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规程

合集下载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依据:《GMP》与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的要求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度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范围:用于成品、原辅料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1.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2.检定2.1波长准确定2.1.1波长准确度的允差范围:双光束光栅型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允许误差为±0.5mm。

单元束棱镜型350mm处±0.7nm,500nm处±2.0nm,700nm±4.8nm2.2吸收度准确度:精密称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置1000ml量瓶中,用硫酸液(0.005mol/l)为空白,在235、257、313、350nm分别测定吸收度,然后换算成E1%1cm,测得值应符合下表中规定的允差范围(±1%),国际药典规定的允差亦为±1%。

分光光度法允差范围波长(nm)吸收强度吸收系数(E1%/1cm)允差范围235最小124.5123.3-125.7257最大144.0142.6-145.4313最小48.6248.3-49.11350最大106.6105.5-107.7分辨率、杂散光、基线平直度、稳定度、绝缘电阻等项检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6682~9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执行,并应符合有关项下的规定。

日常常规测定主要是对以上两项时常检查。

3.样品测定操作法3.1 吸收系数测定(性状项下)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参见4.8项)测定其吸收度,并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的范围。

3,2鉴别及检查:按各该品种项下的规定,测定供试品溶液在有关波长处的最小及最大吸收,有的并须测定其各最大吸收峰值或最大吸收与最小吸收的比值,均应符合规定。

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正确操作。

2 范围适用本公司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3 责任质量管理部4 内容4.1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4.2 概述4.2.1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4.3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

4.3.1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在杂质的吸收峰处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4.3.2 原理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A=lg 1=ECL T式中:A 为吸收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若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E1%1cm表示。

若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光路长度为1cm时,则相应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来表示。

4.4仪器:4.4.1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一、仪器准备1.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待它进行自检。

2.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包括光源、检测器、单色器等。

如有故障,请及时修复或更换。

3.将样品室清洁干净,并检查透射池是否干净。

如有污染,请用纯水和无尘纸擦拭。

二、仪器校准1.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校准。

校准包括零点校准和波长校准。

2.零点校准:使用纯溶剂(例如纯水或纯乙醇)进行零点校准。

在选定的波长下,将溶剂放入透射池中,点击“零点校准”按钮进行校准。

3.波长校准:使用已知浓度且吸收峰位清晰的标准品进行波长校准。

在选定的波长下,将标准品放入透射池中,点击“波长校准”按钮进行校准。

三、样品测试1.取出已经准备好的样品,在样品室中放入透射池。

2.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波长值。

根据样品的吸收峰位和浓度范围,选择一个适当的波长范围。

四、测量样品吸光度1.点击“开始”按钮进行测量。

仪器将在选定的波长下自动扫描,显示吸光度曲线。

2.观察吸光度曲线,确定样品的吸收峰位和吸光度值。

五、数据处理和结果记录1.根据吸光度曲线,确定样品的吸光度值。

可以选择峰值吸光度或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2.如果需要,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例如计算吸光度差、构建标准曲线等。

3.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样品名称、浓度、波长范围、吸光度值等信息。

六、仪器维护1.测量完毕后,及时清洁透射池和样品室,避免样品残留。

2.关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将仪器盖上,以防尘埃进入。

3.定期维护仪器,例如清洁光源、调整灯泡亮度等。

七、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光源和检测器,以免引起损坏。

2.使用纯净溶剂进行校准,避免杂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在进行波长校准时,选择已知浓度且吸收峰位清晰的标准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在清洁透射池时,使用纯净水和无尘纸进行擦拭,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和粗糙材质。

5.操作过程中避免碰撞和震动仪器,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6.长时间不使用时,及时关闭仪器,以延长仪器寿命。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的操作规程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的操作规程

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UV)
一、仪器与试剂
仪器:移液管(1ml);容量瓶(100、25ml);分析天平(1/10000);紫外分光光度计
试剂:超纯水;硫酸亚铁(AR);酒石酸钾钠(AR);磷酸氢二钠(AR);磷酸二氢钾(AR)
二、试剂的配制
酒石酸亚铁溶液:称取1g(精确至0.0001g)硫酸亚铁和5g酒石酸
钾钠(精确至0.0001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0ml。

PH7.5磷酸盐缓冲液:称取23.377g磷酸氢二钠,加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0ml;称取9.078g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
钾在110℃干燥2h)加水溶解柄定容至1000ml;
二溶液按85:15(V/V)混合均匀。

