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第六章:美感的心理要素
(3)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其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 性所组成的,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 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知 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 、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 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 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其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 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活 动中都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 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其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 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意义,与理解有 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 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 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高兴时感觉月色融融、夜静荷香的审 美知觉,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变成月 色清冷、寂寥惆怅的审美知觉。(下图) [这张匿名的德国的旧明 信片(如本页面上部所示) 于1888年发行,是目前发 现的最早的图片。在这个 插图中,你看见的是一个 老妇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少 女?她们都存在在于插图 中,但你不可能同时看见 老妇人和少女。一旦你知 觉到这两种图形轮廓,看 一看你是否能够在这两种 图形轮廓之间来回转换]
第六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 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 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 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 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 感受,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 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 动。它们包括知觉、知觉、 表象、联想、想象、通感、 情感、理解等。研究审美的 这些心理因素,已经成为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美学研究 的主潮。我们在研究美感的 心理因素时,既要吸收近现 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成果,又 要注意分析它们的局限性。
审美经验论之二: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
审美经验论之二
美感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美感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美感最基本,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 最本原,最普遍的因素.没有健全的生理 机制作为铺垫, 机制作为铺垫,主体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 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受.(一)美感的生理学意义 Nhomakorabea,想象 ,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 造新形象的过程.黑格尔说过:"最杰出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 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想象".美的创造和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 描绘, 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 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 程.比如,根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这是确定性与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能动之间的互 动统一. 动统一.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 记忆中的表象, 记忆中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过程.这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5,理解 ,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也就 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于人物主体心理情感之 间的契合, 间的契合,形成一种所谓心物交融的共鸣 状态. 状态.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审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2、审美体验 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 在化和理性化。 审美体验必须以感受为基础,必须用感受来实现,但它所感受的, 并不是对象的纯粹存在的属性,而是对象所蕴含或体现人的内容和 人的生命活动。 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都属于直觉性认识,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审 美感受是对对象形象(形式)的直觉性感知,审美体验则是对对象意 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 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审美中的体验,从本体论上讲就是 情感活动本身,而从认识论意义讲,则是对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 ——老舍
2、审美知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 反映。 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 审美知觉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建构或完形,人类经验在主体心目中 积淀的种种情感模式(图式)起着重要作用。
3、审美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 , 二是表象运动与情 感活动互为动力,互为因果。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审美的心理要素
第八章 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 导游在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在此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 关系中,导游工作者一般至少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作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惯于从各方面审视对方,或从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生理角度,或从伦理角度(善恶),或从心理角度(喜怒哀), ),或从心理角度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或从审美角度(美丑、怪诞等)。
二、关于风度美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风度美是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 也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 的外在表现。 的外在表现。 三、关于心灵美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 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导游工作者的心灵美只要体现在他所提 供的优质服务上。 供的优质服务上。
三、情感因素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 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正是人们的主观情感、心境、意志、愿望 等,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客 自觉或者不自觉驱使想象飞翔的内容、动力、中介和基础。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观事物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是由于我们的情感移入对象,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 物我同一。 主客融合化一,达到“神与物游”,物我同一。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审美心理——精选推荐
第五章审美心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就不能离开审美心理的分析,而应以这种分析为基础。
审美心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系统的、综合的考察。
从横向上来看,审美活动包含多种审美心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从纵向上来看,审美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终极效果总是呈现为某种独特的心理愉快。
同时,审美活动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追求,又总是带有指向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的超越性。
因此,本章将从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愉快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对审美心理进行初步的考察。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是由多种审美心理要素共同组成的一种系统的功能结构。
