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文)_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论文集_管理类-经济管理(007)_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管理类论文 > 经济管理>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作者:12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未恢复增长;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
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
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
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近年来,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将金融自由化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然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都面临着许多争议。
那么,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首先,金融自由化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流入。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外国投资者可以进入这些国家,带来资本和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在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改革举措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通过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可以扩大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金融自由化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强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这将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金融自由化还可以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然而,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需要注意风险管理和监管措施的完善,以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金融自由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金融自由化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可能引入更多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就曾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因此,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加强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其次,金融自由化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加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富人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本收益,而穷人则可能因为缺乏金融知识和资源而受到排斥。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金融自由化的红利能够惠及到更多人,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最后,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增加外部经济风险的传导。
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需要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作者:田乐山来源:《商情》2016年第49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开展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逐步消除金融压制,西方发达国家则相继开始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逐渐席卷全球。
本文从金融自由化的含义及其形成出发,重点探讨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发展;金融管制一、金融自由化的含义及其形成(一)金融自由化的含义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对金融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称之为金融自由化,其可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创设更为宽松自由的金融环境。
(二)金融自由化的形成金融自由化理论是在国际银行业务全球化、金融市场渐趋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促使那些金融实力雄厚的国家更加积极地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金融管制的不平衡性,才能促进本国竞争力的提升。
1.放松金融管制的举措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涨”的局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局面下,西方国家政府不得不实施放松金融管制的举措,尤其是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方面。
2.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凯恩斯主义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效率,竞争机制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社会经济难以健康发展。
这些现状促使西方国家重新思考金融管制问题,强调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正是在此时涌现的。
为了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西方国家在金融领域积极推行金融管制自由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可以看做是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背景。
3.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20世纪79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R.I.麦金农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其在全球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具体实践,为世界金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通过储蓄效应,增加社会的资金量金融自由化带动了储蓄利率的上升,同时也使得储蓄者资产选择范围逐步增加。
金融自由化——精选推荐
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目录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理论发展进程两次理论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理论经历了两次划时代的革命。
第一次理论革命是指二战后至80年代初期,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如罗纳德·I·麦金农(1973)、爱德华·S·肖(1973)、约翰·G·格利(1960)、雷蒙德·w ·戈德史密斯(1969)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性”出发,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综合干预症”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金融深化。
第二次理论革命是指以罗纳德·I·麦金农(1993)、马克威尔·弗莱(1988)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
“猛虎”是怎样放出笼的——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
2 世纪 8 0 O年代 以来 , 达 国家 相继 放 松 弈 中 处 于弱 势地 位 , 业 利润 不 断上 涨 , 资 部门集 中 , 拟经济 与实 体经济 的脱 节 日益严 发 企 工 虚
金融管 制 , 展 中国家则 先后展 开 了以金 融 自 却 不升 反降 , 发 而金融 自由化使得 工人 在 与资 本 重 。刚 刚大 学毕 业 的金 融 工 程 师 收入 是 土木
为 了得 到 国际经 济 组织 和西 方 国 家 的援 助 以 中国家 转移 。这有 利于压 低全 世界 、 别是 西 特
3 金融 自由化 导 致利 益 更 多地 向美 国 等 . 新 自由主义 主导 下的经亚 国家 为 了更好 地 方 国家这 些 原 高 工 资 国家 工 人 的谈 判 能 力 。 发达 国家倾 斜 , 展 中国家地 位相对 下降 东 发 实施 出 口导 向战略 , 轨 国家为 了加快 市 场化 加之 美 国奉 行新 自由主义政 策 , 转 国内工 人 工资
一
银行 不遗 余力 地 开 发 出一 系 列 高杠 杆 率 的金
美 国 当局 对 于金 融 风 险和 经 济 泡 沫并 不
到2 0世纪 末 , 规模 的金 融 自由 化改 革 融衍 生产 品 。 大
由化 同金 融危 机产 生之 间的关联 , 从 中获得 转 , 主义生 产方式 扩 张的 内在 冲动决 定 了 是 毫无察 觉 , 作为 金融 资本家 们 的利益 共 同 并 资本 但
对资本主义的几点认识
对资本主义的几点认识:
1、实物经济和符号经济严重脱节
为了缓解生产不断扩大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刺激了金融投机活动。
2、金融加速扩张
金融加速扩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应当说,金融自由化的苦心没有白费,金融扩张以及经济泡沫化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矛盾,但是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制造了新的矛盾。
3、阶级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无论怎样变化,资本家阶级的本性都不会改变。
他们拥有巨额资本,无偿占有和共同瓜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名符其实的剥削者。
4、贫富差距加大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缺陷与金融改革.
