学具:黑板、粉笔、课件,图片4. 制作课件:把课文内容制作成PPT,包括文字、图片、题目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浙江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2)理解浙江潮以及潮所带来的影响;(3)阅读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播放一段浙江美丽山水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浙江的兴趣,并进行问答:(学生):老师,漳州是福建的一个地方,那么浙江呢?(老师):浙江是我国东南沿海省份之一,下面开启我们的浙江之旅。

2. 引入新课(15分钟)(1)课文导入:通过播放课文录音,感受浙江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探究讨论: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看地图,了解浙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邻省市。

(3)浏览图片:展示浙江的名胜古迹、风景名胜、地方特产等图片,激发学生对浙江的向往之情。

3. 理解课文(15分钟)(1)细读课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问题解答: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全班解答问题。

(3)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互相提问甚至对话来理解课文。

4. 梳理课文(10分钟)(1)词语解释:学生一起查词典,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生词。

(2)重点句子:学生读、背重点句子,教师解释并加以拓展。

5. 活动学习(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浙江的城市或景点,用图画、文字描述该地的特色与风景,并向其他小组展示。

(2)模仿课文写作:学生根据所选城市或景点进行写作,描述其特色与风景等。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1)回顾:通过小组展示和写作,学生了解了浙江的部分地理特色和风土人情。

(2)反思: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何感受?是否能形象地描述浙江的风景和特色?四、课后作业1. 完成写作作业。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浙江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和文学表现手法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相关文化知识介绍潮汐观察实践活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地观察法1.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实地考察地点安排1.5 教学评价学生课文理解测试实践活动报告课堂讨论参与度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简介郑板桥生平介绍文学艺术成就2.2 《浙江潮》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文化环境2.3 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关注课文语言特点分析文中对浙江潮的描写体会作者情感表达2.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探讨作品中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2.5 作业布置研究郑板桥的其他作品搜集有关浙江潮的资料第三章:课文解析3.1 文本结构分析引言部分主体部分3.2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形容词与比喻的运用动词与拟人的效果排比与对仗的节奏感3.3 内容解析描述浙江潮的壮丽景象分析作者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3.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5 课堂小测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解析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潮汐知识讲座4.1 潮汐概念潮汐的定义潮汐的成因4.2 潮汐类型半日潮日潮4.3 潮汐观测与应用潮汐观测的重要性潮汐在航海和渔业中的应用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解答讨论潮汐现象对生活的影响4.5 作业布置完成潮汐知识小测收集生活中的潮汐现象案例第五章:实践活动5.1 实地考察准备地点选择安全须知观察工具准备5.2 实地观察潮汐记录潮汐变化拍摄图片或视频体会自然现象之美5.3 观察后的反思小组讨论观察心得5.4 课堂分享各小组报告实践活动成果讨论潮汐现象与《浙江潮》的关系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价课文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程度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第六章:文化视角下的《浙江潮》6.1 浙江地区文化特点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浙江地区的历史沿革6.2 文学中的浙江潮分析《浙江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浙江潮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呈现6.3 课文与地方文化的关联分析课文如何反映当地文化特色讨论地方文化对作品的影响6.4 文化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对浙江文化的理解举办文化知识问答或竞赛6.5 作业布置研究浙江地区的其他文学作品编写关于浙江潮的文化短文第七章:艺术手法分析7.1 视觉描绘分析文中视觉描绘的句子讨论如何通过视觉描绘表现浙江潮的壮丽7.2 听觉与感官描绘解析文中听觉与感官描绘的作用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感官描绘增强作品效果7.3 情感渲染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情感渲染表达自己对浙江潮的感受分析情感渲染对作品主题的影响7.4 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描绘一个自然现象展示并讨论作品7.5 作业布置创作以浙江潮为主题的短篇文学作品分析并评价同学的作品第八章:跨学科探讨8.1 科学视角下的潮汐邀请科学老师进行讲座讨论潮汐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8.2 文学与环保的关联探讨文学作品在环保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分析《浙江潮》对环境保护的启示8.3 跨学科小组项目学生跨学科合作,策划一个关于潮汐保护的项目展示项目方案并进行讨论8.4 课堂讨论分享对跨学科学习的感悟讨论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应用8.5 作业布置完成跨学科项目报告第九章:综合能力提升9.1 团队合作分析团队合作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举办团队协作游戏或活动9.2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尝试解决与《浙江潮》相关的实际问题9.3 公众演讲与表达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并进行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见解9.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浙江潮》的感受举办作品展示活动9.5 作业布置完成一次公众演讲视频录制创作以《浙江潮》为灵感来源的艺术作品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10.2 综合评价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10.3 反思与建议学生和教师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提出改进建议10.4 未来学习规划讨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望和学习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建议10.5 作业布置准备下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课文解析环节内容:本环节通过文本结构分析、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解析以及内容解析,深入理解《浙江潮》的文章内容。

