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合集下载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掌握一些实践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总结一下薄层色谱法的实践技巧。

一、实验准备1、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等。

硅胶适用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氧化铝则对某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选择吸附剂时,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的来确定。

2、制备薄板可以购买商品化的预制薄板,也可以自己制备。

自制薄板时,将吸附剂与适量的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上,然后在室温下晾干,活化备用。

3、选择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是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先尝试单一溶剂,如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等,如果分离效果不理想,再考虑混合溶剂。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进行预实验来确定合适的展开剂。

4、样品的制备样品要尽可能纯净,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出现斑点拖尾现象。

二、点样技巧1、点样量点样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斑点扩散、重叠,过少则可能检测不到。

通常,点样量在 1-10μL 之间。

2、点样方式可以使用微量注射器、毛细管或点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时,要保持点样点的直径小于 5mm,且尽量集中,以保证分离效果。

3、点样位置点样位置距离薄板底边 15-2cm 为宜,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一般不少于 1cm,以避免斑点之间相互干扰。

三、展开技巧1、展开缸的准备展开缸要预先饱和,即将展开剂倒入展开缸中,盖上盖子,让缸内的气氛达到饱和状态。

这样可以减少边缘效应,提高分离效果。

2、展开方式可以采用上行展开、下行展开或水平展开等方式。

上行展开是最常用的方式,展开速度适中,分离效果较好。

3、展开距离展开距离一般为薄板长度的 3/4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会导致斑点扩散,过短则可能分离不完全。

有机化学实验-色谱法

有机化学实验-色谱法
二、实验原理
4.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
干法装柱:固定相通过干燥的玻璃漏斗连续而缓慢地加入洗 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再将溶剂用滴管沿柱壁加入,直至下方 放置容器中接收到液体。 湿法装柱:将用溶剂和固定相调成的糊状物一次性快速导入 洗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吸附剂在溶剂中慢慢下沉。
注意事项: 1. 装柱过程中,用洗耳球或玻璃棒轻轻敲击色谱柱,使填料均匀; 2. 柱内液面必须保持高于固定相的高度; 3. 固定相的顶部不能形成斜面或凹凸不平; 4. 固定相上方需始终保持一定量的溶剂。
实验四 色谱法
二、实验原理
2.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吸附能力大小常用“活性”来表示。
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活性越大,分离效果
相关因素
越好,洗脱速率越慢;
含水量:含水量较大存在失活可能;
常用吸附剂:氧化铝、硅胶等。
3.容器的选择
根据被分离样品量的大小等因素,色谱柱 的长短粗细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实验四 色谱法
2、加氧化铝
用玻璃漏斗辅助加入,加完后轻轻抽出玻璃棒,用洗耳球或 玻璃棒轻轻敲击柱侧面,直至氧化铝不再沉降。
3、压柱子
油泵抽气或其它方法压柱子,确保氧化铝压实,以防氧化铝中 残留气体导致装柱失败。
实验四 色谱法
四、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二、加洗脱剂(淋洗剂)
95%乙醇冲洗柱子,适当多加些洗脱剂,延长走柱子的时间,以充分赶 走气泡,达到平衡状态。
1.洗脱剂的选择
极性化合物 → 极性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 → 非极性溶剂
常用流动相极性: 石油醚<汽油<庚烷<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 烷<苯<溴乙烷<溴化苯<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异丙醚<硝 基甲烷<乙酸丁酯<乙醚<乙酸乙酯<正戊烷<正丁醇<苯酚 <甲乙醇<叔丁醇<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丙酮<乙醇<乙腈 <甲醇<氮氮二甲基甲酰胺<水

制备色谱操作规程

制备色谱操作规程

制备色谱操作规程
《制备色谱操作规程》
一、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制备色谱工作的安全进行和准确结果的获得。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中进行制备色谱操作的人员,包括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三、设备准备
1. 准备制备色谱柱及相应的填料。

2. 清洁色谱柱及相关设备,并进行装配。

四、试样处理
1. 准备足够数量的试样,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预处理。

2.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样品的稀释和调整。

五、色谱条件设置
1. 设置色谱柱的流速和温度。

2. 调整进样器和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六、制备色谱操作
1. 将经处理的试样装入进样器,并按要求进行进样。

2. 启动色谱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监控。

3. 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七、安全注意事项
1. 操作人员需佩戴实验室专用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2. 在操作过程中,禁止禁止吸烟和饮食,避免将化学试剂接触皮肤和眼睛。

八、实验结束及清理
1. 结束实验后,将色谱柱和相关设备进行清洗和保存。

2. 将产生的实验废液及时进行处理。

九、附则
1. 本规程的修订和补充由实验室负责人负责。

2. 对于实验室安全意外和环境污染,实验室负责人负有最终责任。

以上操作规程为实验室制备色谱操作的基本要求,任何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都必须严格遵守,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结果准确性。

色谱法实验报告

色谱法实验报告

色谱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色谱法对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是一种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在色谱柱中,混合物中的成分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根据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以不同的速率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常见的色谱法有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本实验主要采用液相色谱法。