一、危机发生前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随着金融的自由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的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系统性风险和网络化风险大大增加。
金融风险以新的方式不断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积聚,并高度集中在少数超强银行业金融机构。
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和整合期后,一些全球性的超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开始在信用中介领域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业务创新、机构兼并、金融衍生交易等方面具有垄断地位,主导着全球银行业,这一趋势以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一系列金融放松法案及1999年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得到迅速加强。
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和跨业经营以及投行业务的兴盛,导致了风险逐步向大型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现代的金融机构逐步成为全球化金融网络的一员和重要节点,某些机构如投资银行往往由于交易范围广、交易深度强而成为对金融系统安全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但是在全球化金融网络中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金融市场之间却缺少严格的防火墙,致使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变得更加脆弱,系统性危机风险性比以往大大增加了。
其二,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买进—持有”经营模式转变为“发起—分散”模式。
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银行经营逐步从表内业务主导型向表外业务主导型转变,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和迅速发展的证券化技术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这种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
“发起—分散”模式重要特征是:第一,对流动性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出现了金融机构的融资和流动性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特征;第二,随着各类投资者的加入,风险被分布到了多样化的投资者群当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了;第三,大型的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和银行的“发起—分散”运作模式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四,金融创新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杠杆率。
第五、资产证券化扩大了表外资产业务,在提高了盈利性的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风险,表外业务的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之间的关联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_猛虎_是怎样放出笼的_论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
文稿/2009.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金融自由化浪潮相伴到来的,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这已为历史所证实。
当前,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再次促使我们深入探究金融自由化同金融危机产生之间的关联,并从中获得警醒与启示。
一、始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加剧了世界金融动荡金融自由化是指不断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运行的管制和干预,转而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几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则先后展开了以金融自由放任维特点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
特别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以来,在“华盛顿共识”的压力下,拉美国家为了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西方国家的援助以摆脱债务危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了更好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转轨国家为了加快市场化步伐,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开放政策。
不少国家原本企望金融自由市场化改革能够带来经济繁荣,然而事与愿违,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开始显现的国际金融动荡,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而日益加剧,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破坏程度不断加深。
在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历了一场储蓄信贷协会危机,90年代初出现了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日本则因泡沫经济诱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经济十几年长期不振;在发展中国家,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其后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对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一系列惨痛的现实促使人们展开反思,尝试在理论上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不稳定及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金融约束”等新一代金融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步伐也趋于审慎。
二、美国继续推动金融自由化导致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到20世纪末,大规模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接近尾声,然而,改革形成的格局已经很难逆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内在冲动决定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就此中断,主要发达国家需要推进这一趋势以扩大自身利益,而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难以从中挣脱。
《世界经济概论》第7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解答: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制,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支付结算及其货币关系所确定的规则、惯例和机构安排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汇率制度的安排、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货币关系的协调及其组织。
从历史的演进过程与特征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1)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大约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结束于1914年一战爆发之际。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实行固定汇率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履行国际支付、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的职能;国际收支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2)布雷顿森林体系。
随着一战的爆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日益加重,国际金本位制也难以为继,随着进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在该体系下,美元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与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在IMF框架下进行。
(3)牙买加体系。
由于克里芬难题的存在,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崩溃了,从此进入了牙买加体系时代,也称无体系时代。
