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2.8 商鞅变法课件 川教版
4.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_土__地__国__有__制__,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 有权。 (2)重农抑商:生产_粮__食__和__布__帛__多的人,免除徭役;禁止_弃__农__ _经__商__。 (3)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_3_1_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5)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 5.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政__治__和__社__会__变革。 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当时的国君是秦孝公。
【要旨提醒】商鞅变法获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商鞅的决心和才能 以及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最主要的是变法适应了战国时期社 会变革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判断抢答】 1.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 推广。( √ ) 提示: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公元35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 ) 提示:年代应为公元前356年。秦穆公应为秦孝公。
3.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王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 内史(京城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 军功,按功授爵。( √ ) 提示: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 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这是 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 ) 提示: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规模兴修水利创 造了条件。
第8课 商鞅变法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战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及秦孝公决心变法的原因、目 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在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速填速记】,自检预习效果。 3.课前预习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新兴地主:
农民:
保守派贵族:
车 裂
商鞅死了,是 否就意味着商鞅 变法的失败呢?
一、政治上,废除旧 制度,建立新制度。
二、政治上,战斗力提高 三、经济上,经济上实 力增强
三、秦国的变化
郑 国 渠
铁器、牛耕推广—各 国经济发展—秦国相 对落后—孝公求贤— 商鞅入秦—廷议变法 —新法实施—国富兵 强
天国数 通下富年 典无兵之 敌强间 食 货 — .
, ,
商鞅
第8 课 商鞅变 法
耕田的水牛
一、背景
铁器 广泛 牛耕 使用
各国经济 的发展
《 史 记 秦 本 纪
夷侯不秦 翟之与僻 遇会中在 之盟国雍 。,诸州 ,
பைடு நூலகம்
·
——
一、背景
铁器 广泛 各国经济 牛耕 使用 的发展 秦国相 落后挨打 对落后 变法图强
秦 孝 公
秦 孝 公 下 令 求 贤 ( 想 象 图
孝公于是 布惠,振 孤寡,招 战士,明 功赏。
—《史记· 秦本纪》
商鞅(约前390— —前338),姓公 孙,名鞅,卫国 人又称卫鞅,后 因在秦功勋卓著, 封为商君,故又 称商鞅。
分尊秦能宾 土官者出客 。,,奇郡 与吾计臣 之且强有
商 鞅 入 秦 ( 想 象 画 )
廷议变法
二、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重农抑商 (三)、奖励军功 (四)、迁都咸阳, 推行县 (五)、严明法令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课件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拓展探究:
学生甲说,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
少要有八十多万人。他上哪儿找那么多人?由此看来,史 书记载未必可靠。学生乙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 国降卒四十多万人,真够很毒的﹗请问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46天,已丧失了战斗力,秦 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反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 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 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江 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 冰修筑的水利工程。
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当然,也不排除史书记
载有误或夸大的可能。但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史书 记载有误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认可的态度。
总结
板书
背景 目的 时间、人物 内容 作用 修建 构成 功能 影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 秦国的强大
都江堰
秦国的 强大
史海扬帆
1
2
3
4
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 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D.秦孝公改制
公元前 256 1.时间: ________ 年
李冰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岷江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
秦国强大之法宝二——都江堰
宝瓶口
飞沙堰
内江
鱼嘴
外江
分水鱼嘴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 (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变法,它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程中,商鞅变法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知识点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商鞅变法是属于先秦时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先驱之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出现,促进了实行中央集权,保持了秦国的统一,推动了国家发展的进程。
同时,商鞅变法的实施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扫清了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知识点1. 集权思想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权思想。
在当时的各国中,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存在很大的权力差别。
商鞅变法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将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至国家统治者手中。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观念。
2. 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商鞅变法还对国家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
商鞅提出了“租调制度”,即将土地作为国有财产,由国家直接收取租税;同时还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即“轻重钱制”,使流通的货币更为便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管理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秦国政府还对官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主张选拔人才,弘扬“任人唯贤”的政治思想。
他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应受到的惩处。
4. 军事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军事制度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他提出了“兵家之禁”,禁止私人武装和私人军队的存在。
同时,他还规定了新的兵役制度,使士兵服役时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总结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学习七年级上历史课程的过程中,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和具体的知识点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历史知识,更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变革给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商鞅变法(七年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
《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我看商鞅变法教学课件华东师大版
正方观点
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
商鞅个人简介
•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 南濮阳)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 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 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 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 孙贾都治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了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 新法了。
•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主持人(教师)总结
1、正方表现:…… 2、反方表现:……
