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讲义PPT课件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讲义PPT课件
5、露头
倾 斜岩岩层层在地厚表度出永露远的小部于分铅叫垂露厚头度。。露头可分为: 天然露头:天然出露在地表的岩层露头。 人工露头:经人工或机械挖掘出来的岩层露头。
第7页/共53页
(二)褶皱构造
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波状弯曲 但未丧 失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上是最常见的一种 地质 构造形态。
第11页/共53页
3)断层分类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三种, 如图1-7所示。
第12页/共53页
其中:
•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缺失现象。
•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重叠现象。
•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第19页/共53页
第三节、石油的生成及油气运移
一、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关于油气的成因曾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成因学说和无机成因 学说两大派别。
无机成因学派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无机物质,或 者是来自宇宙中的碳氢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作用,首先形成了甲烷, 并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地球内部,后来沿地壳的裂缝向上运移,在 运移过程中聚合成高分子的烃类,并在岩层中聚集形成油气藏。
2、层理类型:根据细层和层系界面的相对关系,将层理分为水平 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四种类型。(图1-12层理 类型示意图 略)
第17页/共53页
(二)沉积岩的分类
根据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作用的方式和沉积的环境等,可将 沉积 岩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三大类。
1、碎屑岩:其中碎屑颗粒含量大于50%。碎屑岩是主要储油岩石。 我国

石油工程学地质勘探PPT课件

石油工程学地质勘探PPT课件
3 沉积岩
1)砂岩(碎屑岩)
普通的砂粒被泥质或石灰质胶结成为砂岩。依 颗粒直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砂岩名称 颗粒直径
(mm)
砾石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1
0.5~1
0.25~ 0.5
0.1~ 0.25
0.01~ 0.1
第23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1)砂岩
砂岩的特点: 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油、气、水等流体。岩石孔隙
呈块状的称泥岩。 呈薄片层状的称为页岩。 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油页岩,可以提炼石油。
泥岩是分布最广的沉积岩,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60—7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油气藏的盖层。
第2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概况
3 沉积岩
3)石灰岩(碳酸盐岩)
石灰岩的特点: 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的运动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裂缝和溶洞, 石油和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碳酸盐岩在地壳中分布仅次于泥质岩和砂岩,约占沉积岩 总面积的20%,是重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岩。世界上与碳酸 盐岩有关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总储量的50%,产量约占 总产量的60%。
石油地质勘探
新疆油田地球物理解释 处理中心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 勘探公司
第45页/共56页
石油地质勘探
2 地球物理法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1)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碳约占80%一88%; 氢约占10%一14%; 氧、硫、氮约占0.3%一7%。 石油中若碳、氢元素含量高,且碳/氢
值低,则油质好;若氧、硫、氮元素含量 高,则油质相对较差。
第1页/共56页
石油的物化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2)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即碳氢化合物)是石油

石油地质学简介课件

石油地质学简介课件

绪论
五.世界石油资源的储产形势
地球石油的蕴藏量是相当丰富的,但分布不均匀,中东是石油最丰 富的地区,大约拥有世界总储量的54%;拉丁美洲为13%;非洲为8%; 其余分布在北美、东南亚、北海、西西伯利亚、欧洲东部及我国东北等 地。
近年来世界石油的年总产量徘徊在30亿吨左右,中东占世界总产量 的1/3,前苏联和美国各占世界总产量的20%和15%。
第一节 石油
1.石油的元素组成 原油中氮含量平均值为0.094%,90%以上样品氮含量小于0.2%。 以N含量0.25%为界限,将原油分为高氮原油和低氮原油。 2.原油的馏分和组分
原油的馏分 原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 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 个馏分。
绪论
石油地质学前沿热点问题
在研究油藏形成与分布各项石油地质基础条件中,理论上涌现出来 的许多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陆相生油理论
我国北到内蒙古二连,南到广西白色,东到近海大陆架,西到新疆, 已经发现并开发了数百个油气田。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的90%、天然气 产量的50%均产自陆相油气田。但在生油理论方面还有许多领域未开展 深入的研究工作。
二.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 和再聚集这样一个过程,其体系如下:
阐明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及它们的特征,使其获得初步的 感性认识,随着认识的加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系统讲授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及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原理, 分析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全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陆相生油理论 2.含油气盆地类型的划分
①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在中、新生 代形成了一系列拉张型的裂谷盆地-松辽、渤海湾、东北-内蒙 裂谷盆地群。

石油地质学- 第三四章(讲课)

石油地质学- 第三四章(讲课)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裘亦南的分类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系
裘亦楠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及生产实践,把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由小到大分成五级 即: (1)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包括孔隙分布、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
(2)基本岩性、物性:粒度及分布、矿物组成、胶结物;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渗
流特征、敏感性。
(3)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变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 层内不连续泥质灰层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它不渗透隔层特征,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 渗透率比值等。 (4)平面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及非均质 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5)层间非均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 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划分等。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渗透率 (10-3μ m2) 评 价
石油地质学课程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系
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 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 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 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 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 体的相对渗透率。
石油地质学课程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系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传统的观念认为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的 粒间孔隙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次生的,并且都把 次生孔隙(除了裂缝以外)解释为是地层出露地表时 大气水淋滤的结果。直到1979年,自从施密特麦克唐 纳(Schmidt)发表了“砂岩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储集 孔隙”之后。人们对次生孔隙的概念、类型、识别标 志、形成机制及意义才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石油地质学概述课件