三、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得到样品溶液。

2. 色谱柱装填,将固定相填充至色谱柱中,并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密封。

3. 样品进样,将样品溶液以适当的速率进样到色谱柱中。

4. 流动相通入,以适当的流速通入流动相,开始色谱分离。

5. 成分检测,通过检测器对柱后流出的物质进行检测,记录检测信号。

6. 数据处理,根据检测信号,绘制色谱图谱,分析各成分的峰形和保留时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使用色谱法对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分析。

根据色谱图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峰形和保留时间,进而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对比标准品的色谱图谱,我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出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并计算出其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色谱法是一种准确、可靠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色谱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色谱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掌握色谱法的理论和实践,为科研和工程技术提供有力支持。

六、参考文献。

1. Skoog, D. A., Holler, F. J., & Crouch, S. R. (2017).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Cengage Learning.2. Miller, J. N., & Miller, J. C. (2010). Statistics and chemometrics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 Pearson Education.以上就是本次色谱法实验的实验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速制备色谱

快速制备色谱

快速制备色谱
快速制备色谱是一种快速、灵活、有效的色谱分析方法,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准确的测定和分析。

快速制备色谱技术的原理是将含有不同物质的样品分离成单个或多个具有明显不同颜色的溶液,然后将这些溶液涂在一张灰度色谱上,其中每一种物质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形成一条色谱线,通过对色谱线的分析就可以得出样品中不同物质的组成比例,从而快速准确测定样品中的物质。

快速制备色谱的步骤包括:
1. 样品准备:将样品精细剂量,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样品完全溶解。

2. 颜料制备:将各种颜料按照需要的比例混合制备,如青色染料和红色染料。

3. 样品分离:将所制备的样品按照需要的比例混合,并用离心机进行分离,使各种物质分离成不同的溶液。

4. 制备色谱:将各种溶液涂在一张灰度色谱上,每种物质涂一种颜色,形成一条色谱线,从而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的物质组成。

5. 解读:通过对色谱线的评价,可以准确地测定样品中不同物质的含量,从而获得样品的性质信息。

快速制备色谱技术具有快速、灵活、有效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物质的性质,因此在化学、生物、食品分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由于快速制备色谱技术的操作简便,耗时短,所以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制备方法和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制备方法和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制备方法和技术气相色谱-质谱(GC-M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然后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质谱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以下将详细介绍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和技术。

一、样品制备在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制备。

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容器和收集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无污染。

2.样品处理: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标化合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如萃取、浓缩、净化等,以提取和分析目标化合物。

3.样品衍生化:对于一些不易挥发或不易电离的化合物,需要进行衍生化处理,以提高其挥发性和电离能力。

4.样品注入: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到气相色谱-质谱系统中进行分析。

二、色谱条件优化气相色谱是GC-MS分析中的关键部分,需要通过优化色谱条件以提高分析的分离效果和灵敏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1.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类型,选择适合的色谱柱,以提高分离效果。

2.调整柱温:通过调整柱温,可以改善样品的分离效果和色谱峰的形状。

3.调整载气流速:通过调整载气流速,可以控制样品的分离速度和灵敏度。

4.调整分流比:通过调整分流比,可以控制样品的进样量,从而影响色谱峰的形状和灵敏度。

三、质谱条件优化质谱是GC-MS分析中的另一个关键部分,需要通过优化质谱条件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1.选择合适的离子源: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类型,选择适合的离子源,以提高电离效率和灵敏度。

2.调整离子源温度:通过调整离子源温度,可以控制样品的电离效率和质谱峰的形状。

3.调整传输线温度:通过调整传输线温度,可以改善样品的离解效果和质谱峰的形状。

4.调整碰撞能量:通过调整碰撞能量,可以控制样品的离解方式和灵敏度。

5.调整扫描方式:通过调整扫描方式,可以控制质谱图的分辨率和质量范围。

色谱法实验报告

色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掌握色谱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3. 学会使用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分析;4.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从而实现分离和分析的技术。

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不同,色谱法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等。

1.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在气相中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2. 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在液相中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3. 薄层色谱法: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在薄层板上分离,然后通过比移值(Rf)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薄层色谱仪、色谱柱、检测器、数据工作站等。

2. 药品:苯、甲苯、乙苯、丙苯、正己烷等有机溶剂;硅胶、氧化铝、氧化镁等吸附剂;氨水、盐酸等酸碱试剂。

四、实验步骤1. 气相色谱法:(1)样品处理: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比对,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出峰顺序。

(2)色谱柱准备:将色谱柱安装好,并检查有无泄漏。

(3)流动相准备:根据实验要求,配置合适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合适的检测器参数。

(5)进样:将样品通过进样器注入色谱柱。

(6)色谱分析:启动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2. 液相色谱法:(1)样品处理: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比对,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出峰顺序。

(2)色谱柱准备:将色谱柱安装好,并检查有无泄漏。

(3)流动相准备:根据实验要求,配置合适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合适的检测器参数。