在牙买加体系下,取消汇率平价和美元中心汇率,正式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取消黄金官价,黄金非货币化;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解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尽管各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层出不穷,但国际货币体系仍未回归到一个被各国所普遍接受与遵守的统一规则框架中,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为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从目前主要的储备资产来看,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逐渐下降,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际货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历程及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 & ’( )* + & , ). / 0 ( 1 . 2 3 & , 4 )2 0 ( )* 2 . & )* + 5 0 + * 2 . & )1 ! "##$ 6’77+ 0 8 0 )2
拉 美 国 家 金 融 自 由 化 历程 及 对 中 国 金 融 改 革 的 启 示 李雪 飞
! 中图代以来" 金融自由化理论几乎影 响了世界上所有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金融深 化" 在发达国家表现为放松金融管制 ( 每个国家的 金融结构都是植根于本国特定的产业结构 ) 产权制 度和法律体系 " 甚至文化和民族性格也都对金融结 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因此" 金融改革和自由化 进程不可能脱离这些制度特征而仅依据理论上的某 种单一模式进行 " 这也 是制度变迁过程中 & 路径 依赖 ’ 的表现 (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 货币化 ’ 程度低 ) 金
一 ! 金融自由化理论
金融抑制制度所导致的低效率甚至经济失败" 是发展中国家开展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原因 ( 美 国经济学家麦金农 ! O W b . ))& ) # 和肖 ! 6V* T # 开 创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
融制度双重性) 金融市场落后 ) 金融管制严格等问 题 " 存在一定程度 的金融抑制 ( 为了刺激金融 增 长 " 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措施( 金融自 由化有利于提高国内私人部门储蓄的报酬" 使其有 更多机会分散持有金融资产( 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 金融机构的规模 " 为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了更多的资 A9
世界经济概论分析论述题
P82 金融创新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金融创新最先产生于美国,并很快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1.全球性的金融创新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业竞争的必然产物:1)金融创新自始便表现为一种国际现象,是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进入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战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行导致了名义利率的上升,“非中介化”现象出现,银行必须以新的方式来吸收储蓄存款,存款方式的金融创新是突破全球性通货膨胀条件下利率管制的必然结果。
2)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也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
金融业的竞争从主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转变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竞争的剧烈程度大大提高。
金融工具的创新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业竞争的必然产物。
3)各国金融竞争的新特点迫使金融机构改变经营方式。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围绕着减少风险和争夺资金展开,结果便是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
2.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推进要求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融资活动的发展和融资方式的变革。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证券化促进了金融机构国际业务的创新。
货币互换已成为当今各国银行和跨国公司普遍使用的重要的创新融资工具,它有助于消除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和各国货币流通的障碍,形成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是跨国经营、银行业务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直接产物。
3.金融国际化带来的不稳定性需要新的规避风险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规避金融风险的基本手段,最初形式正式产生于国际金融领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浮动汇率制和各国利率的不稳定状态所产生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风险。
国际信用风险也要求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深化金融创新把各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推进了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国际化,有力推动了金融国际化乃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7章思考题答案
1.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解答: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制,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支付结算及其货币关系所确定的规则、惯例和机构安排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汇率制度的安排、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货币关系的协调及其组织。
从历史的演进过程与特征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1)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大约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结束于1914年一战爆发之际。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实行固定汇率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履行国际支付、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的职能;国际收支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
(2)布雷顿森林体系。
随着一战的爆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日益加重,国际金本位制也难以为继,随着进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在该体系下,美元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货币与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在IMF框架下进行。
(3)牙买加体系。
由于克里芬难题的存在,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崩溃了,从此进入了牙买加体系时代,也称无体
1。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
其他国家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美国】1、美国的金融体制美国的金融法律主体主要有联邦储备体系 (中央银行体系)、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商业银行 (包括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投资银行、政府专业信贷机构 (包括进出口银行、土地银行、合作社银行、住宅信贷机构)、储蓄信贷机构 (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联合社、人寿保险公司) 以及养老基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证券交易所等。
这些金融机构的协调运作, 加上美国双重分权的政治体制,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美国金融体制。
1.单一银行制。
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独立的商业银行运营,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其设立初中在于防止金融托拉斯吞并小银行的现象发生。
