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壬戌学制制定的过程
• 酝酿准备:改革学制系统提案(1915年) • 实际运作:拟定“学制系统草案”(1921年
广州)
• 进入高潮:讨论、试行、专家评论 • 审定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修正案、
壬戌学制 (1922年济南) 壬戌学制的制订过程体现了群众行为与政 府行为、普通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讨论 与试办相结合的特点。
三、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
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颁 布,称“1922年学制”,因这一年为旧历 壬戌年,所以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 别于“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 该学制确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 修业年限为六年、三年、三年,所以还称 “六三三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 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 (12)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 科。但视地方情形可但设一科,或兼设数科。
依旧制设立之甲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或 高级中学农工商等科。
• (13)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 • (14)各地方得设中等程度补习学校或补习科 • (15)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地方定 • 依旧制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 • (16)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1、恢复民初教来自百度文库方针 2、教育普及化程度有所提高 3、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白话文与注音字母的推广;科学教育 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 4、高师与大学的改革
南高师与北大的改革南北响应
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运动
(一)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晏阳初、陶行知]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王光祈、匡互生]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胡适、郭秉文] (四)职业主义教育思潮[黄炎培、陆费逵] (五)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任鸿隽、胡适]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余家菊、李璜] (七)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俞子夷、廖世承]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于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 创立者是杜威,1919年5月杜威应北京大学、 新学会、尚志学会、中国公学四个单位的联名 邀请来华讲学,在中国停留两年零两个月之久。 被北京大学、北京高师聘为教授,南下北上 (11个省及其他几个主要城市),宣传他的哲 学和教育学说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 等在此期间也大力宣传他的主张。相关的各类 出版物随处可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时成为 全国范围内的最重要的教育思潮,给当时的学 制改革运动以深刻的影响 。
5、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直接推动
• 该会是由各省教育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代 表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教育团体,发起人为沈恩 孚、黄炎培、经亨颐等,早在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教育会就提出了改革 学制系统案,1921年在广州第七届年会上提出 “学制系统草案”,后经1922年召开的学制会 议以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的讨论、 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向全国 颁布,就是壬戌学制。所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对新学制的制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动摇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 • (2)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外国教育理论的传入 和新教育思潮的形成。
• 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公民教育、平民 教育、工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
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前后,重要的教育社团 有:中国科学社、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 业教育社、新教育共进社、中华教育改进社、 平民教育社、实际教育调查社、中华平民教育 促进会。
(三)壬戌学制内容
• 标准 • 学制系统图 • 说明
七项标准
•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 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 • 谋个性之发展、 • 注意国民经济力、 • 注意生活教育、 • 使教育易于普及、 • 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学制系统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大学院 大学校
高中
初中
高小 初小 幼稚园
(7)对于年长失学者宜设补习学校。
2.中等教育
• (8)中学修业年限六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三年,高 级三年。但依设科性质,得定为初级四年,高级二 年,或初级二年,高级四年。
• (9) 初级中学得单设之 • (10)高级中学应与初级中学并设,但有特别情形得
单设之。
• (11)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 设各种职业科。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教育的抨 击
提出“打倒孔家店”、“救救孩子” 的口号
鲁迅:“上午声光化电,下午打拱作 揖”。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 1、教育的个性化; • 2、教育的平民化; • 3、教育的实用化; • 4、教育的科学化。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一)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壬戌学制发轫于1915 年,从1915-1922,正是中
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这
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
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势必给学制改革以深刻
影响。具体表现在:
1、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 求
•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欧洲 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 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 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自动发展的机会。民族 资产阶级出自于办好企业、发展生产、创造 更多利润的愿望,迫切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 才和管理人才。也希望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 育,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而当时的壬 子癸丑学制却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2、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合时宜
• 过分重视整齐划一 • 一味模仿照搬日本学制 • 实施普通教育之学校重复太多 • 多正系学校,少旁系学校 • 高等小学校与中学校毕业生之危机 • 缺乏培养共和国民之精神
{1919年顾树森“对于改革现行学制之意 见”《教育杂志》第12卷10号}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改革
1.初等教育
(1)小学修业年限六年(依地方情形可延长一年) (2)小学校分初高两级。前四年为初级。得单设 (3)义务教育年限四年,地方可延长,地方自定
义务教育入学年龄。
(4)小学课程在高年级可视地方情形,增加职业 准备之教育
(5)初级小学修了后,得予以相当年期之补习教 育。
(6)幼儿园收六岁以下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