(5)进样:将样品通过进样器注入色谱柱。

(6)色谱分析:启动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3. 薄层色谱法:(1)样品处理: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进行比对,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出峰顺序。

(2)薄层板准备:将薄层板涂抹均匀,晾干。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1 制备色谱到底是什么(1)分析色谱的目的,是分析出混合物中一个(或者几个)纯物质的含量。

制备色谱的目的,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物质。

为了加快分离的时间与提高分离的效率,制备色谱的的进样品量很大,导致制备色谱柱子的分离负荷的相应加大,也就必须加大色谱柱填料,增大制备色谱的直径和长度,使用的相对多的流动相。

然而,当色谱柱上样品负载加大的时候,往往导致柱效急剧下降而得不到纯的产品。

制备色谱,要解决容量与柱子效果之间的矛盾,对重现性也要考虑。

从经济上来说。

制备色谱要争取少用填料,少用溶剂,要尽可能多的得到产品。

(2)样品的前处理:制备色谱柱子由于处理的样品多,比分析柱子更容易受污染,所以,必要的前处理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萃取、过滤、结晶、固相萃取等简单的分离方法,如果用得上,而且还不是很麻烦,就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以去掉杂质。

(3)制备色谱柱的材质及其特点下面介绍一下,制备色谱柱常用的材质及其特点。

各种规格的玻璃柱子在实验室里头很容易得到,而且价格低廉,但玻璃柱子致命的弱点是它能承受的压力很小,且非常容易破碎。

当由于压力太小而导致流动相流速很慢的时候,高位液面或加高压空气(或者氮气)的采用是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在底下加真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不锈钢柱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抗压力性能,但其价格相对很贵。

如果,只有很小的分离任务且经费也允许,市面上直径为1cm的小型制备柱就是首选。

有机玻璃柱子也能抗压力耐腐蚀,相对不锈钢柱子而言,它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液体的运行状态,对有色的物质其特点就更为突出。

(4)固定相的选择硅胶、键合固定相(如C18)、离子交换树脂、聚酰胺、氧化铝、凝胶等都可以作为色谱柱的填料。

有不少文献报道,对填料可以进行一下处理提高了分离效果,如,对硅胶进行的硝酸银(或缓冲液)处理。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一、制备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有效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制药、化学、食品科学等。

制备色谱技术是在制备大量样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制备色谱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1.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溶剂体系。

(2)装填填料至柱内。

(3)平衡填料与进样溶液。

(4)进样。

(5)清洗柱子。

(6)逐步洗脱目标化合物。

(7)收集目标化合物。

(8)分析收集的物质。

2.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在薄层介质上进行的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离高效等特点。

其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好薄层介质、样品溶解液和色谱槽。

(2)在薄层介质上均匀涂敷样品溶解液。

(3)把薄层介质放入色谱槽中,使之完全浸泡在流动相中。

(4)开始上升运动,让溶剂从底部上升至薄层介质上方。

(5)观察薄层介质上的色带。

(6)将色带切下并分析。

3.凝胶柱层析法凝胶柱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孔洞大小和分布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技术。

其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凝胶和溶剂体系。

(2)将凝胶填充至柱内。

(3)平衡凝胶与进样溶液。

(4)进样。

(5)清洗柱子。

(6)逐步洗脱目标化合物。

(7)收集目标化合物。

(8)分析收集的物质。

二、制备色谱实验经验1.仔细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溶剂体系,确保能够有效分离目标化合物。

2.对填充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研磨、筛选等,以提高分离效果。

3.在操作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避免交叉污染和实验结果的失真。

4.在样品的处理和进样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操作,以免损坏设备和样品。

5.在制备色谱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流速和温度等操作条件,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6.注意溶剂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总结:制备色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提纯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

色谱实验报告

色谱实验报告

色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色谱技术对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通过实验操作,了解色谱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掌握色谱仪的基本使用技巧。

实验原理: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物质的方法,其原理基于物质在液相或气相固定相上的分配或吸附作用。

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分析。

气相色谱仪由进样系统、分离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清洗色谱柱: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用适当的溶剂将色谱柱清洗干净,并校准柱温和流速。

b. 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按要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进行前处理,如过滤、稀释等。

2. 样品进样:将样品溶液以合适的进样方式引入气相色谱仪,注意避免样品污染和进样量不宜过大。

3. 色谱条件设置:根据实验要求和仪器要求,设置合适的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流速、柱温、检测器类型等。

4. 进行分离和分析:将样品注入进样口后,启动色谱仪,使样品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检测器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送给数据处理系统。

5. 数据处理:利用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和分析色谱图,可以得到所需化合物的峰面积或峰高,并根据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和色谱图分析结果如下:(此处可展示实验得到的色谱图或数据表格,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可以讨论不同条件下的分离效果,峰形和峰高的变化等)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掌握了色谱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通过对样品的分离和分析,我们成功得到了所需化合物的峰面积或峰高,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色谱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对于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色谱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色谱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合物,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并成功得到了定量分析的结果。

