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并购扬子案例

合集下载

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

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

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日期:2006-11-14] 阅读:7879 次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2001年,当西北轴承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铁路轴承与德国F AG集团合资的时候,并未预料到多年以后会被完全吃掉。

在经历了三年的亏损之后,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公司,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

当中国的神六飞船上天的时候,洛阳轴承——这个为其提供关键部位零件的同行业国有企业,又被这家野心勃勃的德国公司瞄准。

不久后,FAG集团的母公司德国舍弗勒集团与当地国资委达成协议,要整体收购洛阳轴承。

这件事与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一并引起轩然大波。

外资通过并购行业龙头企业,以消灭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并购品牌,扼杀潜在竞争对手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第一种手段,就是控制或收购民族品牌,以达到消灭潜在竞争对手的目的。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安全研究所所长雷家说,很显然,外资购买中国企业,并不见得是看重这个企业和这个品牌,而是为了获得对于这个竞争对手的“扼杀权”。

而扼杀了行业领头企业或知名品牌,相当程度上就相当于扼杀了本土产业。

外资公司在进入中国时,一般会首先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通过强大的营销能力,排挤和打压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一些尚未成熟的民族品牌,在实力强大的外资挤压之下,会自动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另有一些则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

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可能对跨国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品牌,最终会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

由于这些国内著名品牌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忠诚的顾客群体以及良好的形象,外企很难通过正面竞争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打败他们。

有时候,中国本土企业甚至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会使外资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因此,外资采用并购的方式,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收服”这些中方企业,将中方品牌招致自己麾下,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在短期内取得这些品牌的市场。

管理案例分析——明基并购西门子为什么以失败收尾?1

管理案例分析——明基并购西门子为什么以失败收尾?1

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深入研究一、案例简介:2005年6月8日,台湾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BenQ,以下简称明基)在北京宣布,正式与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简称西门子)签署了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的协议。

公开的协议核心内容为:明基将收购西门子手机子公司100%的股份,交易将于2005年9月30日完成。

交易条件——西门子向明基提供约2.5亿欧元的现金和服务,外加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份成为明基策略股东。

明基手机业务在自2005年10月1日起的18个月可以使用Siemens品牌和5年使用BenQ-Siemens品牌生产和销售手机。

新公司明基移动总部设于德国慕尼黑。

据悉,西门子手机部门将以无负债的净资产方式转移至明基,包括现金、研发中心、相关知识产权、制造工厂以及生产设备及人员等,同时西门子将提供2.5亿欧元现金,以便完成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交易。

这次提供嫁妆的跨国并购案当年被评价为“名利双收”的联姻。

明基没花一分钱并购西门子手机,不仅获得西门子丰厚的“陪嫁”2.5亿欧元,而且借着收购西门子,明基获得了与目前全球市场排名第五的索尼爱立信一争高下的机会。

当时,诺基亚与摩托罗拉在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三星也处在市场强势阶段,LG电子则是市场新星。

而明基的机会在于,借助西门子手机进入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并极大地强化其生产能力。

明基声称,其手机销量要超过5000万部。

在接收西门子手机业务后把营业额翻一番,超过100亿美元。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明基董事会于2006年9月28日通过决议,决定不再投资明基西门子在德国的子公司,明基德国子公司也拟向德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并交出公司经营权,但保留明基西门子手机品牌和销售。

二、背景介绍明基电通概况:成立时间:1984年总部地址:台湾桃园县雇员总数:13000名上市时间:1996年企业类型:全球最大代工厂商之一生产基地:中国苏州厂、桃园厂、马来西亚槟城厂、墨西哥墨西卡利厂业务领域:数字显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系列、电脑外设、宽带系列销售区域:亚洲、欧洲、美洲年销售额:1783亿新台币(2004年)年净收入:75亿新台币(2003年)明基手机业务1.2004年2月,明基与中电通信成立合资公司--明基中电通信科技公司,明基中电手机开始销售;2.2005年5月27日,明基获得中国内地手机生产牌照。

