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
基因测序技术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基因测序技术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8dd137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d.png)
基因测序技术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科研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基因测序技术涉及到个人的基因信息,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权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因测序技术与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基因组。
通过测序,我们可以掌握每个人身体内所有基因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个人隐私权的意义个人隐私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其中包括了个人信息的保护。
个人的基因信息是最为敏感的私人信息之一,涉及到个体的健康状况、遗传疾病等方面。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权对于维护个体尊严、自由和自主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基因测序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挑战然而,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对个人隐私权的挑战。
首先,个人基因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面临着风险。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给个人隐私造成了潜在威胁。
其次,个人基因信息的使用可能会引发歧视、偏见等问题。
如果基因信息被滥用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歧视,例如在就业、保险等方面。
四、法律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涵盖了基因测序技术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旨在确保每个人的基因信息的合法、安全和隐私的使用。
首先,法律要求个人基因信息的收集必须经过个人的明确同意。
任何对基因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等活动都必须在个人明确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该同意应该是自愿的、知情的、明确的。
其次,法律强调个人基因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个人基因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应该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确保其安全性,避免信息泄露和被滥用的风险。
此外,为了避免个人基因信息的滥用,法律规定基因信息的使用应当遵守必要性原则和目的限制原则。
只有在特定的目的下,经过合法合理的申请和审查程序,才能使用个人基因信息。
遗传信息保护与个体隐私权平衡
![遗传信息保护与个体隐私权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08e0dd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5.png)
遗传信息保护与个体隐私权平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基因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个人遗传信息的保护与个体隐私权的平衡问题越来越关注。
遗传信息作为一种敏感个人数据,其涉及个体的疾病风险、家族史、基因变异等个人隐私内容,如果不得当地使用和保护,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因此,在遗传信息保护与个体隐私权平衡的问题上,需要进行全面的探讨和解决。
首先,个人遗传信息的保护应以个体隐私权为核心。
个体隐私权的保护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保护个人遗传信息的隐私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在采集、储存、处理和使用遗传信息的过程中,个体应该有权对自己的遗传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包括允许或禁止遗传信息的使用,以及对使用范围和目的进行限制。
这样的保护措施既可以避免个人遭受遗传歧视,也能够防止个体隐私权的侵犯。
其次,遗传信息的使用应当遵循合理的审查与审批机制。
在科学研究及医疗实践中,使用遗传信息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应建立严格的遗传信息使用审查机制。
研究人员和医疗机构需要向专业机构提交使用遗传信息的申请,并经过审查批准后方可使用。
审查机制应包括独立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遗传信息的利用目的、使用方法、保密措施等进行评估与监督。
此外,还应加强对遗传信息的安全管理,如加密存储、限制访问和禁止非法流出等,确保遗传信息的安全性。
同时,加强遗传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立法机构应制定与遗传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个人遗传信息的保护范围、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个人遗传信息保护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此外,法律还应规定个人遗传信息的使用范围与目的,禁止将其用于商业目的或其他非法用途。
同时,个体在个人遗传信息保护方面的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个人可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其遗传信息的隐私权。
除了法律保护,公众教育与伦理建设也是遗传信息保护与个体隐私权平衡的重要环节。
公众和个体应该增强对于遗传信息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了解遗传信息的隐私风险和泄露可能带来的后果。
基因数据隐私保护方法与法律制度研究展望
![基因数据隐私保护方法与法律制度研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3cb07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0.png)
基因数据隐私保护方法与法律制度研究展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基因研究已经成为改善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要领域。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基因数据隐私的关注,因为基因数据包含着极为敏感的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基因数据隐私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并涉及到技术、法律和伦理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基因数据的隐私保护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
目前,已经存在多种基因数据隐私保护方法。
首先,加密算法可以用于对基因数据进行加密,只有特定的密钥持有人才能解密数据。
其次,差分隐私技术可以通过添加噪声或修改数据,保护数据的隐私性。
再次,安全多方计算允许多个参与方对基因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而无需揭示原始数据。
此外,确保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也是保护基因数据隐私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云计算环境下,使用加密数据传输、访问控制和审计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也是保护基因数据隐私的重要手段。
由于基因数据的特殊性,需要特定的法律制度来保护个人的基因隐私权。
首先,个人数据保护法可以规定基因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原则,明确数据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合法授权、目的明确、数据安全等。
