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4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第4章

城市经济学第4章


假设在一个只有一个城市的社会里,城市政 府要对有限的城市做两种性质不同的分配:用于 当前扩建城市的投资和用于研究城市保护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当期的生产行为,后 者是长期的投资行为。现在假设城市政府每年研 制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使未来每一年都能持续获 得△X 的城市产出流。而这样做的机会成本是, 如果环保的费用去扩建城市,可以获得△x的当期 产出。所以,城市的报酬率△x /△X,图中的 XX线清楚地表明了这个跨期替代的过程。
• 从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中,了解到城市输 出部门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 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者应该努力寻找到那 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输出产品的生产部 门,并为这些部门的发展制定产业政策。 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其制定工 作主要有如下内容:

1.确定城市基础部门。城市基础部门的经济特征一般表 现在:(1)输出产品的产值占本市总产出的很大比重;(2) 较多地采用本地投入品,增长乘数高;(3)较高的边际输 入倾向转化为输出产品;(4)在全国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 城市增长政策制定者要搜集足够的资料研究哪些产业具有 这样的特征。这可以通过城市基础部门模型、乘数增长模 型和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 • 2.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确定了城市 基础部门,然后要研究采用哪些政策措施扶持其迅速发展, 以带动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从城市政府的角度看,要在 国家总体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确定本市的产业政策重点, 通过地方财政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资源政策及收益政策 等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发展。
(二)就业量指标
• 就业量(employment)对城市经济来说是一个重要 的测度指标,它甚至比国民收入指标更常用,也 更有用。在采用就业量作为测度指标时,是用一 个城市经济系统中的就业量来代表该城市的经济 规模,用就业量的变动来表示城市经济的运动。 在现实运用中,就业量指标实际上是一个系列指 标,总就业量是各部门就业量的总和。总就业量 一般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向城市域外提供产品和 劳务的部门,即“输出部门”的就业量和向城市 内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即“本地部门”的就 业量。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Q'
C
c
B
b
a
S
L
K/L
当大小城市有着相同的资本—劳动投入系数
(K/L),但是有着不同的投入—产出比例, 其收益和产出点分别是c,a点和C,A点。这里 存在的明显的内在机制是规模经济
Q"
C
A


c Q a
S、L
K/L
如图所示
Q Q' Q" C A B
c
Q
b
a
S
L
K/L
图4-1 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差异
二、城市多种适度规模的考察
假定城市所需的各种投入都按照相同比例进行 城市规模是否会产生规模经济,反映的就是城
市人口和城市土地资本各要素的集合力量与产 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要素投入为解释变量的城市产出函数的 变化,来分析城市各种规模的产出效益。如下 页图所示:
横轴表示城市人口规模,纵轴表示城市效益
中、小不同规模。
1.2 城市规模经济
一、基本概念
城市规模经济:指城市非农业生产单位和人
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 量,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达到最低水 平,城市发展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规模经济效益:指由于城市规模的变化,获
得了递增的报酬,而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往往 体现为城市规模与城市资本数量与效率的同 方向变化
城市人均产出
P0 P1 P2 P3 P4 P5
城市人口规模
P5
人均收入最大
P5是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企业
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
图: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城市边际投入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学大纲(2010)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学大纲(2010)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程)(教学大纲)一、 任务与要求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深入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发展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及其对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迫切需求。