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经验对今后的实验操作也会有所帮助。

色谱实验报告

色谱实验报告

色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色谱实验的技巧和分析过程。

实验原理:色谱是一种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而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两种。

本次实验以液相色谱为主要研究对象。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主要包括液相色谱仪、进样器、柱装置、检测器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并过滤除去杂质。

2. 色谱柱装置准备:将色谱柱装置与色谱仪连接,并调整流速和温度等参数。

3. 进样:使用进样器将样品注入到色谱柱中。

4. 色谱过程:样品在色谱柱中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分离出不同组分。

5. 检测:通过检测器检测到样品的信号,并转化为对应的色谱图。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染料作为样品,通过色谱的分离技术,成功地将染料中的几种组分分离出来。

在得到的色谱图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组分的峰值,通过测量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一步分析每个组分的相对含量。

实验讨论:1. 色谱柱的选择: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用的反相色谱柱。

不同的色谱柱对于不同样品的分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是色谱实验中的关键。

2. 染料分离效果: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染料中几种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也可以验证染料中是否存在杂质。

通过对峰的面积或峰高的测量和比较,可以进一步定量分析染料的成分。

3. 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色谱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监测等领域。

通过色谱的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色谱实验,我们对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调整参数等步骤,成功地将染料中的多个组分进行了分离,并通过检测器得到了相应的色谱图。

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色谱分离技术的有效性,还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色谱技术的应用,并掌握更多色谱实验的技巧和方法,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压制备色谱仪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中压制备色谱仪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中压制备色谱仪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要点
嗨呀,同学们!中压制备色谱仪操作起来可得小心加细心哦!
样品准备这一步很关键!得把样品处理得干干净净,没有杂质干扰,不然会影响后面的分离效果。

而且,样品的浓度也要合适,太浓太稀都不行,这就得咱们多试试,找到那个“黄金比例”。

然后呢,色谱柱的选择也有讲究。

不同的样品得选对柱子,就像穿衣服得选对尺码一样。

柱子的尺寸、填料的类型,都得好好琢磨。

接着说,设置参数的时候可得认真啦!流速、压力、检测波长,一个都不能错。

这就像做菜放盐,多一点少一点味道都不一样。

还有哦,运行过程中要时刻盯着仪器的状态,看看压力稳不稳定,有没有漏液啥的。

要是有问题,得赶紧处理,别等到“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二、注意事项
同学们,注意事项也不能马虎!
第一,仪器使用前一定要检查一遍,看看各个部件是不是都正常,别一开机发现这里坏了那里坏了。

第二,操作的时候要戴手套,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防止污染样品。

第三,使用的溶剂要符合要求,不能随便乱用,不然会损坏仪器的。

第四,仪器用完了要及时清理,不然残留的样品会影响下次使用。

第五,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就像咱们定期给车做保养一样,这样仪器才能用得长久,为咱们的实验服务。

中压制备色谱仪是个好帮手,但咱们得好好对待它,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大家加油哦!。

色谱技术实验报告

色谱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提高分析样品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析方法。

根据色谱原理,样品中的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它们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固定相为固体或涂渍在固体表面的液体。

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根据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实现分离。

2. 气相色谱(GC):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固定相为固体或涂渍在固体表面的液体。

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根据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色谱柱、注射器、分析天平、离心机等。

2. 试剂:乙腈、甲醇、正己烷、苯、甲苯、丙酮、乙酸乙酯等。

四、实验步骤1. HPLC实验(1)色谱柱的准备:将色谱柱安装在色谱仪上,用流动相冲洗色谱柱,以去除残留的杂质。

(2)样品的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用流动相溶解,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进样: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进行分离。

(4)记录色谱图:观察色谱峰,分析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

2. GC实验(1)色谱柱的准备:将色谱柱安装在色谱仪上,用载气冲洗色谱柱,以去除残留的杂质。

(2)样品的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用载气溶解,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进样: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进行分离。

(4)记录色谱图:观察色谱峰,分析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HPLC实验通过观察色谱图,发现样品中的各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根据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可以确定样品中的组分及其含量。

2. GC实验通过观察色谱图,发现样品中的各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根据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可以确定样品中的组分及其含量。

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色谱法的操作步骤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化合物的常用技术。

它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通过采集样品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信号,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成分。

本文将介绍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色谱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工作区、仪器和试剂等。

清洁工作区,确保操作台面干净整洁。

检查色谱仪器,确保仪器状态正常,并校准各项参数。

准备所需试剂和溶剂,并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二、装置准备1. 安装色谱柱:将柱芯均匀填充固定相,注意避免气泡产生。

连接固定相经过的管道,并设定适当的温度。

2. 装置压力系统:调整并连接液相泵和压力计,确保流动相流速和压力稳定。

3. 连接检测器: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并进行连接和校准。

三、样品制备准备待分析的样品。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和浓缩,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在制备样品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样品污染和损失,尽量减少对色谱仪器的损伤。

