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的说明
小学综合科《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确定
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具体的说:
一、一条主线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因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所以,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儿童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内容标准的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而不是仅仅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学科的概念出发。如过去小学《思想品德》以德目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现在《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范围为课程标准的框架。
_、点面结合
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我们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
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就是儿童与社会环境;“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儿童与社会活动;“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就是儿童与社会关系;等等。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题也是反映了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如“个人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每个“面” 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但是大体上都有。我们按“面”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列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见图示:
儿童社会生活
社会坏境 O 间.仝乞 人文环際 日童环境) 社会扌舌动 (日莒主活、文化、欣治寺洁动) 社台关至 5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皿丄法律r 崙岐 等)
三、综合交叉
综合表现为二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
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 (如社会环境是工业城 市,则工厂劳动成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 (如 社会环境是工业城市,则工厂劳动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严格的劳动 纪律和团结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儿童在某一社会生活中涉及 的社会要素也走近世异
我是中匡人
马乡区 我富杜 我七家庭 个
人成
长
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内容要点时,不明显的按社会要素归类,只是把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如“我是中国人”部分第7 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包含了几个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
同时,我们虽然按社会生活领域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如“我的成长”中有“ 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个内容与“我与学校”中的“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交叉。“我的成长”中关于“抵制不良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我与学校”关于“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的内容,既可是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就从“学校”这个领域扩展到祖国与世界,出现了三个领域的交叉。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学科的界限,成为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
四、螺旋上升
这一点在内容标准部分不容易看出来,而是对教材编写时各部分内容分布的设计思路。由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
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最近,而对自己深层次的认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学生较远,但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对国外现象的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内容标准然虽是按主题组织的,教材的编写却不应按照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的顺序安排内容,而应根据各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内容重新组织。如“我与家庭” 的第五条“ 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民主平等,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前半段讲道德、有责任感等在中年段就可以学习,而后半段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就应在高年段掌握了。再如“走近世界”的第四条“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看上去谈世界经济是很深奥的,但在学习社区的商业网点和购物时,看看商品的产地,就可以体会世界经济的联系,这样在中年段也是可以学习的。所以,内容标准的同一内容可以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应该有区别,逐步提高。当然,不同年级可以有所侧重,但同时又有兼顾。譬如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但又兼顾个人、祖国与世界;五六年级则侧重祖国与世界,兼顾其它(具体可见“各年级教学内容分布图” )。这六个主题可以是分年级出现四次循环,也可以分年段(三四年级中年段、五六年级高年段)出现二次循环。各地、各编写单位可以从实
际出发自主选择,这样给教材编写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教材
的多样化。
2009年3月
小学综合科
有利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