对于经济工作者,特别是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未来建设管理者来说,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城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重大城市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深入阅读城市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3.熟悉城市经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专题讲解,共计十二章。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导论: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1.1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1.2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1.3 城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1.4 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与方法本章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参阅文献]1. 周伟林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藤田昌久等著:《集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3.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思考题]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什么?城市经济学理论流派在我国和国外的发展各有何特点?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何特点?请比较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专题一、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Market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第二章 城市集聚经济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模型假定、模型结论)2.2 集聚经济与城市向心力2.3 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与政策涵义2.4 城市发展: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阅读与讨论1 主题: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对地区创新的影响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本章主要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参阅文献]1. 周伟林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克鲁格曼著:《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3.埃德温·S·米尔斯主编:《城市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 费希尔等著:《大都市创新体系—来自欧洲的三个都市地区的理论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5. 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6. 王雅莉主编:《城市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思考题]1.用规模经济和地区比较优势原理如何解释城市的形成过程?2.农村向城市移民的经济分析中如何解释聚集经济的影响?3.克鲁格曼(Krugman,1992)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规模报酬递增模型如何解释聚集经济的向心力?其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变化后将出现什么情况?4.请你收集和评论国外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研究案例与政策涵义。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 (%)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元/人)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8
12
15
20
25
30
6
8
10
20
20
20
8
12
15
60
70
80
4000 60
5000 80
6000 100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 建制: •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 建制。 •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 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 可以建镇。
• 处于发展中期的城镇,其生产职能往往 非常重要,随着工业化的普及,才开始 下降。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5、金融中心职能
• 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储蓄、结算、汇兑、 投资等对于生产经营变得非常重要。
• 金融业越来越有利可图,并逐渐成为其 他各业的基础。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2500
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等
3000
英国等
5000
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比利 时、奥地利、黎巴嫩、加纳、马里等
10000
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
20000
尼日利亚、毛里求斯
50000
日本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
第四章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城市规模
广义概念, 城市租金是个广义概念, 表现为一般的房( 表现为一般的房(地)租房(地)价 租房(
(居住或场地成本)
表现为一般的空间移动费用(交通通讯、
运输和迁移通勤成本)
这两种成本的性质一般应是城市规模的 私人成本
19
20
表现为一般的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 成本(社会成本) 成本(社会成本) 表现为拥挤和环境污染的成本(集聚成本) 表现为拥挤和环境污染的成本(集聚成本) 这两种一般应是城市规模的公共社会成本
第四章 城市规模
• 第一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 第二节 城市成长与规模边界 • 第三节 城市规模分布
1
第一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经济
一、城市规模的形成 二、城市规模经济 三、城市适度规模
2
• 材料1: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04年,全 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100万人 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 -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20 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9个增加到213个, 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从115个增加到320个, 包括建制镇在内的小城镇达到2万多个。同 时,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 %,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多, 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1亿。 • (摘自《我国城市建设走出特色危机需完 成五个转型》
15
• 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 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 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 首先,从个人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 首先, 个人角度考察 角度考察, 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方面 • 其次,从厂商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 其次, 厂商角度考察 角度考察, 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方面 • 再次,从这个城市的角度看,城市规模的效 再次,从这个城市的角度看, 城市的角度看 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 城市化经济也称都市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 城市化经济也称都市经济, 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 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 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 而出现下降的情况。 而出现下降的情况。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英文课名:Urban Economics课程代码:1AU32206课程性质:专业教育限选课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城乡规划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目标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目标2. 建立规划法治观念遵循行业规范课程思政目标3. 塑造规划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目标4. 遵守规划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课程思政目标5.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说明:①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填入。

②思政目标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化。

(主要是纲要中“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注:①思政融入点: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教学内容、环节。

②思政元素:指专业知识中具有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专业伦理、道德法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人文精神等内涵的育人要素。

③思政内容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具体化。

(主要是纲要中“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④思政案例:指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教学内容、环节中,具有典型的富有育人意义的事件。

四、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政教学设计第四章城市经济及产业。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经济学整理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

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先导性学科:1、古典区位论2、土地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空间经济学的分化汤普森的城市发展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综合体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阶段;技术—职业精湛化阶段2、专门的研究组织的出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

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1、国外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我国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观点,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经济学_第4讲

城市经济学_第4讲
9




·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地质勘探业· G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H 批发和零售贸易、饮食业· I 金融保险业· J 房地产业· K 社会服务业· L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M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N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O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业· P 其他行业
15
4、经济组织规模结构
城市的经济组织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的主要 经济活动单位中,大、中、小规模等级的单位 数量及其比例构成。其中,企业规模结构,尤 其是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是城市经济组织规模 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结构比例关系之一。
16
企业规模的划分方法:
在我国, 1、对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行业,一般按职工 人数划分; 2、对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行业,一 般按工业生产能力划分; 3、对于不宜按上述方法划分的行业,通常用 固定资产原值作为标准。

11

(4)按生产要素分类。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资 金、劳动力、技术三大生产要素的需求强度,可 以相应地将城市产业结构划分为劳动密集型(纺 织、服装)、资金密集型(石化、机械、冶金)、 和技术密集型(生技、电子、航天)三种产业类 型。
(5)按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 各行业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为主,将社会所有的 行业部门归并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 产业共三大产业类别。
行业分类标准 (16种)
10