四、进样和分离1. 进样操作:将制备好的样品注入进样器中,确保进样量和速度均匀。

避免空气和杂质进入进样器。

2. 开始分离:启动液相泵,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和流速。

控制好流量和梯度,在色谱柱上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如果需要调整分离情况,可以适时调整流动相组成或流速。

五、检测和数据处理1. 检测器选择: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

2. 数据采集:启动检测器,采集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信号。

记录每一个峰的保留时间、峰面积和峰高等信息。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采用色谱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通过峰面积和峰高等数据,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和相对含量等参数。

六、结果分析和解释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对色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比对标准样品的数据,可以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类型和含量。

化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使用技巧

化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使用技巧

化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使用技巧色谱技术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分离和检测方法,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或液态相中的亲和性差异来分离混合物。

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有一些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重点介绍色谱技术的使用技巧,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样品的制备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对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的制备处理,以确保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样品制备方法包括提取、浓缩、溶解等。

样品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破坏待测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否则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选择适当的色谱柱色谱柱是色谱技术中的核心部件,对色谱分离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可以提高色谱分离的效率和灵敏度。

在选择色谱柱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分离的要求和分析的目的等因素。

3.优化色谱条件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分离的分辨率。

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柱温、流速、检测器灵敏度等。

通过逐步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找到最佳的色谱条件。

4.校准检测器检测器是色谱技术中用来检测待测物质的关键设备,其灵敏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在进行色谱分析之前,需要对检测器进行校准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检测。

5.质量控制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质量控制包括标定标准溶液、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检测、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等方面。

6.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在色谱分析结束之后,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结果。

数据处理包括峰识别、积分和峰面积的计算等。

结果分析需要考虑到色谱条件、样品制备方法等因素,并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实验记录和报告在进行色谱分析时,需要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和关键数据,以便日后查阅和追溯。

实验记录需要包括样品信息、色谱条件、数据处理结果等内容。

制备色谱技术

制备色谱技术
制备色谱技术及方法建立
内容
1 、概述 2、常用制备色谱技术 3、其它制备色谱技术 4、展望
一、 概

制备LC 与 分析L C比较
制备HPLC 分析HPLC
目的 样品中特定成 分的高纯度获 取,大量、廉 价的制备
定性分析: 检测的灵敏度 定量分析:分 离度、再现性
填料
流量
20μ以上为 10-

150ml/min
制备色谱操作条件优化一般步骤 选择最佳TLC 、HPLC 分离条件 分析型TLC 或HPLC 上进行半制备性分离
放大到制备规模 分析型TLC 或HPLC 上进行产品纯度检验
如不符合要求,重新进行上述实验
二、常用制备色谱技术
1 、制备薄层色谱 2、经典柱色谱 3、低压、中压制备色谱 4、高压制备液相色谱 5、特殊形式色谱柱 6、柱色谱中分离、实验条件选择
优点:薄层色谱条件可直接套用到干柱色谱
分离效果比湿装柱高 样品带可切割,避免各成分交叉 溶剂消耗少,操作简单
缺点:装填技术要求高
柱样品容量较小
方法建立:
分离类型选择
色谱柱选择 : 材料 (玻璃、聚乙烯薄膜柱等) 尺寸 (内径:柱长 =1:10~1:20)
填充剂选择: 粒度(200~400 目) 用量( 1:20~1 :500) 预处理
Dr.Ito,1966: 运动螺旋管内两液相对流分配的现象。 北京新技术研究所张天佑:1980年,第一台逆流色谱仪器
操作过程:
一根100多米长的螺旋空管,注入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的一相作为固定相,然后用进样器进样; 最后用恒流泵不断注入另一相(流动相),同时启动主机部分运转。由于行星运动产生的离心 力场使得固定相保留在螺旋管内,流动相则不断穿透固定相;这样两相溶剂在螺旋管中实现高效 的接触、混合、分配和传递。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因而能使样品中各组分 得到分离。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制备色谱分离技术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制备色谱分离技术
反离子,为了提高交换容量,选择结合 力小的反离子;
亲疏水性选择,一般分离大分子时,选 择疏水性的基质,活性易保持;
30
制备色谱技 术
常规柱色谱的操作
(1)装柱:干法和湿法;
(2)上样:液体上样和拌样上样,样品带尽 可能窄;
(3)洗脱:始终保持洗脱剂液面高于柱床表 面,可梯度洗脱;
(4)流分收集:常采用固定体积收集法,结 合TLC检验;
21
(6)
网吸 酰极 中 或非 骨 和

状附 结和 构分 ,子 大筛 比分 表离 面相 积结
合 :
胺性 基、 、强 氮极 氧性 等 基 团含 ;氧
硫 基
----
----
等 极 性 甲 基 丙 烯 酸 酯
二极 乙性 烯、 基弱 苯极 聚性 合 而 成苯 ;乙