跨国公司吞并我装备制造业的八大案例例子

跨国公司吞并我装备制造业的八大案例例子

跨国公司吞并我装备制造业的八大案例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研究员一、大连电机大连电机厂原大连电机厂(简称大电机)成立于1946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中小型交流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

合资前,产量达100万千瓦,等于当时天津第一、第二两个电机厂产量的总和。

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其生产制造的Y系列、Y2系列以及派生的YD系列等普通电机,在中国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深受用户的喜爱。

在合资前,一直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发展的重任。

19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三角债增加,大电机陷入经营困境。

当时正值矽钢片等原材料涨价,而电机产品处于下游,价格提不起来,产品销售下滑,应收款积累,占压了1亿多元的流动资金。

1993年起开始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86%,被迫举债维持经营。

如何拯救这个金牌国企,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此时招商引资盛行,吸引外资参与拯救国企,更成为各地政绩考核的资本,甚至下达招商引资任务,限时完成。

当时,市政府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

1996年,大电机找到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合资寻求出路。

1997年4月,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签了合资协议,成立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股份50%。

大电机以土地、厂房、设备等入股,新方以5000万元资金分期注入。

大电机有6000多职工,合资协议规定仅吸收3000人,其余职工提前退休下岗或买断工龄。

未收入合资企业的资产、未清偿的6000万银行债务留在了大电机。

外方拿走了优质资产,给大电机留下一个空壳、下岗分流员工和银行还款压力。

虽然双方股比对等,但中方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大事小事几乎都由新方说了算。

实际上,合资的外方原是大电机的客户,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西门子经典案例——管理非常牛到不行的供应商

西门子经典案例——管理非常牛到不行的供应商

西门子经典案例——管理牛到不行的供应商大家都知道,客户对助听器的要求之一就是体积要小,最好能不被人看到自己带着助听器。

这也就意味着助听器的耳机必须要小。

因此做助听器耳机难度就非常大,但年销却不大(一个耳机多少钱,所以销量的大小不能只看绝对数量,也要看对应销售量带来的利润值)。

所以世界上仅有楼氏电子做助听器耳机(楼氏电子之前是做窃听器的,顺手就把助听器的耳机做了)。

由于助听器耳机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楼氏电子的耳机卖的非常贵,40美元一个。

西门子很不高兴,于是就去找楼氏电子谈,希望楼氏电子降价。

结果呢?当然失败了,而且楼氏电子提出,由于人工成本上升,我们产品每年价格必须上浮一定比例。

于是西门子四处寻找其它供应商,最后找到了声扬,要求声扬帮自己做耳机。

声扬果断拒绝了:别逗,楼氏电子耳机的水平我们还是清楚的,我们的产品完全不可能跟他们竞争,而且这块的市场也不值得我们投入人力物力。

西门子各种哄骗:放心吧,我们全力支持你们,只要你们做出来,产品再烂我们也买,你们肯定不会亏。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声扬帮西门子制作耳机。

最初,声扬耳机的质量差的令人发指(当然是跟楼氏电子比),产品合格率低的令人不忍心看。

但是西门子坚持采购一定比例的声扬耳机,生产挑选使用。

经过三年(请注意,是整整三年,36个月)后,声扬的耳机质量终于接近楼氏电子的水平了。

于是西门子又去找楼氏电子谈判:要么降价,要么我们大幅降低采购比例。

于是楼氏电子只好降价了。

知道现在楼氏电子的同样的耳机多少钱一个吗?1美元!毫无疑问,这是西门子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给公司节约了很大一笔支出。

可你有没有想到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会是什么态度?毫无疑问,生产工程师,包括生产员工,肯定是怨声载道。