其次,隐私法可以规定数据滥用和泄露行为的违法性,并设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此外,还可以建立隐私保护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大基因数据隐私保护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数据隐私保护还需兼顾科学研究和医疗应用的需求。
基因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基因数据隐私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例外规定。
例如,可以允许在明确的法律框架下,科学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使用基因数据进行医学研究和诊疗,但必须遵守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标准。
此外,基因数据隐私保护还需引入伦理审查和教育。
伦理审查能够对基因研究项目和数据使用进行伦理评估,以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个人基因数据。
同时,开展有关基因数据隐私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大众对基因数据隐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基因检测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问题研究
![基因检测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38cd4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8.png)
基因检测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问题研究引言:近年来,基因检测的普及与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还有望为个体提供健康管理的指导。
然而,与此同时,基因检测也涉及到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如何在基因检测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挑战。
一、基因检测的应用与价值基因检测可以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获得关于遗传疾病、药物反应等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科学家的研究,并且在医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许多遗传性疾病如乳腺癌、卵巢癌等都与基因突变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患病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基因检测对个人隐私权的挑战尽管基因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权的一系列挑战。
首先,基因检测涉及的信息涵盖了个体的遗传信息,这个信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为敏感的。
其次,由于基因信息具有高度的个体特异性,一旦泄露或滥用,将对个体的隐私权产生严重的侵害。
此外,虽然基因检测公司承诺保护用户的隐私,但仍然存在信息被不当使用的风险。
三、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挑战在保护个人隐私权方面,有几个主要的挑战需要面对。
首先是技术挑战。
基因检测需要收集、储存和分析个体的基因信息,这就要求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其次是法律和政策挑战。
目前,基因检测行业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针对个人基因信息的法律框架有待完善。
最后是伦理挑战。
个人基因信息的滥用可能导致种族歧视和个人权益的侵害,因此必须考虑伦理道德的问题。
四、平衡个人隐私权与基因检测的方法在平衡个人隐私权与基因检测之间,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用户教育和知情同意。
用户应该充分了解基因检测的风险和潜在后果,明确知晓自身隐私权的重要性。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加强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监管,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
此外,推动科技发展与隐私保护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采用匿名化或加密技术保护基因信息的安全。
基因隐私的保护
![基因隐私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8a9156071fe910ef02df8a1.png)
基因隐私的保护隐私权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隐蔽性而有权不对社会或他人公开的有关自己的一种民事权利。
各国对于隐私权的内容和范围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被充实和发生变化。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隐私权是我国公民人格权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隐私权的实质是公民的私生活自由与安宁,是保护公民个人生活免受侵扰,隐私权的内容为个人生活自由权、隐私保持与公开权和通讯秘密权。
”日本则有学者主张人权可以分为“背景的权利”、“法的权利”和“具体的权利”。
“背景的权利”是指根据跟人本身的存在有关的问题且根据各个时代的人们的需要而被主张的一种权利,并且该权利是“法的权利”的渊源,“法的权利”的大部分是指宪法规定的权利。
“背景的权利”也发展变化到了一种明确特定的权利,并且跟宪法的基本人权体系一致时,可以取代“法的权利”地位。
“具体的权利”是指可以向法院请求该权利的保护和强制措施的权利。
隐私权是属于“法的权利”。
笔者认为,中国的隐私权也应属于“法的权利”,因为中国的民法还没有关于隐私权的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该解释,隐私权是以侵害名誉权来予以保护的。
随着隐私权理论及立法的不断完善,隐私权通常被看作是自然人独自享有的,对其所有的私人态势和私人空间拥有绝对支配性的具体人格权。
从对隐私权有明确立法保护的国家来看,往往根据各类隐私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权利内容,对基因隐私权的内容参照这一划分方法可概括出三项权利:第一,个人对自己基因隐私的知晓权。
在许多国家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中都贯彻着这样一个原则,即每个人都有权知道自己的隐私,其中包括自己已经知道的和自己不曾或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隐私。
在后一种情况下,相对的知道或凭借其能力能够知道的个人或组织成为义务主体,这些义务主体有如实告知本人相关信息的义务。
就人类基因信息而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基因状况必须要经过专门机构的检测才能获得。
人类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
![人类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8dfe1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6.png)
人类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患者的自主权:患者有权了解基因治疗的风险和潜在益处,并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治疗。
2. 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在基因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基因信息可能会被获取和使用,因此必须严格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确保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3. 公正原则:基因治疗资源的分配应公平合理,不应出现歧视现象。
例如,不应仅因为患者的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而拒绝提供基因治疗。
4. 有益原则:基因治疗应以患者的福祉为首要考虑,治疗的潜在益处应大于风险。
在进行基因治疗时,应尽可能选择对患者最有帮助的治疗方法。
5. 不伤害原则:在基因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这包括避免基因治疗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和风险,以及避免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6. 诚实原则:在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中,研究人员和医生应诚实地报告研究结果和治疗效果,不应对患者隐瞒或误导。