一般认为,参与审美活动的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则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即通常所说的“四要素”。
这是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对审美心理所作的概括。
然而,这种概括是片面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审美活动当成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也就把审美心理当成一种认识心理。
但实际上,人类的审美活动首先是、而且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美”这一价值的追求。
在这一价值追求过程中,人类必然要对审美对象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认识。
由此可见,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伴随着认识活动的价值活动,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是一种交融着认识心理的价值心理。
按照美学家蒋培坤的说法,审美活动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审美价值心理,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构成;其次是与审美价值心理交融互渗的审美认识心理,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构成。
这两个系列的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审美心理。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
浅谈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要素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心理过程。
无论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理矛盾的统一体。
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本论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艺术创作的主要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需要、个性、设计正文:1.审美感知与设计对事物的感知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
知觉则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艺术设计审美过程中,首先是审美对象刺激感官引起设计者的各种感觉,接着是知觉活动综合各种感觉,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完全认识。
因此,审美感知心理是艺术设计者从事某项具体设计的前提。
感知作为美学范畴,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着丰富的含义。
感觉在表现主义美学中有时又被作为直觉来使用,这时感觉既是非逻辑的也是非历史的,是既不界定概念又不肯定事实的一种真实,即审美状态的真实。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审美状态的真实为设计者提供了具体设计的心理条件。
如设计中的线条、色彩、图形、图像等一切造型要素都离不开视觉。
人们的视觉流程即看东西的先后顺序也对设计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让设计者将各种设计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安排,以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感、秩序感和韵律感。
如园林设计中的景点设置和路线安排,就必须考虑对游览者的视觉导向问题。
再如,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对艺术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者既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避免另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又可以通过特定的色彩和造型唤起大众的多种感觉、或深刻的印象。
另外,视错觉也常被设计者在建筑、装潢和服装设计等多方面加以利用,以增加产品视觉形象的鲜明性,或增加接受者的安定感、舒适感等心理效果。
浅论审美心理的四要素
浅论审美心理的四要素作者:吴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艺术涵盖丰富,门类众多。
凡流传至今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人与人的交流可以通过语言、肢体来进行交流。
但是许多无声作品也能够影响到现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与世人交流,使作者的思想能够延续下来。
就是因为该作品充满了情感,是创作者们思想与情感的结晶。
情感性的表达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充分的展现。
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情感反应。
创作者们寄情于景,在作品中情景交融。
没有情感,一部作品就没有灵魂。
而情感只有与人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相结合,受现实环境影响以及在思想状态、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艺术的表现更加引人入胜。
关键词:情感共鸣;中国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1大千世界,色彩缤纷,人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但是你要问美是什么?答案可能就是众说纷纭,什么样的都有。
这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美的含义。
审美心理包含了知觉、直觉、联想、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共鸣、感觉、理解等众多因素,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是审美心理里的四要素,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对审美有着千变万化的外在表现。
以下是我对“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拙见:一、感知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称为:感知。
有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用手或者身体来感觉的,有些东西是需要我们用眼睛来感觉的,有些东西我们需要用耳朵来感觉到的;可见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大的“接收器”,经过某种事务的刺激,器官就能将其接收,并转换成为感觉信号,再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心念思维中,成为感知。
感知是人心里功能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是人认识外界事物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也就是说感知是审美活动的第一步,首先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对物体进行初步接触,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媒介所感知到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
审美心理
5、3动作行为 、 动作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人的身体 运动、 运动、眼球运动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是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审美反应研究中另一种非直接的测量。
5、4 生理心理测量 、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是典型 的在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技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术。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采用先进的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 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并将这些测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量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4、审美反应 、
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情绪因素、 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了情绪因素、 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 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4、1 情绪因素 、
4、3兴趣因素 、 兴趣因素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力引发的行为。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兴趣因素也许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 求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观者的审美反应是在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
2、审美心理学概述 、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 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 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 意的活动过程, 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 倾向规律的学科。 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的五种基本要素
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偏好,选择和理解形式,声音,图案,叙事,文本和其他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对人类艺术,建筑,设计和其他美学依赖表达形式如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抽象面,如美学评价,美学决策等。