因为对于生产部来说,重要的是完成生产任务。

用楼氏电子的耳机,也许十分钟就能生产出一个。

最初用声扬的耳机,也许二十分钟都生产不出一个满足要求的产品。

案例分析:明基-西门子并购

案例分析:明基-西门子并购

收购失败原因剖析
• • • • 1、文化整合失败 2、巨大的成本压力 3、新产品更新过慢 4、明基亏损估计不够,对市场定位不准
1 、企业文化的差异
• 西门子: 西门子:
– 严谨、细致。德国的工业设备比较耐用,比如汽车、 严谨、细致。德国的工业设备比较耐用,比如汽车、 发动机、机床等等。 发动机、机床等等。 – 固执、坚守原则。这也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 固执、坚守原则。 显得有点慢,跟不上节拍。 中,显得有点慢,跟不上节拍。 – 缺少创新、挑战世界的精神,工人每周工作大约不超 缺少创新、挑战世界的精神, 小时。 过36小时。 小时
• 从2005年10月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组成明基移动后,德国 2005年10月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组成明基移动后, 月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组成明基移动后 手机业务包括自有品牌及代工亏损已经超过8.4亿欧元。 8.4亿欧元 手机业务包括自有品牌及代工亏损已经超过8.4亿欧元。 –2006年9月,明基宣布停止投资德国手机子公司明基移 2006年 2006 明基宣布停止投资德国手机子公司明基移 并估计其一年来造成大约6亿欧元的亏损。 动,并估计其一年来造成大约6亿欧元的亏损。 –此前明基曾乐观估计,明基移动将在2006年第四季度 此前明基曾乐观估计,明基移动将在2006年第四季度 此前明基曾乐观估计 2006 扭亏为盈。 扭亏为盈。
• 2、挑选买家 –事实上,在通过自身种种调整的同时,西门子 事实上,在通过自身种种调整的同时, 事实上 似乎从未停止过寻找买主或者合作伙伴。 似乎从未停止过寻找买主或者合作伙伴。 –西门子寻找的下家,包括NEC、宏基、华为、 西门子寻找的下家,包括NEC、宏基、华为、 西门子寻找的下家 NEC 中兴、波导、明基、LG电子 泛泰、 电子、 中兴、波导、明基、LG电子、泛泰、摩托罗拉 以及三星电子等 以及三星电子等。 –谈了一圈都没谈成,最后找到了明基。 谈了一圈都没谈成,最后找到了明基。 谈了一圈都没谈成

案例分析:明基-西门子并购34页PPT

案例分析:明基-西门子并购34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பைடு நூலகம்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案例分析:明基-西门子并购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

西门子中国战略转向-案例-组织变革

西门子中国战略转向-案例-组织变革

西门子中国战略转向 -案例-组织变革“从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西门子中国业务做出一些调整是必要的。

”1月13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麦亚明在广州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西门子逐步淡出了大众所熟悉的消费类电子制造领域,其中最为轰动的一个大调整便是2005年6月,西门子以贴给台湾明基2.5亿欧元且收购明基价值5000万欧元新股的价钱“甩掉”了全球手机业务。

而在淡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同时,2005年,西门子中国在信息和通信、自动化和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照明等方面的业务则快速提升。

业务组合变化的背后,西门子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已是不言自明。

主攻设备制造当大众仍对西门子冰箱、洗衣机产品的质量啧啧称道的时候,在西门子中国公司的业务构成中,家用电器业务却已悄然消失。

麦亚明告诉记者,截至2005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西门子中国的销售收入总计有443亿元,其中信息和通信业务占32%,自动化和控制占28%,电力业务占19%,交通和医疗各占9%,照明则占到3%,而家电业务因为是与全球合作伙伴博世成立了合资公司,所以销售收入并不计入西门子中国公司。

“即使将家电业务列入西门子中国公司,其所占比例仍然不到5%。

”麦亚明补充。

目前,西门子中国的家电业务,主要包括1994年博世—西门子与小天鹅联合成立的江苏无锡博西威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以及2000年由原来的博西扬公司转为独资公司的安徽博西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目前这两大公司的年产能仅各维持在100万台左右。