以上伦理原则旨在确保基因治疗的道德合理性,保护患者的权益,并促进基因治疗的健康发展。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道德原则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道德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a71f4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7.png)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道德原则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操作DNA序列,对基因进行精准修饰的技术。
它包括CRISPR-cas9、ZFNs、TALENs等多种技术,可用于预防、治疗和改善遗传性疾病,同时也可用于优化生物品质与提高抗病性。
然而,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涉及到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法律等问题,如何规范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生命伦理学、科学伦理学及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
道德原则1——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持续发展的技术,它具有改变人类本质的潜力。
因此,研究人员应遵守一系列基本的伦理原则,以确保不侵犯人类尊严和权利。
首先,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应遵守知情同意的原则,即只有在获得被试者或患者的明确同意后才能进行基因编辑操作。
其次,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应严格尊重隐私权和保护个人敏感信息。
最后,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中,应当遵守权利平等的原则,不应因性别、种族、社会地位、财富和政治立场等因素而歧视和排斥某些人群。
道德原则2——不造成损伤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因此,是否造成损伤以及程度的把控成为关键。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实践经验、生命价值和科学风险等因素来评估风险、评估潜在的影响、准确判别问题。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团队应当对生物体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可能扰乱正常功能的基因修饰。
临床试验过程中,还需要对治疗后的遗传能力、生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道德原则3——尊重生命和保持人性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牵涉到“生命尊严”等最基本的伦理问题。
在基因编辑领域,从伦理角度出发,生命的价值应该被严肃对待,而不是被贬低为“生物工程产品”。
生物的品质、潜力和个性等因素是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保持人性和传统价值观,关注科学的发展与生命的尊严。
在处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平等、公平和尊重。
论个人基因信息保护与披露的界限
![论个人基因信息保护与披露的界限](https://img.taocdn.com/s3/m/0788c69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f.png)
论个人基因信息保护与披露的界限1. 内容综述基因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基因信息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对于个人的健康、遗传病风险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个人基因信息对于维护人类尊严和权益具有重要价值。
基因信息披露的原则: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应当遵循最小化原则、自愿原则、隐私原则等基本原则,确保基因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基因信息披露的范围: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基因信息披露的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应当尽量减少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披露,同时确保公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基因信息保护与披露的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个人基因信息的保护与披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在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因信息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国际合作与规范:全球范围内的基因信息保护与披露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以促进基因信息研究的健康发展。
1.1 个人基因信息保护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这也带来了个人基因信息保护的问题,个人基因信息是指个体的遗传物质,包括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序列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等领域。
个人基因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歧视等问题,对个人基因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个人基因信息保护有助于维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权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和不受非法侵入的权利。
个人基因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从而侵犯个人隐私权。
加强个人基因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不被非法获取和传播,对于维护个人隐私权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基因信息保护有助于防止歧视现象的发生,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就业、保险等方面,个人基因信息可能成为歧视的依据。
某些公司可能拒绝雇佣携带某种基因突变的求职者,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基因工程技术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的道德与伦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2654b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b.png)
基因工程技术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能够改变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但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个人隐私权与基因改造基因工程技术允许对个体的遗传信息进行修改,这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权的关注。
个人的基因信息是极其私密和敏感的,而在进行基因改造时,个人的基因信息可能会被公开或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个人隐私权和科学研究的需求,确保个人的基因信息得到适当保护。
二、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基因工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改善某些人的健康状况,但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性的关注。