三、样品处理
称取本品40-45mg,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振摇使溶解,定容至刻度,摇匀,取5ml至25ml置容量瓶中,加水4ml,酒石酸铁溶液5ml,用PH7.5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四、紫外条件
检测波长:540nm
以试剂空白溶液对照
五、含量计算
茶多酚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X(%)=%1001000
50.0957.121⨯⨯⨯⨯⨯⨯M V V A A :供试液吸光度;
1V :供试品提取液;
2V :测定时的取用量;
M :供试品的称样量(g );
1.957:当吸光度等于0.50时,1ml 供试品溶液中含茶多酚相当于
1.957mg 。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完整

1. 目的:建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品质量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标准操作。

2.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

3. 围:本标准适用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的检测。

4. 责任人: 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QC主管负责检查监督。

5. 容:5.1定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围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5.1.1.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

5.1.2. 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在杂质的吸收峰处该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5.2 原理: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76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围为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A=lg 1=ECL T式中:A 为吸光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若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E1%表示。

若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光路长度为1cm时,1cm则相应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来表示。

5.3. 仪器:5.3.1.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SOP-COE427-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规程【可编辑全文】

SOP-COE427-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规程【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适用于所有样品检验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责任:QC负责人及相关检测人员。

4.规程:4.1本标准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4.2内容4.2.1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4.2.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等部分组成。

4.2.3 样品测定操作方法4.2.3.1 吸收系数测定(性质项下)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范围。

4.2.3.2 鉴别及检查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测定供试品溶液的最大及最小吸收波长,有的并须测定其在最大吸收波长与最小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均应符合规定。

4.2.3.3 含量测定4.2.3.3.1 对照品比较法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以内,用同一溶剂,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4.2.3.3.2 吸收系数法按各品种项下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及波长±2nm处测定其吸光度,按各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给出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用本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如测定新品种的吸收系数,需按后列“吸收系数测定法”的规定进行。

4.2.3.3.3 计算分光光度法按中国药典规定,计算分光光度法一般不宜用于含量测定,对于少数采用计算分光光度法的品种,应严格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

4.2.3.3.4 比色法供试品本身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强吸收,或在紫外光区虽有吸收但为了避免干扰或提高灵敏度,加入适当的显色剂,使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移至可见光区。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品质量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标准操作。

2.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

3.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的检测。

4. 责任人: 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QC主管负责检查监督。

5. 内容:定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5.1.1.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

5.1.2. 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在杂质的吸收峰处该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原理: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76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1式中:A 为吸光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若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E表示。

若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光路长度为1cm时,则相应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来表示。

. 仪器:5.3.1.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药典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药典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 范围:适用于所有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 正文:5.1. 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5.1.1. 波长:由于环境因素对机械部分的影响,仪器的波长经常会略有变动,因此除应定期对所用的仪器进行全面校正检定外,还应于测定前校正测定波长。

常用汞灯中的较强谱线237.83nm、253.65nm、275.28nm、296.73nm、313.16nm、334.15nm、365.02nm、404.66nm、435.83nm、546.07nm与576.96nm,或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钬玻璃在279.4nm、287.5nm、333.7nm、360.9nm、418.5nm、460.0nm、484.5nm、536.2nm与637.5nm波长处有尖锐吸收峰,也可作波长校正用,但因来源不同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微小的变化,使用时应注意;近年来,常使用高氯酸钬溶液校正双光束仪器,以10%高氯酸溶液为溶剂,配制含氧化钬(Ho2O3)4%的溶液,该溶液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nm,278.10nm,287.18nm,333.44nm,345.47nm,361.31nm,416.28nm,451.30nm,485.29nm,536.64nm和640.52nm。

仪器波长的允许误差为:紫外光区±1nm,500nm附近±2nm。

5.1.2. 吸光度的准确度:可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检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精密称定 ,用0.005mol/L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并计算其吸收系数,并与规定的吸收系数比较,应符合表中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规程目的:5. 程序:5.1. 定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被测物质在紫外光区或可见光区的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法在药品检验中主要用于药品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5.1.1. 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出吸收度,然后用对照品或百分吸收系数求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制剂的含量测定。

5.1.2. 对已知物质定性可用吸收峰波长或吸收度比值作为鉴别方法;若化合物本身在紫外光区无吸收,而杂质在紫外光区有相当强度的吸收,或在杂质的吸收峰处化合物无吸收,则可用本法作杂质检查。

5.2. 原理:物质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因此,紫外吸收主要决定于分子的电子结构,故紫外光谱又称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如含有共轭体系、芳香环或发色基团,均可在近紫外区(200-400nm)或可见光区(400-850nm)产生吸收。

