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
观察物体》听课评课稿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茶盒,发现茶盒的不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在本课中,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研究环境。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体验到研究的快乐。
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鼓励、赞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XXX老师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不仅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教学实践,她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观察物体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创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调整教材。
例如,在教授观察立体图形时,可以使用茶盒作为例题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每个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茶盒的一个面,以留下初步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观察茶盒四个方向的图像,有目的地将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抽象成一个平面图形。
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充满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理解到: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和记录,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中研究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研究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并且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观察物体》评课稿本次《观察物体》的课程设计巧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使学生充分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一知识。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评价: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紧密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实施合理。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同时,教师还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观察和思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本次课程的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反馈具体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理解大小、形状、颜色等物体特征的变化。
本评课稿将对《观察物体》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互相合作、交流观察结果。
三、教学内容《观察物体》这一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体观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物体描述:通过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物体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引导法:老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激发讨论法:老师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资源:1.物体样本:准备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物体样本,如球、长方体、红色物体、绿色物体等,供学生观察和描述。
2.课件: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物体的不同特征。
3.小组活动手册:为学生准备小组合作的活动手册,包括观察任务、描述任务和分类任务等。
六、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物体观察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观察物体以及观察物体有哪些方法。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张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张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两点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张老师选择了自己的一段录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看看桌子上又有一个红布盖着的物体,更加刺激了学生。
揭开一看原来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玩具—威尼熊。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不光是创设的情境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好强、爱动手等心理特点,而且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
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张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桌上的小客人是谁呢?”再后来在你坐的'位置上观察小熊,然后“悄悄地告诉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个位置?”……里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可以说张老师很善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更加注意了语言等方面一些细微的地方。
而且这些情境也确实有效、可行的。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观察物体评课材料
《观察物体》评课材料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上颇具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对部分内容做了一定的调整。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猜想从任意选一个角度观察这个盒子,你能看到盒子的哪几个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初步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观察者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求学生画出每个面的平面图这是有难度的,但是有了前几个活动做基础,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完成。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从教学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长方体入手,再到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重要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我们站在任意位置都不能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并且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
3、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
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虽然有基础,但还是非常困难的。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
《观察物体》的评课稿《观察物体》的评课稿欣赏之处:1、教学流程清晰。
从摆一摆、看一看到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接着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教师准备充分,从课件制作到正方体实物(12个),再到正方形图片(20张)。
3、能够在具体实物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4、教师注重方法指导。
体现在观察的动作、方位、顺序等方面。
5、注重数学思维训练。
体现在动手摆不同的图形,观察图形中颜色的变化,以及练习中学生再次搭建图形等。
6、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之美,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亲数学行为。
相关建议:1、学生的学具应有所准备,丰富的学具才能让学生整体参与。
3、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条理的表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给与合理性、积极性的评价。
4、观察的结论虽比较难,但教师应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比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5、画图是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并作出评价。
夏林成:《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袁文老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正方体木块),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上台摆正方体,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一操作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
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张洪燕:《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袁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6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通用6篇)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篇1吴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和一些简单的物体后进行教学的。
本课主要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目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吴老师巧妙的设计,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一、创“疑”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吴老师出示了包装盒的一个面,让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又出示包装盒的两个面,有的学生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兴趣提得很高的时候,出示三个面(答案揭晓)。
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生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布“动”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自学-交流-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授课伊始吴老师明确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指向性的自学,有效的提高了自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老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的长方体,并通过动态方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从而跟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一、引言《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方面。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数学学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结构《观察物体》课文结构清晰,分为引入、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引入了本次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详细讲解了观察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物体特征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练习要求。
2.2 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包括:•能够正确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描述物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3 关键知识点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外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物体的颜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基本颜色;•物体的大小:大、小、长、短等大小比较词;•物体的数量:一、二、三、四等基本数量词。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导入法在引入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兴趣。
比如,可以准备一些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2 互动讨论法在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检查对方的观察和描述是否准确。
3.3 游戏与练习相结合在总结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可以出一些简单的物体特征题目,让学生做小组比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四、教学效果4.1 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正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特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XXX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研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XXX 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XXX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XXX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
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XXX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
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XXX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窥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一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
而且XXX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把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XXX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1、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从教学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物体入手。
再让学生在原有物体上添上一个,使在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不变。
本课的重要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3、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
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还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
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评析。
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牢固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课件的有效使用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观察物体评课
《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评课稿
一、背景介绍
《观察物体》是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物体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特征的认知和描述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数量等特征,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描述出来。
四、教学准备
6.教师准备:教师版教材、学生版教材、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体等。
7.学生准备:学生版教材、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与热身