如果基因改造只能够被少数人负担得起,那么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确保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公平、公正,并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三、社会道德与文化价值观基因工程技术对于社会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些文化中,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而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可能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基因工程技术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并寻找平衡点。
四、环境风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潜在的风险。
例如,基因改造的农作物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失衡。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并确保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五、人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重新定义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也引发了对人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选择或改变我们的遗传信息,那么这是否会威胁到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和尊严?这可能引发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深刻讨论,我们需要在尊重人类的独特性和尊严的基础上,审慎应用基因工程技术。
结论基因工程技术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
法庭科学概论--姜红梅.doc
![法庭科学概论--姜红梅.doc](https://img.taocdn.com/s3/m/0f292d1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5.png)
基因等强制采样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摘要:基因技术的发展所揭示的人自身的秘密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私密性”样品强制采样本身具有的极大侵权可能性要求对其采取严密的法律规制。
在刑事诉讼中,强制采样是侦查机关经常使用的一种侦查方法。
对此,我们就基因等强制采样的问题展开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的关注。
关键词: 基因私密性样品强制采样诉讼权利隐私权法律保护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以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为代表的基因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感知并战胜自我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勾勒出一幅激动人心的美好图景。
2000 年6 月26 日, 美、日、英、法、中五国科学家向世界宣布, 人类基因密码基本破译, 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面对基因技术这把科学的双刃剑, 人们在憧憬着它可能为人类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基因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将对社会、经济以及人类本身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但是, 在这场与人类本身密切相关的技术发展中, 如果规范、管理不当, 也将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关于强制采样和私密性样品的基本概念强制采样,通常是指强制地从刑事被追诉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上提取样本以用于鉴定比对的一种侦查行为。
在范围上,强制采样不仅包括身体的自然组成部分,即人体血液、唾液、尿液、精液、粪便以及人体其他分泌物、阴毛、毛发、指甲、掌纹、指纹、脊髓等,而且还包括从人体内部获取异物( 不属于人体的自然组成部分的物品) 的行为,如取出进入人体内的可疑物、药丸、纸团、子弹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强制采样的侦查手段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开始使用,但立法上却是一片空白。
强制采样是针对人身进行的一种强制侦查措施,按照所采样本是否涉及人之“私密性”可以将样品区分为两类: “私密性”样品与非私密性样品。
基因技术法律伦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基因技术法律伦理和知识产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564641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2.png)
基因技术法律伦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基因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引发的法律伦理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基因技术的法律伦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重要问题,并分析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一、基因技术的法律伦理问题基因技术涉及到对人类基因的修改和干预,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伦理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改变个体基因组的能力,其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众多争议,例如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是否应该被允许,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导致的道德和社会问题。
此外,基因技术的应用还涉及到隐私保护和数据管理等法律伦理问题。
个人基因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来保护个人隐私权。
此外,基因技术带来的巨量基因数据也需要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其合法使用和保护。
二、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基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促进基因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基因技术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
对于基因技术中的发明专利,相关发明必须满足专利法的要求才能获得专利保护,例如新颖性、创造性和可工业应用性等。
然而,基因技术中的发明可能涉及到生物材料或生物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利保护的困难。
此外,基因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着对发明创造的道德审查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对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专利保护,以及如何权衡公众利益和专利权利等。
另一方面,基因技术也涉及到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通过基因技术培育的转基因植物可能具有独特的性状和特征,因此也可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使得植物育种者能够享有特定转基因植物的独占权,从而刺激了相关的创新和投资。
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为了应对基因技术的法律伦理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挑战,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基因测序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基因测序信息安全保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d11cb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b.png)