----
架 结 构 决 定 树 脂 的 极 性 :
R
制备色谱技术 Si O H+R O H
Si O R
Si OH + SOCl2
Si Cl
(2) 健合硅胶
Si Cl + RNH2
Si NHR
Si Cl + RX M g
Si R
18
制备色谱技术
(3)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其水提取液为pH9-10,常用于碳氢化合物的分离,从碳氢化
合物中除去含氧化合物。 中性氧化铝:5%乙酸处理,水提取液为pH7.5,适用于醛、酮、醌、某些
切割谱带更加方便;
a. 自动化:自动点样仪、自动程序 展开仪、薄层扫描仪、多种强制 流动技术、多种联用技术如傅立 叶变换红外、拉曼、质谱等。
2
制备色谱技术
常规制备薄层色谱PTLC 薄层板制备 为了增大上样量,增加了吸附剂用量。 固定相:硅胶、氧化铝、纤维素、C2、

色谱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色谱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色谱法的基本原理;2. 掌握色谱仪器的使用方法;3. 学习利用色谱法分离和鉴定物质。

二、实验原理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

在色谱实验中,混合物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吸附、解吸等作用,从而使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分配,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色谱仪、色谱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洗耳球等。

2. 试剂:待分离的混合物、固定相、流动相、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色谱柱:将固定相填充至色谱柱中,注意填充均匀。

2. 配制流动相:根据实验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流动相。

3. 样品制备:将待分离的混合物用适当溶剂溶解,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4. 样品进样:用移液管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

5. 洗脱:用流动相对色谱柱进行洗脱,使各组分依次流出。

6. 检测: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分流出的时间,即保留时间。

7. 数据处理:根据保留时间,分析各组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分离效果:通过观察色谱图,可以看出待分离的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2. 保留时间: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并进行分析。

3. 精密度和准确度:通过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时间的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以评估实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应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进行优化。

2. 样品进样量、流速、柱温等实验条件对分离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适当调整这些条件,以获得最佳分离效果。

3. 实验过程中,色谱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应熟练掌握色谱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色谱物理小实验,我们掌握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

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1(玻璃板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

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

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

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

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

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1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实训报告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基本制备方法。

2. 了解薄层色谱板在分析中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其原理基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差异,在固定相(薄层板)和流动相(展开剂)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硅胶作为固定相,通过涂布法制备薄层色谱板。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涂布器、干燥箱、剪刀、玻璃棒、天平等。

2. 材料:硅胶、蒸馏水、乙醇、玻璃板、待分离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硅胶:称取适量的硅胶,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硅胶浆。

2. 涂布:将玻璃板清洗干净,置于水平桌面上。

用剪刀将玻璃板裁剪成所需尺寸。

用玻璃棒将硅胶浆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厚度约为0.2~0.3mm。

3. 干燥:将涂布好的玻璃板放入干燥箱中,105℃恒温干燥1小时,取出待用。

4. 切割:将干燥好的薄层板用剪刀沿对角线裁剪成所需尺寸。

5. 点样:用微量移液器将待分离样品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点样量根据样品的浓度和分离要求确定。

6. 展开: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使展开剂液面略高于薄层板上的样品点。

将展开缸密封,待展开剂上升至接近薄层板顶端时取出。

7. 观察与记录:将展开后的薄层板取出,晾干,观察分离效果,并记录各组分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样品在薄层板上形成了清晰的色带,说明薄层色谱板制备成功。

2. 根据展开剂上升的高度和样品点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差异。

3.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标准样品,可以鉴定样品中的组分。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薄层色谱板,并掌握了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

2. 通过本实验,了解了薄层色谱板在分析中的应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硅胶浆和展开剂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

4.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达到了实验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备色谱技术与操作及实验经验1 制备色谱到底是什么?(1)分析色谱的目的,是分析出混合物中一个(或者几个)纯物质的含量。

制备色谱的目的,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物质。

为了加快分离的时间与提高分离的效率,制备色谱的的进样品量很大,导致制备色谱柱子的分离负荷的相应加大,也就必须加大色谱柱填料,增大制备色谱的直径和长度,使用的相对多的流动相。

然而,当色谱柱上样品负载加大的时候,往往导致柱效急剧下降而得不到纯的产品。

制备色谱,要解决容量与柱子效果之间的矛盾,对重现性也要考虑。

从经济上来说。

制备色谱要争取少用填料,少用溶剂,要尽可能多的得到产品。

(2)样品的前处理:制备色谱柱子由于处理的样品多,比分析柱子更容易受污染,所以,必要的前处理就显得非常的必要。

萃取、过滤、结晶、固相萃取等简单的分离方法,如果用得上,而且还不是很麻烦,就要尽可能多的采用以去掉杂质。

(3)制备色谱柱的材质及其特点下面介绍一下,制备色谱柱常用的材质及其特点。

各种规格的玻璃柱子在实验室里头很容易得到,而且价格低廉,但玻璃柱子致命的弱点是它能承受的压力很小,且非常容易破碎。

当由于压力太小而导致流动相流速很慢的时候,高位液面或加高压空气(或者氮气)的采用是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在底下加真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不锈钢柱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抗压力性能,但其价格相对很贵。

