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怀疑与学问1_21-2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4张PPT)
8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视察:察看,审察【P94】 腐草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P94】
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 拘泥于书本。【P95】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P95】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 反驳、攻击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 个分论点时运用的关联词“不仅”“也”看出来。
2020/7/3
13
3.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
2020/7/3
4
文体知识:
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
①举例论证: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020/7/3
5
作者 简介
2020/7/3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中国 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 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 究。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辨》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 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020/7/3
12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书二】
怀疑与学问 课件-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请总结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结合文章具体内 容进行说明。也可以自行补充论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对 本文的理解。
引用名言: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
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引用名言: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
由此可见,要想做学问,怀疑精神不可少。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 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研究领 域广泛,在中国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地考证,所使用的“演变 法则”成为至今还沿用的研究方法。他搜集的歌谣、谚语、方言方音的研 究成果被胡适赞为“独立吴语文学的第一步”。
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观点 第二部分(3-5)剖析事理,揭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3)做学问需要质疑 (4)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怀疑、思索、辨别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本文具有“分析事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思考: 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对戏曲的“怀疑”
剧情往往始简而繁, 经几代人的加工, 而变得生动逼真, 跌宕起伏。 如:圣贤禹
顾颉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 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 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 学问》 课件( 共31张P 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 学问》 课件( 共31张P PT)
自学指导一
读课文3----5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 学问》 课件( 共31张P 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 学问》 课件( 共31张P PT)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
【1】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 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 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 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 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 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
史略》、《史林杂识初编》
等。
自学指导一
• 初读课文,标识生难字
• 辨伪去wàng_ • mò守—— • 不gōng自破—— • 停zhì •塾 •譬 •惰 •儒
妄,虚无的不真实的 墨,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攻,比喻观点、言论等经不起推敲。 滞,
shú pì
duò
rú
自学指导二
• 默读课文,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 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 关键句子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讨 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时间8 分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9张PPT)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二】
品析方法
5.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1)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可 以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1课时 顾 颉 刚
课时目标
01 理解并积累“虚妄”“不攻自破”等重点词语。 02 把握文章论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
导入
罗素:“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
穆尔:“维特根斯坦。”
罗素:“为什么?”
穆尔:“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
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 维特根斯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场哲学家的对话中, 猜猜:维特根斯坦最后说 了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不主动思考问题。 他缺乏怀疑精神。 …… 怀疑与学问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维特根斯坦
【一】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 者、奠基人。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 代学术史略》《中国当代史学》等。
③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我们反对怀疑论,但不能反对怀疑精神。 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相伴随,而怀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怀疑论没 有句号,永远是问号;而怀疑精神伴随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在寻找句号, 而且相信会有句号。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某 个问题而言,可以画个句号。而新的疑问,又促使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这 就是研究的深入。没有疑问,永远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就 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维,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保守的思维是习惯性 思维,轻车熟路,率由旧章。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 是有道理的。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学生议论,自我梳理
第五段 书本和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论据:
①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书本和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
第一方面
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 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 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 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 《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 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 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三 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1、阅读第四段,画出文中表明本段论点的句子,试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完成论证过程的。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
分论点
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 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
讲道理
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
启示:关注过渡句
2、理清层次,辨别方法。课文观点鲜明深刻,以两个分论点作支撑,同学在梳理文章结构时,发现每一个分 论点下还有小观点和材料对其作支撑,就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分论点1 (辨伪去妄)
第四段 对于传说都应该 经过怀疑 第五段 书本和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1张PPT)
作用:①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疑”的道理。 ②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任务探究
4.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A.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B.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 就信了”的原因。
任务探究
任务三:本文语言精准、严谨,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 上的特点。
1.“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 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任务探究
任务一: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联系,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并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在课文的开头或是结尾,有些时候可能
会是文章标题,甚至有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个人著作主要有《汉代学术史略》《尚书通检》 《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秦汉的方士和儒生》 《三皇考》《史林杂识出编》等。
自主学习
知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 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 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 大论战。1926年,顾顿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 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 《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怀疑与学问》教学课件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的材料和理论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凶险 视察 轻信 虚妄 盲从 折扣 流俗 墨守
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 道理。
2.“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 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论证 三、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深入探究——写作特色
1.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了两 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 理清楚,中心明确。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 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了一位专家。 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 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就修好了,老板为此 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 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 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停滞 程 颐 塾 师 懒 惰 不 攻自 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顾颉刚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首创人, 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首创者。 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族促进会 中央委员等职。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 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思维拓展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 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 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思维拓展
参考示例
1.不会太绝对。“一切”强调包含古今中外所有有 怀疑精神的学问家,因为不这样做的学问家不是真 正的学问家,也不可能有更新、更好的学说产生, 体现了本文逻辑的周密。
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
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 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 道理论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理论证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重点研读
5.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 意义?