基因测序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引言: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获取个体基因组信息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然而,基因测序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因测序信息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物理安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隐私保护和法律法规等方面。
一、物理安全措施为确保基因测序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加强对物理安全的保障措施。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防火墙和安全设备:搭建防火墙和安全设备来保护基因测序信息的存储设备,限制非授权人员的物理接触。
2. 数据中心的安全控制:建立访问控制和监控机制,严格控制物理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到基因测序信息。
3. 保密措施:采取合适的方式将基因测序信息物理隔离,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
二、数据加密基因测序信息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数据加密。
以下是数据加密的关键措施:1. 数据传输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窃取。
2. 数据存储加密:对基因测序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防止非授权人员通过物理访问或攻击手段获取信息。
3. 密钥管理:严格管理加密算法的密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解密。
三、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措施是有效防止未经授权人员访问基因测序信息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访问控制的关键措施:1. 用户身份验证:采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获得访问权限。
2. 权限管理:为每个用户分配具体的权限,并对权限进行定期审计和更新,防止不必要的信息访问或操作。
3. 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所有的访问和操作事件,对异常行为进行监测和报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隐私保护隐私保护是基因测序信息安全保障的核心。
以下是隐私保护的关键措施:1. 匿名化处理:在分析和存储基因测序信息时,对个人身份进行去标识化处理,确保基因测序信息与个体身份无关联。
2. 数据共享管理:建立严格的数据共享政策和机制,确保共享数据仅用于授权研究和合法目的,并规范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期限。
个人基因组信息保护与隐私保护
![个人基因组信息保护与隐私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c236f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b.png)
个人基因组信息保护与隐私保护背景介绍:个人基因组信息是指一个人身体内的全部基因,包括遗传信息、疾病易感性和其他生理特征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自己的基因组信息。
然而,这种个人敏感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私风险和道德伦理问题。
一、基因组信息泄露的风险1.黑客攻击:个人基因组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黑客攻击导致泄露。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身份盗窃、假冒等恶意活动。
2.共享数据集:许多科学研究都需要大规模公开共享数据集,这为基因组信息的泄露提供了机会。
即使数据经过匿名化处理,也存在重新识别出某个特定个体的风险。
3.社交媒体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生物特征和相关数据可能导致个人基因组信息被滥用,并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追踪或滥用身份。
二、个人基因组信息保护策略1.加密技术: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个人基因组信息进行加密,确保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解密和访问这些信息。
2.数据去识别化:对个人基因组信息进行去识别化处理,即删除个体可识别信息,使得数据无法直接关联到特定个体。
3.知情同意:在获取个人基因组信息之前,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同时,应该告知其关于共享、使用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供选择机制。
4.权限控制和审计:建立严格的权限控制机制,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只限于授权人员,并记录每次访问和操作的日志。
这样可以追踪滥用行为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隐私保护相关法规1.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该法规要求企业收集和处理欧盟居民个人数据时必须获得合法合规的同意,并强调个人隐私权利的保护。
此条例也适用于涉及基因组数据的组织和研究机构。
2.美国《基因信息非歧视法案》(GINA):该法案禁止雇主和保险公司以个人基因信息为依据进行歧视,保护个人免受基因数据滥用的风险。
3.中国《生物样品管理办法》:该法规规定了对个人生物样本和基因组信息的采集、保存、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强调保护个体隐私。
基因组学与个人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
![基因组学与个人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325bf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b.png)
基因组学与个人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近年来,基因组学和个人基因检测迅速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基因组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然而,伴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因组学与个人基因检测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隐私权保护个人基因检测涉及获取个人的基因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极其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
因此,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个人的基因数据可能被滥用,如用于歧视、泄露或者其他不道德的目的。
为了保护隐私,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和规定来限制基因数据的使用和传播,并严格控制个人基因数据的访问。
二、道德责任个人基因检测结果可能揭示个体的健康信息、遗传疾病以及亲属关系等私人信息。
如何处理和解释这些结果,以及如何与个体共享这些信息,是一个伦理上需要考虑的问题。
个人基因检测机构和医疗机构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确保对结果的解释和沟通不会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伤害,提供全面的咨询和支持服务,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
三、遗传差异和不平等基因检测结果可能揭示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这可能引发对基因差异所导致的不平等的担忧。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患某种疾病,这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公平的对待和偏见。
因此,如何公正地处理和解释这些基因差异,以避免对个体和特定人群造成不平等的待遇,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四、遗传测试的伦理问题个人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普及,这可能导致一些伦理问题的出现。