审美心理学有五种基本要素,即感受性,情感性,行为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感受性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受基于视觉,语言和动态几何图形的表达手段。
从绘画和摄影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感受性看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味道,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
情感性是一种情感反应,通过他们的处理和理解审美形式而产生,这种反应不仅限于它的结构,图形,颜色,音乐等,而且也可以指向它暗含的感情。
行为性涉及到观众对审美形式产生的反应,它特指观众对作品中某个特定情况的反应,如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时间。
比如,当观众看到一段视频时,它会产生某种情感。
认知性是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要素,它指的是观众如何去理解,评价和认可审美形式,比如艺术家所挑战的约束,艺术表现方式等,这些约束产生了对艺术标准,社会情境和历史背景的概念。
最后是社会性,这涉及到一个社会群体中成员对审美形式的反应,例如一个文化中普遍认可和广泛传播的形式,广泛讨论的艺术种类等。
它与行为性,认知性相联系,表明在一个特定社会结构中审美形式的运行方式。
五种基本要素的分析,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审美心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社群,文化背景的审美形式,从而增加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实现美学形式更具想象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审美心理学描述
审美心理学描述导言:审美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探讨了审美体验的来源、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人们对艺术、音乐、文学、建筑等各种形式的美的感知和评价,揭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以审美心理学为主题,从感知、情感和认知三个方面,阐述审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感知:感知是审美心理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并进行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对于美的主观体验。
视觉感知是最常见的感知方式,人们对于色彩、形状、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感知直接影响着审美体验的质量。
此外,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审美体验的形成。
二、情感:情感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审美体验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激发和流动,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往往伴随着愉悦、赞赏、惊叹等积极情感的产生。
情感对于审美体验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审美体验的深度和持久性,还可以使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更加丰富和细腻。
而情感的产生和表达则受到主观体验、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认知:认知是审美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解释的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对于美的认知,能够将感知到的美的元素进行加工和整合,形成对于艺术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等的理解和评价。
认知过程中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于审美体验的质量和深度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个人喜好等也会对于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总结:审美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心理过程,揭示了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心理机制。
感知、情感和认知是构成审美心理学的三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人们对于美的主观体验。
通过深入研究审美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
第六讲审美心理描述(美感)美感的本质: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他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联系,是直接性的当下的经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这是主客二分,其特征为: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二种把人与万物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澄明,是天人合一,其特点为:内在性,费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
(一)美感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结果。
美感的心理过程,就是对这个动态的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
准备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是关键环节,伴随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审美态度开始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阶段,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
最后阶段是效应阶段,它是美感心理活动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感心理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作出审美判断,进行审美反思。
1、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意味着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是美感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注意的本义是指全部意识集中于某一点。
科学创造、逻辑思维活动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
既然这样,审美注意与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有何区别呢?首先,审美注意必须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其它注意则未必要有客观物象出现,头脑中的某个意象或者关系也可引起注意。
审美注意中,审美主体是被客体的形式结构所吸引,是由客体形式结构所引起对客体形式结构的注意,是对如色彩、形状、线条、平衡、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充分感受和分享,并投入主体的情感、想象、愿望、期待等。
而其它注意更多的则与确定的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关注更多的则是客体的意义、类别或者问题,逻辑推理性强。
正是审美注意这种对形式的关注,造成了日常意识中断,为美感心理活动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审美心理
2、审美的兴趣 、 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 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 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只 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 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主体才会对对象产生审美 兴趣。而审美兴趣的形成, 兴趣。而审美兴趣的形成,与主体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 系。
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 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 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 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审美价值心 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推 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
B.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审美意志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B.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 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 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审美状态中。 是,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审美状态中。
C.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 C.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 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 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 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 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