事前的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 疑的精神。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
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从第三段顺利过渡到第四段,体现了说明文结构语言的严密。)
第4段
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4段
第一层 (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 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 学派创始人,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拓者、奠基人。
❖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复 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大学教授。1949年后曾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怀疑与学问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
读书要有怀疑精神,通过怀疑而明辨是非,从而建 设起新的学说。
师板书“怀疑”“学问”,就这二者的关系,请同 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看看作家是怎样阐述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的。
❖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
举例论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道理 论证
第5 段又引用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 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 怀疑”的论点。
第 5 段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第6 段 中对“不断 的发问和求解”的阐述,都论证了“怀疑……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比 论证
用国难时的消息,来类比做学问所依靠的事实和 证据,都可能不一定正确的道理,引出 下文的怀疑论 题。
第二课时
核心任务: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任务一:围绕标题,深入探讨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窗户。本文 题 目是“怀疑与学问”,请通读全文,说明“怀疑”与 “学问”的关系。 如果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怎么说?
19.怀疑与学问
课前积累
凶险 视察 盲从(mánɡ) 墨守( mò) 程颐( yí ) 懒惰( duò)
轻信 虚妄(wànɡ) 折扣(zhé ) 流俗( sú ) 停滞(zhì ) 不攻自破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yínɡ) 塾师(shú ) 大儒( rú )
譬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 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2.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请勾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
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 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一切”强调无一例外,说明“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 。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 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动词,按照新学说产生的一 般规律排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们的顺序 不能颠倒,体现了本文逻 辑的严密和语言的严谨。四个“常常”, 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 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 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精神 是求学的必备素养,是成才的阶梯。如 果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怀疑与学 问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PPT课文课件
精读感知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 并证明中心论点。
精读感知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 “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 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 “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必考字词梳理
形
近
儒( rú )大儒
字
孺( rú )孺子
蠕( rú )蠕动
辨( biàn )辨析 辩( biàn )辩论 辫( biàn )辫子
必考字词梳理
近
义
词词
辨伪去妄
去伪存真
辨 析
同 都有“去除虚假内容”的意思。
异 强调辨识的过程。
强调辨识的结果。
①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迷信,要用科学的态度,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 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 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 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 要意义?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 “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 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初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本文的标题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整体感知: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意。
层 己的怀疑。
升华
第三部分 (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
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合作探究
1.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11
自主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 何提出来的?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会疑、须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 出来的。
自主学习
2. 分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提出分论
点的?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 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 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论点。( ×)
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2.本文的语言有什 么特点?
明白朴实、简洁准确、 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 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 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 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十八课 怀疑与学问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 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 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本论)
(引论)
(结论)3、结构:(三部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需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1、“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嘿,小朋友,你希望垃圾龙去你们那里吗?
在一片美丽的森林边上,住着一个诚实善良的樵夫,他有一把锋利的铁斧头。
它这样想过以后,就向老虎走去,脖子高高地挺起来,慌慌张张地对它说道:“舅舅呀!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寻死呢?这一只大象是给一只狮子杀死的。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互联网创业https://
而且,我的武器——双角也会被树木所绊,无锋施展神威。
想到此事,我现在还吓得要命。
,”小狗们纷纷责怪那只小狗,都围着小黑猫,夸小黑猫是好样的,小黑猫也原谅了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