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1、字体安装与设置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商鞅初次在秦国变法,触犯了旧贵 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国都 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但是在 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新法得到推行 。
反方观点
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
商鞅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 )
变法的内容有:
➢废县,设 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
2、替换模板
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
方法一:更改图片
2.在图“替换”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更改字体。(如下图)
1. 选中模版中的图片(有些图片与其他 本身,而不是组合)。
2. 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图片”,选
3. 在“替换为”下拉列表中选择替换字体。 4. 点击“替换”按钮,完成。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更确切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人物:商鞅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进行改革,以增强秦国的实力。
目的:通过改革,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意义与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历史局限性:商鞅变法中的某些措施过于严厉,例如推行县制和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势力受到压制,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商鞅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也存在弊端,例如奖励军功的制度会导致士兵们为追求奖励而忽视战斗的目的。
二、秦朝的统一背景:战国时期结束后,各国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过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意义与影响: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朝的统一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局限性:秦朝的统一过于依赖强权和武力,导致民心不稳,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此外,秦朝的统治者过于追求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也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背景:汉朝初期,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经济衰败,政治混乱。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决心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目的:通过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主要内容:(1)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改革官制,加强监察制度;(3)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影响历久不衰。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背诵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以了解这次变法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实施措施。
下面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背诵。
一、商鞅变法的起因1. “西周衰败、诸侯混战”:西周晚期,中央政权衰败,各诸侯国蠢蠢欲动,矛盾激化。
2. “秦国崛起”:秦国通过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管理机构,逐渐壮大。
3. “商鞅拜相”:商鞅成为秦国宰相,着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 “法家思想”:商鞅提倡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权力,强化法律的执行和统治的严密性。
2. “三大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平均地权,取消贵族的特权地位,推行农业经济。
(2)军制改革:实行兵籍制度,完善武器装备和训练,形成强大的军队。
(3)法律制度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和严密的刑罚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司法的掌控。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1. “标志性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奠定了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 “经济意义”: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封建思想的瓦解”: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瓦解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4. “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的一些制度在历史上得到了沿用,如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系统等。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这些内容进行背诵。
商鞅变法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其精神和理念依然对我们有着启示和警示。
希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课件 川教版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 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 就)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令行于民儙(qiàn)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 是太子犯法。韂(chàn)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 人皆趋令。
取材容易、 不坚固、 石器成形困难
夏商西 周时期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 见
青铜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西周末 铁耙、铁镰、铁锸、
期以后 铁锄、铁犁铧
铁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但易生锈
西周末期,我国已开始人工冶铁,制作铁器,比 欧洲早1200年。到战国前期,铁器才得到普遍使 用。
同学B(饰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祖 商鞅) 宗之法固然可贵,可当他已经不能适应秦国需要了,
就需要淘汰,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能够真正强国利 民的制度!
同学A: 公孙鞅,你变法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吗? (饰保守 如若不能,我们秦国可不能拿给你去冒险!老 派大臣) 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可不能糟蹋在你的手上!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 令便者,韂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 令。
• 3、经济上:农业得到大发展,加强水利建设。
• 4、总体上:秦国实力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 基础。
畅所欲言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 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 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大全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大全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难点: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二、教学过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五)板书设计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6、变法成功与否?(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历史 商鞅变法
知识结构
秦孝公求贤
1.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 2.秦孝公变法的原因 1.商鞅变法的时间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主持变法
1.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秦国的变化 2.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 3.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当堂训练
1.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 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 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 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
一统天下的威武之师——秦军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名垂千古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秦昭王在位后期(公元前276~前256年),蜀 郡守李冰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 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 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 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郦道元 《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 千里”,时人称为“天府”。