石油地质学概述课件
它和15.6℃时的相对密度(与水比)的关系:
由上式可知,API度愈大,相对密度愈小。目前,国际上把 API度作为 决定原油价格的主要标准之一。它的数值愈大,表示原油愈轻,价格 愈高。
API度分类是根据轻、重两个馏分来决定的。前一馏 分代表轻馏分(250~275℃,101.3KPa)。标准:API度≥40.0为 石蜡基,33.1~39.9为中间基,≤33.0为环烷基;
石油略轻于水,组成成份十分复杂:就其化学元 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 统称“烃类”。
组成
石环 中 蜡烷 间 基基 基 原原 原 油油 油
原油分类
硫含量
超低含高 低硫硫硫 硫原原原 原油 油 油 油
比重
轻中 重特 质质 质重 原原 原质 油油 油原

API度: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 以 API度作为原油分类的基准。其标准温度为15.6℃(60ºF),
石油地质学
授课教师:张小东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绪论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油气地质勘探的发展方向
一、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1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基本概念: 石油(petroleum)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 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各种碳 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也称原油 (crude oil)或黑色金子。
(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3)油气在地下的运移问题,即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4)地质历史过程中,油气能否保存下来的问题? (5)油气在地下怎样分布,即油气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发生旋转,这个角叫旋光角, 多数为右旋,一般随含油地层年代的增长而减小。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2、烃类生成的增容作用
干酪根降解生油和生气导致的体积增大是形成超压的重 要因素之一,这非常有利于油气的排出。Robin(1985) 测量了生油岩内干酪根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其由1000m 处的10cm2/g变化到4000m处的35cm2/g,表面积增大 了3.5倍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4、相态变化
有机质的不同演化阶段,油气运移相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低 成熟阶段,由于埋深较浅,地层中原生水较多,生在的烃类相 对较少,此阶段源岩中含油气饱和度很低,油气运移以水溶相 为主;在生油气高峰阶段,一方面地层中自由水大量已排出, 孔隙度变小,另一方面烃类大量生成,油气饱和度超过临界饱 和度后就会以游离相(气溶相或油溶相)为主;随着演化程度 的增加,在凝析油气阶段中油气则以气溶相为主,过成熟阶段 则以游离相和扩散相为主运移。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Compaction)是沉积成岩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 种现象,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孔隙度减小,密 度增大。当地层中达到压实平衡时,其中的流体压力 与静水压力相等(没有剩余压力),当沉积过程继续 发生,在其上发生沉积作用时,新沉积物负荷会使下 伏地层进一步压实,结果使原来地层中流体产生了超 过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在其作用下促使流体排出, 然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图4-4 上覆沉积负荷下流体排出示意图
(据Magara,1978)
新地层 老沉积物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作用对排烃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压实 作用排出大量孔隙水,随孔隙水要排出大量的溶解烃; 其二是孔隙度降低和大量水排出过程中,孔隙内部滞 留的烃类饱和度升高,有利于烃类达到残留烃临界饱 和度,促使游离相态烃类的大量排出。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石油地质学课件——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连续烃相运移,还包括气溶于油和油溶于 气的情况。
大量天然气溶于石油可使石油密度减小, 粘度降低,极大地增加石油的流动性和运移能 力。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液态烃可溶 于气体之中,气体溶液运移需要数十倍于液相 的气体,因此一般只能发生在深处。
油气初次运移以连续的游离烃相为主。 目前大多数学 者原则上同意连续烃相运移的观点并作 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由原来的通过压实作 用实现排烃发展为——连续烃相通过微裂缝排烃。 这种观点又被称为混相运移,即游离的油(气) 相与水相同时渗流。
2、欠压实作用
欠压实现象:泥质岩在 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 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 导致了孔隙流体承受了部 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 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 静水压力的现象。
欠压实带中存着 异常高压,其中 流体排出方向是 由欠压实中心向 周围排出。
欠压实异常高压,在油气生成、运移过程中起到重要 作用:
Dickey认为在压实时石油将 呈一种极细但连续的油丝运 移。Magara(1981)认为压 实中期是最有利于油相运移 的阶段。
关键问题:毛细管阻力和临界饱和度
润湿相——油气大量生成时以油润湿或 混相润湿为主,毛细管阻力较对较小。
临界含油饱和度——大量油气生成会 其降低。Dickey认为可低到10%,甚至 1%以下。再者,生油期间产生的CO2溶 解于油中还可以降低石油的粘度,增强 其流动性(Momper,1978)。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示意图
四、油气运移结果:
a.油气聚集: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的适当部 位(圈闭〕的富集,形成油气藏。
b.油气藏破坏或改造: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 破坏油气重分配或消失。
油气运移示意图 (据Tissot等,19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2、游离相:指游离油相和游离气相,