根据美国1863年2月颁布的《国民银行法》及其后的几部银行法的规定,国民银行不得跨洲开设分支行。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当局对商业银行设立夸州分支机构的限制经历了逐渐放松的过程,直至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允许商业银行夸州设立分支机构。
2.双重注册制。
指金融机构既可以在联邦金融管理机构注册登记,又可以在各州的金融管理机构注册登记。
3.多头监督管理体制。
指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由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政府银行等多家机构分头负责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
就银行而言,在联邦一级,由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体系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依据不同的分工对银行进行监管;在州一级,州银行还要受州银行监理官的管制。
证券交易方面,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场所和商业银行均要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领导和管理。
4.分业经营。
根据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也不能从事长期贷款等储蓄信贷机构的业务;相应地,投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不能从事活期存款和工商信贷等商业银行业务。
但是,这种对金融机构从业范围的限制近年来考试松动,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及简要评价自从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概念和理论体系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领域。
20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因循金融深化理论的思路,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
(一)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进行了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
拉美国家在传统上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较深,尤其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拉美国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拉美国家多年来曾一直是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场。
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具有典型的激进特征。
拉美有过两次引人注目的金融自由化:第一次始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后逐渐趋于停顿;第二次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上半期达到高潮。
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首先是在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锥体国家进行的③。
在战后至7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于其他拉美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1.5%,其他拉美国家则为3.4%。
70年代中期,它们在拉美地区GNP中所占的比重从1/3下降到不足1/4。
南锥体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1)实行利率市场化;(2)取消定向贷款;(3)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
在实施中,上述措施的积极成效和消极影响都非常突出:第一,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储蓄和信贷迅速增加;第二,资本流入量(包括外债)增长幅度很大;第三,利率快速上升,如在1975至1981年期间,智利的实际利率高达41%;第四,资产价格欠稳定;第五,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
拉美的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始于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
它是该地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第一次金融自由化相比,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不再限于少数,而是几乎遍布整个拉美大陆,只有海地、巴拿马和苏里南3国基本上很少或没有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第二,除南锥体国家在70年代采取的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定向贷款和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等措施以外,第二次金融自由化还采取了对国有银行实施私有化、积极引进外国银行的参与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措施。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维持和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相反,金融体系的崩溃却可能导致一国经济的整体崩溃。
正因为如此,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存在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金融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以期能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能有所裨益。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 1960 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
Hugh 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
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doc 12页)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doc 12页)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一、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种种限制。
这种被人称为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包括许多内容,大体说来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利率自由化。
西方发达国家从1980年起开始逐步取消存贷款机构的最高利率限制。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的“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该法又被称为“1980年新银行法”。
根据该项法律,美国各地所有存款机构从1980年起均可开办可转让支付单账户,并且银行的储蓄和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将分6年逐步取消。
从1986年起,美国废除了联邦储备法案Q条款所规定的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从那以后,美国各种类型的存款能从事了。
比如储蓄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甚至信托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也能从事支票划账业务。
当然,以前在存款利率上对不同金融机构规定不同的最高限额的做法也放弃了。
以前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股票、保险等业务,现在可以从事这些业务了,而投资银行等也可以从事以前是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
金融业务自由化还反映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西方商业银行在70年代之后,要比以前有更多的机会绕过金融监管部门对它们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规定,开展资产负债表的表外业务。
二、全融创新及其发展▲、关于金融创新的概念现在人们采用“金融创新”这个概念时,是把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概念应用于金融领域。
我国有人认为可以把金融创新这个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来理解。
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造或金融工具的创造;广义的金融创新除了指金融产品的创造之外,还包括新的金融交易技术手段的创造,新的金融市场的创造,甚至把金融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在内。
1、金融交易方式的创新(1)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
金融自由化名词解释
金融自由化名词解释
摘自网络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
金融自由化意思为放松对金融的管制或解除旧的金融规则。
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其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 J.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 S. Shaw)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的管制措施的过程。
