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难词难句,整体把握文意。

(重点)2.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3.学习愚公精神,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重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听着这激情澎湃的歌曲,不禁让人心旌摇曳。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走进远古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难词难句。

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X国人,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静无为。

现存《列子》8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书中保存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1)给下列生字注音:万仞.(rèn ) 迂.(yū) 曾.不(zēnɡ)箕畚.(běn )荷.担者(hè)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始龀.(chèn ) 智叟.(sǒu ) 穷匮.(kuì)亡.以应(w ú) 厝.(cu ò) 陇.(l ǒn ɡ) (2)通假字: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 (3)多义词: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

)隐土之.北(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愚公移山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一、分析故情况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明白得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把握文中的字、词、句、明白得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情况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忆,讲明以下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那个地点周围的意思。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doc
难点
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 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讲解型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态度与情感
理解神话结尾,学习愚公精神。
重点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分析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
思考讨论: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 .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小结
归纳寓 意: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 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把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1. 教学思路: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3. 教学难点: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列子»及作者。

2.疏通课文,把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二〕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把握以下字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4.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比注解,自行讲明这些难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师寄语: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朝目标走下去,才能达成愿望。

【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学习重点】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简介: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

(二)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一、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立足于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创新为主旨,以主体进展为主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鲜活场面,营造一个民主、生动、爽朗的学习环境。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依照学生基础和己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那么寓言故事能够明白得,重点教学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对话,分析二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教学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如何样明白得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学情讲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师范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明白得,通过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对难词难句明白得,如〝险〞在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抓重点偄研析分析人物对话,揭示人物性格,从而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愚公精神该如何发扬光大,进行德育渗透,采取思、读、议、评、驳的教学环节和措施,完成本课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第一步:导入,提出目标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之,我国闻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精神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专门大阻碍,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故事,他用空上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咨询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咨询题摸索:1、愚公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塑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3、从课文中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如此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路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地的感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借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人民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迷信有本质区不?)第二步: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读、画、思、议、悟 )就上术一读明白哪些,发觉的咨询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故事寓意。

3、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寓意。

3、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走进“音画时尚”让学生欣赏《愚公移山》的MTV录像。

(二)自主学习,然后听录音,接着完成生字注音的练习。

屏幕显示生字:龀.匮厝荷..妻...担箕畚孀(三)直观教学,整体感知。

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四)导思点拨,深入理解。

集体读一、二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

让学生提问题,最后老师归纳这两个自然段的重点问题: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家人的态度怎样?②愚公在移山中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屏幕显示答案:①塞、迂杂然相许②困难:山高大、工具简陋、路遥远、劳力少)勾出重点字词:且、方、聚室、许、反、焉2、学习第三段。

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智叟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然后讨论问题:智叟和愚公的态度有什么的不同?(智叟:嘲讽;愚公:坚决)勾出重点词:惠毛如……何匮加增亡最后自由读,进行背书比赛。

3、学习第四段提问:结果怎样呢?神仙把山移走了。

讨论问题:文中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

4、归纳愚公形象,然后讨论:我们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明确:愚公形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5、总结寓意及写作特点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点: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五、课堂练习:(另用纸)六、思维拓展、迁移提高辩论: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从愚公这样做是“愚”还是“不愚”两方面进行辩论。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如何样的愚公是如何样的移山是如何样的困难结局又如何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柔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确实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判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判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伙儿猜想[四]一个疑咨询什么缘故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那个故事的评判:A他希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假如在西方,我们可不能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1、愚公移山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1、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通课文,掌握文学常识、文言实词等基础知识。

2、读顺课文,了解文言文句式能正确翻译课文句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知识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八篇,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2、读准下列字音。

学法指导:自由朗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注音,同桌相互检查过关。

仞.()迂()曾.()不能龀.()匮.()厝.()孀.()箕畚..()()山北之塞.()亡.以应()【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要求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与联系,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惩山北之塞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面山而居面:年且九十且:杂然相许许:何苦而不平苦:汝心之固固: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始一反焉反:汝之不惠惠:一厝朔东厝: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3、辨析虚词用法:之跳往助之。

()隐土之北。

()甚矣,汝之不惠。

()而其何苦而不平。

()其妻献疑日。

()面山而居。

()其如土石何。

()而山不加增。

()以焉以残年余力。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且焉置土石。

()第2课时【学习目标】1、读顺课文,了解文言文句式能正确翻译课文句子。

2、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领悟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读懂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从中领悟思想意义。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词落实,注意句式变化,遵循“留、增、删、调、换”五字诀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21.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2.翻译课文3.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

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讨论本文的寓意2.讨论归纳提示:(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

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4)愚——智——(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教案
试译
课文。
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
引导点拨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难点
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手段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学案(无答案)语文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一一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 )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 )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 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 )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 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十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3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3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3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教师提问: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

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

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

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且( )焉( )置( )土石荷担()
箕畚运于()始龀:()智叟()山之一毛:()
固不可彻:()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魁父之丘()雍南()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3、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要求:小组内订正答案,把有疑问的问题标记出来,在班上师生集体讨论。 )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意为。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知识链接
1、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导学案,运用好双色笔。
2、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等;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

21.愚公移山【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探究展示: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6、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9、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也说明了()的道理。

10、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三、练习反馈:(一)、词语解释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惩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惧其不已.也⑥无陇断.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节⑨杂然相许⑩吾与汝毕力平险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句子翻译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商量)叩石垦壤(敲、凿)B.毕力平险(险要)出入之迂也(绕道)始龀(换牙)C.帝感其诚(诚心)亡以应(没有)固不可彻(彻底)D.长息曰(长时间)有遗男(遗留)杂然相许(纷纷)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四)、简答题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文意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