一方面,由于测试技术的进步,个人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对于测试结果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仍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个体可能会受到不准确的测试结果或者过度解读结果的影响。
同时,还存在道德和社会问题,如测试结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不合理的基因治疗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个人基因检测进行深入思考和规范。
五、教育和知情同意在进行个人基因检测之前,个体应该充分了解个人基因检测的潜在风险和利益。
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因技术面临的法律挑战
![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因技术面临的法律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f37c5e1e866fb84ae45c8d16.png)
步将 已经解析 的基 因组情 报加 以应用于人类各种生活领域 的课题 。
事 实 上 , 因 科 技 也 已经 开 始走 八 我们 的 生 活 , 带 给 我 们 一 个 基 并 接 一 个 的 好 消 息 : 医 学 上 , 因 药 物 进 入 了 临床 应 用 , 且 随 着 医 在 基 并 学 上 对 人 类 致 病 基 因研 究 的深 入 ,许 多 困 扰着 全 世 界 医 生 和 患 者 的
一
基 因 信 息 与 个 人 未 来 生 理 状 况 的 密 切 关 联 性 ,使 得 个 人 在 基 因 信 息 被 泄 漏 时 , 对 的将 不 仅 仅是 个 人 隐 私 被 侵 犯 的 问 题 。 更 重 要 面
系 列 新 的 社 会 问题 。基 因 技 术 也 不 能 幸 免 ,它 在 给 我 们 带 来 诸 多
L g l y t m d S c t e a S se An o i y e
基 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基 因技 术 面 临 的 法律挑 战
沈 莹
摘 要 2 世 纪人 类 进入 了 “ 因组 时代 ’ 面临着 如何 进 一步将 已经 解析 的基 因组 情报 加 以 用 于人 类各种 生 活领 域 1 后基 , 的课 题 , 与基 因技 术 相 关的伦理 、 法律 以及社 会 问题研 究成 了人们 关 注的热 点, 而基 因隐私权 问题 就是 其 中被 重点 关注 的 问 题之 一 。本 文从对 基 因信 息的概 念及 特征 分析 入 手 , 出对 基 因隐私 权 的法律保 护 , 正是 基 因技 术对 所 面临 的法 律挑 战 提 这
2 0 年 6月 2 01 6日, 人类基 因组 (u ngn me 草图的公布 , h ma e o ) 标
论我国DNA数据库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我国DNA数据库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a3e073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c.png)
论我国DNA数据库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DNA数据库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犯罪侦查、个体健康管理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基因隐私权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探讨我国DNA数据库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情况,重点从法律框架、数据安全、知情同意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法律法规的保护我国目前对基因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
其中,《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个人的基本权利应受到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侵犯。
”这为个人的基因隐私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对未经许可获取他人基因信息进行打击。
此外,我国也正在制定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来更好地保护基因隐私权。
二、数据安全的保护基因信息是一种极其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不加以妥善保管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将基因信息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保护范围,要求各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基因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同时,个人也有权要求相关单位对其基因信息予以保密,并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三、知情同意的保护在我国,进行DNA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时,知情同意是保护基因隐私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个人在提供DNA样本时,应事先被告知样本的使用目的、范围、期限等,并明确知情同意。
只有在个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收集、保存和使用其基因信息。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个人的知情权和自主权,确保基因信息的合法使用。
四、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尽管我国对基因隐私权有了一定的法律保护,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应加快出台专门性的基因隐私权法律,对基因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
其次,应加强对相关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依法合规地进行基因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同时,对违反基因隐私权的行为,要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起到震慑作用。
基因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
![基因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0cf13215a300a6c30c229fa7.png)
遗传信息都与众不同,基 因可以称得上是个人的又
一
张“ 身份证” 基因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际 。 《
人类基因数据宣言》 出, 指 基因数据能够预示个人 的
基 因素因 ,而且这种预示能力可能大于在获取数据 时的估计 ; 它们可能对家庭及其后几代人 、 有时甚至
因信息的泄露在使个人基因隐私受到侵害 以致影响 个人正常生活的同时 ,也会给与这一基 因信息相关 的族群带来不便甚至威胁 。尤其是在某一缺陷基因
共 存 于某一 族群 之 中 的情况 下 ,对 个人 基 因 隐私 的 侵 害 可能 同 时会 给 整个 族 群 的利益 甚 至安 全带 来威
胁 。其二 ,基因信息的保密在保障了个体利益的同
( ) 因信 息 : 二 基 当代 隐私 权保 护 的重要 内容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分子 中的一定核苷酸顺序 。基 因 是遗传信息传递 、 表达 、 性状分化发育的依据 , 它位
于染色体上 。 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 】 人类对基 因的利用是通过基因技术来进行 的。基因技术是 2 0 世纪 7 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门新技术 , 由包括基 因信 息检测技术 、基因治疗技术等在 内的多项具体技术
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显 出其重要性。 因此 , 探讨基因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显然具有其重要理论意义与
实 践价 值 。
一
、
基 因隐私权 存在 的可 能性
从法律角度讲 ,隐私” “ 是指与他 ^ 无关的私人事
务和私人信息。隐私权则是“ 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
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 扰、 知悉、 搜集 、 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 。川 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 , 它作为一项基本民事权利 , 对于保障公 民人格尊严和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 意义。 当前 , 伴随着现代基因科技 的发展 , 因隐私已 基 经逐渐成为当代隐私权所关注和保护的重要 内容。
