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1)

3.1美感概述 (1)

3.2美感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3)

3.3审美的原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主观普遍性 (8)

3.4康德美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7)

3.5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18)

3.5.1感知 (18)

3.5.2想象 (24)

3.5.3情感 (27)

3.5.4理解 (31)

思考题 (36)

3审美及审美心理要素描述

3.1美感概述

如果我们进行“直接”的理解,所谓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是谁的感受或体会?当然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体。说得稍微全面一点,所谓美感就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关于美感问题的研究,一般涉及美感的生理基础、美感产生的原理和过程、美感的本质和特征等诸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是康德关于美感及审美的本质的问题。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况,还讲了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美是什么”的问题。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者说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假定”了“美”是一个“东西”,或者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所以,这种情况下,美被认为是客观的。“美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客观性的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而且我们还讨论了一个问题,是客观还是主观,其实跟是不是由神创造没有关系。

我们说过,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750年以后的事情,是鲍姆加登首先提出来的。不过真正使美学发展起来的是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等人,特别是康德,可以说是他“真正揭开了美学的秘密”。

这里我们先给出康德的“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

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

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

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

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

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

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

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上述文献引自/phres.php?aid=40000000019)康德美学的关键一点,是“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把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在康德之前,大家都认为美学应该先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回答“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到了康德,他把它颠倒过来了。他一颠倒,在美学史上被认为是一种革命。它使美学获得了大发展。

康德把“审美”叫做“鉴赏判断”。这种说法看到了审美活动和人类其他精神活动,例如“认识活动”、“道德活动”等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精神活动表面上看都

是一种“判断”。“判断”,表现在语句上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出来:“这块大理石是白色的。”

“这个人是卑鄙的。”

“红乌桕的叶子是红色的。”

大家可以看看,如果我们说“这里的景色是美的”,从句法上看,是不是和上面的三个例子很像?正因为如此,人们误以为美是客观的,美是和“白色”、“红色”、“卑鄙”一样,是对象的一种“属性”。

我们知道,人的判断常见的有四种。

●第一种是事实判断,例如“糖是甜的”说明的是一种事实,所以是“事实判断”。

●第二种是“感觉判断”,例如“我觉得坐在这里很舒服”,这是说明一种主观感受,属于“感觉判断”。

●第三种是“逻辑判断”,例如“我比你年纪大,他是你弟弟,我肯定比他年纪大”,这就是逻辑判断。

●第四种是道德判断,例如“他随地乱扔垃圾,行为很不好”,这就是道德判断。

实际上,人还有第五种判断,就是审美判断,而且审美判断和事实判断、感觉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康德认为,美感实际上是一种愉快感。

现在进入下面的问题。

3.2美感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热康德写过一本书,叫《判断力批判》,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美的分析”,他的“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康德认为,美是靠美感来判断的,而美感呢,实际上是一种“愉快感”。

康德认为,判断一个对象是美还是不美,我们并不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知识,而是看它能不能给我们愉快。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康德说“美感是一种愉快感”,这符合我们的实际体验。我们看到“美”的东西,心情总是愉快的。或者准确点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而且觉得它“美”时,心情总是愉快的。蔚蓝宁静的大海,春风中灿烂的鲜花、整洁优雅的园林环境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愉快,是不是?

多数情况下,美感就是愉快感,这种体验应该人人都有,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家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