通常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90—900nm,因此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为物质对紫外区辐射的能量吸收图。

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为光的吸收定律,它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其数学表达式为:A=lg 1=ECL T式中:A 为吸收度T 为透光率E 为吸收系数C 为溶液浓度L 为光路长度如溶液的浓度(C)为1%(g/ml),光路长度(L)为1cm,相应的吸收系数为百分吸收系数,以E1%1cm表示。

若溶液的浓度(C)为摩尔浓度(mol/L),光路长度为1cm时,则相应吸收系数为摩尔吸收系数,以ε来表示。

5.3. 仪器:5.3.1.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5.3.2.为了满足紫外—可见光区全波长范围的测定,仪器备有二种光源,即氘灯和碘钨灯,前者用于紫外区,后者用于可见光区。

5.3.3.单色器通常由进光狭缝、出光狭缝、平行光装置、色散元件、聚焦透镜或反射镜等组成,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二种,棱镜多用天然石英或熔融硅石制成,对200—400nm波长光的色散能力很强,对600nm以上波长的光色散能力较差,棱镜色散所得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

光栅系将反射或透射光经衍射而达到色散作用,故常称为衍射光栅,光栅光谱是按波长作线性排列,故为匀排光谱,双光束仪器多用光栅为色散元件。

5.3.4. 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二种。

紫外分光光度计依据其结构和测量操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光束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二类。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有些仍为手工操作,即固定在某一波长,分别测量比较空白、样品或参比的透光率或吸收度,操作比较费时,用于绘制吸收光谱图时很不方便,但适用于单波长的含量测定。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藉扇形镜交替切换光路,使光分成样品(S)和参比(R)两光束,并先后到达检测器,检测器信号经调制分离成两光路对应信号,信号的比值直接用记录仪记录,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操作简单,测量快速,自动化程度高,但作含量测定时,为求准确起见,仍宜用固定波长测量方式。

5.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定:5.4.1. 波长准确度:5.4.1.1.波长准确度的允差范围:双光束光栅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允许误差为±0.5nm。

单光束棱镜型350nm处±0.7nm,500nm处±2.0nm,700nm 处±4.8nm。

5.4.1.2.波长准确度检定方法:5.4.1.2.1. 用低压汞灯检定,关闭光源,将汞灯(用笔式汞灯最方便)直接对准进光狭缝,如为双光束仪器,用单光束能量测定方式,采用波长扫描方式,扫描速度“慢”(如15nm/min),响应“快”,最小狭缝宽度(如0.1nm)量程0—100%,在200—800nm范围内单方向重复扫描3次,由仪器识别记录各峰值(若仪器无“峰检测”功能,必要时可对指定波长进行“单峰”扫描)。

单光束仪器以751G型为例,可将选择开关放在×0.1位置,透光率读数放在100(或选择开关放在×1,透光率放在10),关小狭缝,打开光闸门,缓缓转动波长盘,寻找汞灯546.07nm峰出现的位置,若与波长读数不符,应调节仪器左侧准直镜的波长调整螺丝。

如波长向短波长方向移动,应顺时针方向旋转波长调整螺丝,如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则应反时针方向旋转波长调整螺丝,调整好后,再按汞灯的下列谱线测试,记录每条谱线与仪器波长读数的误差。

用于检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汞灯谱线波长:237.83、253.65、275.28、296.73、302.15、313.16、334.15、365.02、365.48、366.33 、404.66 (紫色)、435.83(蓝色)、546.07(绿色)、576.96(黄色)、579.07nm。

5.4.1.2.2.用仪器固有的氘灯检定:本法主要用于日常工作中波长准确度的核对,取单光束能量测定方式,测量条件同上述低压汞灯的方法,对486.02及656.10nm 二单峰进行单方向重复扫描3次。

5.4.1.2.3.用氧化钬玻璃检定:将氧化钬玻璃放入样品光路,参比光路为空气,按测定吸收光谱图方法测定。

校正自动记录仪器时,应考虑记录仪的时间常数,测定样品与校正时取同一扫描速度。

氧化钬玻璃在279.4、287.5、333.7、360.9、418.7、460.0、484.5、536.2、637.5nm波长处有尖锐的吸收峰,可供波长检定用。

氧化钬玻璃因制造的原因,每片氧化钬的吸收峰波长有差异,应使用经计量部门校验过的。

5.4.1.2.4.用高氯酸钬溶液检定:本法可供没有单光束测定功能的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检定用。