在出售全球销售额达49亿欧元的手机业务后,西门子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中国的销售收入都继续增长,其中西门子中国公司的销售收入比2004财政年度提高了15%,新定单更是增长了34%,达到560亿元。

这些新增长主要来自于交通、电力、医疗设备以及通信设备领域。

在这些新领域中,2005年,西门子中国可谓大获丰收。

2005年5月,西门子获得价值17亿元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行李处理系统订单;10月获得为上海世博会指挥控制中心提供超低压解决方案的订单;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共同获得价值67亿元的铁道部60列高速列车订单。

西门子并购扬子案例

西门子并购扬子案例
扬子在厨卫电器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西门 子希望通过并购获得这些技术,优化自身产品线。
03 实现品牌互补
西门子和扬子品牌定位各有侧重,并购可以实现 品牌互补,提高市场影响力。
并购的具体经过
初步接触
西门子与扬子开始初步接触,探讨并购的 可能性。
签署协议
经过谈判,西门子与扬子签署并购协议。
尽职调查
西门子对扬子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评估 并购的可行性。
在整合过程中,西门子需要注重员工的感受和利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人才队伍,避免 关键人才的流失。
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
01
并购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如财务风 险、法律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西 门子应该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与应对 策略,以降低风险对并购的影响。
02
在财务风险方面,西门子应该制定合 理的估值模型,以确保对扬子的估值 合理、准确。在法律风险方面,西门 子应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以确保 并购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人力资源风险方面,西门子应该制 定详细的员工安置计划,以确保员工 的权益得到保障。
04
并购的经验教训
并购前的尽职调查
01
尽职调查是并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全面了解目标公 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方面的情况。西门 子在并购扬子之前,应该对扬子的各项情况进行深入的尽 职调查,以确保并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02
在尽职调查中,西门子应该特别关注扬子的财务状况,包 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及是否存在任 何财务风险或欺诈行为。此外,还需要了解扬子的经营状 况,包括市场份额、销售渠道、产品线等方面的情况。
对扬子的影响
01 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并购后,扬子将获得西门子的全球销售网络和渠 道资源,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于2005年以18.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获得了ThinkPad品牌的所有权。

该交易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实现快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具有战略性的认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产能和市场份额。

2. 海尔收购高斯贝尔电器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于2016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高斯贝尔电器公司。

这次收购对于海尔来说是一次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战略意义。

- 海尔通过与高斯贝尔电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斯堡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于2018年以7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领先的轮胎橡胶生产商普拉斯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化工在全球轮胎橡胶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中国化工通过与普拉斯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在轮胎橡胶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诸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案例的参考内容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金扬子电器企业简介

金扬子电器企业简介

金扬子电器企业简介中国扬子集团扬子冰箱厂始建于1982年。

扬子冰箱自问世以来,深受国内外广大客户厚爱,扬子电气名扬天下。

1998年,德国西门子电气集团整体收购扬子冰箱厂,为弘扬扬子品牌,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滁州金扬子电气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公司集扬子冰箱厂20多年的生产制造经验,网络扬子、西门子及国内同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制造精英,研发生产制造,不断推陈出新,迎合广大客户需求。

金扬子电气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创新的技术,高要求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产品覆盖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太阳能四大系列,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家电企业。

公司位于中国家电生产基地滁州,生产区占地面积150000平方米,拥有德国、意大利进口的先进生产线,年产量达150万台。

公司倡导“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的企业理念;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和科研人才是金扬子公司的不懈追求。

公司贯彻“不断创新\力求完美”的企业精神,努力做到满足客户需求,秉承“以品质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务求回报、以创新求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广大客商携手共创辉煌未来。

扬子集团公司最早成立于1980年,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并于1995年由其前身中国扬子电气(集团)公司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公司在经营范围上被授予资产、资本以及工业、农业和副业等产业和行业的全方位经营权。