包括油大多以游离相 存在于孔隙或裂隙中。由于气体分子、粘度和密度都 比石油小得多,故而气体通过岩石中细小孔隙和喉道 的能力就比石油强的多,初次运移中油气可呈原有相 态与水一起运移。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油气的初次运移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整个运移 的介质是烃源岩,因此烃源岩的性质及其物理化学条件, 是影响初次运移的重要外因。而发生初次运移的油气是 呈现什么样的物理化学状态,或者说其运移时的相态和 载体研究是初次运移机理中的核心内容。基于有无游离 态的烃类划分为水溶相、游离相和油溶气相、气溶油相 几大类。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1、水溶相:包括分子溶液和胶束溶液运移。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还含有少量乙烷、丙灶、 丁烷乃至戊烷,在常温常压下烃类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度比石油要大100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还要更大。 一般情况下压力增加,溶解度增加,80℃以下溶解度 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80℃以上随着温度的增加而 增加,可见水溶相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机制之一。
盖层
δ δ δδδ δ δ
储层 烃源层
δ δδ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油气苗
油气运移和聚集示意图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一、定义
盖层
δ δ δδδ δ δ
储层 烃源层
δ δδ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油气苗
Tissot和Pelet(1971)通过对阿尔及利亚泥盆系生 油页岩进行研究,发现只在靠近储储层14m范围内烃 和非烃含量才有变化,说明生油层中只有距离储层上、 下共28m内的烃类才能运移出去。故而一般认为生油 层的有效排烃厚度在上、下各14m左右。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2、游离相:指游离油相和游离气相,
包括分散状和连续状油气相。
要注意的是当岩石中存在多相流体时,由于不同 流体之间以及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流体 间会表现出不同的相对渗透率。对于一定的岩石,存 在最低的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或含气饱和度,各 种流体饱和度低于此值时,它们有效渗透率为0,示能 流动,一般把油(气)水同时存在时,油(气)相运 移所需的最小饱和度称为临界饱和度。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1、水溶相:包括分子溶液和胶束溶液运移。
由于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伴生有不少有机酸成 分,如环烷酸、羰基酸、羧基酸等,它们的分子一端 有亲油的烃链,另一端有亲水的极性键,起着表面活 性物质的增溶作用,当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 的浓度时,它们就形成分子聚集体,称之为胶束,胶 束中心的亲油部分可以增溶一部分烃类,使烃类以胶 束溶液为载体运移。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 (Migration )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当它们受到某种 动力的驱使在地壳内发生流动时,称为油气运 移。人们在长期勘探和开发油气的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现今的油气栖息地并不是其原始的生 成地方,油气主要生成于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 中,而大部分储集在孔隙度、渗透率条件比较 好的储层中。而且最初在生油岩中生成的油气 是呈分散状态的,只有这些呈分散态的油气经 过一定的运移距离而富集起来,才能使其具有 开采价值。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 (Migration )
现今采出的油气在地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动力学 过程和动力学行为,油气从生油岩到储集岩的 聚集状态,其间必有一个运移的过程。为了研 究这一过程,人们常把油气运移划分为初次运 移和二次运移。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油 气怎样从烃源岩中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 多少、排到什么地方,可能在哪聚集。在理论 方面,是要研究油气运移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机 制;在实际方面,是要研究运移的动力、相态、 通道和数量。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3、油溶气相和气溶油相:
石油与天然气是相互可溶的,特别是天然气在石油中 的溶解度比在水中要大得多,并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 大,可见当源岩中有石油存在时天然气优先溶解其中, 并以石油为载体进行初次运移,同时也会使石油的粘 度与密度降低,有利于石油的运移。在天然气溶解与 石油的同时,石油也可以溶解于天然气中,世界上许 多油田含湿气或凝析气就是气溶相运移的证据。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一、定义
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是指在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自生 油层向储集层中的运移(图4-1)。 源岩生的油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 的制约,如烃源岩厚度大、渗透率 低、排烃动力不足,并不是所有生 成的烃类都能运出烃源岩。只有与 储层相互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生油 层中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个有效 距离称为排烃有效厚度。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1、水溶相:包括分子溶液和胶束溶液运移。 分子溶液指油气被水溶解,水作为运移的载体,从
动力学角度看,水溶相是最理想的相态,水溶液沿细小 的孔喉道运移,亲水生油层中呈单相流动的水只存在水 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基本上不存在毛细管压力的阻 力。但是由于液态烃类大量溶解于水中比较困难,虽然 说液态烃的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在石油主生 成温度范围60-150℃内 ,石油的溶解度不过几百万分之一, 所以水溶相并不能成为石油运移的主要相态。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 (Migration )
•油气初次运移 定义 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初次运移的动力 初次运移的通道.模式和时间
•油气二次运移 定义 二次运移的相态 二次运移的动力 初次运移的通道.方向和距离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特征比较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