D.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4.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B ) A.公元前359年 C.公元356年 B.公元前356年 D.公元359年
5.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B )
①灵渠 A.①② ②都江堰 B.②③ C.②④ ③郑国渠 D.③④ ④白渠
公田即“籍田”,是集体耕作的耕地,私田 是平均分配给各户的份地. 井田制是我国奴 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 ,道路和渠道纵 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 ,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 田属周王 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 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奴 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 隶的劳动成果。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升和国家统一的作用;(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3)学会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理解变革过程中利益的冲突与调整;(3)树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3)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背后的历史背景;(2)商鞅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与应对策略;(3)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国能够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崛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成败原因。
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2)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分析商鞅变法的得失;(3)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教训。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2)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 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崛起中的作用;3. 设想一下,如果商鞅没有实施变法,秦国的发展会怎样?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忧考⼩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
【教学⽬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位。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产⼒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与⽅法:通过对战国时期⽣产⼒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
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物的初步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合作学习、课堂讨论、⽐较分析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的学习,培养是⾮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也是需要勇⽓、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产⼒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活动备注 谈话导⼊新课 破题导⼊。
学⽣⾃由发⾔,然后总结。
发⾔,思考。
讲授新课 ⼀、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
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战。
观察发⾔,在⽼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利益?什么⼈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什么影响? 在学⽣充分发⾔的基础上,师⽣⼩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条对今天的政治⽣活影响? 学⽣阅读教材、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教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级1班I、课题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
II、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III、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以及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理解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状况。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的状况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认识到商鞅主张变法思想的可贵之处。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习商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IV、课型:新课V、课时:1课时VI、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VII、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VIII、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共3分钟)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ppt展示南门立木的图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十金就是十斤金。
老百姓觉得搬一根木头并不是什么难事,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将奖金提升到50金。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商鞅变法前后的变化。
(3)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责任感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思想。
(2)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变法吗?它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讲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阐述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 史料分析:(1)展示商鞅变法前后的史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变化。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商鞅变法的作用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思考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
3. 结合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曲折过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商鞅变法》教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级1班I、课题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
II、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III、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以及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理解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状况。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的状况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认识到商鞅主张变法思想的可贵之处。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习商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IV、课型:新课V、课时:1课时VI、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VII、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VIII、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共3分钟)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ppt展示南门立木的图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十金就是十斤金。
老百姓觉得搬一根木头并不是什么难事,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将奖金提升到50金。
在重赏之下,就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
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金。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听说过这个故事,那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生:商鞅。
(若学生不知道,就让学生阅读48页《徙木立信》的故事)师:对,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商鞅,他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角。
那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就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共33分钟)(一)、秦孝公求贤(10分钟)师:通过上节课《战国争雄》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战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乱”,各国纷争,战乱不断啊。