基因组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探讨
![基因组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e8c8fd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c.png)
基因组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探讨一、协议关键信息1、协议目的:探讨和规范基因组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原则和措施。
2、适用范围:涉及基因组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环节。
3、责任主体:包括数据所有者、数据收集者、数据使用者、数据保管者等。
4、数据分类:明确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的范畴。
5、隐私保护原则:如知情同意、最小化原则、数据加密、安全存储等。
6、违规处理:对违反协议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罚和补救措施。
二、引言随着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基因组数据被收集、分析和利用。
然而,这些数据包含了个人极其敏感的信息,其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问题。
本协议旨在对基因组数据隐私保护进行深入的伦理探讨,并确立相应的规范和原则。
三、协议主体与责任11 数据所有者有权决定其基因组数据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知情决策。
111 数据收集者负责向数据所有者清晰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用途和潜在风险。
确保收集过程合法合规,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112 数据使用者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数据,不得超出约定用途。
对数据的安全和保密负有责任。
113 数据保管者建立严格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体系,防止数据泄露。
定期对数据安全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数据分类与处理12 敏感数据包括与遗传疾病、遗传倾向、家族遗传信息等相关的数据。
处理此类数据应采取更高级别的安全措施和严格的访问控制。
121 非敏感数据例如一般性的基因特征数据。
但仍需遵循一定的隐私保护原则进行处理。
五、隐私保护原则13 知情同意数据所有者应在充分知晓数据用途、潜在风险和权益的情况下,自愿给予同意。
同意形式应明确、具体,且可随时撤回。
131 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和使用实现特定目的所需的最少数据量。
避免过度收集和不必要的存储。
132 数据加密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的保密性。
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并定期更新密钥。
133 安全存储建立安全的数据存储设施,具备防火、防水、防盗等物理防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刘大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关键词: 基因技术/隐私权/ 民法保护内容提要: 基因技术的发展所揭示的人自身的秘密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当代民法隐私权制度应将个人基因信息纳入保护范围, 明确个人对自己基因信息隐私的知晓同意权、保密权以及对他人非法搜集、利用个人基因信息的禁止权等基本权利, 同时规定侵犯他人基因隐私权的民事责任, 以回应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民商法的挑战。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代表的基因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感知并战胜自我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勾勒出一幅激动人心的美好图景。
2000年6月26日, 美、日、英、法、中五国科学家向世界宣布, 人类基因密码基本破译, 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面对基因技术这把“科学的双刃剑” , 人们在憧憬着它可能为人类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基因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将对社会、经济以及人类本身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但是, 在这场与人类本身密切相关的技术发展中, 如果规范、管理不当, 也将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对此, 作为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民法应当如何引导这项生命科学的尖端技术按照合法的轨道运行?民法应当在哪些方面及时作出应对?这是民商法学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此仅以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作一探讨。
一、关于基因和隐私权的基本概念(一)基因的若干基本概念基因研究所涉及的基因概念极为广泛。
主要有基因组基因、互补基因、表达序列片段(ES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电子克隆等基本概念。
基因组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段DNA脱兑氧核糖核酸)序列。
它是天然存在于染色体上, 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从染色体上分离出来, 然后测定其碱基排列。
基因组基因中约有95%的碱基是不编码蛋白的, 而蛋白是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基本物质。
互初基因, 则是用人工手段合成的一种基因, 由于它可以连续编码蛋白, 而被列为“功能基因”。
染色体基因在生物体内起作用时, 将首先转录成单链的初级核糖核酸(RNA),生物体内酶的作用将RNA链上不能编码蛋白的部分剪去,从而构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再由mRNA羽译成蛋白。
所以,科研人员通过从细胞中提取经剪切加工的mRNA通过反转录的方法给它补上一条链, 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 这种基因被称为互补基因。
互补基因是基因工程制药的重要材料, 也是世界性的基因资源争夺战的焦点。
表达序列片段(EST), 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个能够表达蛋白的基因片段。
由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不同的基因, 像每条基因的一段特别的标签一样,成为基因研究中一种通用的工具。
但EST—般不是完整的基因,不能表达完整的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不同个体在DNA序列上的差异。
在某条基因的某个位点上, 我可能有一个碱基T, 而你可能会是碱基G这样微小的差异,会形成个体在生理上的差别。
了解这些差别, 将有助于深入认识个体差异, 在个性化的保健、用药指导、DNA识别、亲子鉴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电子克隆,则是用计算机对基因片段序列数据进行比较、拼接, 然后形成一个由计算机给出的基因序列信息。
这种信息的可靠性往往未经生物手段验证, 甚至其对应的基因也未克隆出来,而只是计算机分析结果。
[1]( 二) 隐私和隐私权从法律角度讲, 隐私是指与他人无关的私人事务和私人信息。
隐私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并且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
有的将隐私分为两类, 即静态隐私和动态隐私。
前者是指有形的, 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如信件、日记本等; 后者是指属于私人生活范围的私人事务、私人关系以及与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私人信息。
在私人信息方面, 既包括与每个人的自身紧密相联的信息, 如一个人的体重、身体或心理疾病状况等; 也包括一些属于非人身性质的数据信息,如个人的收入、投资状况等。