高氯酸钬溶液的配制方法:取10%高氯酸为溶剂,加入氧化钬(HO2O3),配成4%溶液即得。

高氯酸钬溶液较强的吸收峰波长为241.13、278.10、287.18、333.44、345.47、361.31、416.28、451.30、485.29、536.64、640.52nm。

如果是双光束扫描仪器,但不是数据贮存型的,记录的波长可能因记录笔滞后而非真实波长,为了准确测定,建议采用定点检定而不用扫描方式。

5.4.2. 吸收度准确度:精密称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约60mg,置1000ml量瓶中,用硫酸液(0.005mol/L)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用配对的1cm石英池,以硫酸液(0.005mol/L)为空白,在235、257、313、350nm 分别测定吸收度,然后换算成E1%1cm,测得值应符合下表中规定的允差范围(±1%)。

国际药典规定的允差亦为±1%。

波长(nm)吸收度强度吸收系数(E1%1cm)允差范围235 257 313 350 最小最大最小最大124.5144.048.62106.6123.3—125.7142.6—145.448.13—49.11105.5—107.7分辨率、杂散光、基线平直度、稳定度、绝缘电阻等项检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682—9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执行,并符合有关项下的规定。

日常常规测定主要是对以上两项时常检查。

5.5. 样品测定操作方法:5.5.1. 吸收系数测定(性状项下):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吸收度,并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范围。

5.5.2. 鉴别及检查: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供试品溶液在有关波长处的最大及最小吸收,有的并须测定其各最大吸收峰值,或最大吸收与最小吸收的比值,均应符合规定。

5.5.3. 含量测定:5.5.3.1. 对照比较法: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以内,用同一溶剂,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

5.5.3.2. 吸收系数法:按各该品种项下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及该波长±1nm处测定其吸收度,按各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给出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采用吸收系数法,应对仪器进行校正后测定,如测定新品种的吸收系数,需按“吸收系数测定法”的规定进行。

5.5.3.3. 计算分光光度法:采用该法的品种,应严格按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用本法时应注意:有一些吸收度是在供试品或其成分吸收曲线的上升或下降陡坡部测定,影响精度的因素较多,故应仔细操作,尽量使测定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条件一致;若该品种不用对照品,则应在测定前对仪器作仔细的校正和检定。

5.6. 注意事项:5.6.1. 试验中所用的量瓶、移液管均应经检定校正、洗净后使用。

5.6.2. 使用的石英吸收池必须洁净。

用于盛装样品、参比及空白溶液的吸收池,当装入同一溶剂时,在规定波长处测定吸收池的透光率,如透光率相差在0.3%以下者可配对使用,否则必须加以校正。

5.6.3. 取吸收池时,手指拿毛玻璃面的两侧。

装盛样品溶液,以池体积的4/5为度,测定挥发性溶液时应加盖,透光面要用擦镜纸由上而下擦拭干净,检视应无残留溶剂,为防止溶剂挥发后溶质残留在池子的透光面,可先用醮有空白溶剂的擦镜纸擦拭,然后再用干擦镜纸拭净。

吸收池放入样品室时应注意每次放入方向相同。

使用后用溶剂及水冲洗干净,晾干防尘保存。

吸收池如污染不易洗净时,可用硫酸,发烟硝酸(3:1V/V)混合液稍加浸泡后,洗净备用。

如用铬酸钾清洁液清洗时,吸收池不宜在清洁液中长时间浸泡,否则清洁液中的铬酸钾结晶会损坏吸收池的光学表面,并应充分用水冲洗,以防铬酸钾吸附于吸收池表面。

5.6.4. 测定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溶剂在测定供试品所用的波长附近是否符合要求,可用1cm石英吸收池盛溶剂,以空气为空白,测定其吸收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以空气为空白测定溶剂在不同波长处的吸收度的规定波长范围(nm)220—240 241—250 251—300 300以上吸收度<0.4 <0.2 <0.1 <0.05每次测定时应采用同一厂牌批号,混合均匀的一批溶剂。

5.6.5. 称量应按药典规定要求。

配制测定溶液时,稀释转移次数应尽可能少;转移稀释时,所取容积一般应不少于5ml。

含量测定供试品应取2份,如为对照品比较法,对照品一般也应称取2份。

吸收系数检查也应称取供试品2份,平行操作,每份结果对平均值的偏差应在±0.5%以内。

作鉴别或检查可取样品1份。

5.6.6. 供试品测试液的浓度,除各该品种项下已有注明外,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以在0.3—0.7之间为宜,吸收度在此范围误差较小,并应结合所用仪器吸收度线性范围,配制合适的读数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