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动画演示与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先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某年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
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
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
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
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
中年人以1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
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
学生:听课,思考。
教师:现在是白天,我们正是上课的时间,同学们思考一下:再过10个小时,天空会怎样变化?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那么,10个小时前,天空是亮的还是黑的?学生:思考回答。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课标要求】1.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 ,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 ,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开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朝辉夕照 ,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 ,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 ,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第一课时〔一〕地球的自转1.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2.读图1.4 昼与夜〔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 ,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 ,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材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重点内容,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难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地球的运动和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它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
3.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自制教具: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操作,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2年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过程与方法】采用实践法、讨论法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根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课前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 哟! 这么多球迷哇! 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 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 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 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 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答复这些问题, 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 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 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讨论、答复.〔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 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地球仪一半亮, 一半暗.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 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任何时刻, 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我们叫它夜半球, 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生:昼夜不停地交替.板书:〔1〕昼夜更替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生:东边先天亮, 西边后天亮.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板书:〔2〕时间差异师:看书P13图7, 并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问候, 为什么时间不同?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 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 这就有大宾馆总效劳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 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 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 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 不过, 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 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承转:同学们知道, 地球除了绕地轴不停的转动, 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那么, 围绕太阳的转动叫什么呢?生:公转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 答复以下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3〕公转特点?生:答略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1、完成以下表格:发生?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 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 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意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 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 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 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答复.【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 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感触较多, 从这一话题入手, 学生有话可说, 也表达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承转:中国年俗精彩纷呈, 不同的区域差异很大, 那么其他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学生答复.设计意图:这方面的知识在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 学生答复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再现, 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再理解和系统. 这一环节很有必要.教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 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会感受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021年下半年很火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展现.教师多媒体展示:《爸爸去哪儿》的图片.学生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设计意图】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深受学生的喜爱, 再有《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而且差异明显,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环节,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点很有特色, 但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答复: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教师总结转折: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请同学们阅读图5.1,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生:小组代表班内展示.【设计意图】本局部内容是学生已熟悉的,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讨论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这局部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 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典型景观的植被图片.学生: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设计意图】气温、降水变化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自然景观比照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知识更容易掌握.承转:在自然环境差异的根底上, 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开展的分布特点.学生答复.教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 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动静相结合, 静下心来阅读, 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次理解.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 也表达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学生答复.教师: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请同学们比照图5.3和图5.4,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 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最后小组代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图.学生小组讨论, 班内展示.【设计意图】“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内容很多, 知识点较为琐碎, 利用小组的交流, 可以将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教师:“橘生淮南那么为橘, 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 既然存在差异, 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 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 列出来说一说!学生答复: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区等.承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阅读图5.5,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范围, 并且结合活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要求:先独立完成,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学生按要求完成, 交流展示.【设计意图】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 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读图, 结合已有知识, 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课堂总结: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差异显著, 为了方便认识, 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我国划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后反思:各小组能顺利完成任务, 说明学生对划分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较好的到达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 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投影:地球自转动画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 1 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环节七
教师通过演示地球仪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时差产生的原因,进而讲解时差的特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规律
难点
解释时差现象
四、教学方法分析
提问导学法、 归纳总结法 、动图导析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
教师采用妙语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导入所学内容。诗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问题把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使学生思而不解,在探索的心理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五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环节六
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让学生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使学生推导出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说明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愉快的享受学习。