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一些简单的观察问题,如“你们身边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 引入话题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物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并带领学生进行描述,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大?有几个?”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评课,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5. 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难度和要求,提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6. 总结与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描述技巧,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分享他们对物体的观察感受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体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物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在拓展练习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进行了个性化设置,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1《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到“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利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下数学《观察物体》评课
四年级下数学《观察物体》评课本次《观察物体》的课程设计巧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深化对空间图形的理解。
1.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本节课中引入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各种形状的认知,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机会。
2.学生实践操作环节强化: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亲手操作,让他们通过小棒或橡皮泥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图形。
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看到的形状。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4.互动交流充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制作经验。
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5.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教学资源运用恰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展示立体图形在不同方向下的观察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间图形的概念。
几点建议:1.加强拓展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题目,以进一步挑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注重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不掉队。
3.总结反思: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互动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建议教师进一步加强拓展练习和个体差异的关注,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评课稿在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观察物体》这堂课后,我感触颇深。
这堂课就像一场精彩的视觉之旅,让学生们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可真是有一手,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直接切入主题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小的猜谜语游戏。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同学们一听,兴致马上就来了,一个个都争着抢答。
这个谜语不仅轻松地把课堂气氛给调动了起来,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的主题——观察物体。
我当时就想,这一招真是高啊,既有趣又有效!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通过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比如,一个可爱的小玩偶,老师先让学生从正面看,然后再从侧面看,最后从上面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形状,那场面可热闹了。
我注意到有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比划着,嘴里还念念有词:“哎呀,从侧面看,这个小玩偶的耳朵都看不到啦!”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在小组活动环节,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观察一个长方体盒子。
这时候,问题来了,有的小组同学之间争论得面红耳赤。
原来,他们对于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有不同的看法。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再次仔细观察,互相交流。
最后,同学们终于达成了一致,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争论和探讨是多么的重要,它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比如,一个旋转的魔方,从不同的方向看,颜色的组合完全不同,这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的题目也是层次分明,既有基础的观察练习,又有一些需要开动脑筋的拓展题。
比如,给出一个物体从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物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巜观察物体》教学评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评课XX老师上的《观察物体》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问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
于是XX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如:长方体,球体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侧面、上面和正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牟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药箱,即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箱子,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箱子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箱子的三个不同的面。
(2)观察并画出所观察到的面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
尤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的温馨提示:你从哪个面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这样的提示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误差,值得我们借鉴。
因为这其实的对于只能观察到一个面的最好方法。
(3)观察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和球,认识立体图形的正面、左右侧面、上面。
这些不同层次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印象深刻。
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修改版]
第一篇: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五年级《观察物体》评课稿《观察物体》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于观察,离开观察谈空间观念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想到,是空间观念形成的体现。
学生离开实物能想到看过的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这说明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
因此,《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看”和“想”上。
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
本堂课杨春艳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将“看”“想”和“摆”做足,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杨春艳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必须借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
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则成为教学的重中之中,成为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点。
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小正方体),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例如,在例1教学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充分经历“猜一猜: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有四块小正方体,可以怎么放?”“搭一搭:呈现各自拼搭的直观立体图”“辨一辨:它们搭的立体图从正面看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每个立体图形都用上了四块小正方体了吗?”“想一想:从正面看每个立体图,看到的都是三个小正方形吗?根据这些你现在能想到哪些组合立体图?”等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观察物体》评课稿
评闫海芳老师的《观察物体》评课稿评课人:秦保平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
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
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
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
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
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
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
)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评课稿:小学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
2. 学生能够将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特征。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
4. 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图片等进行物体的观察和分类。
教学重点:1. 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
2. 物体的分类和描述。
3. 物体的比较。
教学准备:1. 图片、挂图或投影仪等展示物体的工具。
2. 指示物体特征的图示卡片。
3. 学生个人观察物体的材料,如纸、铅笔等。
4. 小学生习题册等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引入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观察物体》。
你们知道观察物体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回答:可以了解物体的特征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如何观察物体呢?2. 导入活动:准备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如球、方块、圆柱体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颜色有哪些?- 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的大小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这个物体是圆形的,颜色是红色的,大小是大的。
3. 深化活动:准备一些物体的图示卡片,例如:球、立方体、长方体等。
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特征分类,例如:形状分类,颜色分类等。
学生将分类结果互相展示,并进行合理的讨论。
4.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图片等,例如:一张动物图片、一幅风景画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例如:这幅画有很多树,其中有一棵是大的。
5. 巩固练习:分发练习材料,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监督学生的答题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评价与改进: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评课稿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兰老师能够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像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多媒体动态展示)、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并重组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整节课兰老师始终以高度的热情,激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从学生年龄出发,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都选用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如:杨桃、色子入手,选用这些物体,激发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背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同时学生也感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2、以人为本,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体验知识与经验的形成过程。
观察物体的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活动为基础。
兰老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1)观察无标志的实物,即站在不同的方向观察组合图形,从而得出结论: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能一次看完一个物体所有的面,但是至少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三个不同的面。
(2)观察并画出所观察到的面的形状,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
尤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师的温馨提示:你从哪个面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这
样的提示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一些误差,值得我们借鉴。
因为这其实的对于只能观察到一个面的最好方法。
(3)两个立体图形放在一起的观察。
通过观察组合物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
3、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本课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细化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调整教材。
如:先观察无标识的长方体,再观察有标志的长方体的药箱,就是对教材作了进一步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创造性地加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又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微增加点了难度,例如圆锥和圆台以及四棱锥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图形知识。
4、灵活使用多媒体。
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得细致而且有实效,尤其是在解决学生观察的难点的时候,课件的有效使用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另外,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观察物体》评课稿
执教老师:兰建佼
评课老师:胡胜英
托克托县民族小学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二、说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从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引入今天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的是顺序和舒适写法的问题;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在下面教学程序中在详细阐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从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容易入手,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复习准备——例题讲解——巩固反馈——课堂总结”这一教学流程,而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更多合作交流的时间,所以,本节课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复习旧知——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巩固新知——回顾反馈。
一)、复习旧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识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
1、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2、既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数感,又可以让学生养成先估计再笔算的习惯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 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试写笔算过程.板演问题,引导概括总结,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计算方法。
四)、巩固新知、回顾反思启发学生思考:“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说课稿
执教老师:胡胜英
托克托县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