而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怎样增强自己的国力是当时各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各国掀起了变法。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ppt显示】等等,从各国的变法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战国时期历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变”【ppt】。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突出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鞅的变法。
首先,老师带大家看一组图片,同学们先看看44页下面的那幅战国时期冶铁示意图,图的右面是化铁炉,中部是皮囊,左部的人推拉皮囊,就可以将空气鼓入化铁炉内,整幅图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冶铁的场景。
通过对这张图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
再看一下ppt,第一幅是铁锄,就是铁做的锄头,现在的一些锄头仍然沿用了这样的形状;第二幅是铁犁铧,铁犁铧是用来破土翻土的农具(铁犁铧: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翻土用的农具。
);第三幅是铁镰,铁镰是一种用于收割的农具,割东西的,【ppt先后显示铁锄、铁犁铧、铁镰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件物品有个共同点,谁来告诉我?生:都是铁做的农具。
(学生可能回答是农具、工具、铁器等不是很完整的答案,老师应逐步引导得出答案。
)师:对,它们都是用铁做的农具,以上的这几幅图片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会冶铁了,而且还用铁制作了这么多的铁农具,铁器已经被普遍的使用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青铜牛尊,【ppt显示青铜牛尊图片】牛的鼻子上套了一个圆环,说明牛已经被人们用来干活了,现在中国的一些农村,仍然在使用牛来干活,或者用来耕地,或者用来驼东西,可谓历史悠久啊。
这里就有一张牛犁地的图片【ppt显示一幅牛正在耕地的图片,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现实的生活】。
以上这一系列的图片表明在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这样人民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更多的农作物,这就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当时的七个大国中,秦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44页正文第一段,结合ppt上的战国形势图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生:……(根据课本44页正文第一段,学生大致能归纳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我们来看这句出自《史记·秦本纪》的话“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ppt显示】。
(雍州,一般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秦国地处西方,经济相对落后,地处东方的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认为它是边远地区的野蛮国家,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魏国的军队还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也无力还击。
总的来说呢,秦国就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地位。
在这样的状况下,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即位,他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他想通过变法来改变这种局面,使秦国富强起来。
要变法就要有优秀的人才出谋划策,于是,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向天下广揽贤才,商鞅得到消息后,便来到了秦国。
那商鞅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阅读45页的小字,看看商鞅的故事。
【ppt显示商鞅的简介】商鞅原名叫做公孙鞅,他是卫国人,因此,又叫做卫鞅,后来他在秦国因为功劳卓著,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商鞅。
他从小好学,能力过人,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早年商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将商鞅推荐给魏王,但魏王没有任用商鞅,公叔痤又建议魏王说:如果大王您你不重用商鞅就将他杀掉,免得他做了别国的大臣,成为魏国之患,可见,公叔痤认为商鞅是非常的有才能的。
后来公叔痤偷偷告劝商鞅逃跑,商鞅说,魏王没听你的建议任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建议杀掉我。
所以商鞅并没有逃跑。
过了一些时候,商鞅听说秦国的国君下令招贤,求贤令上这样写着:“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就是说如果谁能够为我出谋划策让秦国国富兵强,我就让他做官,还分给他土地。
商鞅认为秦国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地方,于是他就去了秦国。
【ppt显示商鞅入秦想象画】商鞅到了秦国之后,提出了废除旧制度,进行彻底变法以使国富兵强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但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大臣们能支持变法吗?于是孝公决定召开宫廷辩论会,让贵族大臣们围绕着应不应当废除旧制度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ppt显示廷议变法的想象画】在辩论会上,商鞅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认为只要能达到“强国”“利民”的目的,就不必按过去的制度和习惯办事;保守派大臣甘龙、杜贽等人就认为祖宗之法不可改,他们认为官吏习惯于用旧法治理,这样百姓才能安定,天下才不会大乱,还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轻易变法。
商鞅的主张符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要求,因此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于是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改革。
商鞅在获得孝公支持之后,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在很多百姓面前立了一根木头,这就是开头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南门立木,那么我们在了解了南门立木的背景之后,同学们觉得商鞅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能回答出接近于“赢取民心,告诉人们他是说到做到的人”的答案)师:对,就是营造一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告诉老百姓,现在的政府是说话算话的。
消息传开之后,大家觉得政府的命令并不是开玩笑。
商鞅觉得现在百姓不敢违抗政府的命令,于是,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19分钟)师: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才招贤纳士,商鞅进行变法就是为了使秦国富强,那么商鞅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国家富强呢?请大家先阅读商鞅主持变法这一子目,看看商鞅采取了什么措施?1、改革土地制度师:周朝实行井田制,同学们还记得周朝的土地是属于谁所有吗?生:周天子。
(学生可能会说是属于皇帝、国王等所有,老师应引导学生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师:是周天子所有,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对分封的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只能耕种。
到战国之时,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开垦出大量的土地,这些开垦出的土地称之为私田,就不属于周天子了。
同时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奴隶主变为新兴地主,种田的奴隶的转变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出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自己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奴隶的地位提高了,劳动之后又可以得到一部分产品,反正多劳多得,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但是私田没有受到法律的保障,说不定哪天周天子不高兴了又将新兴地主的私田据为己有了怎么办呢?新兴地主一直在担心这个问题。
而商鞅顺应人们的需要,颁布法令,废除土地国有制【ppt展示废井田开阡陌图,加深学生映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而且允许土地买卖。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后,人们开垦的土地不仅可以自己耕种,而且还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于是就极大的刺激农民开垦土地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师:有了土地,不播种的话慢慢也会被荒废,于是商鞅又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同学们都知道,现在的商业很发达,很多经商的人都赚取很多的利润而且还给国家纳税,这不是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吗?那商鞅为什么还要“抑商”呢?因为古代情况跟现在不一样,商人为了经商经常变换住址,就不利于当时的政府统计户口,征收赋税,而农民是固着在土地上的,土地在哪儿他们就住在哪儿,流动性不大,利于政府统计户口,征收赋税就方便了,征发人们服劳役也方便了,因此,农民是政府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而且经商大多数情况下会比从事农耕获得更多的利润,现在也是这样,因经商而富裕的人很多,而通过种田致富的人就不是那么常见了。
为了防止大量的人们为追逐利益而从事商业,商鞅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凡是从事农耕,又生产很多粮食和布帛的人,就免除徭役,以作为奖赏。
而那些弃农经商的人,或者由于懒惰而贫穷的人,就会被罚做奴隶。
3、奖励军功师: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国家富裕,但是有了钱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仍然不足以抵御外敌入侵,那么要怎样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呢?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