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团圆_与_一悲到底_中西悲剧_省略__以_窦娥冤_与_哈姆雷特_为例_孔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评论]
154
NO.10 of 2012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关汉卿晚年的代表作。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这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中西悲剧作品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相似的主题即借助于鬼魂伸冤。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表明,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脆弱的,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不公命运时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鬼魂。《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受屈,满腔冤屈无处申诉,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老天、鬼魂,被斩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个临终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三个临终誓愿一一应验。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为官的父亲,父亲为女儿的冤情昭雪,杀了张驴儿。《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而刚刚过了不久,其叔父克劳狄斯就登上王位,不久又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他陷入悲愤忧郁之中。新国王叔父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散步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父亲的灵魂显灵,向他揭露新国王毒死自己并且篡夺自己王位的真相,并嘱咐他为父亲报仇。最后哈姆雷特用剑刺死了自己的叔父为父亲报了仇。两个作品中主人公窦娥和哈姆雷特虽然国度不同(窦娥生长在中国,哈姆雷特生长在英国)、时代不同(窦娥生活在中国的元代,大致是13世纪,距今700多年;哈姆雷特生活在17世纪,距今400多年)、社会制度不同(窦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哈姆雷特生活在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性别身份不同(窦娥是中国普通妇女;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但是他们在既定命运面前
是渺小的、无助的,只能通过鬼魂伸冤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
通过鬼魂伸冤是这两部悲剧作品的相似处,但是通过对《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传统悲剧与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戏剧一贯遵循大团圆结局,坚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胜恶的原则,所以中国戏剧悲剧的传统范式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窦娥冤》就是个典型范例,窦娥一生可以说命运悲惨,尝尽了人间一切苦难,含冤屈死,本来是一个悲剧形象,但是中国人却不忍心让这么个好人、善良人就这么死去,于是让她的冤屈感天动地,老天为她洗净冤屈,伸张正义,父亲为她惩治恶棍张驴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强化了惩恶扬善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一贯遵循“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原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而不是中国的悲喜交加。《哈姆雷特》剧中主要人物几乎全部死光,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哈姆雷特的叔父杀死,哈姆雷特为报父仇杀死了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哈姆雷特自己中毒剑身亡,哈姆雷特的母亲喝毒酒而死,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娅疯了坠河而死。这是一出真正的刻骨铭心的西方悲剧,体现了“一悲到底”的西方彻底的悲剧传统。中国戏剧悲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区别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的范式。中西方传统悲剧区别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的不同,受众期待视野的不同等等,具体表现在以
孔 莉
——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
“大团圆”与“一悲到底”
中西悲剧范式比较研究
[ 文化与影视 ]
下几方面。
一、在中国求稳的农业文化与西方开拓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导致了窦娥伸冤寄希望于老天,而哈姆雷特寄希望于自己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化,形成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这就决定了整个文化的主导物质基础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耕文化。在农耕社会里,中国人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脚下肥沃的土地。因此形成了中国人比较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性格。而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也一贯坚持“以农立国”的政策,而排斥工业和商业,认为重视工业和商业是“本末倒置”。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始终过着古歌谣《击壤歌》中所描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墨子在《墨子・非命下》中也说“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这种稳定、单调的农耕生活,使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欲望,形成了保守性和追求稳定和平的小农经济心态。
中国的农业文化决定了窦娥的报仇方式选择了寄希望于天。中国人历来对天地就非常崇拜,比如我们经常说:“天帝,上天注定”,中国人之所以崇拜“天”是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万能的。窦娥生长在封建社会,受封建神权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地鬼神能够主持公道,当自己的冤屈无处伸冤时寄希望于老天,窦娥被人诬告遇到了贪官、昏官桃杌太守,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感天动地,临死之前,发下了“六月降雪、三年大旱”的誓愿,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中国人崇拜的天和地,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青红皂白,混淆是非,导致恶人当道,良善衔冤。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表达了人们强烈愤恨社会的不平等,有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这段唱词是:“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1]这一句就说明了人们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天地的控制之中,希望天地能看到自己的冤屈,为自己伸冤。天地作为主宰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是公正无私,关心百姓疾苦,天地在窦娥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所以窦娥的冤屈无处可伸时,只能寄希望于老天,而万能的上天也帮助了窦娥伸张冤屈,符合中国悲剧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
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其生成空间是海洋,打渔为主的渔猎生活相对于农耕生活来说有着许多不确定性,而海洋的流动性、变化性培养了西方人们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是追求自由、崇尚机遇、视野开阔、崇尚流动、信奉“能拼就会赢”,具有竞争冒险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文化范式。哈姆雷特具有西方海洋文化的特质,哈姆雷特复仇选择了寄希望于神,寄希望于自己。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的人文主义者,他曾经是在德国学习的快乐丹麦王子,对社会和天地充满希望,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剧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2]可是命运突变,父亲亡故,叔父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这些人世的不幸与生活的苦难使年轻的王子陷入了深深地忧郁悲凉中,冷酷悲惨的谋杀阴谋,使年轻王子的理性信念受到巨大的打击,哈姆雷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觉地担负起拯救国家的重大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3]哈姆雷特不仅要按照父亲的遗命去杀死新国王的肉体,还要消灭新国王所代表的专制腐败、是非混淆的黑暗社会。所以哈姆雷特拿起剑刺杀了新国王克劳狄斯,最后自己也中毒剑身亡,具有西方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冒险精神。
二、中国“德性文化”与西方“智性文化”不同文化范式影响下,窦娥与哈姆雷特的爱情观、亲情观不同
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仁”的影响,所以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注重“求善”的德性文化范式,强调文化的伦理价值,所以中国的治国法则在于“人”治而不在于“法”治,特别注重道德教化作用。西方的智性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的德性文化而言的,是重智的文化,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真与美的统一,注重文化的认识价值,比较强调人的理智生活,重视人的技能发展,主张“法”治。德性文化和智性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中西方特定的文化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155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