金融自由化的产生是由于原来的管制措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阻碍了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相伴而生。
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竞争,对金融活动的过度管制阻碍了本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使之在全球性的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
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一个放松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时代似乎已经开始。
本文将就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所实施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行评述。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措施比较;总体评述
一、金融自由化及其表现: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
(2)业务自由化。
(3)市场自由化。
(4)资本流动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采取的措施及比较:
(一)、美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基础一度遭到严重动摇。
为避免全面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美国着手对金融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1)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为稳定金融秩序,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增强了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从而减少破产风险。
(2)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第一,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第二,放松了银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
1989年以后,美联储通过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条作更宽松的解释,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新证券发行市场,银行业证券化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3)激活资本市场,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为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空间迅速增大,给各类风险喜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活力由此得到空前提高。
(二)、英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为大幅度提高英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英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
这一时期,英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自由化:
(1)取消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经纪人与出场代理人互相兼任,放开交易所会员资格的限制;
(2)取消证券交易的最低固定佣金限制,实行证券交易代理手续费自由化;
(3)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
在监管方面,英格兰银行将监管银行业的职能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
(4)将确定基础利率和实现通胀目标的责任从政府转到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被赋予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
(5)将英格兰银行监管银行业的权力移交给金管局,形成不按机构监管而按功能监管的格局。
(三)、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自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业一直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金融机构破产风潮此起彼伏,于是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财政、经济结构、社会保障、行政和教育六项改革措施,被人们称为日本的“金融大爆炸”。
日本这次“金融大爆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彻底解决不良债务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公司的不良债务的解决。
第二,银行和信用组合的不良债务的解决。
(2)对日本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进行修改。
此次进行修改的目的是要增强日本中央银行在制订金融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独立性与金融机制的透明性。
(3)修改外汇法,废除大额外汇汇出许可制,废除现行的外汇银行制度。
此次改革彻底取消了外汇交易限制,实现了日元的的完全自由兑换,资本流动完全自由。
(四)、三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比较:
(1)利率自由化。
首先是英国在1970年代后期即已完成存贷款利率的自由化。
继而美国自1980年开始分阶段地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限制,1986年1月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标志着美国已实现了完全的利率自由化。
日本在利率自由化方面步伐稍慢,但自1984年以来,已经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中央银行对贷款、大额存款的利率限制已经基本上不存在,对小额存款的利率也已基本放开。
(2)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
西方国家都先后通过修改有关法律、取消行政干预等方式允许金融机构经营多种业务。
如美国1980年通过了新的《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之间进行业务交叉和竞争。
日本在1981年通过的《银行法》也允许商业银行、长期信贷银行、信托银行等经办有价证券买卖业务。
英国在1986年对伦敦证券交易所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实行多年的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证券公司职能不得互兼的规定,同时取消了对证券交易最低佣金的限制和非交易所成员持有交易所成员股票的限制,实际上使所有金融机构均可参加证券交易所交易。
(3)金融工具多样化。
1980年以前,西方国家金融工具只限于存款、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等为数不多的几种,而股票、债券的种类也不多。
随着金融改革浪潮的涌起,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股票和债券的种类大增,与信托业务有关的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和“组合式”金融工具的出现。
总之,金融工具的种类是越来越多样化了。
(4)金融市场开放化、国际化。
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金融市场日益开放化、国际化。
如美国在1981年末开设了“离岸金融市场”,日本在1986年底开设了“东京境外金融市场”,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全面开放,使伦敦作为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加国际化。
而且,大部分西方国家放宽了对非居民在本国进行资金交易的限制,减免了税收,使资本日益不受限制地跨国流动,各国国内金融市场逐渐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
三、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的评述:
通过上述种种改革措施,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高度的金融创新与深化。
金融创新与深化冲破了传统上政府对金融市场严格管制的局面,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推动了市场竞争,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讲,由于金融创新与深化加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节约了有限的资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19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杨胜刚:《比较金融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美欧经济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日本“金融大爆炸”的由来及影响》,佐藤嘉恭,载《国际贸易》1997年第8期。
5、[英]L·罗宾斯:《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