如果,只有很小的分离任务且经费也允许,市面上直径为1cm的小型制备柱就是首选。

有机玻璃柱子也能抗压力耐腐蚀,相对不锈钢柱子而言,它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液体的运行状态,对有色的物质其特点就更为突出。

(4)固定相的选择硅胶、键合固定相(如C18)、离子交换树脂、聚酰胺、氧化铝、凝胶等都可以作为色谱柱的填料。

有不少文献报道,对填料可以进行一下处理提高了分离效果,如,对硅胶进行的硝酸银(或缓冲液)处理。

(5)装柱方法的选择 ? 根据固定相颗粒度和柱子的尺寸,采用不同的装柱方法,往往装填越好分离效果越好。

装柱效果跟填料的颗粒度关系很大,颗粒度的减少会导致装柱的难度。

一般来说,颗粒直径小于20-30um的固定相采用湿法装填。

所谓“敲击-装填”技术适用于颗粒直径大于25um的固定相。

湿法的目的是迫使相对稀松的固定相悬浆以高速装入色谱柱子,从而减少空隙的形成。

然而,当柱直径大于20mm,所加压力为30-40bar时,高压悬浆装填技术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将小颗粒固定相装入更大得制备型色谱柱,可采用柱长压缩技术。

这种方法,先将固定相悬浆(或偶尔是干填充物)装入柱中加压,利用物理方法将其压紧。

压紧的方法有两种:径向压缩和轴向压缩。

湿法装柱需要一定的设备,在柱子填完后,应用有柱效的测量,对柱效低的柱子应该重填。

(6)流动相的选择除了和分析色谱同样的考虑外,在选用流动相时,要考虑色谱分离后面加有旋转蒸发等二次分离操作。

一般来说,不宜采用高毒性溶剂,对多元溶剂要尽可能的少用。

如果产品中含有大量溶剂,溶剂的纯度也要考虑在其中。

(7)加样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之一进样。

-用注射器进样-用旋转阀进样-通过六通阀进样-通过主泵进样-通过辅泵进样-固体上样(8)泵的选用生产制备色谱泵的厂商很多。

根据有无脉冲、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控制的精度、售后服务等来选择泵。

(9)检测器的选用一般的分析池的最大允许流速仅为5 mL/min 或者10mL/min。

而专门的制备池的最大允许流速可为150mL/min。

有时,采用旁路分离管,将少量流体导入分析池进行检测,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其浓度的误差会相对较大。

(10)组分保留时间的估计用分析柱子在同等色谱条件下(同样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测定保留时间后,按照单一组分的线流速(不是体积流速)一定,通过计算可以知道组分的大致保留时间区域。

分析谱图的峰形状,对确定保留时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1)产品的收集手工馏分收集费时费力,自动馏分收集器有很大的方便。

许多实验室和工厂都采用了馏分收集器。

(12)超载、边缘切割、中心切割、放大技术与非线性效用在制备色谱中,因为没有必要达到分析色谱那样的分离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大大加大进样的浓度和体积。

在做分离的时候,也有一些分析色谱的时候,不能用到的技巧。

因为篇幅关系,不在这里叙述。

(13)柱转换技术通过接头或者阀门,实现柱子的简单延长,或者比较方便地实现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的精制。

(14)比较新的制备色谱技术模拟移动床可以连续进样,并可以利用边缘切割效用,而且采用了柱切换技术,能更好的利用溶剂和填料,已经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其理论和技术也日益完善。

?迎头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逆流色谱环形色谱、气相制备色谱等在科研和工业生产中也得到了应用。

1 问: 我想购买waters600用于分析和制备,对于其配备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 [vihig] [davvy]可以配一个PDA,另外加一个示差折光410,另外买几根制备柱就可以了。

waters600的流速最大为20mL/min,一般可以配20mm ID的制备柱,一次分离10-100mg的样品,如果样品量更大,可以通过配件扩展到45mL/min,使用30mm ID的制备柱。

另外为了保证馏分收集的准确性,最好配上Fraction II 馏分收集器。

如果样品数量很大,可以配2767 sample manager和ZQ MS, 同时做自动进样并通过MS或UV信号自动收集馏分。

这样可以过夜自动运行。

最大通量每天可以处理100-200个样品。

2 问:如何用制备色谱柱制备低含量的杂质?制备色谱柱为Zorbax SB-C18 *250mm及gilson馏分收集器,色谱仪为Agilent 1100或LC-6A。

想用其制备面积归一化法含量为%左右的杂质,初步提纯后用高分辨的LC-MS进行定性分析。

如何设定色谱条件,如流量,进样量,样品的浓度,切割点的设置,是否要浓缩,要求将95%以上的主峰切除。

(主峰后有二个杂质靠得很近。

)答: [vihig] [davvy] [云帆]1 制备用的流动相最好等级高一点,否则流动相中的杂质会影响LC-MS分析。

2使用馏分收集器时,延迟体积一定要计算精确,检测器的响应时间设到最小,否则都会影响收集的纯度和回收率。

制备柱的流速一般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4.6mm分析柱流速为1mL/min,9.4mm制备柱用1*()2, 大约为4ml/min。