拥有经国家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享有进出口自营权。

集团公司已拥有32个子公司,在职员工总数达5000人,经营产品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汽车、专用设备和模具制造、整套冰箱自动生产线、冰箱、空调器、木地板、家用防盗门、洗衣机、吸油烟机、工程塑料、汽车和家电类产品配套业,电子和小家电类产品,经过20年的创业和发展,公司已成长拥有近20亿元总资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团。

中国扬子集团是我国组建最早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海尔发展1984至今27年发展史大事记数据资料

海尔发展1984至今27年发展史大事记数据资料

海尔发展第一阶段——创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了年仅35岁的副经理张瑞敏前来担任厂长,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亏空了147万元人民币,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但并没有“名牌”冰箱,因此海尔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

营业额:1984年348万元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Liebherr-Haushaltsgerate)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

同年,海尔发生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

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

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

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海尔自此给大众留下高科技并且高质量的印象。

名牌战略初见成效。

营业额:0.18亿元1986年营业额:0.8亿元1987年营业额:1.4亿元1988年营业额:2.7亿元1988-90年兼并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

1989年营业额:4.1亿元 6月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仍然被抢购。

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

88年到89年间是电冰箱市场疲软期,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

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升到服务。

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

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包括后来的无搬运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电话服务中心。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前十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像是参加“残奥会”。

外国公司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卡在国门之外,被捆绑了手脚,这种竞争不公平。

未来十年,本土企业参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欢迎阅读!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一约翰迪尔为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下称“佳联”)共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

技术引进协议1981年签订。

1994年,由于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并且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

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终由约翰迪尔控股,并威胁道:“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而且佳木斯投资环境不具优势。

”1997年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

2004年9月,佳联成了美国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独资公司。

至此,约翰迪尔佳联取代了老佳联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它在中国的产业布局。

(案例资料来源:《工人日报》赵何娟整理)大连第二电机厂(下称“二电机”)曾排名第二,1998年12月,与英国伯顿电机集团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后的情况和大电机如出一辙,不到3年,外方的8000万股本金还没到齐,就完成了独资步伐。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二西门子锦西化机始建于1939年,是中国化工机械制造工业的摇篮。

透平机械是其主导产品之一,在该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

锦西化机与西门子合资的主导者是葫芦岛市政府,起因于“国企改制”。

西门子最初提出参与锦西化机改制,进行整体合作,之后却说:不整体合作,而要全资收购透平分厂。

而此时锦西化机即使不同意也已挨不到谈判桌旁,即便参加谈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

2005年4月签订了合资合同,合资公司随后就挂牌,合资公司股权比例70∶30,西门子控股。

这意味着西门子彻底消除了中国本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外资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外资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外资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然在涉及外资并购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一些外资还是设法规避了障碍,针对中国展开了相当规模的并购。

相隔几年之后,回顾、考察当时的一些典型并购事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入我们视野的是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一案。

一、并购到独资的历程1996年,号称在欧洲市场首屈一指、全球四大家电生产商之一的德国博西华公司,决定耗资8225万美元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70%的股权。

在原有扬子的基础上,双方组建了博西扬(BSY)制冷有限公司。

公司预计年产冰箱120万台,合资期限为50年。

博西华公司由德国西门子与博世公司合资组建,专门从事白色家电的生产。

外方的这一背景,使得该并购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认为凭借德方资金、技术优势,加上扬子的品牌、运营,将构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量,中国冰箱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

不料博西扬成立不久,就陷入窘境。

并购之前,扬子的年产量一度接近60万台,而德方控股以后,产量迅速下降到原来的一半左右。

西门子品牌的冰箱未能被消费者接受,而扬子品牌则几乎销声匿迹。

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幅亏损。

合作双方关系紧张,管理层陷入了无休止的整合中。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自1998年下半年起,外方开始大幅度压缩规划中的生产规模,并着手对博西扬的战略做出全面调整。

他们意识到,“只有25%的中国城市人口,才是主要消费者”;而且,“中国国内的供应商得益于西方的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