环节三
先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的幻灯片,唤起其注意,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鼓励同学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地理教学资源、地球运动相关视频、动画等。
4.教学手段: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正式学习之前,请大家回顾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分别产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将紧扣地球运动的教学内容,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为原则,同时注重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板书将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并用清晰的文字和图示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关键信息。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板书将归纳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并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第34页的相关内容,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况。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是什么?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自转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师:通过学生有关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3.旋转轴
4.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实物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
1.师:请2-3位学生到台上演示,大家判断演示是否正确。
2.有地球仪的学生与老师一起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地球自转示意图上画出:地轴,运动方向。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思维能力。
5.通过尝试画图,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
并在画图和纠错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6.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强调3个演示角度观察地球自转:赤道,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7.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地球顺时针旋转。
演示活动: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借助实物直观进行演示。
利用手机模拟太阳光。
1.在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志北京和伦敦,拨动地球仪使北京朝向手机的关系,看看伦敦此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伦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老师:强调几个点日出。
4.学生观察思考:(1)北京和伦敦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假设地球不自转,还会产生昼夜更替吗?(3)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有昼夜更替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课时:3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活动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3)利用手电当太阳,能观察并体会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演示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动画,观察自转形成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1)在极地俯视图上画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利用它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学习地球运动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同时本课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刺激求知欲的机会。
地球的自转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因为学生在小学时已有接触,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差问题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对地球自转定义及其周期、方向等在小学已有初步学习,因此可以看作是已具备的知识。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该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因此有较大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能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教学手段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2016年8月5日至8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第31界夏季奥运会,同学们还记得观看直播的大概时间吗?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在晚上甚至凌晨观看吗?那是的里约是晚上吗?今天我们就来揭晓这中间的秘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新课】1、像人类认识地球一样,人类对地球的运动也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
2、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以及特征,能用图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能用图说明五带说明的界限,说明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德育目标: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1、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更替。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四季的形成。
3、五带的形成划分及特征。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灯泡。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送瘟神》中的诗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生:(学生的答案)师: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是固定不动地,它始终在运动着,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着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所以就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
这样说同学们可能感觉不到,老师给大家举一个列子: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我们平时坐在开的很平稳的汽车里,但我们常常感觉不到汽车在前进,而是看到汽车外面的房屋、树木在后退,这是为什么?生:(不知道或各种答案)师:那是因为房屋、树木还有我们人类,一同在平稳、飞快地随着地球运动而运动,但我们难以察觉,这就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相关知识——地球的运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9页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师:(手拿地球仪,轻轻转动地球仪,给学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大家观察地球在绕着什么旋转?生:(地轴)师: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准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根据需要处理,见教学过程)、手电筒2、学生课前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一、地球的自转教师说明: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运动的其中一种形式——自转的知识。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活动设计1]学生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教材P12活动1][板书](一)自转运动规律①概念②方向③周期教师演示:教师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教师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如果学生回答“绕地心旋转”,应予以纠正。
)教师讲述并板书: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
教师提问并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方向?教师讲述: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教师引导: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教师提问:从南、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会用地球议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能用地图并结合实例和亲身体验说明时差现象和四季的变化;结合地图说明五带的划分,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现象;运用公转示意图说明二分二至的位置、时间和特征。
五带的范围和分界线。
教学实录引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四季的变化,第天的太阳东升西落、月亮星星的东升西落等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产生的)。
师:大家知道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而产生的。
而在过去的人们却没有大家这么幸运,人们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才知道是事情的真像,课本P9的“阅读材料”,了解人们探索过程,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教师提问:1、谁能用地球议演示地球的自转(强调拿和放置地球议时,北极应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谁能用地球议演示昼夜更替。
3、通过地球议的演示,说明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分别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4、课本P10“活动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师总结,这是时差)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同步P9互动探究1和2,每小组推荐代表来抢答。
学生做同步P9的即时巩固题,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出现的错误在第二题,教师用地球议演示,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过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公转运动板书:二、地球的公转教师:学生根据P10“学习要点2的主干知识”第一个表格阅读相关课文,找出正确内容,进行组交流。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与自转的特征对比着记忆。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二分二至时的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是如何的?(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秋分和春分全球昼夜平分)2、地球由春分点公转到夏至点的过程中,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其他的阶段又是怎么变化的?(阶段昼夜长短的变化,参考右图)五带的划分学生:对照同步相关内容,阅读课本P11-12页的内容,勾画出主要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3.结合当地的季节变化与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4.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地球公转自转的相关信息。
2.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具自己动手实践、证实的意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王力宏《公转自转》问题:1.王力宏在歌曲中,他把自己比喻成什么?他把他喜欢的女孩子比喻成什么? 2.为什么王力宏的心情会有黑夜白天差别?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东升西落视觉图两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为什么每天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方向、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同时运用谷歌地球更直观的给学生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是黑夜。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更替。
)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
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
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这也就是地球自转带来的第二个现象时间差异,展示三幅图片,稍作讲解。
让学生感受并学会计算简单的时间差。
通过学案的课外资料,简单了解地方时和区时。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
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
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
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
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
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
热带。
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小结][练习]略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