C.审美注意的主要功能 C.审美注意的主要功能 审美注意的 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 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 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从而使审 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 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 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1)3.1美感概述 (1)3.2美感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3)3.3审美的原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主观普遍性 (8)3.4康德美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7)3.5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18)3.5.1感知 (18)3.5.2想象 (24)3.5.3情感 (27)3.5.4理解 (31)思考题 (36)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3.1美感概述如果我们进行“直接”的理解,所谓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是谁的感受或体会?当然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体。
说得稍微全面一点,所谓美感就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关于美感问题的研究,一般涉及美感的生理基础、美感产生的原理和过程、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等诸方面的问题。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是康德关于美感及审美的本质的问题。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况,还讲了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美是什么”的问题。
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说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假定”了“美”是一个“东西”,或者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所以,这种情况下,美被认为是客观的。
“美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客观性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而且我们还讨论了一个问题,是客观还是主观,其实跟是不是由神创造没有关系。
我们说过,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情,是鲍姆加登首先提出来的。
不过真正使美学发展起来的是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特别是康德,可以说是他“真正揭开了美学的秘密”。
这里我们先给出康德的“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
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
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
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
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
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
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
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
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
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
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上述文献引自/phres.php?aid=40000000019)康德美学的关键一点,是“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把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
在康德之前,大家都认为美学应该先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回答“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
到了康德,他把它颠倒过来了。
他一颠倒,在美学史上被认为是一种革命。
它使美学获得了大发展。
康德把“审美”叫做“鉴赏判断”。
这种说法看到了审美活动和人类其他精神活动,例如“认识活动”、“道德活动”等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精神活动表面上看都是一种“判断”。
“判断”,表现在语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出来:“这块大理石是白色的。
”“这个人是卑鄙的。
”“红乌桕的叶子是红色的。
”大家可以看看,如果我们说“这里的景色是美的”,从句法上看,是不是和上面的三个例子很像?正因为如此,人们误以为美是客观的,美是和“白色”、“红色”、“卑鄙”一样,是对象的一种“属性”。
我们知道,人的判断常见的有四种。
●第一种是事实判断,例如“糖是甜的”说明的是一种事实,所以是“事实判断”。
●第二种是“感觉判断”,例如“我觉得坐在这里很舒服”,这是说明一种主观感受,属于“感觉判断”。
●第三种是“逻辑判断”,例如“我比你年纪大,他是你弟弟,我肯定比他年纪大”,这就是逻辑判断。
●第四种是道德判断,例如“他随地乱扔垃圾,行为很不好”,这就是道德判断。
实际上,人还有第五种判断,就是审美判断,而且审美判断和事实判断、感觉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康德认为,美感实际上是一种愉快感。
现在进入下面的问题。
3.2美感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热康德写过一本书,叫《判断力批判》,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美的分析”,他的“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
康德认为,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美感呢,实际上是一种“愉快感”。
康德认为,判断一个对象是美还是不美,我们并不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知识,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愉快。
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康德说“美感是一种愉快感”,这符合我们的实际体验。
我们看到“美”的东西,心情总是愉快的。
或者准确点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而且觉得它“美”时,心情总是愉快的。
蔚蓝宁静的大海,春风中灿烂的鲜花、整洁优雅的园林环境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愉快,是不是?多数情况下,美感就是愉快感,这种体验应该人人都有,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家想想是不是如此?但有些情况比较复杂,让人怀疑美感是不是必然的会是愉快感。
例如你心情很糟,非常郁闷,比方说你刚失恋了,这种情况下心情当然是很糟糕的了。
这时候,你看到“很美”的东西,例如一幅漂亮的画,或者一处很漂亮的景色,你会不会产生愉快感呢?也许会感觉“更烦”了!对不对,心情郁闷得要死要活哩,哪还有心情欣赏那些东西?哪会有什么愉快感!但实际上这和“美感就是愉快感”是不矛盾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的,严格来说这种情况下你就没有“审美”的活动。
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即使看到“美”的东西也不能产生愉快感,只说明所谓“美”的东西不一定必然引起审美活动,没有审美活动,当然不会有愉快感。
相反,人在心情很糟的时候,我们常会劝他“出去散散心啦”,“散散心”有时候就是去看“美”的东西,以便用审美产生的愉快感驱散心头的郁闷,例如去看电影,去看风景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容易引起疑问的是如杜甫的《春望》中描写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看到美丽的风景,不但没有产生愉快的心情,反而特别伤心。
从表面上看,诗人看到美景,产生的倒是“不愉快”。
但这实际上也不是因为审美而产生,恰恰是因为这个时候无法产生“审美”活动,诗人联想起曾经有的“审美”的愉快,因感慨系之,所以伤心。
“这种不愉快,不是美引起的,恰恰是由于美的破坏、毁灭、丧失引起的。
”(易中天)类似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还有一种情况有点说不明白的,是有些稀奇古怪的现代艺术。
前几年广州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中国美术三年展,其中有件“艺术品”是一个特大木箱装满咸鱼,如果它不是被正儿八经地摆在美术馆,并且写上作品名、作者等,估计很多人不知道那是一件作品,还以为是临时卖咸鱼了呢。
但即使知道了那是“艺术品”,我相信很多人也无法产生“审美的愉快感”,除非他是猫,闻到鱼腥味就高兴。
这怎么理解呢?不是说艺术品最集中的反映了美的问题吗?我是这么想的,首先,这能不能叫艺术品,还是无法确定的事情,尽管作者,还有一些其他人,把它说成是艺术品,但我觉得它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
其次,即使勉强称之为艺术品,它也是特殊的“艺术品”,把它理解为是想表达某种想法的象征物可能要准确些。
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艺术品”它可能本来就不是要表现美的,也没打算让你愉快。
而且我觉得有些所谓现代艺术,实际上是在装神弄鬼——例如所谓美院教授在雪地里往裹着白布的美女身上涂鸦。
如果那些东西都能称为艺术,这艺术的概念也太泛了,而且大家早都是艺术家了,对不对?比方说你小时候尿床了,那是行为艺术。
你穿上一个月不洗的衣服,也不要不好意思,那也可以是艺术品!所以说,真正审美状态下的美,是使人愉快的。
美感就是一种愉快感。
一切美感都是愉快感,但愉快感却不一定都是美感。
我曾经组织过一帮人在广州市徒步远行,有一天从五山走到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再走回来,而且要求路上不能买东西,包括吃的和喝的,所以如果水带不够,就麻烦。
那天我们回程走到东风东路,大家的水都早喝完了,看看实在不可能坚持到回到五山了,就在烈士陵园北门旁边的一个小卖部买水补充。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情况下喝到冰镇饮料的感觉,那真是太过瘾了,太愉快了!这种愉快感就不是美感,尽管喝水的时候有人感叹:“太美了!”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感激你,你也觉得很愉快。
这种快感,也不是美感。
为什么上面所说的这两种快感都不能算是美感呢?因为它们都和一个现实的功利目的相联系。
走得又累又渴的时候喝冰镇饮料很愉快,是因为满足了生理需要;帮助了别人很愉快,是满足了道德需要。
感官享受(乐)及道德行为(善),它们所带来的快感,总是和利害相关的。
利,就愉快;害,就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