(2)按产品使用分类。按照产品的用途,将全 部物质产业部门分为两大类:上游产业和下游产 业。上游产业是指生产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 业。下游产业是指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 • 规模经济(生产与消费) • 经济实力(经济规模对要素的吸引) • 科技水平 (如轨道交通) • 社会历史与政治条件
(二)主观因素
• 重大工程项目布局 • 人口生育政策 • 城市规划(青岛、厦门) • 特殊优惠政策 • 人们选择行为
2.外部性成本
地价上升、住房短缺、通勤成本、交通拥挤、环 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
3.疏解成本
当门槛成本难以逾越时,集中过程将难以为继, 这时候,就会有部分居民和企业从该城市迁出。 居民、企业甚至政府为此支付的费用和承担迁出 的机会成本,就是疏解成本 。 这其实也是门槛成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
四大直辖市与河北省三城市资料(2007年)
GDP (万元) 城市 全市 全市 全市 市辖区 全市 市辖区 全市 市辖 % 全市 市辖区 人均 (元) 年末总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 (万人) 行政区面积 (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保定 邯郸 石家 庄
成本与收益 城市规模
以上从理论上以抽象或泛指的城市为对象讨论 适度城市规模问题。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对成 本和效益的确认,从而对适度城市规模有不同的 认识。 国内外许多学者多曾对最优或适度的城市规 模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出于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不 同,所考虑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不同,因 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93533200 50504000 12188850 0 41225100 13751799 16081303 23607230
58204 46122 66367 14660 12703 18406 24243
1213.26 959.10 1378.86 3235.32 1123.43 896.36 955.05
第四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第一节 城市规模与适度规模
一、城市规模含义 二、城市规模影响因素 三、城市适度规模 四、合理城市规模的要求 五、规划合理城市规模
一、城市规模含义
• 城市规模就是城市的大小 •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经济
规模 • 城市规模是区域各种要素聚集程度的标 志,也是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 小的标志。
3.城市
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 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 济,其正外部 效应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产生原因:(1)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2) 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3)商品交易的规模经 济;(4)共享劳动力市场;(5)信息分享。
(二)城市规模经济成本
1142.48 786.35 1309.15 1526.02 106.08 145.64 237.73
928.90 580.34 1196.94 876.97 301.63 296.37 390.97
901.96 548.10 1174.05 617.66 93.69 124.57 237.73
16411 11760 6340 82010 20584 12062 1584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187 7399 5155 26041 312 434 456
1289 572 2429 667 86 104 187
10.58 7.73 47.12 2.52 27.56 23.96 41.01
793.3 815.56 2174,86 394.5 545.78 743.13 374.59
937.46 1062.78 2539.57 586.01 3400 3355.76 2729.57
三、城市适度规模
(一)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1.居民个人 :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 便利两个方面。 工资大体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上升的 R.S.戈尔德法尔和A.M.耶齐以美国的有关数据为基础的研究 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城市规模的一 种函数,工资大体上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率上升 的. 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是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长的。
1.城市“门槛”成本
城市规模经济要求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之 前,需要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 “在城市人口有25000人以上时,才出现擦鞋、 女子理发、洗帽子、修皮货商店,而在人口超 过50000时,才会出现婴儿服务。”——邓肯
与规模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资往往具有“大批量” 倾向,也即需要一次性的巨额投资,这就是所谓 的“门槛成本”。 尽管跨越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张“门槛”所付出 的成本,往往可以被克服“门槛”限制后获得的规 模经济效益所补偿,但“门槛”成本仍然是聚集成 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2.厂商
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主要内 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扩大。 斯维考特曾经发现,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 联系的是劳动生产率增长6%。 市场容量是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的。 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互为促进的。
“虽然中国一些城市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大规模 人口流入,中国总体仍是城市数量众多,人口规 模不足”,而且中国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也仍然低于 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他认为,如果一些地 级城市的规模扩大一倍,可以使其单位劳动力的 实际产出增长20%-35%。 ——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弗农·亨德森
Au and Henderson (2006) 的文章发现的城市最大 聚集效应的峰值大致处在250万-380万人规模之间。 而且根据他们的发现,城市最大聚集效应的峰值还 会随着城市服务业比重的上升而向更大规模移动。
王小鲁和夏小林于1999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 的一篇论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应用中国六 百多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城 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聚集效应(或称正外部效应、规模收 益)和外部成本(或称负外部效应)。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规模在100万到400万 人之间的大城市,具有最高的净规模收益,高达城市 GDP的17%—19%。超过这个规模区间,净规模收益 逐渐递减。而规模小于10万人的城市,则无法发现净 规模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