《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浙江之潮》。

感受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5个,写字10个。

3、教学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被誉为天下第一潮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浙江潮)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发现了什么?3、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浙江潮?4、(ppt)这篇文章与我们学习的其它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篇()文。

5、古文都有哪些特点?二、检查预习情况1、这篇文章是我们首次接触古文,大家也提前做了预习,谁来说说读古文的感受?2、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读词: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方法来读一读这篇古文。

读句:老师把文中较难的词提出来,谁来读一读读全文:齐读,注意节奏,要读出古文独有的韵律美4、字句落实⑴预习时,你重点理解了哪些字、词⑵还有哪些不理解的?三、品析词句1、文中哪一句是作者对浙江潮的总体评价?①ppt出示全诗②抽生读,你读出赞叹了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浙江潮的“伟观”?3、总结4、指导朗读⑴自读全文,把感受读出来⑵ppt出示,看屏幕,这3句都是写海潮的,但他们略有不同,谁来说一说它们不同在哪?⑶引导读“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

”“大潮越来越近了。

”“那声音,那气势。

”谢谢孩子的精彩配合四、拓展提升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真实的海潮是什么样儿的吧2、看了这番景象,谁不惊叹,难怪杨诚斋诗云:——3、背诵全文板书设计:浙江潮色银、玉、雪浙江之潮形线、城、岭伟观声雷霆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教学反思:《浙江潮》是一篇文字精炼的古文,寥寥数语却将浩浩汤汤的浙江潮刻画得淋漓尽致。

《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阅读 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 究,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特点
分析所选教材的特点,如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注释详尽等,说明该教材 适合用于《浙江潮》的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浙江潮 》中的代表性文章和图片,按照历史 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形成完整 的教学内容体系。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浙江潮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介绍浙江潮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浙江 地区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
浙江潮的文学表现
选取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浙江潮的经典诗篇, 进行欣赏与解析。
潮水的形成与特点
阐述潮汐现象的原理,浙江潮的独特之处以 及其壮观的景象。
浙江潮的现代意义
探讨浙江潮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旅游 价值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学习风格与特点
自主学习
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能力,能够通过预习、 复习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和掌握。
合作探究
学生善于在小组合作中探 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 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应用
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活动、 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所学知 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 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个体差异及应对策略
留学生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阐述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浙江潮》的初衷,以及该杂志在传播革命思想、 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浙 江潮》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 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浙江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 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 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北师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北师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北师版课文及教案《浙江潮》是2024年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下面是《浙江潮》的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浙江潮》课文,了解浙江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与细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课文《浙江潮》的课本、PPT幻灯片、图片资料、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浙江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浙江潮的兴趣。

然后进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

Step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浙江潮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为什么浙江潮被称为“潮”?它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等等。

Step 3 细节理解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细节,比如浙江潮对于中国的海路贸易有什么影响?浙江潮对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等等。

Step 4 推理分析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浙江潮为什么会在浙江地区兴起?浙江潮的兴起对于地方政府和百姓有何影响?Step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浙江潮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Step 6 拓展延伸利用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浙江潮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如永嘉之乱、开平仓等。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浙江潮的知识。

Step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Step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Step 9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给出的提示,写一篇关于浙江潮的短文。

以上是《浙江潮》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

《浙江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浙江潮》一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浙江潮”、“潮声”、“澎湃”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浙江潮》,使学生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产生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浙江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浙江潮的壮观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浙江潮的背景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和短语,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课文中的描述顺序和具体景象。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浙江潮的看法和感受。

(2)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5.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浙江潮”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浙江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生词和短语。

3. 提交短文作业《我眼中的浙江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浙江潮》,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中描述浙江潮的顺序和具体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写作练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浙江潮》是一篇文字精炼的古文,寥寥数语却将浩浩汤汤的浙江潮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浙江潮》教案设计】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节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

(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材解析:《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

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

《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

《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

生情分析: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

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

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

同时,对于诗化语言的凝练性表达还需要指导提升,需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写出诗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潮》板书设计
本文是关于《浙江潮》板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浙江潮》板书设计
浙江潮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平静
声形色
远闷雷一条白线
稍远长粗横贯
潮来时再近白色城墙
更近千万坦克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平静
《浙江潮》教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

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
读……形式多样。

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

”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

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

《浙江潮》研究教学反思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

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

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
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

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

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

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

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

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

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

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