同时由于中国家电厂商在生产、广告、产品开发上投资过度,因此,博西扬的目标仅仅是“立足于长期,成为主要竞争者之一”。

由于持续亏损,2000年6月,扬子与德方达成新的协议。

中方以995万美元的价格(4年前的价格是3525万美元),将所持3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外方。

博西扬取得了独资企业地位之后,更名为安徽博西华(BSH)制冷有限公司。

到2001年,博西华的业绩开始好转,年产量超过40万台,并且开始盈利。

西门子 跨国公司案例

西门子  跨国公司案例

1847年, 西门子在其发明的使用指针 来指出字母顺序而不是摩尔斯电码的 电报技术基础上建立了公司。 1850年,创始人的弟弟,卡尔·威 廉·西门子在伦敦设立代表处。 1897年,西门子和哈尔斯克联合成立 了公司S&H。 1919年,S&H和其它两家公司共同成 立了欧司朗灯泡公司。 1923年,成立了日本分公司。 1966年,西门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成立。
“天下一家”馆:用家的 方式体现2015低碳生活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17
西门子在中国
• 2011年,位于上海大连路500好的西门子上 海中心采用了绿色楼宇技术,堪称上海最 绿色的办公楼群之一,更荣获美国绿色建 筑委员会的LEED金奖认证!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11
西门子在中国
西门子南京办事 处经理 安全区国际委员 会主席 提供人道主义援 助。 为超过25万中国 难民提供避难场 所。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12
西门子在中国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15
西门子在中国
西门子中心(北京) 于2008年9月23日 正式开幕。
这座高123米、总 投资1亿欧元的30层 大厦是西门子在全球 房地产领域最大的投 资项目之一。
2012-12-12 版权所有,西门子中国,小魏工作室 16
西门子在中国
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
跨国公司案例——西门子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10级国贸一班 魏周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进入90年代后,扬子公司急剧扩张,1995年其产量 稳居前5名,除了冰箱之外,该实施多元化战略(加 长卡车、大客车、空调、浴缸等)
2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1)
• 冰箱利润投向了新行业、向国有银行大量举 债、公司财务极不合理、管理延续国企框架、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7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1)
由于德方绝对控股,所以一开始就对公司进行大规 模改造,使之尽快符合“德国企业”标准,原扬子 冰箱厂的大批设备被拆除。外方占据了管理层所有 关键岗位并对原扬子冰箱厂的中坚力量进行“清 洗”。
德方的做法自然遭到扬子的坚决反对,结果在董事 会中,双方水火不相容:只要德方的提议,7个董事 会全部赞成,中方全部反对;反之,中方的三个董 事举手赞成,外方全部反对。当然最终结果还是取 决于控股方的意见。
取得独资企业地位后,博西扬更名为安徽博西华制冷 有限公司。2001年业绩开始好转。
11
该案例几乎涉及了外资在我国进行并购的 所有问题 外资在华并购的战略 并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 技术差异 当地政府对并购的考虑
12
案例分析:关于外资在华并购的战略
外方着眼点:获取市场份额,迅速进入 中国市场进行“圈地”。
• 扬子公司开始着手战略调整,试图收缩经营 范围。公司决策层认为,国内冰箱行业已经 竞争过于激烈,应该适当退出。
• 此时,德国博西华公司正急于寻找合作伙伴 进入中国市场,双方在最初一拍即合。
3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2)
博西华公司(Bosch und Siemens Hausherate)是德 国西门子公司与博世(Bosch)公司合作组建的一家大 型跨国公司,主要从事白色家电的生产。
10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4)— —中方的战略调整
此时的扬子集团基本上已经是局外人。德方控股、并 且看起来能够承受得起巨额亏损,而中方却没有这个 能力。
在政府和法院的操持下,中方开始将拥有的30%的股 权全部售予外方,以清偿银行的债务。
2000年6月双方达成协议,中方将4年前价值为$3525 万的股份,以$995万的价格全部转让给外方。至此, 中方完全从博西扬公司退出。