进样量设到几个mg应该基本没有过载。

进样样品浓度越高越好。

假如进样10mg,理论计算%的杂质大约只有5ug,显然浓度太低,最好是多做几次,合并馏分然后浓缩后做LC-MS分析。

3 问:我想用hplc分离一个简单的多肽,我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流动相,还有他的梯度,还有选用什么样的柱子答:[yingmw] [zyh]RP-HPLC,C18柱可以制备很少量的肽。

如果用RP-HPLC,首先应该用同类型的分析柱子分析一下多肽含多少杂质,设置缓缓的梯度的分离样品,在根据分析柱子跑出的峰形,逐渐放大纯化的方法。

4 问:TFA在缓冲液中是不是只起到调节pH的作用呢?TFA的浓度越高基线的漂移越厉害,那是不是说它的浓度在缓冲液pH允许的情况下越低越好呢?答:[zyh] [skywalker](1)TFA起到类似离子对的作用,一般浓度在,过高的浓度,会使溶液偏酸,长时间使用可能影响柱子寿命。

(2)同时TFA可以抑制硅胶表面硅醇基,改善碱性化合物的峰型。

有时%TFA分离不好的话。

可以考虑加大浓度到%。

但要注意用完后及时冲洗色谱柱。

(3)走梯度时,因为走成基线漂移,但对制备的影响不大。

5 问:样品如果溶解度太低如何上制备HPLC?答:[aaron] [云帆] [skywalker] [natura](1)了解一下样品的性质,根据其酸碱性,极性等性质,通过调节溶剂的pH值等, 以达到较好的溶解度(2)样品可能某种晶型难溶,这样可以加入其他溶剂(如丙酮等)以助溶。

(3)不是一定要用流动相来溶解样品,对溶解度差的样品,可以选择甲醇,THF或DMSO等溶解样品。

特别是DMSO,对一般的化合物溶解度都很好。

并且在反相柱上不保留,不会造成干扰。

而且DMSO的洗脱能力很弱,一般不会影响峰型。

(4)可以固体上样。

6 问:多肽的分离制备, 如何上量?如何增大分离度?答:[xia] [888wym]反相HPLC应当是很好的分离小肽方法,用CH3CN或CH3OH:H2O(95:5)做流动相,看保留如何,若无保留,建议改用其他色谱方法进行分离。

关于多肽的分离,首先要知道它的分子量大小,然后选择不同类型的填料,如孔径的大小。

我们先在分析柱(4.6MM内径)上做一下实验,找到最大的分离度,这一过程的难度是最大的,要不断地改变流动相和固定相,然后再线性或非线性放大到制备,放大的倍数按分析柱的实验结果。

分离后可以通过冷冻干燥得到固体。

还可以考虑离子交换来分l离7 ? 问:做柱层析时(国产大孔吸附树脂),怎么才能把洗脱液中的树脂残留物处理干净?答:[supu] [richies] [郭峰]大孔吸附树脂在上使用前,一般需要进行处理,方法包括用色谱纯的甲醇或乙睛洗到没有吸收;或树脂用乙醇浸泡2天,丙酮浸泡2天,然后用常规的酸,碱洗。

再用丙酮回流二小时就可以用了。

8 问:由分析型液相转为制备型液相,其色谱系统需作多大调整?是否可以按照柱体积折算只改变流速?其上样量多大为宜?答:[zqingyi] [clitonzhou](1)泵要换,流量要加大,压力可不变或减少;流通池要换体积更大的。

(2)整个系统的管路要更换更粗的,否则压力太大,而且特别容易发生堵塞。

对流通池后的管路,最好增加反压调节器,否则管路太短的话,反压小会导致流通池气泡,管路长的话会导致峰展宽。

(3)检测器的响应时间和峰宽要设置合适,否则会导致收集时延迟体积的计算不准(4)上样量主要根据柱子的大小、样品的浓度、制备是否根据分析条件放大(例如制备柱是否还用分析用填料);一般上样量与柱子直径的平方以及长度成正比。

9 问:流动相中含有盐时,收集液该如何除盐?选用挥发性酸,碱或盐(如醋酸铵)是否会在挥干溶剂或冻干过程中直接除去?答: [半透膜] [zqingyi]一般可以采用离子吸附的办法去掉(可以参考离子吸附有关技术)。

但也是稍微麻烦的事情,最好,不加加酸碱盐,如果要加的话最好,要加挥发性的或者对产品或者检测没有干扰的。

可用G25脱盐,它是安马西亚出的一种葡聚糖凝胶。

交联度大孔径小,对小分子的无机盐保留较大,而对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没有保留从而可以将盐份脱除。

另外采用挥发性的酸,碱时,一般会在干燥过程中直接除去,但如果样品也有酸碱性,可能会与这些挥发性酸碱形成一定比例的盐。

10 问:制备型柱子柱压上升柱效下降怎么办?答:[songlankun] [yaozhaobing] [hqwd] [wu_pass]对高价值的制备柱来讲,延长柱子寿命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