也有的将隐私分为三类,一是个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 二是个人私事,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的隐私。
个人隐私具有层次性,一般情况下个人领域处于外层,个人私事次之,个人信息即个人数据属于核心层次。
个人数据是指有关一个被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数据主体)的任何信息;可以识别的自然人是指一个可以被证明,即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特别是可以通过对其身体的、生理的、经济的、文化的或生活身份的一项或多项的识别[2] 。
无论什么形式或形态的隐私, 都具有以下两个共同特征:(1) 隐私是客观存在的, 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无论是静态隐私还是动态隐私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态, 正是这种事实状态构成了每个人所需求的私人独处的生活、精神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人们自主独立地生活,寻求着个人精神的独立和生活的安宁, 从而在此基础上保持个人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2) 隐私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这种隐蔽性的本质不是强调进行活动本身时的公开与隐蔽,而是指无论是公开或秘密进行的活动, 对于私人的事务和信息, 其主体为保持自己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安宁, 不愿被他人知道、被他人干涉, 或者按照一个社会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标准, 这些个人的信息或事务不便被他人知道, 他人也无权知道的状态。
隐私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 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是近代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
近代意义上的隐私权观念, 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
隐私权这一概念从1890 年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学评论》上首次提出, 虽在这一百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 但隐私权的理论是相对不成熟的。
隐私权的定义有多种, 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隐私权即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3]隐私权的功能有以下两方面, 其中支配权是隐私权的核心:(1) 隐私支配权。
这种权能表现为公开个人隐私为他人知悉, 特征是精神上的控制权。
因为隐私作为一项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粹个人的私事, 权利主体有权不对社会或他人公开, 如有权隐瞒个人的不为他人所知的资讯, 并有权禁止他人非法的追查、跟踪、搜查及公开日记等。
这种权能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2) 隐私利用权。
这项权能主要表现在物质上的合法收益, 即权利主体利用自己的隐私, 有权允许他人介入个人隐私, 取得相当的利益。
如模特允许艺术家以其人体做画、某公众人物向他人披露私人经历以供撰写报告文学等均是合法行为, 模特及此公众人物均可取得相当的收益。
当然,这种权利人利用权必须是在合法的范围之内行使, 如果利用个人隐私进行不法行为,如不良表演等, 法律当然应予以禁止。
[4]二、人类基因组信息的隐私属性以前述有关基因、隐私及隐私权的概念来衡量, 基因信息作为个人数据不仅是隐私而且是隐私的深层次内容。
依法理个人的基因所有权当然归属自然人, 家族的基因属于家族成员共有, 在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民族基因属于主权国家所有。
但是, 基因的所有权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权有诸多不同, 基因对个体而言是决定和表现其个体特征的个人信息, 是个人隐私的深层次内容和核心部分。
到目前为止, 利用基因技术对个体的识别具有最高的识别准确率, 基因作为个人数据由个体自然生成,将基因列入个人数据范畴无疑是正确的。
个人的基因图谱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秘密, 它可以被用于对人的品格、智力、健康水平等各种因素的解释。
每个人的基因蕴含的遗传信息都与众不同, 基因可以称得上是个人的又一张“身份证”。
众所周知,基因对遗传信息具有承载、平衡、复制的功能, 然而, 信息并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基因与基因组都不能直接产生价值。
只有能够识读基因者, 才能从特定的基因之中“读出”、“读懂”其价值所在。
对一般人而言, 基因是既看不见又看不懂的。
在没有高科技手段介入的情况下, 对基因这种个人数据的占有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基因使用权只是对相关的科研、产业、情报机构及其人员才有用处。
一般而言,获取基因的便捷手段是取得血样, 这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并非难事。
由于基因作为个人数据同样具有单一价值的有限性与集合体价值的倍增性的特征,即便在相关科技人员眼里, 孤立的、单一的、无对照、无群体支撑的基因样本价值效用甚低, 由特定人群(如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家族或少数民族、多个患有共同疾病的数代人构成的家系等)所构成的基因样本群体价值甚高。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基因的获取手段日益隐蔽多样, 个人对自身基因的控制、保护措施很难奏效, 唯有国家将基因作为资源进行管辖才能取得利国护民皆佳的效果。
显然, 国家在整体上对基因资源具有所有权并不妨碍公民对自身的基因拥有隐私权, 基因与基因组都具有国家资源与个人数据的双重属性。
这就像私人所有的传统文物一样, 其既是私人财产, 又受到国家主权的管辖。
由于基因的特殊性引发的权利局部重叠现象,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具有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公民隐私的双重责任。
[5]从以上分析来考察人类基因信息的法律属性,可以看出, 有关人类基因图谱信息符合隐私的法律特征:首先, 基因信息是人类本身信息的真实反映, 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其次,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种、同种类的人的基因存在着一定差异, 另外一些人还可能存在先天的基因缺陷,这种差异和缺陷, 造成了人类不同的生理、行为特征,而这种基因特征是“天生”的, 人们对于自己的基因是无法选择的。
因此, 社会成员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在社会上与其他主体平等地工作和生活,如同前面所述的隐私一样, 每一个主体同样有保持其基因信息隐蔽状态的主观需要。
据1997 年由美国基因组资源国家中心资助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1000 人中, 接近67%的被调查者认为, 如果雇主或健康保险公司能够得到检测结果的话,他们就不会做基因检测;85%的被调查者认为, 雇主应该被禁止得到关于一个人的基因信息。
[6] 从社会效果看, 由于基因信息如实地向人们表述了一个人自身全部的秘密, 如果不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即擅自利用、公开他人的有关信息, 很容易对他人的人格利益造成重大的伤害,形成如同种族歧视那样的“基因歧视”。
所以, 在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格的尊严、独立、平等、自由的现代社会, 为避免由此引起的“基因歧视” , 在民法上明确这些涉及个人利益的基因信息是隐私并给予民法上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各国的立法还没有明确将基因信息作为隐私而加以法律保护, 但从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前后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反应看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199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9次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人类基因组与人权问题的世界宣言》[7], 这是一部阐述由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关于维护人类尊严问题的世界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