关于收购价格的谈判。德方认为在扬子厂的固定资 产中,除了土地使用权以及厂房等附属设施外,基 本上都是一堆废物,那些机器很难符合德国的技术 标准。德方看中的是扬子的无形资产(销售网络、 商标和技术专利等),同时又认为中方漫天要价。 而扬子认为自己的生产设备是先进的,无形资产的 价格也是经过中国权威专业机构评估的,不存在有 价无市的问题。
6
案例分析:中德谈判结果
经过冗长复杂的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 ——德方以现汇方式出资$8225万,扬子以原有的生产场地、厂
房、机器设备以及其他无形资产折价$3525万,双方组建新的 冰箱生产企业。 ——德方的投资主要用来收购原扬子冰箱厂的资产(无形资产占 较大的比例)。 ——德方拥有70%的股份。董事会中外方占7名,中方占3名, 中方担任董事长,外方担任总经理。 ——由于总投资高达$1.175亿,所以为了回避审批,双方在名义 上同时注册成立4家公司,每家公司的投资额都恰好在$2900 万左右 ——1996年3月新公司成立: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
5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谈判一开始遇到的麻烦(2)
关于并购的审批也存在问题。 ——德方之所以选择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缩
短进入市场的时间。但在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只 有投资额在$3000万以下的外资企业审批权。两家公 司谈判的项目规模,远远超过地方的审批权限,而 且由于设计到在当时较为敏感的国企被外资并购控 股问题,如果上报国家主管部门,无疑会引起麻烦, 增加并购的成本,而如果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则 又需要地方政府的默许以及配合,这在无形中也增 强了中方的谈判地位。
附件14
西门子冰箱 并购扬子冰箱案例
1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现象描述(1)
• 90年代中期,中国电冰箱行业经过10多年的激烈竞 争已经相对成熟,形成比较稳定的竞争格局:海尔、 科龙、美菱为主导。
• 扬子公司于80年代中期从意大利引进阿里斯顿生产 线,凭借技术、管理资源和税收条件进行国内家用 冰箱市场的角逐。
而通过并购实现这一目的带有一定的盲 目性
13
案例分析: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
▪ 由于无法通过公开的市场进行并购,信息不对称起了关键的 作用。90年代,扬子的信誉、品牌、网络确实引人注目,但 这是依靠巨额广告投资和不计成本的销售垫款强制堆积起来 的,无法准确判断其价值。德方选择这样一个并购对象本身 就欠考虑。中方确实运用了商业技巧夸大自己的实力,但并 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欺诈。
8
案例分析:并购后的状况(2)
正当博西扬大举投资进行改造之际,中国市场环境 开始发生变化。
——1996年以后,整个经济增长放慢,国内家电市场 开始收缩。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扬子手里神通广大的销售网络, 到了德国人那里却运转不灵。
——结果:冰箱销售量剧跌,1998年博西扬公司开始 陷入困境,利润目标无法完成;内部整合永无休止; 生产成本昂贵;决策层中外方关系紧张;公司与当 地的关系也不协购后的状况(3)— —德方的战略调整
将最初的四家公司合并为安徽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一家。 降低了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意识到只有20%的中国城市
人口,才是主要消费者,于是公司规模相应缩小。 德国公司总部认为,中国国内的供应商由于引进西方技
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由于中国厂商在生产、 广告、产品开发上投入巨资,市场投资过度,因此,要 求博西扬立足长期,成为主要竞争者之一。 为了在中国市场生存下来,应将规模降至40万台左右。
该公司认为并购当地有竞争力的生产厂商,是进入 中国市场的捷径。
于是,选择生产洗衣机的无锡小天鹅和生产电冰箱 的扬子作为并购对象,并将该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 南京。
4
案例分析——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 箱——谈判一开始遇到的麻烦(1)
关于股权比例。德方坚持在新成立的企业中控股, 扬子一开始犹豫,但不久同意外方控股比例达70%。 中方采取的这一态度似乎意味着德方在随后的谈判 中也做出适当的让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